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中国传统文化有看独特而丰富的体闲思想内涵,主要受到老庄哲学的影响。按照历史的逻辑和文化之间的联系,我们可以从先泰文化、魏晋六朝的隐逸文化、唐宋文化、明清休闲小品文和近代文人闲适文化的休闲思想中,看到休闲的本质。 相似文献
2.
中国科学社最初依靠革命的报刊网络来出版发行《科学》杂志,归国后则借助江浙地方实力派、立宪派的资助建立图书馆和生物研究所。1927年南京国民政府成立后,得益于与国民党的密切关系,它初步实现了发展中国科学的计划。在第二次国共内战期间,《科学》杂志积极配合中国科学工作者协会开展宣传工作。然而,在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之后,中国科学社还是最终宣告解散。通过对中国科学社发展历程的重新描述,本文试图阐明中国科学社在推动中国科学职业化和专门化的进程中,其发展历程与国内的政治变迁和社会环境有着紧密的联系,同时也受到了国际因素,特别是来自英美两国的影响。另外,随着中国科学职业化的发展,中国科学社和《科学》杂志也被迫不断地调整自身的角色与功能。 相似文献
3.
凡是对中国文学史有所涉猎的人都知道《山海经》。几千年来,人们一直把它当做中国神话传说的开山鼻祖:盘古开天辟地、女娲造人补天、后羿射日、嫦娥奔月、夸父逐日、大禹治水等流传千古的传说以及三足鸟、狻猊、狴犴等今人见所未见的稀禽异兽;再加上清人李汝珍依照《山海经》所著的神话小说《镜花缘》的深入人心,更给这部书罩上了一层神话的色彩。 相似文献
4.
利用《墨子》考察先秦的几何学知识不仅对研究中国早期数学史而且对了解中国思想和文化初成期的面貌有着重要的意义。文章首先分析了《墨子》中有关文献所蕴涵的几何学观念和知识,指出它们的范围、性质和特点以及在墨家整个知识系统中的位置。然后利用这些结果和有关名家的文献及上古时代的数学文献等相参照,分析当时存在的几何学知识及其基本性质和特征,并说明当时发展出相互关联的两类几何知识——注重实际应用的算法式几何知识和注重概念及其关系的理论性几何知识。后一类知识为认识古人如何从经验知识发展出抽象化、理论化的几何学提供了样本。先秦数学的多元化,与当时社会的激烈变革、思想解放、百家争鸣的大环境密切相关,是先秦学术和思想繁荣的重要组成部分。 相似文献
5.
从艾儒略《性学觕述》看明末清初西医入华与影响模式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在明末清初西学东渐的研究中,传教士神学、性学作品中所包含的科技知识似一直未受到重视。以艾儒略《性学觕述》为例,分析其中包含的西医知识,考察这些西医知识的入华模式,及其在中国医学界的影响模式,或许可为整个明末清初西学东渐的研究提供一些启示。 相似文献
6.
中国近代科学先驱在建立科学体制时非常重视科学期刊的建设,使在兴起最早、成就最大的地质学与生物学领域中涌现出《中国地质学会会志》、《中国生理学杂志》等享有世界声誉的科学期刊。这些期刊的成功之处主要在于:立足本土,用自己高水平研究成果为创立名刊奠定坚实的基础;放宽视野,走国际化办刊道路;树立精品意识,坚持严格的科学标准和学术规范。这些办刊理念与经验对当前的科学期刊建设仍具有借鉴意义。 相似文献
7.
纵观20世纪中国科学哲学的发展,80年代的科学哲学在当时特殊的历史条件下有着承前启后的历史功能。所谓承前,就是承继“五四”以来科学哲学发展的传统;所谓启后,就是开启中国科学哲学发展的新开端、新阶段。我们回顾历史发现,踟年代中国科学哲学的发展与《自然辩证法通讯》不可分割地联系在一起,从《自然辩证法通讯》可以看到这一阶段中国科学哲学再生、起步与发展的缩影, 相似文献
8.
9.
《格致汇编》是中国第一份科技期刊,致力于传播西方科技知识。主编傅兰雅以专文、游记、趣闻、问答等多种形式介绍西方教育,尤重科技教育。这些教育信息对中国近代教育产生深远影响,具体表现为:第一次介绍西方教育学知识,为科学教育作了理论宣传;大力推介西方教育理念,为西学教育提供门径;着力引介美国初等教育及职业教育,为全面导入美国教育作了铺垫。 相似文献
10.
对待中国传统文化,一般存在三种态度:一种是全盘否定;一种是以现代科学来说明中国文化之高深,如鲁迅所说的,“风水,是合于地理学的,门阀,是合于优生学的,炼丹是合于化学的;”还有一种则是希图对其进行改造而使之取代西方主流文化,如新儒学之类.初读何祚庥院士的《从元气学说到粒子物理》(湖南教育出版社,1999年出版),是很容易将其归入第二类的.作者在用了四分之一的篇幅介绍中国古老的元气学说,用了仅十来面纸简短地考察了元气学说与现代物理的关系之后就总结道: “总之,中国的元气学说不仅在理论上与现代物理学的场论相通,而且在历史的延续上也是现代物理学场论的滥觞.”(p62) 相似文献
11.
科学家研究是中国现代科技史研究的进路和重要内容。本文以近五年来六种期刊发表的科学家研究论文为例,对学界对此问题的研究做简单述评,并认为应该加强科学思想史的研究。 相似文献
12.
在中国公众科学素养调查中,学生及待升学群体的科学素养最高,但是从中学开始,中美两国公众的科学素养差距开始加剧,尤其是在大学阶段,这种差距更大。而且从高中或中专开始,随着教育程度的升高,其科学素养的增长幅度却是在明显下降。文章通过中美两国公众的科学素养调查结果的比较,从正规教育和非正规教育两方面分析了这一现象形成的部分原因。基于上述分析,文章提出:在科学全球化与境中,中国的科学教育尤其需要一种博采众长,兼收并蓄,立足于中华民族文化传统的丰富思想文化资源,并融合世界一切优秀的文明成果,有机合成,综合创新,在继承中超越的创新文化来开启国人探索自然、热爱科学的心智。 相似文献
13.
在《中国之科学与文明》中,李约瑟进行中西科技发展的比较,不过那是一种缺乏实际接触的比较。事实上,明末清初来华耶稣会士传入西学,使得两种文明中的自然知识传统遭遇,其间产生的竞争、冲突与比较,留下许多可进一步探究的议题。文章选择从明末清初近代东西文明的遭遇与冲撞,来分析近20年来台湾的科技史研究所处理的一些新议题。 相似文献
14.
茅以升(1896—1989)是中国科学社会史的前驱。他在圆周率史研究中,早于“李约瑟难题”经典论述(1944年)1/4多世纪,提出近代中国“学术不振,逐渐沦丧”的问题。他的工程社会史研究探讨了民国时期和建国初期中国工程的特点,提出发展我国工程必须自力更生等重要思想。在晚年,他研究中国古桥史,阐发了中央集权的封建政体、社会经济、桥工匠师以及中华传统文化对中国古代桥梁技术发展的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15.
科技史研究中存在着对同类问题的判定采用“双重标准”的现象。同一作者的“双重标准”是逻辑欠严密,首尾不一贯;不同作者之间存在的“双重标准”现象则是学术观点不同的结果。“双重标准”不利于科学发现优先权的评价,需要通过学术讨论统一认识,这至标准统一。 相似文献
16.
若干西方学者关于李约瑟工作的评述--兼论中国科学技术史研究的编史学问题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以李约瑟的工作对中国科学史研究的贡献和意义的讨论作为出发点,进而在一些国外学者研究的基础上,在目前国际上对中国科学史研究的背景下,对李约瑟的工作中的若干概念、假定与存在问题进行了科学编史学的分析,尝试发现一些国际上中国科学史研究在观念与方法上的新的动向,并就有关问题提出了一些初步总结。 相似文献
17.
"数学常青"——从第22届国际科学史大会看数学史研究的特点与走向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通过对第22届国际科学史大会上数学史的特邀报告、主题讨论会和论文报告的全面分析,我们看到传统内史型的数学史研究依然具有重要的生命力,但新的“热点”更应值得关注,比如,“多元文化之间数学知识的交流与传播”就已成为新的主流。为了应对“全球化和文化多样性”带来的挑战,这次国际科学史大会上展现出的新思想、新视角和新进路,对于中国数学史是十分重要的。 相似文献
18.
曲安京所著《中国历法与数学》一书,探讨中国古代历法中天文常数与算法的构造机理及其数学思想,对上元积年、渐近分数、内插法、历法中的公式化计算等历法中的重要数学问题进行了原创性的研究,提出了很有说服力的观点与论据。该书把数学史与天文史结合在一起的研究思路也是富有启发性的,是一部成果颇丰的交叉学科性学术著作。 相似文献
19.
20世纪60年代初,中国科学院自然科学史研究室(今自然科学史研究所前身)数学史组在钱宝琮主持下完成<中国数学史>[1]后,开始实施了一个断代专题研究的宏大计划:把中国数学史分几个断代进行更细致而深入的研究,以便将来在更高层次上编写一部中国数学史[2].钱宝琮在世时组织了宋元时期的断代研究并出版了一部<宋元数学史论文集>[3]."文革"使这个计划中断."文革"后,顺着他的这一思路,自然科学史研究所对于两汉魏晋和明清的断代研究也相继展开,并获得了很大进展,在学术杂志上发表一系列论文,并出版了一部论文集<明清数学史论文集>[2]和专著<〈九章算术〉汇校本>[4]、<古代世界数学泰斗刘徽>[5]等.近年出版的邹大海所著的<中国数学的兴起与先秦数学>(以下简称<先秦数学>)则是一项先秦数学的断代研究. 相似文献
20.
通过对2001—2010年数学史主流期刊文献的统计和分析,呈现出我国数学史研究在主题和内容、研究队伍及其区域分布、基金资助三个方面的情况,以揭示我国数学史研究的趋势和特征。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