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66 毫秒
1.
《祝福》中的祥林嫂是在宗法礼教、鬼神迷信的桎梏下被迫害而死的一个悲剧性人物。小说作者以勾勒轮廓的白描手法,描述祥林嫂一生颠沛坎坷的遭遇,控诉了封建制度和封建礼教、鬼神迷信吃人的本质,使祥林嫂成为中国现代文学作品中旧中国劳动妇女悲惨命运的典型形象。  相似文献   

2.
对于鲁迅先生的小说《祝福》,前人更多注重对祥林嫂形象的分析,该文则侧重对"我"的形象分析,文章认为鲁迅小说《祝福》中的"我"不只是祥林嫂故事的讲述者,也是一个对自己在祥林嫂面前敷衍塞责后深感内疚与不安的自我解剖者。  相似文献   

3.
鲁迅在他的小说中,塑造了众多的农民的形象;塑造了一系列知识分子的形象;除此之外,还塑造了好几个妇女的形象。在鲁迅所塑造的妇女形象中,作为主人公出现的就有单四嫂子、祥林嫂、子君和爱姑等。鲁迅所塑造的妇女形象,虽也有涉及婚姻问题或其他问题的,但主要在于揭示封建社会中严重地存在着的妇女问题。所谓妇女问题,归结到一点,就是男女不平等的问题。笔者写此文的目的,是探讨一下鲁迅塑造这些妇女形象,向我们提供了哪些有关妇女问题的认识意义。  相似文献   

4.
鲁迅的小说<祝福>塑造了中国现代文学史上第一个成功的农村劳动妇女其型--祥林嫂.祥林嫂是辛亥革命后贫穷落后的中国农村劳动妇女的典型,她勤劳、善良、质朴、顽强,但在旧社会,她不但不能掌握自己的命运,反而成了一个被践踏、被迫害、被愚弄、被鄙视的人物,以至最后被旧社会所吞噬.今天读<祝福>,读"祥林嫂",仍有着它的现代意义.  相似文献   

5.
小说是一种叙事性的文学体裁。塑造人物是小说反映社会生活的主要手段。鲁迅小说《祝福》中的祥林嫂,是一个深受旧社会封建宗法思想的精神迫害,挣扎反抗,求生不得,最后悲惨死去的普通劳动妇女的形象。茅盾的小说《春蚕》着力塑造了老通宝这一人物形象。他是一个勤劳、善良、俭朴、忠厚、而又尚未觉悟的旧社会的老一代农民  相似文献   

6.
杨旗琦 《科技信息》2009,(15):182-183
鲁迅小说《祝福》中的主人公祥林嫂,是一个典型的悲剧形象。其悲剧根源是封建宗法思想和制度,主要根源是封建夫权。它在政治上剥夺了妇女的一切权利,使妇女在婚姻上毫无自主权可言,尤其在精神、心灵上遭受了严重损害;此外,她自身及周围人的落后愚昧、麻木不仁也是造成这一悲剧的原因。这一悲剧的意义非常深刻,对过去和现在妇女解放事业的发展都有启迪和推动意义。  相似文献   

7.
刘兰芝与祥林嫂是古今文学作品中不可多得的中国下层劳动妇女的悲剧典型,面对生活带给她们莫大的羞辱、不公,她们无从反抗,但是她们要倾诉,她们以"哭"这种独特的形式向人们展示了她们的内心世界、她们的抗争精神,她们的形象给文学作品增添了无穷的悲剧美。  相似文献   

8.
鲁迅笔下的祥林嫂形象具有很强的代表性,是封建社会女性的缩影。作者对其有很强的的批判,又有深切的忧患和同情。本文通过研究祥林嫂形象的悲剧性,分析其文化意蕴。  相似文献   

9.
知识分子形象,是鲁迅小说一个独特的形象系列。而这种独特性,始终表现在他笔下的同类们对思想观念、道德规范和伦理教条等种种传统“法则”的抉择和取舍。完全可以说,对于“传统”的不同态度,构成了《呐喊》《彷惶》两集中知识分子形象的基本类别。这里有沉溺于传统,进而顽固地维护传统的知识分子,我们看到了从“新党”一直骂到祥林嫂的鲁四,高喊“移风”却为一个女乞丐欲火难忍的四铭先生;有已被传统蛀蚀灵魂、麻醉  相似文献   

10.
刘小育 《科技资讯》2010,(14):226-226
《祝福》中的祥林嫂,是鲁迅小说中的一位典型的中国农村妇女形象,在封建势力对她进行压迫时,她进行了一系列的反抗,但面对着强大的封建旧势力,她的反抗是微弱的,她最后还是屈服在封建制度的压迫下而悲惨地死去。本文分别分析造成祥林嫂悲剧命运、祥林嫂人物形象的典型意义,指出鲁迅以祥林嫂在鲁镇的悲惨遭遇,深刻揭示封建礼教对人们思想的强大禁锢,对人性的束缚和残害,烘托出封建思想的人吃人的可怕,同时表现出鲁迅对人性的思索,对妇女解放问题的关心。  相似文献   

11.
可以毫不夸张地说,在中国现代文学史上,很难找到第二个作家能够像鲁迅那样关注和同情中国妇女的命运;而在鲁迅的作品中,又很难找到第二个人物能够像祥林嫂那样得到作家如此深切的同情与关怀。 祥林嫂的遭遇实在是太悲惨了,以至使作家的心潮无论如何也难以平静。小说《祝福》的全篇,尤其是作品的开头部分始终渗透着作家对主人公祥林嫂命运的深切关怀与同情,而透过这种关怀与同情,我们真切地感受到了一颗伟大心灵的震颤,而这颗伟大心灵的震颤又以其震撼人心的思想威力和艺术感染力震荡着读者的心灵,激发着读者对祥林嫂悲惨命运的同情,点燃着读者对吃人的封建礼教的憎恶与痛恨的怒火,产生着反封建、反“制造并赏玩别人苦痛的昏迷和强暴”的巨大战斗力。  相似文献   

12.
大理白族是一个积极进取的民族,有悠久的历史与灿烂的文化,其中白族服饰文化最能体现白族的文化底蕴.文章从大理白族妇女服饰入手,分析了大理白族妇女服饰具有对个体美的形象的塑造、对社会关系的整合、对民族文化的建构等美育功能.并从深层次上挖掘出大理白族妇女服饰的审美意蕴,从而弘扬了大理白族文化.  相似文献   

13.
祥林嫂、子君、刘和珍是鲁迅笔下颇具代表的女性形象。这三位女性所处的时代、生活状况、斗争方式不同。笔者对以上几方面进行分析,发现鲁迅笔下的女性形象是逐步发展的,鲁迅的"女性观"是不断进步的。  相似文献   

14.
通过游客网络日志及评论研究游客对目的地形象的感知。利用网络文本收集游客对旅游目的地形象的评价和感受,已成为旅游形象研究的重要途径。利用百度、谷歌等各种搜索工具进行检索以及根据设定的目标条件对游客关于曲江旅游景点进行评价的网络评论和网络日志进行分类、筛选和分析,最终符合条件的文章有82篇,评论2908条。对网络日志和评论内容进行了详细的分析,建构了三个分析类目,探索游客对曲江景区整体形象的感受,从而明确曲江景区在游客们心中满意程度的高低,并为曲江旅游景区的升级和发展提供参考,完善以网络文本为数据来源的旅游形象研究方法。  相似文献   

15.
妇女解放是中国革命的重要内容,妇女形象的变迁则体现了妇女解放的程度。延安时期,中共在推进妇女运动过程中塑造了一批典型的妇女形象。探析《中国妇女》可以发现,整风运动前的妇女形象主要有模范女英雄、女劳动模范、模范母亲和模范女干部。与这一时期的妇女解放思想相呼应,以《中国妇女》为载体出现的妇女形象呈现出多样化的特点。  相似文献   

16.
<正> 祥林嫂与子君是鲁迅于“五·四”运动后创作的两篇短篇小说《祝福》、《伤逝》中的女主人公。这两篇小说均收在小说集《彷徨》中。通过对祥林嫂与子君这两个典型形象共同的反抗性和悲剧性以及不同的个性特征进行分析比较,我们不仅能从她们身上触到时代脉搏的律动,更可以领略女性不断挣脱身外的枷锁和心内的桎梏的悲壮历程。  相似文献   

17.
造成祥林嫂悲剧的原因主要有三个方面:一是封建礼教的二律背反;二是祥林嫂自身的思想缺陷;三是众看客的雪上加霜。鲁迅既全面揭示了祥林嫂的悲剧成因,又分清了其间的主次轻重。  相似文献   

18.
对萧凤霞的文章“妇女何在 ?”进行了评论 ,特别指出了作者对“结构过程”和“能动性”的讨论  相似文献   

19.
由向量空间相关模型识别博客文章的垃圾评论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博客作者往往允许读者在文章后发表评论,许多评论充斥着形形色色的垃圾信息,破坏了博客社区的和谐.在向量空间的基础上构造了一个相关模型,将博客的文章和评论分别分词后,根据模型计算评论和文章的相关度,来判断是否为垃圾评论.该模型不需要训练样本,在一个中文博客测试集上,召回率和准确率分别达到82%和91%.  相似文献   

20.
《祝福》中的鲁镇,被鲁迅设置为一个民俗文化空间,这一民俗文化的核心是“祝福”文化,它的内在规定性决定了它是“不祥、不洁”的寡妇祥林嫂的对立力量,因此,鲁镇对祥林嫂的拒斥与祥林嫂为了生活的谋求进入就构成了《祝福》叙事的深层动机,这也是小说的内在结构和逻辑张力所在。而祥林嫂无法掌握自己的命运,被动地变成鲁镇人眼中的“不祥、不洁”之人,则加强了这篇小说的悲剧意义和思想力度。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