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40 毫秒
1.
一、引言类星体的发现给人们带来许多疑惑不解的问题,大红移是它的最大特点,红移机制的研究是揭开类星体之谜的主要途径之一。由于还不清楚是否存在新的红移机制以致能与接近光速退行的多普勒红移相比,所以有必要首先考查红移是否宇宙论性的。用统计检验的  相似文献   

2.
文章给出在两个SDSS类星体能谱中证认出的重金属吸收系统.对每一个吸收系统,作者探测到10个明显的重金属吸收线.这两个吸收体的红移明显小于相应类星体的红移(zabs≤ze).因此,这两个重金属吸收系统极可能与在相应类星体的视线方向上的插入星系有关.  相似文献   

3.
介绍了类星体的发现及主要特征;讨论了类星体的红移,并对类星体无定论的性质以及它与活动星系核的关系作了探讨.  相似文献   

4.
本文假设类星体θ—Z图截止线外的三颗星存在引力红移,认为这种红移由中微子天体(NAO)引起。从而给出类星体θ—Z图截止线外的反常分布一种解释,指出这些类星体可能位于NAO中。同时,推断出NAO的形成时间早于10~7年(宇宙时),并且中微子的质量约大于1ev。  相似文献   

5.
采用最新的较完备的类星体总表,用数理统计的X^2检验的方法,分别选取泊松分布和伽马分布,分析了类星体红移和星等的大尺度分布,并且考察了室女星系团天区类星体与星系团中亮星系成的可能性。得到初步的结果:类星体就整体来说其红移和星等在各种尺度上的分布是不均匀的;类星体与星系团中亮星系普遍成协的可能性不显著,但局部区域的成协性是存在的。  相似文献   

6.
利用功率谱分析(PSA)和RAYLEIGH技术对由非物端棱镜选类星体和复合技术选类星体样品的红移分布的周期性进行了统计检验,发现对于本文所选的两个样品存在一个ζ=0.013的周期。为考虑此样品的完整性和每种选择效应对样品周期性的影响,对非物端棱镜选类星体的子样品以及各种技术选类星体样品的计算,并和1989年,1991年版类星体表比较,结果表明ζ=0.013的周期是一不随样品改变而变化的周期值,这说明类星体红移分布存在ζ=0.013的周期,此周期不应是样品的选择效应所带来的  相似文献   

7.
本文利用多种技术对类星体红称分布的周期进行了检验,发现对于本样品只有一个ξ=0.071的周期具有较高的置信度,考虑到不同作者得出的不同结果,我们认为类星体的红移分布的周期是由样品的选择效应带来的。  相似文献   

8.
本文考查类星体1331+170的高分辨率(18km/s)吸收线光谱。我们发现了四个肯定的吸收系统,红移分别为0.744(系统 A),1.327(系统 C),1.775(系统 F),1.785(系统 G)和一个可能的吸收系统,红移1.446(系统 D)。表明以前研究者发现的其他三个红移系统(系统 B,红移0.954;系统 E,红移1.7605;系统 H,红移1.8637)都是误认。  相似文献   

9.
<正> 本文在大爆炸学说的基础上简述了正处于膨胀过程中的,受哈勃定律制约的宇宙图景,然后根据类星体的红移异常现象及相对论原理,提出一种新的总星系定义,认为总星系的范围是有限的,它在不断膨胀的同时,又不断地向外释放出能量,它以原始火球大爆炸的方式而诞生,最后将以完全放尽自己的能量而灭亡,并在这种意义下指出了当代摄谱仪对宇宙观测的范围。由于当前宇宙论中对类星体的本质及其产生异常红移的原因尚无定论,随着现代研究方法和观察手段的不断发展,将来一定还能对类星体的异常红移作出更深入的揭示,也还有可能发现更大红移的类星体,那么,本文所提出的假说或许还须进一步扩展。  相似文献   

10.
红移,中心黑洞质量和吸积率是类星体演化的重要参数,通过三种方法计算了405个类星体和Seyfert星系样本的中心黑洞质量,并分析了中心黑洞质量和吸积率的分布,进而验证了:1.类星体-Seyfert星系的演化序列;2.平谱射电类星体(FSRQ)-BL Lac天体-射电星系(RG)的演化序列。  相似文献   

11.
在发现类星体的方法中,最有效的4种方法是颜色方法,无缝光谱方法,射电方法和X射线方法,覆盖的波段为射电波段,光学波段和X射波段,将4种方法联合在一起,应用于4个UKST天区。其目的是尽量减少选择效应,建立更完备的类星体巡天体本。从102天区开始,已完成了X射线选和部分光学选的分光观测工作,发现了1颗B=15.1的亮类星本和1个Seyfert星系对,其强X射线辐射是迄今首次观测到的。  相似文献   

12.
讨论了相对论天体物理中的两个热点问题:黑洞吸积盘的观测效应和类星体光谱证认;对用吸积盘模型给类星体1604+179谱线作重新证认进行了探讨  相似文献   

13.
Magain P  Letawe G  Courbin F  Jablonka P  Jahnke K  Meylan G  Wisotzki L 《Nature》2005,437(7057):381-384
A quasar is thought to be powered by the infall of matter onto a supermassive black hole at the centre of a massive galaxy. Because the optical luminosity of quasars exceeds that of their host galaxy, disentangling the two components can be difficult. This led in the 1990s to the controversial claim of the discovery of 'naked' quasars. Since then, the connection between quasars and galaxies has been well established. Here we report the discovery of a quasar lying at the edge of a gas cloud, whose size is comparable to that of a small galaxy, but whose spectrum shows no evidence for stars. The gas in the cloud is excited by the quasar itself. If a host galaxy is present, it is at least six times fainter than would normally be expected for such a bright quasar. The quasar is interacting dynamically with a neighbouring galaxy, whose gas might be feeding the black hole.  相似文献   

14.
分别用沉淀法和有机物单源的热分解方法从溶液中生长了不同尺寸的氧化锌纳米晶体,研究了纳米晶体的荧光特性及其对测量样品状态的依赖关系.尺寸比较大的ZnO纳米晶体在固态下其荧光光谱为宽阔的发光带,并在宽阔发光带上出现一系列明显的精细结构,而分散于有机溶剂中时其荧光由激子复合发射和通过氧空位的复合发射组成.分散于有机溶剂中的中等尺寸的表面包裹的纳米ZnO晶体的荧光由激子荧光、通过浅杂质的发射和通过本征缺陷复合的荧光组成,其强度随着测量浓度的升高而增强,并且激子的荧光发生红移;尺寸比较小的表面包裹的纳米晶体的荧光为激子复合和通过氧空位复合的荧光组成,激子荧光强度、通过氧空位的发光强度及其相对强度随着纳米晶体浓度的变化而变化,测量浓度的升高,激子发光峰没有位移,但与缺陷态相关的激发光荧光发生红移.  相似文献   

15.
With the 2.16 m telescope at Beijing Astronomical Observatory, it is identified that a compact X-ray source detected by ROSAT located in the vicinity of 5′.9 from the LINER galaxy NGC4579 is a quasar with a redshift z = 0.106. A further analysis indicates that this quasar is possibly ejected from NGC4579.  相似文献   

16.
利用紫外-可见吸收光谱研究了不同溶液中meso-四(4-羟基苯基)卟啉(H2THPP)及其二酸离子(H4THPP^2 )的聚集行为.向H2THPP丙酮溶液分别加入蒸馏水和石油醚(60~90℃),导致H2THPP的B吸收带分别发生12nm和30nm的红移,表明H2THPP在丙酮-水和丙酮-石油醚溶液中分别形成了结构不同的J类型聚集体.H2THPP^2 在二甲基甲酰胺-氯仿混和溶液中也发生B带的红移,表明形成了J类型聚集体;而在KCl水溶液中,H4THPP^2 的B带则发生蓝移,表明有H类型二聚体形成.利用分子激子理论分析了H2THPP和H4THPP^2 在不同条件下的聚集行为和聚集结构.  相似文献   

17.
研究了氯离子对马尾松毛虫核型多角体病素(DpNPV)包涵体在Ag胶听表面增强拉曼散射(SERS)谱的影响,在Ag胶中加入Cl^-离子,可增强SERS效应,能改变包涵体膜蛋白的COO^_和NH2基团在Ag表面上的吸附状态,至使Phe残基侧链接近Ag表面,其低波数峰红移达26cm^-1,并对所得实验结果进行了分析和讨论。  相似文献   

18.
利用一价铅离子谱线和原子谱线,在延迟时间0-360 ns内对铅等离子体自吸收的时空特性进行了研究.通过改变靶材距离及观察不同的延迟时间,发现铅等离子体不同的特征谱线的自吸收行为存在很大不同.从实验图像中可明显的看出,等离子体形成初期,铅离子和铅原子表现出不同的线型的变化.铅离子(220.26nm)出现了红移,而铅原子(280.20 nm)出现了蓝移.靶材距离焦点位置不同时,不同的特征谱线,不仅自吸收持续时间不同,而且自蚀最强点出现的时间点也不一样.所以在利用某特征谱线进行定量分析时,若选择合适的延迟时间和靶材位置,可有效地减小或削弱自吸收的影响.笔者还对铅等离子体不同特征谱线自吸收行为进行了解释.  相似文献   

19.
收集了209个活动星系核(46个平谱射电类星体,78个BLLac天体,85个射电星系)样本,估算出爱丁顿吸积率,讨论了黑洞质量、热光度、红移量和爱丁顿吸积率之间的关系,得出了以下结论:(1)活动星系核的一个演化序列为:平谱射电类星体(FsRQ)——BL Lac天体——射电星系(RG)的演化;(2)三类星体的中心黑洞质量、红移量和热光度有较大差异:皆为FSRQ〉BLLac〉RG;(3)吸积率与热光度之间的相关性很强,吸积率的变化将导致热光度的变化。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