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71 毫秒
1.
根据国际洞穴联合会的定义,洞穴是指人能进出的天然地下空间。洞穴有很多种类型,按形成的围岩性质分为碳酸盐岩洞、石膏洞、砾岩洞、熔岩洞、砂岩洞、花岗岩洞和冰川洞等;按洞穴的水文特征分为水洞和旱洞;按洞穴的剖面形态可分为垂向和横向洞穴。发育在可溶岩体(灰岩、白云岩、石膏等)的洞穴称为岩溶洞穴,占洞穴数量的95%以上。我国可溶岩分布,裸露于地表的碳酸盐岩面积有91万平方千米,加上覆盖与埋藏于地下的碳酸盐岩,其分布面积达340万平方千米,约占国土面积的1/3,加上适宜的多种多样的气候条件,使我国成为世界上岩溶洞穴最为丰富的国家,…  相似文献   

2.
黔南是喀斯特发育强烈的地区,分布有1000多个洞穴。根据地形图上洞穴的位置、洞高、洞长、发育方向、坡顶海拔、坡底海拔以及岩性等信息,以GIS技术为平台,建立黔南喀斯特洞穴数据库和洞穴信息系统,主要在于为黔南喀斯特洞穴数据资料查询、分布规律、空间相关关系、潜在资源开发、部门辅助决策和为旅游及相关部门对黔南喀斯特洞穴旅游开发提供信息。同时将系统应用于洞穴旅游资源的开发,采用相应的"最优路径选择"方法,提出黔南相应的旅游线路规划及洞穴旅游资源的开发潜力。  相似文献   

3.
喀斯特洞穴     
<正>"天然洞穴是自然界的景观之一,也是人类祖先最早的栖息之处,而喀斯特洞穴是分布最广,数量最多,规模最大的一种,值得我们去探究。"天然洞穴是自然界的景观之一,也是人类祖先最早的栖息之处,北京猿人就居住在洞穴内。在现代,洞穴与人类也息息相关,除作为栖息地外,还是旅游观光、白酒窖藏、洞葬和某些矿物开采(磷、铅、锌、朱砂、芒硝、石膏、铝土、砂金、石油  相似文献   

4.
福建永定仙湖洞为多层状喀斯特洞穴系统,发育于向斜核部的下三叠统溪口组(T1x)鲕状石灰岩中,主要受到北东向和北西向两组断裂的控制,由于北东向压扭性断裂破碎影响的带宽,更有利于喀斯特洞穴的发育形成,因而洞穴总体呈北东向延伸。  相似文献   

5.
碳酸盐岩(石灰岩、白云岩等)在我国广泛分布,在长期的水溶解作用下,地表形成奇特山峰,地下发育出各种通道洞穴,也称"喀斯特洞穴"。洞穴内接近恒温,可谓夏凉冬暖,因此曾是原始人和很多野生动物的"五星级"栖身之所。70万年前的北京猿人,3万年前的北京山顶洞人,以及我国境内许多智人、新人,其化石或遗迹均发现在各类喀斯特洞穴中。此外洞穴中还发现了灵长目等多种动物的骨骼化石。如今人类早已舍弃洞穴,在舒适的建筑内安家,但是仍有很  相似文献   

6.
在我国广袤的领土上,分布着大大小小数以十万计的岩溶洞穴。神奇美丽的石钟乳、珍稀宝贵的金属矿藏以及洞穴岩层的奇妙纹理,无不令人着迷。然而,与人们津津乐道的洞穴探险相比,一类数量众多的洞穴"原住民"却一直没能吸引人们的目光。其实,与洞外世界一样,昆虫也是洞穴中最常见、最丰富多彩的动物类群。在我国广袤的领土上,分布着大大小小数以十万计的岩溶洞穴。从古至今,人们对洞穴的探索和认知从未停止。神奇美丽的石钟乳、珍稀宝贵的金属矿藏以及洞穴岩层的神秘纹理,无不令  相似文献   

7.
在远古时代,洞穴是人类最佳的住所。而在今天,洞穴又是人们休闲游览和搜奇探险的理想去处。洞穴还与我国先辈发明火药(大约在公元808年)有密切的关系。因为火药的基本原料硝石就是从洞穴中采集的。我国是一个洞穴大国,早在公元前的数百年,便有有关洞穴的文字记载,是世界上文字记述洞穴最早的国家。三国时代(公元前206~公元265年)即有关于洞穴成因的分析。明末的徐霞客(1587—1641),通过在全国11个省区数百个洞穴的探测,更把对洞穴认识的科学水平提高到一个空前的高度。可惜他的著名著作《徐霞客游记》因长期未得到传播而很少…  相似文献   

8.
寻找务川臭蛙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务川臭蛙是我国特有的一种喀斯特洞穴蛙类,隶属于无尾目蛙科臭蛙属,学名为Odorraaa wuchuanensis(也有作:Rana wuchuartensis),别名“蝌蚂”,分布于贵州省务川仡佬族苗族自治县。以往的文献仅记录了其在务川县柏村镇一个洞穴内的分布。务川臭蛙是1979年才被人类发现的罕见的大型蛙类,1983被科学命名。  相似文献   

9.
《大自然》2016,(2)
正洞穴鱼是喀斯特地貌溶洞中的特有鱼类,因为生活在黑暗的洞中,有的眼睛已经退化不见了,成为盲鱼;有的眼睛小小的,有消失的趋势。令人咋舌的是,由于缺少阳光这种一般生理节律的标尺,洞穴鱼千百万年来过着没有昼夜周期的生活。喀斯特洞穴是指发育在碳酸盐类岩石、石膏和硬石膏等喀斯特岩石中的洞穴。喀斯特洞穴环境是个相对封闭或半封闭的特殊生态环境,洞内黑暗无光,空气流动性差,温度较稳定。我国西南地区是喀斯特最为集中的区域,而贵州  相似文献   

10.
刘演 《大自然》2015,(2):26-31
洞穴植物又称为洞穴弱光带植物,长期以来,人们普遍认为洞穴植物的种类和数量都不多。直至近些年,独特而丰富的洞生蕨类植物及种子植物才广泛被人们关注。随着新种不断被发现,最让人挠头的难题却出现了:我们到底该怎么给它们命名?岩溶洞穴,是指可溶性岩石(主要是碳酸盐岩,包括石灰岩和白云岩)被水溶蚀,或因机械侵蚀和崩塌等系列过程形成的洞穴。岩溶洞穴分布最集中的是我国南部及西南部,即黔、滇、桂、川、渝、  相似文献   

11.
本文应用稳定同位素技术对贵州喀斯特洞穴青菜洞和癞子洞生态系统的营养级关系进行研究。结果表明,青菜洞和癞子洞食物链的碳源主要为洞穴内土壤有机质,为第一营养级(即初级生产者);洞穴内软体动物的螺类和节肢动物的裸灶螽、马陆等主要以土壤有机质和颗粒有机物为食,为第二营养级(即初级消费者);洞穴内的节肢动物的蜘蛛类和脊椎动物主要以其他动物为食物,为第三营养级(即次级消费者)。本文中青菜洞Δδ15 N的富集因子为2.9‰,癞子洞Δδ15 N的富集因子为2.46‰。  相似文献   

12.
通过对贵州喀斯特洞穴的探测、统计,分析贵州喀斯特洞穴资源的主要资源特征,探讨洞穴在人类居住、旅游活动、空间利用、科学研究、资源开发等5方面的开发利用方式和特点,旨在对贵州喀斯特洞穴的合理开发利用、保护以及其他地区旅游洞穴的可持续发展有所帮助。  相似文献   

13.
贵州荔波洞穴蜘蛛初步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对荔波的典型喀斯特洞穴的洞穴蜘蛛进行调查研究。2004年6~7月野外调查,对荔波县的玉屏镇、甲良镇、永康、翁昂等地的11个洞穴的进行了调查和标本的采集,对部分环境因子在夏、冬两季的变化分别进行了测量和记录.计算出不同洞穴内蜘蛛的多样性、优势度、相似性和丰富度指数,其中甲良洞物种丰富度指数最高(3.377)、多样性指数最高(1.991)、最大多样性指数最高(2.773),水拔洞均匀度指数最高(0.981)、优势度指数最高(0.348)、其余指数最低。此外,还研究了各光带之间的相似性指数、洞穴面积与蜘蛛种数的关系、真洞穴蜘蛛和非真洞穴蜘蛛步足和体长测量数据的比较等。  相似文献   

14.
正织金洞——贵州首个世界地质公园、中国最美的旅游洞穴、国家级风景名胜区、国家地质公园、国家AAAA级旅游景区、中国国家自然遗产、中国旅游胜地四十佳之一,中国最美的旅游洞穴第一名、中国十大著名洞穴、中国自然生态十大迷宫榜首、国际旅游洞穴协会成员……织金洞,被誉为"行星上一大奇观"、"天下第一洞"、"岩溶博物馆"、"世界第一流的喀斯特景观"。洞内景观琳琅满目,流金溢彩,千"塔"万"佛",万千气象;"金塔之城"  相似文献   

15.
正织金洞——贵州首个世界地质公园、中国最美的旅游洞穴、国家级风景名胜区、国家地质公园、国家AAAA级旅游景区、中国国家自然遗产、中国旅游胜地四十佳之一,中国最美的旅游洞穴第一名、中国十大著名洞穴、中国自然生态十大迷宫榜首、国际旅游洞穴协会成员……织金洞,被誉为"行星上一大奇观"、"天下第一洞"、"岩溶博物馆"、"世界第一流的喀斯特景观"。洞内景观琳琅满目,流金溢彩,千"塔"万"佛",万千气象;"金塔之城"  相似文献   

16.
正织金洞——贵州首个世界地质公园、中国最美的旅游洞穴、国家级风景名胜区、国家地质公园、国家AAAA级旅游景区、中国国家自然遗产、中国旅游胜地四十佳之一,中国最美的旅游洞穴第一名、中国十大著名洞穴、中国自然生态十大迷宫榜首、国际旅游洞穴协会成员……织金洞,被誉为"行星上一大奇观"、"天下第一洞"、"岩溶博物馆"、"世界第一流的喀斯特景观"。洞内景观琳琅满目,流金溢彩,千"塔"万"佛",万千气象:"金塔之城"  相似文献   

17.
为了解喀斯特旅游洞穴微气候环境要素的时空分布特征,分析其内在原因和规律,以织金洞为对象,对洞穴CO_2、温度及湿度进行为期一年半的监测。从季节变化、昼夜变化及空间变化特征等多尺度对洞穴微气候环境进行系统性研究,结果表明:(1)织金洞微气候要素在不同季节存在明显的空间分布特征,CO_2由洞口向洞内深处逐渐增加,且渐趋稳定,雨季前半洞段浓度高于后半洞段,旱季则相反;夏季温度由洞口向洞内逐渐降低,至洞内深处逐渐稳定,而冬季在洞口附近略有降低后逐渐升高,至深处逐渐稳定。相对湿度由洞外至洞内逐渐增高,至深处稳定在85%;(2)季节变化上,洞穴内CO_2浓度变化具有明显季节性变化;洞口附近温度、湿度由于受洞外环境的影响有较大波动,至洞内深处逐渐稳定。三者均存在明显的年际间周期变化;(3)昼夜变化上,游客数较多时,CO_2浓度白昼明显高于夜间,游客量较小时,白昼比夜间低;温度白昼总体上比夜间高,白昼波动大于夜间;相对湿度白昼较夜间低,三者均以昼夜为周期变化;(4)通过研究影响洞穴微气候要素变化的主要因素有游客数量、洞内外气流交换和洞道结构、洞穴水体和灯光系统等,其变化是多要素相互耦合的结果。  相似文献   

18.
为了解喀斯特旅游洞穴微气候环境要素的时空分布特征,分析其内在原因和规律,以织金洞为对象,对洞穴CO_2、温度及湿度进行为期一年半的监测。从季节变化、昼夜变化及空间变化特征等多尺度对洞穴微气候环境进行系统性研究,结果表明:(1)织金洞微气候要素在不同季节存在明显的空间分布特征,CO_2由洞口向洞内深处逐渐增加,且渐趋稳定,雨季前半洞段浓度高于后半洞段,旱季则相反;夏季温度由洞口向洞内逐渐降低,至洞内深处逐渐稳定,而冬季在洞口附近略有降低后逐渐升高,至深处逐渐稳定。相对湿度由洞外至洞内逐渐增高,至深处稳定在85%;(2)季节变化上,洞穴内CO_2浓度变化具有明显季节性变化;洞口附近温度、湿度由于受洞外环境的影响有较大波动,至洞内深处逐渐稳定。三者均存在明显的年际间周期变化;(3)昼夜变化上,游客数较多时,CO_2浓度白昼明显高于夜间,游客量较小时,白昼比夜间低;温度白昼总体上比夜间高,白昼波动大于夜间;相对湿度白昼较夜间低,三者均以昼夜为周期变化;(4)通过研究影响洞穴微气候要素变化的主要因素有游客数量、洞内外气流交换和洞道结构、洞穴水体和灯光系统等,其变化是多要素相互耦合的结果。  相似文献   

19.
贺卫  李坡 《贵州科学》2016,(2):31-36
织金洞是著名的世界级旅游洞穴,也是贵州目前唯一的世界地质公园的核心地质遗迹和重要旅游品牌。通过对织金洞发育的地质、地貌、水文、气候背景的调查分析,阐明了织金洞在规模、形态、气候和沉积物方面的特征,并在此基础上揭示了织金洞在水文学、新构造运动、洞穴学、沉积学、古生态学、生物学和旅游学方面的科学价值,旨在对未来织金洞的深入开发与建设、保护与管理有一定的指导作用,同时对国内其他喀斯特洞穴的开发和利用有一定的借鉴意义。  相似文献   

20.
本文对研究和保护喀斯特洞穴动物的意义进行了探讨,对云南省石林地区的环境及喀斯特洞穴动物的现状作了简单的介绍。我们对石林地区的喀斯特洞穴动物提出了保护建议,根据洞穴动物的丰富度和丰度及稀有种的分布状况,提出了必须进行保护的喀斯特洞穴的建议。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