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王丰 《科学之友》2010,(1):114-115
山西孝叉皮影戏历史悠久,是非常宝贵的“非物质文化遗产”。流行在孝义民间的皮影戏有两影戏和碗碗腔影戏,文章从皮影人物的面部、服饰、色彩的特征来浅述皮影戏的独特魅力。  相似文献   

2.
山西孝义皮影戏历史悠久,是非常宝贵的"非物质文化遗产".流行在孝义民间的皮影戏有两影戏和碗碗腔影戏,文章从皮影人物的面部、服饰、色彩的特征来浅述皮影戏的独特魅力.  相似文献   

3.
<正>晋南和晋中皮影溯源山西皮影戏是从一河之隔的陕西传入的。山陕二省同处于中华民族文化摇篮和发祥地的黄河流域,几千年来,两省人民在政治、经济、文化上的合作十分密切,皮影戏传入山西是很自然的事。  相似文献   

4.
晋南和晋中皮影溯源 山西皮影戏是从一河之隔的陕西传入的.山陕二省同处于中华民族文化摇篮和发祥地的黄河流域,几千年来,两省人民在政治、经济、文化上的合作十分密切,皮影戏传入山西是很自然的事.  相似文献   

5.
10年前看电影《活着》,里头有皮影戏班的生活。但这种皮影戏只在旧中国的生活里有,今天是很难看到了。一样为百姓喜闻乐见的民间艺术式微到形迹渐无,原是要叫人惘然的,然而麻木的人却是很多……我小时也是看过皮影戏的,在青、少年宫里,演的什么内容倒是忘了,但记得人很多,也很热闹,不似在街头巷尾看西洋镜片或是听快板打“莲花闹”,是在锵咚哐咚的热闹里还要多一些庄严,因为毕竟皮影晃来晃去演的还是戏,情节于单纯里有丰富。电影《活着》里皮影戏班的生活,好像背景唱的是秦腔或晋腔,总之高厉尖锐,如刀在皮肤上斜斜划过来,有凄冽的痛楚。这种…  相似文献   

6.
晋珩 《科学之友》2010,(8):18-19
被称为中国民间艺术瑰宝的皮影戏,随着现代影视业的飞速发展而遭受到猛烈冲击,甚至出现后继无人,濒临绝迹的境地。"山西皮影王"赵翠莲凭着对皮影戏的满腔热爱,孤军奋战、默默耕耘十多年,终于使这一经历2000多年沧桑的东方民间艺术重现生机,并漂洋过海走出国门,为更多世人所喜爱。  相似文献   

7.
李晶 《科学之友》2005,(4):83-83
礼泉县文化馆里传出声声苍凉、高亢的唱腔,将人们带回了战乱纷争的三国时期,81岁老艺人张国政的弦板腔皮影戏《失街亭》令众人回味无穷。弦板腔皮影戏是起源于汉代的古老剧种,是宫女们晚间用树叶和纸样在窗前晃动逗孩子玩耍的,后来传至民间。该剧种唱腔明快高亢、适于武戏,再配  相似文献   

8.
皮影戏是我国特有的一种传统民间艺术,源远流长,很有文化价值.它更多地流行于北方. 北方皮影戏,也叫"影戏"、"灯影戏"、"影子戏"、"皮影",有些地方俗称"驴皮影"、"生皮娃娃"、"吼塌窑"等等.  相似文献   

9.
中国皮影戏究竟起源于何时呢?典籍记载多见于宋代,然而宋代的皮影戏繁荣成熟,已达相当程度,有咏影戏诗写道:"三尺生绢做戏台,全凭十指逞诙谐,有时明月灯窗下,一笑还从掌握来."那么,宋代之前的影戏竟然没留一点蛛痕丝迹吗?  相似文献   

10.
皮影是一种动画式的傀儡,表演上有其局限性,但艺人们在演出实践中,利用皮影戏表现力上的局限,反而创造出不少特殊艺术语汇,丰富了皮影艺术的表现力.  相似文献   

11.
<正>第一代侯马皮影戏由陕西华阴县、华县在明清时期传入,也带来了皮影雕刻技艺。传承方式不详。第二代陕西和侯马当地多名皮影艺人,民国年间至解放初期在侯马从事皮影雕刻。传承方式不详。  相似文献   

12.
为文 《科学之友》2010,(8):9-10
中国皮影戏的发展大致可以"宫妃桐树叶影人、弄影还魂李夫人、佛经说唱画皮影、宋代影戏最热闹、元朝影戏传欧洲、明朝贵族爱影戏、清朝贵族影戏箱、流入民间趋鼎盛、时至今日遭冷落"来勾勒。  相似文献   

13.
有一种艺术,作为完整的戏剧,比莎士比亚早1800年;作为影像,比卢米埃尔发明的电影早2100年;作为纯粹民间的具有"摇滚"精神的音乐,比猫王早2150年。这种艺术是中国独有的,这就是皮影戏……  相似文献   

14.
《科学之友》2010,(8):13-13
<正>皮影是一种动画式的傀儡,表演上有其局限性,但艺人们在演出实践中,利用皮影戏表现力上的局限,反而创造出不少特殊艺术语汇,丰富了皮影艺术的表现力。远大近小远虚近实皮影人离亮子(即"影窗")远时,影子就大而虚,这是不  相似文献   

15.
<正>"一口唱尽千古事,双手对舞百万兵"、"扯一块白布便是舞台,尺把长的影人在幕后精彩演绎",这便是家乡文化的一张名片——孝义皮影戏。孝义素有"皮影之乡"的盛誉,它所演内容大都由家喻户晓的历史故事、神话传说、民间传说改编而成,如《三国演义》  相似文献   

16.
皮影的表演     
《科学之友》2010,(8):12-12
<正>"三尺生绢作戏台,全凭十指呈诙谐。有时明月灯窗下,一笑还从掌握来。"古人的这首诗已经把皮影的表演特点形象地表达了出来。皮影演出必有的设备有屏,有灯,有皮影道具,有声效家伙。皮影戏演出包括以下几个步骤:  相似文献   

17.
"一口唱尽千古事,双手对舞百万兵"、"扯一块白布便是舞台,尺把长的影人在幕后精彩演绎",这便是家乡文化的一张名片--孝义皮影戏. 孝义素有"皮影之乡"的盛誉,它所演内容大都由家喻户晓的历史故事、神话传说、民间传说改编而成,如<三国演义><西游记><杨家将>等,都为人们所喜闻乐见.  相似文献   

18.
戏曲发源     
早在北宋年间,山西南部就已有了萌芽状态的戏剧艺术,如滑稽戏、歌舞戏、百戏技艺、傀儡戏、皮影戏等,均在民间广为流行.当时的泽州(今山西晋城)曾出过一位有文化的说唱艺人孔三传.他在唐宋大曲和鼓子词一类单宫调说唱的基础上,首创诸宫调说唱艺术,采用传奇、灵怪故事,编演诸宫调说唱本,在卞京瓦舍中献艺,曾经名噪一时,为元杂剧的形成,创造了更成熟的条件.  相似文献   

19.
宜欣  木白  西贝 《科学之友》2005,(4):80-81
一张黯淡的幕布;一段逝去的声音;一个个鲜活的偶人和沙哑的唱腔都随记忆变成了斑驳。看了张艺谋导演的影片《活着》,才知道,原来中国有如此亲切又完美的艺术,有如此摄人心魄的光与影……外来文化的冲击,使中国人对自己文化的认识越来越缺失,越来越消极。曾一度辉煌与繁荣的皮影戏在我们的眼中变为陌生,这是何等的悲壮,又是何等的落寞,它消失了吗?它从此销声匿迹了吗!不,我们开始寻找了……  相似文献   

20.
戏曲发源     
早在北宋年间,山西南部就已有了萌芽状态的戏剧艺术,如滑稽戏、歌舞戏、百戏技艺、傀儡戏、皮影戏等,均在民间广为流行。当时的泽州(今山西晋城)曾出过一位有文化的说唱艺人孔三传。他在唐宋大曲和鼓子词一类单宫调说唱的基础上,首创诸宫调说唱艺术,采用传奇、灵怪故事,编演诸宫调说唱本,在卞京瓦舍中献艺,曾经名噪一时,为元杂剧的形成,创造了更成熟的条件。据南宋玉灼《碧鸡漫志》卷二记载:“元丰、元佑间……泽州有孔三传者,首创诸宫调古传,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