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01 毫秒
1.
反硝化聚磷菌快速驯化的对比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对反硝化聚磷菌的两阶段法和三阶段法两种驯化方法做了对比研究.结果表明,在达到相同的驯化效果时,三阶段法要比两阶段法快;在相同的驯化时间内(两阶段法35 d、三阶段法36 d),采用三阶段法驯化的反硝化聚磷菌利用硝酸盐吸磷的能力要强于两阶段法,经过分析认为,COD对反硝化聚磷的抑制作用是产生差别的主要原因.  相似文献   

2.
选用海藻酸钠(CA)和聚乙烯醇(PVA)混合物作为包埋载体,对经富集培养的以反硝化聚磷菌为主的活性污泥固定化制备方法进行了研究.利用正交实验考察了包埋菌体量、海藻酸钠质量分数、沸石添加量和交联时间对固定化菌除磷效果的影响,着重研究了包埋菌体量和沸石添加量这2个显著性影响因素对固定化小球性能的影响.研究表明,制备固定化反硝化聚磷菌的最佳包埋条件是:PVA质量分数为8%,CA质量分数为3%,包埋菌质量体积浓度为25g/L,沸石质量体积浓度为20 g/L,固定化小球交联时间为18 h.  相似文献   

3.
反硝化聚磷菌的SBR反应器中微生物种群与浓度变化   总被引:9,自引:0,他引:9  
依据DPB原理,以SBR反应器富集反硝化聚磷菌,进行各阶段的泥水混合液中微生物浓度与种群变化的研究.研究结果表明:聚磷菌\反硝化聚磷菌的浓度分别增加为原来的94和75倍.第2段运行后,常规聚磷菌和部分放线菌被淘汰,污泥沉降比(SV)的变化为反应器细菌变化提供了指示作用.好氧段中硝化菌、亚硝化菌浓度明显比厌氧段的高.好氧段中亚硝化菌下降为原来的0.63倍,但硝化菌的浓度增加为最初的19.3倍.反硝化菌、聚磷菌的浓度比反硝化聚磷菌多.反硝化菌的浓度先上升后下降,第2段淘汰了常规的反硝化菌.反应器中有一定量的发酵菌和产乙酸菌,但无产甲烷菌.富集后聚磷菌的种类减少且集中,反硝化聚磷菌以假单胞菌属、棒状杆菌属为主,肠杆菌科和葡萄球菌属次之.  相似文献   

4.
采用厌氧/缺氧序批式反应器(SBR)在不同碳源(乙酸钠、丙酸钠、ρ(乙酸钠)、ρ(丙酸钠)=2∶1和ρ(乙酸钠)∶ρ(丙酸钠)=1∶2)条件下成功培养反硝化聚磷菌(DPB),并利用静态试验研究不同碳源培养的DPB对电子受体的适应性。结果表明,不同碳源条件下DPB系统都能利用硝酸盐和亚硝酸盐脱氮除磷,但利用次序及效率不同:仅硝酸盐为电子受体时,乙酸盐含量越高,反应过程中污泥的亚硝酸盐累积量(0~6.60mg/g)和反硝化速率越高(4.02~8.58mg/(g·h)),而除磷率越低(81.1%~91.9%);混合电子受体时吸磷总量、吸磷速率、除磷率均下降,且乙酸盐含量越高其除磷率(53.2%~73.9%)和亚硝酸盐去除率越低(34.7%~86.4%),丙酸盐为主的DPB系统可同步利用硝酸盐和亚硝酸盐,而乙酸盐为主的DPB系统在硝酸盐消耗将尽时亚硝酸盐才被用于反硝化吸磷。  相似文献   

5.
综述当前反硝化聚磷菌的生物学机理及其工艺运行的主要影响因素,重点分析单污泥反硝化除磷工艺(BCFS)和双污泥反硝化除磷工艺(DEPHAONOX和A2N),总结其运行特点,并从生物学、在线检测技术开发和工艺改造3个角度,对反硝化除磷技术未来研究重点方向作出展望。  相似文献   

6.
目的 研究不同反硝化聚磷菌菌剂投加量对SBR反应器脱氮除磷及有机物去除的强化效果。方法 采用SBR反应装置,以模拟污水为基质,分别向5个SBR反应器中投加不同质量反硝化聚磷菌菌剂0 g、0.5 g、1.0 g、1.5 g和2.0 g,对反应器的脱氮除磷效果进行分析。结果 菌剂投加量1.5 g/L对SBR系统脱氮除磷的强化处理效果最好,COD、TP、NO-3-N的去除率分别为97.26%、96.47%和100%,出水质量浓度达到《城镇污水处理厂污染物排放标准》(GB 18918—2002)一级A标准。系统运行30 d后,除磷和脱氮效率分别提高了8.38%和13.03%。结论 相较于传统SBR法而言,投加适量的微生物菌剂能够在节约碳源、不改变反应器构造的同时,显著改善污水处理效果。  相似文献   

7.
几株反硝化聚磷菌的筛选及其生理生化特性的鉴定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为研究反硝化聚磷菌的生物学特性,通过吸磷试验、硝酸盐还原产气试验及异染颗粒和PHB颗粒染色辅助检验,从苏州某食品厂排放的废水中分离筛选出3株反硝化聚磷菌B4、B5和B6。经鉴定,分别属于沙雷菌菌属(Serrat/a)、拉恩菌菌属(Rahnella aquatilis)和不动杆菌菌属(Acinetobacter)。测定了这3株菌的生长曲线,研究了温度和pH值对这3株菌株的生长及脱氮除磷效能的影响。结果表明,B4、B5和B6菌株的生长和脱氮除磷反应最适温度均在30℃左右;在室温条件下,B4、B5和B6生长的最适pH为6.5~8.5;3株菌反硝化脱氮除磷反应的最佳pH值均为中性偏碱。  相似文献   

8.
介绍了反硝化除磷的机理和影响因素;讨论和分析了污泥龄、NO3-、NO2-、溶解氧和氧化还原电位、碳源、温度、MLSS、pH等对反硝化除磷效果的影响,指出反硝化除磷工艺是适合可持续发展的绿色工艺。  相似文献   

9.
SBR反应系统中反硝化除磷的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米海蓉 《应用科技》2006,33(7):54-56
通过试验研究反硝化聚磷菌在厌氧-缺氧和厌氧-好氧2个不同SBR反应系统中达到了同步脱氮除磷的效果.这一结果说明A2SBR反应系统中的聚磷菌能够利用硝酸根代替氧作为最终电子受体.聚磷菌在A/OSBR中的聚磷速率是30-70 mg P/gMLVSS.h,在A2SBR中是15-32 mg P/gMLVSS.h.  相似文献   

10.
连续流双污泥系统反硝化除磷脱氮特性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以生活污水为处理对象 ,对基于缺氧吸磷理论开发出的连续流厌氧 /缺氧 -硝化 (A2 N)双污泥新工艺反硝化除磷脱氮的性能进行了考察 .试验结果表明 :A2 N双泥系统能使硝化菌和反硝化聚磷菌分别在各自最佳的环境中生长 ,利于系统脱氮除磷的稳定和高效 ,可控制性也得到了提高 .研究发现 ,当进水 ρ(C) / ρ(N)为 3.97时 ,ρ(总氧 ,TN) / ρ(总磷 ,TP)和化学耗氧量 (COD)去除率分别为 80 .99% ,92 .87%和 91% ;而当提高进水 ρ(C) / ρ(N)至 6 .4 9时 ,可进一步提高脱氮除磷效果 ,ρ(TN) ,ρ(TP)和COD去除率分别达到 92 .7% ,97.95 %和 95 % .可见 ,该工艺较适合进水COD/ ρ(TN) 偏低的城市污水脱氮除磷处理 .  相似文献   

11.
对组合基质和煤渣基质潜流式人工湿地的脱氮效果进行了对比研究,结果表明:组合基质人工湿地的脱氮效果较好,氨氮和总氮的平均去除率达到81.9%和75.7%,而煤渣基质人工湿地的去除率相对较低,氨氮和总氮的平均去除率仅为59.6%和51.8%.为进一步探讨2组人工湿地脱氮效果差异显著的原因,研究了不同基质潜流式人工湿地系统内...  相似文献   

12.
This study was conducted to identify bacteria responsible for the elimination of sludge in an innovative gravel contact oxidation reactor (GCOR) and a conventional activated sludge reactor (ASR),Fluorescent in situ hybridization revealed that α-,β-,γ-and ε-Proteobacteria and Bacteroidetes were present in both reactors.In the GCOR,γ-Proteobacteria accounted for 13% of the biofilm biomass on the carrier,while α-,ε-and β-Proteobacteria accounted for 12%.However,the predominant bacteria in the pores of the carrier in the GCOR were Bacteroidetes (18%),ε-Proteobacteria (13%),β-and α-Proteobacteria (10%) and γ-Proteobacteria (9%).Conversely,β-Proteobacteria (18%),Bacteroidetes (13%),α-and γ-Proteobacteria (12%) and ε-Proteobacteria (5%) dominated the sediment community of the ASR.  相似文献   

13.
研究了温度对A~2/O装置中硝化细菌群落结构的影响.旨在为工艺改进及优化调控提供依据.从A~2/O装置的泥水混合液中采集微生物样品并提取微生物总DNA,使用特定引物对从总DNA中扩增出目标DNA片段,然后对扩增的DNA片段进行DGGE,并对凝胶进行染色和条带统计分析,通过聚类分析构建不同温度下硝化菌群间的相似性关系.结果表明,AOB菌在温度>25℃时,群落结构比较稳定.此时NH_4~+-N去除率高达95%以上;Nitrobacter菌在温度>20℃时,群落结构则比较稳定,NH4+ -N去除率亦可达95%以上;Nitrospira群落结构发生变化较大,相比较而言,15~20℃时最稳定,NH_4~+-N去除率在75%~95%之间.  相似文献   

14.
利用聚乙二醇(PEG)与磷酸盐的合理配比组成的双水相体系能够使猪血超氧化物歧化酶(SOD)粗酶得到进一步纯化,研究结果表明,6%PEG-6000与24%磷酸盐(pH7,0)组成的双水相体系一次成相萃取,使猪血SOD粗酶的纯度提高3-5倍,活力回收70~95%,而且发现SOD在PEG/磷酸盐双水相体系中的分配行为有一定规律,使用双水相处理粗酶能有效、快速、大量使样品达到一定纯度.  相似文献   

15.
序批式活性污泥法(SBR)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综合论述了序批式活性污泥法(SBR)的工作原理和特点,介绍了SBR的研究现状和在我国的应用前景.  相似文献   

16.
PCR-DGGE法分析温度对A2/O系统硝化菌群结构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研究了温度对A2/O装置中硝化细菌群落结构的影响,旨在为工艺改进及优化调控提供依据.从A2/O装置的泥水混合液中采集微生物样品并提取微生物总DNA,使用特定引物对从总DNA中扩增出目标DNA片段,然后对扩增的DNA片段进行DGGE,并对凝胶进行染色和条带统计分析,通过聚类分析构建不同温度下硝化菌群间的相似性关系.结果表明,AOB菌在温度>25 ℃时,群落结构比较稳定,此时NH4+-N去除率高达95%以上;Nitrobacter菌在温度>20 ℃时,群落结构则比较稳定,NH4+-N去除率亦可达95%以上;Nitrospira群落结构发生变化较大,相比较而言,15~20 ℃时最稳定,NH4+-N去除率在75%~95%之间.  相似文献   

17.
Denitrification is a dissimilatory biological process of denitrifying bacteria where oxidized nitrogen com- pounds (NO3? and NO2?) are used as alternative electron acceptors and fixed nitrogen is transferred into the at- mosphere in form of N2, finally. I…  相似文献   

18.
活性污泥中细菌的分离、纯化与培养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建立精品实验项目"细菌纯种分离和培养",以污水处理厂的活性污泥为实验样品,利用浇注平板法、平板划线法对活性污泥中的细菌进行分离、纯化并得到纯菌菌种。通过精品实验项目的研究与探索,丰富了实验教学内容,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巩固了学生的基本实验技能,加深了学生对微生物基础理论知识的理解,促进了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和提高。  相似文献   

19.
【目的】研究不同品种兔眼蓝莓(Vaccinium ashei Reade,简称RB)对phoD(碱性磷酸酶基因)相关土壤解磷细菌群落组成的影响,阐明解磷细菌对土壤磷素的转化以及植物生长的意义。【方法】通过对12个兔眼蓝莓品种根际土壤中phoD进行高通量测序,分析phoD基因相关土壤解磷细菌群落的多样性及组成,解析根际解磷细菌与蓝莓品种以及土壤理化性质之间的相互作用关系。【结果】在12个兔眼蓝莓品种中,蓝莓‘森土里昂’(‘Centurion’, RB4)品种具有最高的群落多样性;蓝莓根际phoD基因相关土壤解磷细菌群落核心细菌群由α-变形菌纲根瘤菌目、红螺菌目、β-变形菌纲伯克氏菌目、γ-变形菌纲黄单胞菌目、海洋螺菌目、假单胞菌目和放线菌门链霉菌目组成;蓝莓根际phoD基因相关土壤解磷细菌群落可以分为RBⅠ、RBⅡ两组,其中RBⅠ组的α-变形菌纲细菌相对丰度显著高于RBⅡ组;土壤总磷(TP)和phoD基因相关土壤解磷细菌群落组成是速效磷(AP)的主要影响因素。【结论】蓝莓不同品种和土壤性质对根际phoD基因相关解磷细菌群落丰度有显著影响,而群落多样性则与对照无显著差异,这可为进一步阐明酸性土壤条件下植物和根际解磷细菌之间的共生关系提供有效的数据支持。  相似文献   

20.
城市污泥低压氧化的中试研究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研究是国内首次较大规模的城市污泥低压氧化中试试验、结果表明,在170~185℃温度的反应温度下,在纯氧存在条件下,低压氧化可以取得较好的污泥减容改性效果、污泥上清液中的化学需氧量(COD)由平均l972mg/L上升至8000~12000mg/L,悬浮固体(SS)溶解率20%~60%,脱水泥饼的固体质量分数为45%~50%,热值约为8000kJ/kg.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