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苏联知名哲学家、科学史家鲍·米·凯德洛夫的近著《列宁与科学革命·自然科学·物理学》的中文版(李醒民、何水泽,柳树滋校)已经付印,即将由陕西科学技术出版社出版,全书共470页。该书分为上、下两篇:自然科学革命的概念及其类型,物理学的物质观的革命。上篇共有两章:第一章,自然科学发展的革命道路;第二章,不同类型的自然科学革命。下篇共有三章:第三  相似文献   

2.
本文通过考察亚里士多德在《论动物的运动》中的相关论述,试图从心理学和生物学两个层面重构他的欲望-普纽玛-行动模型,并由此指出"普纽玛"在欲望导致行动的过程中,在物理层面上起到了重要的联结作用。这种解释模型为亚里士多德突破身心二元论的传统思路、结合物理层面的因素来说明人类行动者的心理过程提供了关键支持。在此基础上,本文考察了戴维·查尔斯对亚里士多德的思路所做的评论并试图回应可能招致的批评,由此捍卫查尔斯对亚里士多德的解读与辩护。本文认为,尽管亚里士多德在《论动物的运动》中对普纽玛的说明仍存在含混之处,但是他所持的这种心理物理学路线在今天仍然能为我们研究人类行动者的道德心理提供重要启发。  相似文献   

3.
亚里士多德(公元前384~322)是古希腊的伟大思想家。他作为哲学家、逻辑学家已经广为人知,但他作为一个数学哲学家,人们对他的了解还是不多的。亚里士多德研究过数学,但在数学上没有什么突出的成就。他主要是对数学进行哲学反思,批判毕达哥拉斯学派的数是万物本原的学说,批判柏拉图的理念数论。他研究了数学在科学分类中的地位;数学的研究对象;数学对象的存在方式;数是不是事物的本体等问题。他在数学哲学研究中所得到的一些观点和思想,无论是对数学的发展,还是对哲学的发展都产生过重要的影响。  相似文献   

4.
自然科学界近年来掀起了一场前所未有的研究意识问题的"文艺复兴"运动.物理学、生物学、人工智能等科学范式的约束与启发,使当前意识科学研究的重点内容及问题类型发生了许多显著的变化,呈现出了对意识解释的不同水平、层次与性质.蓬勃发展中的意识科学研究也面临着不少困境,需要进一步确立适合于意识研究的新的科学现,提高自然科学与人文科学这两大基本向度的整合水平,加强对关键性的基础问题研究的理论力度.  相似文献   

5.
书讯     
П.Е.西沃科恩:《论自然科学实验的起源和哲学意义》 (莫斯科,1962年版,共201页。) 本书共包括七章:第一章,实验概念。第二章,科学中实验方法的产生。第三章,物理学中实验和理论的关系。第四章,化学的对象,化学理论和实验的特点。第五章,生物学中的实验和理论。第六章,自然科学实验和理论抽象的意义。第七章,实验和社会历史实践。  相似文献   

6.
一、国土经济学是什么样的一门学问? 国土经济学这个名称,是我们自己取的。在给它下一个定义之前,可以讨论一下它是属于自然科学,还是属于社会科学?它是属于经济科学,还是属于地理科学? 我有一个观点,就是许多被我们称之为自然科学的学科,其实是自然科学与社会科学交叉的科学,如工业科学、农业科学、医学科学的许多学科,就是这样,因为它们的研究对象都不是天然的自然,而是社会的自然。固然纯粹的自然科学是有的,如物理学、生物学、天文学、地质学等等。像天体、地震、台风等,它们没有受过人的意志的影响,它们就是天然  相似文献   

7.
本文认为,柯瓦雷论述伽利略解构亚里士多德天文学体系和构造近代物理学基础都是以自然的数学化为前提的,没有伽利略使数学“进入”自然研究这一前提,解构与构造都失去了基础。本文从内因和外因两个方面分析了伽利略自觉运用数学工具作为研究“月下区”物理运动的原理,指出这是十六、十七世纪这一特殊历史时期的时代精神的产物。柯瓦雷忽视了这一点,忽略了社会因素对科学思想的影响,从而导致他过分强调内史研究,没有认识到实用  相似文献   

8.
哲学的核心是本体论,即形而上学,它是人们的一种世界观,即人们对整个客观世界终极原因的一种看法或解释。亚里士多德的《形而上学》作为第一本纯粹意义上的哲学著作,其核心内容就是试图通过人类的理性思维揭示出客观世界的原因。在他看来,这是人类最高、最大的"智慧"。而自然科学的本质是人类对自然界具体的、精确的、分门别类的看法或解释,只不过这种看法或解释必须受人类经验的严格检验。因此,哲学或形而上学与自然科学之间的关系是抽象与具体、普遍性与特殊性的关系,作为人的思想观念它们两者是一致的。这就意味着,自然科学必须以形而上学为前提、为基础,没有形而上学作前提或基础,自然科学将成为空中楼阁。康德之所以写《自然科学的形而上学基础》,原因也正在于此。  相似文献   

9.
1962年4月,在苏联科学院列别捷夫物理研究所举行了基本粒子物理学哲学问题理论会议.这个会议是由《现代自然科学哲学问题》综合问题学术委员会和苏联科学院数学-物理学部联合召开的.苏联举行全国性的讨论基本粒子物理学中的哲学问题会议这还是第一次.  相似文献   

10.
亚里士多德的第一哲学既是关于世界之本体的学说,也是关于知识的思想理论体系;从而形成了通向关于世界(或宇宙)知识的理性路线,并且导向了他的逻辑理性方式。在自然哲学方面,他将对自然世界的解释和使解释作为永恒的和必要的知识这两个目标统一了起来。因此,在他的科学研究中,存在着基于观察的逻辑归纳方法和基于(主要是常识性的)共识的逻辑演绎方法两条方法论路线。亚里士多德对经验证据的接受,标志了认知境界的重大转换,从而对科学理性主义的生长做出了贡献。  相似文献   

11.
《穷理学》翻译了亚里士多德关于"知识"概念的理论。傅泛际与李之藻将拉丁文底本的知识"scientia"译为"确知"。但比较亚里士多德原著的对应词"Επιστη'μη"与古汉语"确知"的词源与词义发现,"确知"并不能准确传达"Επιστη'μη"对事物本原和原因解释的内涵及其"证明性"与"必然性"的特征。但"后分析篇"评注的翻译与解释最终将"Επιστη'μη"的内涵与特征赋予"确知"。就此,亚里士多德的"知识"概念被完整引进,这也是西方知识概念第一次引入我国,因而对于传统知识观念与知识体系的丰富与完善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2.
关于地学是不是一种独立的物质运动形态的问题,作者就Е.К.费德洛夫院士在《哲学问题》1962年第11期上发表的一篇文章,提出了自己不同的看法。作者指出,凯德洛夫曾经把地质运动形态作为一个独立的运动形态提了出来,并在这个基础上确定了地学的对象、内容以及它同其他自然科学的联系。这是正确的。但是,费德洛夫不同意这种观点,他反对有地质运动形态的存在,这是没有任何理由的。作者认为,想证明某一物质运动形态的是否存在,至少要判明是否存在下述三方面事实:第一、物  相似文献   

13.
亚里士多德在《论灵魂》第一卷第四章对以恩培多克勒为代表的和谐理论提出了批判,认为灵魂不能被界定为“和谐”.这个批判被认为是亚里士多德提出并论证其灵魂概念的关键步骤.本文指出,亚里士多德对和谐论的批驳实际上诉诸两个前提:第一,灵魂是实体;第二,灵魂与身体不能分离.这两个前提源于他在《形而上学》中对质料与形式的设想与论证,并导致他的灵魂论一方面重视身体层面的因素、反对将灵魂设想为脱离身体的存在;另一方面又坚持灵魂作为实体和原因的地位,反对以“混合物”或混合物的“比率”来界定灵魂.本文试图说明,亚里士多德实际上是要努力在早期柏拉图与和谐论的灵魂学说之间走出一条中间路线,通过对二者的批判来提出一个新的灵魂概念,即“身体的形式”或者说“身体的现实”.本文由此认为,尽管亚里士多德对于和谐论的概括和批评存在着一定程度的误解甚至误导,但他确实消除了和谐论的灵魂学说中所包含的宗教色彩,以一种与现代科学更为接近的思路对灵魂的本质和功能重新做出了界定和说明,这种路径无疑为其道德心理学的研究打开了空间.  相似文献   

14.
文章对吉尔伯特的磁体排斥实验和理论进行了系统研究,并与其之前学者的相关实验和理论比较,探讨了磁体排斥运动在吉尔伯特磁学理论中的地位,以及他为何如此理解磁体排斥运动。文章指出吉尔伯特是少数认为磁石中某种相反对的性质不存在的学者,排斥运动在其《论磁》的理论体系里面被化约为结合运动前的准备运动。与前人的观点不同,文章认为吉尔伯特对于排斥的理解源自于实验,在对于感知到的现象进行解释的时候是依据亚里士多德的"自然目的论"。文章指出,磁石漂浮追逐实验是其排斥理论的主要来源,但是实验中暗藏着没有被吉尔伯特意识到的重要问题。  相似文献   

15.
大小与方向是衡量运动的两个基本要素,传统科学史研究多关注运动大小,而忽视运动方向观念的演变。在近代早期的运动学中,运动方向经历了普遍化过程,其中贡献最大的是伽利略与笛卡尔。若以水平方向与竖直方向为线索,可发现:运动方向在亚里士多德主义物理学中是特殊的,竖直方向对应着月下区诸单纯物质的自然运动,水平运动未被关注;伽利略开始了运动学的数学化,但水平方向与竖直方向仍具有特殊性,分别与匀速直线运动和匀加速下落运动绑定在一起;笛卡尔的抽象运动学真正实现了运动方向的普遍化,他还以抽象运动学解释了现实运动的竖直与水平方向。至此,运动学中,运动方向的普遍化完成。  相似文献   

16.
罗尔斯顿对自然价值的论证逻辑经历了从价值观的变化到价值本体化,再到对自然价值客观性的证明等三个环节。自然价值具有价值和事实双重内涵,自然价值论具有伦理学和自然科学双重品性,它存在着价值本体化的思路,其存在论基础是近代哲学的二元论。人与自然界之间伦理关系的基础不是一个客观事实,而是由人确立的,它在本质上是人在实践中为人和自然界确立的一种价值论地位。  相似文献   

17.
一、1953年至苏共第二十次代表大会时期的有关资料Э柯尔曼:主观主义把物理学家引向何处去《哲学问题》1953年第6期Д.特洛申:列宁和现代自然科学《自然》1954年第1期М.Э.奥米里扬诺夫斯基:物理学哲学问题会议的  相似文献   

18.
任鸿隽先生1915年在《科学》杂志第一期上发表题为《说中国无科学之原因》一文,在文中他指出中国人认识自然方式的缺陷在于未得研究科学之方法而已。任鸿隽过于强调归纳法,针砭中国传统学术中"驰骛空虚"之病,但却存在着矫枉过正的倾向,造成这一偏颇的根源在于他的自然科学基础以及对自然科学史了解上的欠缺。任鸿隽对归纳法情有独钟,这与他对科学的理解、科学救国的实用主义理想之间存在着密切的联系。  相似文献   

19.
今日的物理学哲学,大多讨论和研究量子力学哲学问题,然而组成物理学哲学的还有许多其他议题与论旨。本文将以科学实践哲学作为视角,结合科学实验哲学的材料和观点,将讨论物理学实验与一般实验室研究中各类角色的作用,特别涉及如下问题:物理学实验研究中有何角色发挥作用,物理学实验对象的本体论问题,特别是物理学实验中的"自然物/人工物"的关系,物理学实验的认识论问题,实验和实验室可以产生"事物知识"。本文认为在科学实践哲学视野下,一切科学实验中的对象,都不是纯粹的自然物,而是具有创造特性的半人工物。本文也将指出,物理学在把天然世界改变为人工世界的过程中,发挥着重大作用和影响,这种作用既有积极意义,也有消极意义。物理学绝不是脱离社会的、纯粹研究自然的科学。  相似文献   

20.
简论凯德洛夫的科学革命观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1980年,苏联著名哲学家凯德洛夫在莫斯科出版了一本权威性著作——《列宁与科学革命·自然科学·物理学》。该书分为上、下两篇,上篇集中论述了“自然科学革命的概念及其类型”。作者总结了自己多年潜心研究的成果,对自然科学革命问题作了较为系统、较为深刻、较为详尽的阐述。本文主要拟以凯德洛夫的上述著作为据,简要论述一下他的科学革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