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34 毫秒
1.
用电感耦合等离子体原子发射光谱法(ICP-AES)测定硅铁中Al、Ca,对试样溶解方法、元素干扰、分析谱线进行了试验研究,操作简单,效率高,回收率为91.6%-94%,RSD为1%-2%。  相似文献   

2.
任金栋 《科技信息》2012,(17):41-41
实验室对硅铁中硅元素的分析都是采用重量分析法,由于重量法周期冗长,耗电大,成本高,我们创建了新的试验方法——亚铁钼蓝光度法。  相似文献   

3.
硅铁在铁液中的熔解动力学研究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采用圆柱形硅铁试样,通过连续测量其浸入不同温度铁液后的体积和温度变化,对硅铁在铁液中的熔解动力学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硅铁浸入铁液至完全熔解分为两个时间,即铁壳壳期和熔解期;硅铁在高温铁液与低温铁液中的熔解机制不同,当铁液温度高于1330℃时,硅铁的熔解主要为熔化机制。  相似文献   

4.
研究了含钡硅铁及其稀土复合合金对含铅、砷、锡铸铁机械性能、铸造性能和金相组织的影响 .通过比较分析认为 ,用 0 .10 %稀土硅铁和含钡硅铁混合合金进行孕育处理 ,对改善龙岩生铁的使用性能效果较好 .  相似文献   

5.
本发明属于冶金领域,特别适用于冶炼硅铁的制造方法。采用本发明方法生产硅铁,能够使用氧化铁料全部替换现有技术中使用钢屑进行冶炼硅铁。本发明方法采取先将氧化铁料、焦粒、硅石按所设定成分进行混料并装炉冶炼。采用本发明方法具有  相似文献   

6.
浇杯孕育工艺在西安柴油机厂试用成功以后,1973年3月曾在该厂的生产条件下,以295曲轴为对象,研究了不同硅铁孕育量对曲轴金相组织和常规机械性能的影响。当时我们发现在浇杯孕育工艺中,存在一个合理的孕育量问题,对于295曲轴来说,曾提出以加入0.12%孕育剂量为佳。1975年4月,在《瞬时浇杯孕育工艺浇注的球黑铸铁的机械性能》一文中,进一步提出随着铸件重量的减小,最佳孕育值有增大的倾向。但是在浇杯孕育工艺中,除了加入不同的硅铁量影响机械性能外,还存在硅铁不同的颗粒度问题,这不同的颗粒度是否也涉及到球墨铸铁的机械性能,为此我们在原生产条件下,在浇杯中加入重量相同而粒度不同的硅铁,进行了下列试验:  相似文献   

7.
利用碳热还原方法研究了硅铁添加对钛精矿还原及渣铁分离效果的影响.结界表明:硅铁可提高还原反应速率和铁的金属化率,在1 380℃还原30 min的金属化率达到84.5%.添加硅铁还可明显缩短还原球团冶炼周期,降低渣中金属铁含量,提高渣铁分离效率及钛渣品位(Ti O2的质量分数为84.75%).同时运用Fact Sage软件对钛渣液相线及黏度进行了理论计算,结果表明:添加硅铁对钛渣黏度影响不大,但可增大钛渣的液相区域,从而有利于金属铁的聚集长大及分离.理论计算很好地解释了实验结果.  相似文献   

8.
为了加快出口企业通关速度,对硅铁与粘合剂的配比和研磨时间进行了优化研究。采用小型的球磨机研磨样品,然后用硼酸镶边粉末压片法进行制样。利用波长色散X射线荧光光谱法,用23个标准硅铁样品制作工作曲线,可以对硅铁中Si,Al,P,Ca,Mn,Fe,Ti,Cr,Cu,Ni,Mg等多种元素含量同时测定。本方法具有测量准确度高,精密度好,测定时间短等优点。  相似文献   

9.
借助光学显微镜、扫描电镜、能谱分析、X衍射分析和力学性能检测设备及腐蚀性能检测仪器等手段,结合奥氏体不锈钢的设计思路以及Fe-Ni-Si和Fe-Mn-Si三元相图,分析了普通高硅铁基合金的性能和组织,设计并研究了含镍或锰奥氏体高硅铁基合金的组织、力学性能和耐蚀性能. 结果表明:普通高硅铁基合金的基体均为铁素体,主要是长程有序的Fe3Si相,这种相有低温脆性现象同时是合金产生硅脆的根本原因. 在合金中加入18%的镍,能使合金中出现奥氏体相,其冲击韧性达到5.52 J·cm-2,比普通高硅铁基合金提高7倍以上,腐蚀率和普通高硅铁基合金相当.  相似文献   

10.
由于中小硅铁企业重复建设.硅铁市场国内供大于求.国际出口受阻。在这种情况下,各企业受资金短缺的影响,抱着“让利不让市”的经营思想竞相压阶收购,部分企业以每吨3200-3300元低价销售,致使国内市场价格持续下跌,无法控制。国际市场上,到岸价格每吨比挪威、巴西产品低150美元。目前,国内硅铁生产企业大部分亏损经营,专家预计,硅铁行业的这种状况,在今后3-5年内外不会有大的改观。另外,为提高行业的整体技术水平,国家有关部门将加快实施关闭1800千伏安及其以下的小电炉措施。为此,有关地区千万不可轻率上新项目,更不能上…  相似文献   

11.
张生明 《科技信息》2010,(26):107-107
在当今社会飞速发展的进程当中,电子产业作为一种新型的产业,从20世纪中后期至今其发展尤为突出,而做为生产电子器材的基础物质—硅,其作用甚大。在自然界中硅主要以化合态(SiO2)形式存在,但SiO2直接转化生产出Si还比较困难,在国内目前大多采用先将石英矿(SiO2)在铁精粉(或氧化皮)在焦碳作为还原剂,然后在高温条件下为硅铁,而后从硅铁中提取硅的方法,因此工业中由石英矿生产硅铁其转化率的研究具有重要意义,准确地测定硅铁中硅含量更是其中不可缺少的一部分。  相似文献   

12.
针对硅铁破碎的迫切需求,以齿轮传动的方式,同步一次性破碎、间隙可调整为重点进行研制和开发的硅铁对辊破碎机,大幅度提高了成品硅铁生产效率和粒度合格率,解决了机械化程度低和劳动强度大、条件差、效率低的问题。使用操作简便、工作可靠;自主研发,技术先进,具有独创性,填补了国内无专用硅铁破碎机空白。该成果达到了国内先进水平。  相似文献   

13.
本文对钢铁中铋磷钼蓝光度法测定磷的主要显色条件进行了试验.钢铁分析中铋磷钼蓝多在硝酸介质中显色[1,2],显色快,但稳定时间较短,显色液从蓝色逐渐变为蓝绿色.针对铋磷钼蓝在硝酸介质显色的不足,本试验对铋磷钼蓝的显色条件进行了研究,确定了在硫酸介质中的分析方法.所拟订的方法操作简便,稳定性和测量精度明显好于硝酸介质.方法应用于碳钢、低合金钢、铸铁、硅铁等标准样品磷的定量分析和日常分析,取得满意的结果.  相似文献   

14.
本文研究了稀土硅铁孕育处理对Cr—Mo—Cu马氏体白口铸铁组织与性能的影响。研究结果表明:采用稀土硅铁进行炉前孕育处理,将会导致含硫量降低与含硅量增高,且使夹杂物数量增多;同时可使其共晶碳化物由连续网状分布转变为断续网状分布,由莱氏体形态转变为板条状,且使晶粒细化,但使索氏体量增多。同时表明:采用稀土硅铁孕育处理,对Cr—Mo—Cu马氏体白口铸铁的抗弯强度极限与硬度影响不大;对挠度稍有增加;但对冲击韧性与抗磨粒磨损耐磨性,如加入适量稀土硅铁孕育则有显著提高,此一适宜量约为1.0%左右,超过此一适宜量将导致冲击韧性与耐磨性的下降。  相似文献   

15.
试样用硝酸,氢氟酸溶解,评述了分析方法操作过程及所需试剂的配制,利用光度分析连续测定硅铁中锰,磷。  相似文献   

16.
电孤炉炼钢粉尘中含有多种重金属,若填埋弃置会对环境造成污染.将粉尘与还原剂碳粉混合制粒后返回电弧炉,并补充硅铁还原粉尘中难还原的金属,有价金属还原后回收于钢液中,不仅能生产不锈钢或特种钢,而且能保护环境.制粒时使用木质磺酸钙作为粘结剂,而木质磺酸钙中含有硫,可能影响钢材质量,影响程度取决于冶炼过程中炉渣的条件.经改变初始熔铁、球团、硅铁和石灰加入的量比关系进行实验,采用X射线荧光分析仪检测炉渣成分进行计算热力学研究,确定了1550℃时CaO-MgO-FeO-Fe  相似文献   

17.
研究利用冶金焦粉和硅石粉生产硅铁合金具有重要的实用价值,本文采用压块法(焦粉和硅石粉混合造块+钢屑)进行制备硅铁的对比实验,研究冶金焦粉和硅石粉应用于硅铁生产的可行性,结果表明:利用冶金焦粉与硅石粉作压块原料,可生产理想的硅铁合金。  相似文献   

18.
上海海晶硅铁有限公司是研制、生产非晶态金属材料原料—硼铁、硼硅铁的民营企业,具有雄厚的科研技术和一定的生产能力。公司通过多年的研制、开发,以多种独特的配方和先进炼方法,能生产出低杂质高品位的硼铁、硼硅铁,同时根据不同非晶态金属材料对含硼量的要求,生产出达到所要求比例的硼铁、硼硅铁。  相似文献   

19.
利用热重分析法研究了硅铁、硼砂、碳酸钠三种不同添加剂对钛精矿固相碳热还原行为的影响.对这三种添加剂的TG,DTG,DSC曲线进行分析,结果表明硅铁会使钛精矿在还原过程中的失重率减少;而碳酸钠和硼砂会使钛精矿在还原过程中的失重率增加.三种添加剂都可以使达到最大反应速率时的温度降低.碳酸钠和硼砂可以显著提高其最大反应速率,分别提高了013%/min和018%/min;硅铁使最大反应速率降低.其强化还原机理为硅铁为反应提供一定热量,提高了反应体系的温度;硼砂促进还原过程中反应物的传输;碳酸钠可以增强碳的气化反应.  相似文献   

20.
为了解决皮江法还原罐内传热慢的问题,提出将白云石粉、硅铁、萤石混合,加入黏结剂先造球再煅烧,煅烧后的热球团直接用于还原的炼镁新技术.采用数值方法研究预制球团在还原罐内的传热规律.结果表明:提高硅铁添加量、增加球团直径、减小床层密度均有利于热量向还原罐内部传递;将边界温度由1473K提高至1498K,还原罐中心区域达到1473K的时间由300min缩短至178min;当还原罐直径为300mm时,对于直径为25mm的预制球团,还原罐中心点加热至1473K的时间为90min,而对于皮江法球团则需要288min.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