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凌胜利 《世界知识》2020,(24):53-55
近期,美国大选已基本尘埃落定,拜登即将入主白宫。对于拜登的当选,美国的盟国反应不一。相比于亚洲的日韩等盟国而言,欧洲盟国的反应更为积极。在美国主流媒体11月7日宣布拜登当选之后,英国首相鲍里斯·约翰逊、德国总理默克尔和法国总统马克龙等基本上在第一时间送上祝贺,并就各自与美国的联盟关系阐述了看法。出于稳妥考虑,日韩等盟国对拜登的祝贺则相对要晚一些。  相似文献   

2.
美国国家安全委员会受美国总统直接领导,是美国国防体制和军事实力的最高指挥机构。应运而生美国国家安全委员会诞生于二战之后,但早在战争期间,建立这一机构的设想就已萌发并在酝酿之中。当时美国与盟国英国经常商讨和协调行动,在合作中美国逐渐认识到英国的国防协调体制、参谋长联席会议制度和帝国防卫委员会这些既独立又统一的机构的优越性。1947年,美国国会参院军事委员会在一份报告中提出要改变美国国家安全体制中的“一些缺陷”,包括战争动员工作迟缓而花费昂贵,情  相似文献   

3.
从盟友到仇敌:美国和萨达姆的伊拉克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在海湾战争以前伊拉克曾经是美国的盟国。美伊关系嬗变特征主要表现在四个方面:历史上的盟国关系,两伊战争期间的密友关系,海湾战争前的挑衅与纵容关系,海湾战争后的敌对关系。美国在伊拉克战争中消灭了自己曾经的盟友,这也符合美国一向奉行的外交政策标准。通过分析美国和伊拉克从盟友到仇敌关系的嬗变特征可以看出,美国选择盟友的原则是利益需求,而不是道义和价值取向。  相似文献   

4.
美联社八月二日发出的、该社一个叫做杰·麦·罗伯茨的“新闻分析员”写的一篇评论,提到了美国“征服整个世界”的时机,是颇堪令人玩味的. 罗伯茨的评论主要是讲一些资本主义国家,也就是美国统治集团一向称之为“盟国”的那些国家对于美国的侵略行径怀有戒心.罗伯茨在飘飘然吹嘘了“一个像美国这样强大的国家从来不会有过”之后,不小心地把美国统治集团一直藏在心里的真心话也漏出来了.他说:“如果在第二次世界大战  相似文献   

5.
金圆讹诈     
美国统治集团在国际事务中利用金圆作为讹诈的工具,胁迫它的盟国放弃独立自主的政策,唯美国之命是从,固然是司空见惯、不足为奇,但是,随着日内瓦会议的临近,美国为了破坏日内瓦会议和扩大印度支那战争,利用金圆来对它的盟国进行威胁和恫吓,已达到了空前未有的横暴与露骨的程度。  相似文献   

6.
英阿马岛战争对美国的外交政策产生了一定的冲击。美国同交战双方的关系都非同寻常,一个是传统的存在特殊关系的盟国,一个是阻止苏联在拉美扩张的重要支持力量。但从其全球战略利益出发,美国在马岛战争中站在了英国一边。战后,美国调整同拉美国家的关系,美英特殊关系得到进一步的巩固和加强。  相似文献   

7.
齐伟 《科技信息》2011,(9):I0191-I0193
对于朝鲜战争的研究,中国史学界多集中在中国政府对战争的政策以及取得的成果,还有从军事方面进行分析总结的;世界史学界多数是研究朝鲜战争中各国的政策以及国家间的相互关系,美国史学界对美国对朝鲜战争的政策关注的多一些。很少发现有专门性的对美国与朝鲜战争中的联合国军的介绍。本文希望能够尽可能广泛的搜集资料,填补这一薄弱点。  相似文献   

8.
希拉克为法国外交政策调音定调——当科索沃硝烟弥漫之时,欧美似乎是铁板一块,其间虽也有几声不和谐之音,但一切都还是由美国说了算。然而战争结束之后,欧洲盟国却感到自己忘记了些什么,纷纷对此进行反思……法国总统希拉克在8月26日召开的法国第七次驻外使节会议开幕式上,面对167位外交精英,对科索沃战争进行了比其他西方国家领导人更为深入的反思。  相似文献   

9.
太平洋战争爆发后,陈诚在中国与盟国的军事合作中有着极为重要的地位。战争初期,陈诚对与盟国合作持谨慎的态度,分析利弊后提出以内部整顿为主的战略意见。然而,蒋介石不顾陈诚的反对,坚持由其出任中国远征军司令,直接负责与盟国的合作。由于胃病严重,陈诚于1943年年底请假休养。陈诚复出后,接任军政部长职务,成为与盟国合作的主要负责人,也是国民政府军事改革的主要执行人。陈诚在这一阶段的盟国军事合作中,积极配合相关计划,并利用与美国的合作提高国民政府的军事实力。  相似文献   

10.
日本无条件投降后,如何依照盟国旨意处置日本的军国主义,铲除远东战争策源地,并在民主化基础上实现对日本的重建和改造,是世人瞩目的一件大事。排斥盟国独占日本早在战时一系列国际会议上,盟国便对处理战后日本的有关政策作出了决定。其中最为全面系统阐述盟国对日政策的国际文件是开罗宣言和波茨坦公告。其政策要点如下: 盟国对日战争的目的,在于制止及惩罚日本的侵略,盟国决不为自身图利,亦无拓展领土之意;战后必须解除日本武装,严厉制裁战争罪犯,铲除日本的  相似文献   

11.
5月1日,时值美军海豹突击队击毙本·拉登一周年之际,美国总统奥巴马突访阿富汗,与阿富汗总统卡尔扎伊签署《美阿战略伙伴关系协议》,正式宣布美国主导的阿富汗战争将于2014年结束. 根据协议的内容,美国在2024年之前,在社会经济、国防安全、制度建设等方面为阿富汗提供长期帮助;阿方则承诺美国可以在2014年撤军期限之后,继续在阿驻扎部队、训练阿军以及打击"基地"组织.但是,阿方尤为关心的2014年后美国及其盟友向阿富汗提供援助的具体金额问题,协议没有作出明确承诺.据透露,该协议的有效期截止于2024年,阿富汗将成为美国的"非北约主要盟国".目前亚洲的日本、韩国、菲律宾等国都拥有美国"非北约主要盟国"地位.  相似文献   

12.
太平洋战争期间,美国对西藏问题采取了维持现状的政策,力图抑制中、英就西藏地位问题的论争,一方面维持盟国间的合作局面,一方面便利于其对西藏地区的渗透。美国对西藏问题的干预扩大了其对西藏局势的影响力,并为战后进一步干预西藏事务做了铺垫。  相似文献   

13.
二战中,苏联主要的战略目标是与盟国合作打败法西斯集团,并利用战胜之势为苏联的安全构筑势力范围,但势力范围的确定只是苏联的一个低层次的目标,它的深层考虑是通过苏联控制的势力范围,建立与资本主义对立的社会主义体系,从而确保苏联的国家安全及社会主义制度的安全.苏联目标与美国目标本质上的对立,使战后美苏不可能有真诚的合作,因而战后美苏冷战也是不可避免的.  相似文献   

14.
美国里根政府禁止对苏联提供天然气管道设备的决定,弄得四面楚歌,进退两难,终于在11月13日宣布取消了。对于美国政府的这项禁令,苏联固不必说,西欧盟国没有一个不反对的,就连美国国内的一些企业主甚至官员们也颇有怨言。原因是这一政策不仅损害了西欧国家的利益,也打到了同天然气管道交易有关的美国企业的头上了。美国履带拖拉机公司损失了200台铺设管道机器的买卖,通用电气公司失去了提供汽轮机转子的交易,其它受影响较大的著名大企  相似文献   

15.
去年6月初,在美国军政头目腊斯克、麦克纳马拉和泰勒等奉约翰逊之命在檀香山秘密制订了“轰炸北越的计划”以后。美国就加紧在越南推行所谓“有控制地逐步扩大战争”的计划。近一年来的事态证明。美国扩大战争是搬起石头砸自己的脚。它不仅没有“打赢战争”,反而越打越输,越输越惨。它在南越处处挨揍。它对北越的轰炸遭到有力的惩罚。它“逐步升级”扩大军事冒险,在美国统治集团内部引起了“一片混乱”,也得不到“盟国”的“同情和谅解”。  相似文献   

16.
口述历史作为一门现代意义上的学科,在美国、英国、加拿大、澳大利亚和新加坡等国家蓬勃发展.近些年来,国内一些科技史学者已越来越认识到对历史的亲历、亲闻者进行口述访谈,对于重现历史原貌有着不可替代的作用.  相似文献   

17.
目的和政策     
美国石油王朝的巨擘、现任纽约州州长纳尔逊·阿·洛克菲勒在今年4月出版的美国“外交”季刊上,发表了一篇文章,题为“目的和政策”。这篇文章发表在四国政府首脑会议之前,可以说是美帝国主义为什么蓄意破坏这个会议的自供。这个参预美帝国主义决策的垄断资本家,十分害怕四国政府首脑会议将会增强美国国内和它的“盟国”内部要求减轻军备负担的压力,因而露骨地强调美国必须坚持“实力政策”和“威慑力量”,增加军事开支,加紧扩军备战。他惟恐人们将“谈判技巧误认为目的”,要求人们“认清我们国家的目的”,“不得把外交礼貌的策略上的改进同认真进行政治解决(读作侵略)混为一谈”。在这里,这个帝国主义者又一次自己揭露了自己。为了欺骗美国人民,洛克菲勒在文章里也不得不假惺惺地说什么“和平是一项根本的国家目的”,但人们也马上就可以从这篇文章本身中看出,他所要求的“和平”是世界上所有国家都俯首听命于美国帝国主义的“和平”,是听任美国垄断资本控制、剥削、压迫和奴役所有国家人民的“和平”。在东西方关系问题上,洛克菲勒一方面肆意诬蔑苏联的和平外交政策,对原意同苏联保持贸易来往的国家进行威胁;另一方面,他直言不讳地狂妄地表示要从“实力”地位出发来强迫苏联接受美国的概念,谋求使资本主义在东欧社会主义国家复辟的所谓“政治解决”。尽管洛克菲勒在文章里不得不承认美国已丧失了战略上的优势,但他是至死也不忘情于美国的业已破了产的“实力地位”政策的。他竭力鼓吹为了“安全”要加强报复力量:要加强基地、加强导弹生产、加强整个所谓“报复”系统;极力强调“民防”来制造战争歇斯底里;恐吓“盟国”要有不惜进行全面核战争的准备和决心,并在以核武器为报复力量基础的前提下,要有决心在有限战争中使用核武器和扩大常规部队。洛克菲勒并且在“不能完全从本土出发来保护自由世界”的借口下,公然提出美国有权直接军事占领和干涉任何一个“盟国”。在毫不掩饰地要美国纳税人和美国“盟国”花更多的钱从事“防御”的情现下,洛克菲勒对裁军问题根本当做没有这回事。文章里重复了以防止突然袭击作借口而妄想进行“视察”的破了产的滥调。洛克菲勒在文章里还恬不知耻地把美国自封为“自由世界”、“落后国家”的“保护人”和“恩主”,要“自由世界”国家以及亚洲、非洲、拉丁美洲国家都在军事上承担更多义务——出钱、出人、出基地;在经济上克制自己,保证美国贸易出超,保证美元不疲沓,保证美国资本输出的市场……从这篇文章里面可以看出这位美国垄断资本的头面人物,为了最大限度的利润,为了追求世界霸权,是如何阴险狡猾,如何顽固狂妄。洛克菲勒早从杜鲁门政府时期起,就在美国的“冷战”外交政策制订中起着作用。艾森豪威尔政府时期,洛克菲勒以垄断资本家的身份,更多地公开直接参与美国政策的制订和执行。在“外交”季刊上发表的这篇文章中,他比较系统地道出了美国垄断资本集团的野心与阴谋,说明了美帝国主义为了实现他们掠夺和奴役世界的目的,始终顽固地坚持他们的侵略政策和战争政策,帝国主义本性是至死不变的。  相似文献   

18.
北约对南斯拉夫的轰炸已持续一月有余,战争前景仍不明朗,但也并非无迹可寻。事态的发展表明,第一,美国和北约实现速战速决的目标已不可能。第二,通过派遣地面部队扩大战争来压服南斯拉夫,不仅难以收效,而且会使美国和北约付出惨重的代价,更何况还有战争失控之虞。第三,美国和北约也不会接受不体面地撤退的完全失败的结局。第四,最大的可能,是战争打到一定程度时,双方重回谈判桌,寻找政治解决的办法。上述第四种可能中提到的战争打到一定程度双方重回谈判桌的方法,如要取得成果,条件是美国和北约要降低谈判的要价。要做到这一点,必须具备一定的条件:美国和北约欧洲盟国的反战运动不断升  相似文献   

19.
朱伟一 《世界博览》2010,(22):84-84
美国中期选举刚刚结束,奥巴马就到国外去散心了。这次他出访的都是盟国或友好国家,没什么特别烦心的事。  相似文献   

20.
美国人很少经历过战争的失败,200多年的美国史几乎是从胜利走向胜利的历史.那场朝鲜战争,美国并不认为自己失败了.难怪越南战争的失败会成为美国人心中永远的痛.多年来,围绕越南战争的争论不仅反映在普通美国人身上,也不时地反映在美国大选中.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