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50 毫秒
1.
沈从文是中国现代文学史上创作和审美趣味都非常具有个性的作家。其文学作品的抒情性,意味着对沈从文笔下的"湘西世界"可从文本营造的意象空间来理解。作为湘西历史名镇的浦市,曾对湘西民众的生活和精神产生重要影响,是他们的集体记忆。对"浦市"意象的考察和分析,不失为一种理解和认识"湘西世界"文学空间性质和价值的有效途径。  相似文献   

2.
沈从文"乡下人"这一观念绝非是中国封建社会以儒家伦理道德规范所建构的宗法制"乡村文化",而是一种原始文化的遗存.其"乡下人"具体包涵二个内容,一是野性的生命,一是自由的性爱."野性的生命"主要以水手这一形象为载体,"自由的性爱"主要以翠翠等湘西女性,包括湘西妓女形象为载体.  相似文献   

3.
沈从文一生创作颇丰,早期作品关注湘西故乡,1923年来北京时始接触湘西以外的世界。其创作中城乡两条线索一直存在,现代和传统两种文化的撞击,都市文明的发展,使他的写作具备了一种"殖民者"的眼光,这种"殖民叙事"的特征是其作品中乡村与都市二元对立的叙事模式存在的关键因素。  相似文献   

4.
鱼是沈从文在小说中反复描写的一种动物。沈从文在其创作中为我们展现了不同种类的鱼,形式多样的捕鱼方法和不同的食鱼方式。沈从文小说中的众多鱼意象或是男女性爱的媒介,表达了作者对"爱"与"美"的追求;或是快乐童年的守护,释放了作者在城市中的压抑情绪;或是自然人性的寄托,赋予了作者欲以湘西的自然人性来拯救民族颓废的愿望。沈从文如此喜欢写鱼与其受到湘西自然山水和早期经验的影响,被湘黔地区苗族鱼图腾孑遗所感染和自觉吸收中华鱼文化应用传统密切相关。  相似文献   

5.
沈从文对中国现代文学最大的贡献 ,在于他从作品到理论构建的“湘西世界”。如诗如画 ,恬静淡远 ,风格独具的“湘西世界”是沈从文独特的功利原则和美学观的显现。作者生命赖以生成的那一方偏远的水土养成了其向美求善的生活理想 ,而都市文明的虚伪势利的现实又撞破了其梦幻。这是沈从文构筑其理想的“湘西世界”的根本动因。《边城》是沈从文湘西小说的代表作 ,是“湘西世界”优美、健康、自然的人生形式的深刻表现。《边城》是一首人性美的颂歌。作家所着力表现的是一种超越“自在”的“自为”性的生命形态。在“边城”里 ,人与自然谐和统一于生命完美的形态中。而翠翠、二佬、大佬对于自由爱情的幻想和追求 ,则体现了他们生命中的自由意志和纯粹神性 ,表明他们是新一代湘西古朴人性的继承者  相似文献   

6.
沈从文所建构的湘西世界是一个充满自然美的世界。自然,是沈从文湘西小说创作美的追求。他以一种保存原料的态度,不加人工雕饰地写出了湘西特有的地域风韵、民俗风情,展现出湘西风物的自然美;边地山乡人民纯朴自然的思想情感和民风淳厚的人际关系以及纯真美丽的爱情体现着湘西人情的自然美;质朴自然、含蓄蕴藉,富有浓郁的乡土色彩的语言风格,给人以质朴活鲜的自然美感。  相似文献   

7.
沈从文的根在湘西。清新秀丽的山山水水,古老苍凉的文化遗迹,悲凉凄美的传统习俗,爽直强悍的山民水手给了从文许多生命的启迪,蕴育了从文散文中独特的文化氛围:一方面,作者对湘西"自然之子"的生命形式大唱赞歌;另一方面又为湘西历史与现实中的悲剧性命运感到"无言的哀戚"。这种"又痛苦又快乐"的情绪,流淌在以湘西山水人情为背景的散文创作中,使得从文笔下的生命总是呈现出一种悲而美的意蕴。  相似文献   

8.
沈从文从先辈那里接过了武器,开始了对历史的美化和向往,他以回忆抵抗现实、以想象抵抗死一般的科学逻辑,表现出渴望回到中世纪的田园诗般的生活的愿望。在沈从文的笔下,湘西这一片净土回归到了自然的天性和人性。在沈从文湘西世界的背后,他担心的是民族性的丧失,他要找回那属于我们民族的"本根",并指出只有在复兴民族文化的背景下,才能找到我们在这个星球的归宿。  相似文献   

9.
赵军平 《科技信息》2010,(35):I0419-I0419,I0441
湘西世界是沈从文心中理想的家园,心灵的归宿。在他湘西系列的作品中,给我们勾勒出一幅田园牧歌式的美丽画卷,湘西是作者心中的圣士。沈从文将关注的目光投向在那里世代生活的人们,尤其是女性,他们一任命运的拨弄而不变初衷,在这片土地上挥洒着泪水和欢笑;模糊了幸福与悲痛;淡忘了追求与信念,相信生来如此。沈从文则力求展现湘西女性的悲剧命运。自身性格特征与外界因素的束缚使他们无法走出命运的沼泽。  相似文献   

10.
作为都市异乡人的沈从文所体验到的浓郁乡愁,是其创作湘西系列小说最直接也最重要的心理动因。在经过了乡愁的过滤后,沈从文的湘西系列小说既保留了湘西前现代社会农耕文明生活方式的原生态,平凡而苍凉,又在一定程度上将其净化、诗化了,使之成为了时间无法伤害的美。这种艺术之美不仅能够抚慰技术时代人类的心灵,更可引导人类踏上回归精神家园之途。  相似文献   

11.
一切光景,静美而略带忧郁。随意割切一段勾勒纸上,就可以成一绝好宋人画本。满眼是诗,一种纯粹的诗。 沈从文:《湘西》 湘西,这块古老而神秘的土地,因了古代的楚国大诗人屈原,更因了当代文学家沈从文,大画家黄永玉,使这方国土的山山水水更增添了许多壮美与深远的历史人文情怀。我心向往已久矣!  相似文献   

12.
人格退行:沈从文乡土小说创作的心理根源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从弗洛伊德的人格理论来分析沈从文乡土小说的创作心理,是一种新的视角。沈从文在乡土小说中所建构的理想的生存图式,心理根源是其人格发展在童年时期出现的“停滞现象”,在都市遭受精神挫折后,出现了“退行”。这种“人格退行”决定了沈从文湘西乡土小说的创作基调和整体风格。  相似文献   

13.
"这是古今中外最别致的一部小说,是小说中飘逸不群的仙女。她不仅是沈从文的代表作,也是30年代中国文坛的代表作。"享有如此高赞誉的,就是沈从文的《边城》。《边城》叙述的是发生在20世纪初湘西边城茶峒的一个朴素动人的爱情故事。故事是忧伤美丽的,而《边城》享有极高声誉的原  相似文献   

14.
薛原 《科技信息》2003,(5M):22-24
湖南文艺出版社1981年出版的《沈从文散文选》浓缩了沈从文湘西风味的散文精华,20年前我就是从这本书走进了沈从文笔下的文学世界,书中收入了《从文自传》、《湘行散记》、《湘西》、《一个传奇的本事》和1949年后写的《新湘行记》、(1957),前三篇其实就是三个小册子,各自独立成一部小书,可以说是沈从文的散文代表作。  相似文献   

15.
《边城》创作于1933年,在那个动乱的年代,沈从文建造了一座淳朴之城,里面供奉着淳朴、善良和美丽。他用牧歌的音调,唱了一曲渺远的哀歌,转换之间,便是都市的乡村镜像。通过对沈从文湘西世界的解读,探讨其湘西世界的都市镜像意义。  相似文献   

16.
笔者在两篇文章中曾详尽论述了沈从文湘西题材小说的思想内容和美学风格,在此基础上,本文将进一步从沈从文与湘西的关系角度、对作家创作的成功奥秘作一番总结性的探讨。  相似文献   

17.
沈从文“乡下人”这一观念绝非是中国封建社会以儒家伦理道德规范所建构的宗法制“乡村文化”,而是一种原始文化的遗存。其“乡下人”具体包涵二个内容,一是野性的生命,一是自由的性爱。“野性的生命”主要以水手这一形象为载体,“自由的性爱”主要以翠翠等湘西女性,包括湘西妓女形象为载体。  相似文献   

18.
对湘西历史、现实与未来所拥有的乡土悲悯感, 是沈从文把握湘西人民的生命形式及对故土现实人生的观察与思考  相似文献   

19.
《湘行散记》是沈从文散文中最为出色的作品,以叙事、写人、纪闻、写景、状物、抒情为主。描写从常德沿沅水溯流而上的各种见闻,将这条绵延的长河上的景物、人事交织在一起,绘成一幅色彩斑斓的湘西人民生活图。沈从文的许多作品不仅表现湘西人民的美好生活,隐隐之中还流露出他的孤独寂寞之色,在其《湘行散记》中同样体现出这一蕴味。  相似文献   

20.
“神性”作为沈从文湘西小说的生命意识范畴的支柱之一,是沈从文极力推崇和书写的艺术精神。“自然神”和“巫神”两位一体的神性空间使湘西世界成为一个“泛神”的世界。它的产生既是湘西“地域边缘”的自觉体认,也是“文化边缘’’者生命理想的主观流露,彰显出对民族国家建构的想象和探索的文学史意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