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正科学研究发现肥胖与缺乏运动之间存在着关联关系——即为人越胖越不爱运动。而今美国国家糖尿病、消化病与肾病研究所的科学家亚历克赛·克拉维兹团队发现了造成人们肥胖了却难以"迈开腿"的秘密。肥胖会影响大脑变化在我们的大脑深处有个叫做"纹状体"的结构,在这个结构中的多巴胺和运动控制紧密联系在一起,比如帕金森氏症患者的运动症状,就与纹状体多巴胺的缺失有关。在运动控制的过程里,一  相似文献   

2.
众所周知,肥胖与代谢异常有关,它是导致糖尿病、高血压、心血管疾病等慢性病的主要原因.然而,这些数据并未能阻挡肥胖人群壮大的脚步. 此前,发表在《衰老神经生物学》上的一项研究表明超重或肥胖还会显著减少大脑血流量,而且腰围每增加1厘米导致的脑血流减少相当于人年长1岁后的情况.这意味着肥胖者可能脑子"老"得更快.  相似文献   

3.
<正>根据最近公布的有关肥胖问题的国际研究报告,中国已排在第二位,仅落后于美国,而且正在迅速"崛起",很有成为第一的潜质。新华社报道说,目前中国超重和肥胖增长幅度都高于发达国家。更有意思的是,新华社进一步表示,中国或将成为世界肥胖超级大国的原因并不是我们大多数人想象的那样——肯德基、麦当劳。让中国人变得肥胖的原因——火锅。甚至连蔬菜似乎也在使中国人变胖:越来越富裕意味着人们饭菜中的油水多了,而这显  相似文献   

4.
正我们传统中医中是没有高血脂这一称谓的,但是其症状散见于"眩晕、中风、脑痹"等病证中,属"痰浊"、"痰痹"的范畴。中医认为,高血脂是因为机体脏腑功能失调,膏脂输化不利而致,主要致病因素就是痰浊。所以,在中医看来,想要治疗高血脂,就要宽胸化痰。在中医文献中我们经常可以看到"肥人多痰"的论点,这种痰显然是指肥胖之痰浊,也就是脂肪过多。临床上我们见到的体型较为肥胖的人,只要稍一运动就  相似文献   

5.
《科学大观园》2005,(22):71
8月底,美国健康基金会发表一份报告说,美国有64.5%的成人不是超重就是肥胖。报告一出,立刻就有专家提出异议,认为美国卫生部门、医学专家以及媒体夸大了肥胖问题。他们认为,肥胖并不是此前所说的很多疾病的致病原因,而且减肥也未必能避免这些疾病。  相似文献   

6.
人们在提到肥胖时总和高血压、中风、心脏病、糖尿病等疾病联系在一起.其实,我们对肥胖的认识还存在一些误区.肥胖有时是对我们健康有益的.比如在心脏病患者中,肥胖或超重的患者比那些偏瘦的患者活得更长.一种观点认为,体内脂肪包含抗炎症因子和多余的能量,能够支持体内对疾病的防御.而研究也发现人类健康和体重之间的关系是U型,而非线性.也就是说,与过轻的体重或极度肥胖相比,超重或轻度肥胖的死亡风险相对较低.  相似文献   

7.
据统计,我国每100人中就有一人患糖尿病,肥胖人中的糖尿病患者为非肥胖者4倍。而且,糖尿病的发生率随着肥胖程度的增加而增加。在40岁以上的糖尿病人中,约有70%~80%的人在患糖尿病之前就已经肥胖了。而肥胖又是心、脑血管疾病的致病凶手,据了解,我国每年约有260万人死于心、脑血管疾病,其中很多患者在生前都患有糖尿病。  相似文献   

8.
正《自然》近日在线发表的一篇论文称,代谢产物琥珀酸可以通过此前未发现的体温调节途径对小鼠的体温、能量消耗以及重量产生影响。能量摄入大于消耗往往会导致肥胖。一般来说,减肥方式主要有两种:一是减少食物的摄入,降低需要代谢的热量;二是通过运动等途径燃烧更多的热量。而热量也是米色和棕色脂肪需要的"燃料"。和善于储存能量、易在肥胖体内堆积的白色脂肪不同,米色和棕色脂肪细胞内含有大量线粒体,这些线粒体在能  相似文献   

9.
据统计,我国每100人中就有一人患糖尿病,肥胖人中的糖尿病患者为非肥胖者的4倍.而且,糖尿病的发生率随着肥胖程度的增加而增加.在40岁以上的糖尿病人中,约有70%~80%的人在患糖尿病之前就已经肥胖了.而肥胖又是心、脑血管疾病的致病凶手,据了解,我国每年约有260万人死于心、脑血管疾病,其中很多患者在生前都患有糖尿病.  相似文献   

10.
《科学大观园》2011,(21):13-13
国际权威体重管理专家、全美最佳医生、嘉康利医学健康事务部主席洁米博士在中国进行了为期10多天的健康营养知识宣讲。期间,介绍了国际最新的安全减重理念及临床实验。洁米博士指出,如今40%的中国人超重趋于肥胖,人数超过2亿人,尤其是年轻人和儿童肥胖增加明显。有很多疾病是由于肥胖引起或与肥胖有关的,如中风、血脂异常、高血压、骨关节炎、2型糖尿病、胆囊疾病、冠心病、睡眠呼吸暂停和呼吸问题、一些肿瘤(子宫内膜,乳腺和结肠)等。而这些疾  相似文献   

11.
近几年,因心脏疾病突然猝死的事件屡见报端。谈到心绞痛、心律不齐、房颤这类心脏问题,许多人似乎都能"对号入座"。生气时心脏难受,高兴时心脏也难受;运动快了心脏吃不消,不运动心脏也受不了。面对这么多的心脏问题,怎样运动才更科学?  相似文献   

12.
随着年岁的增长,越来越多的瘦子开始投身胖子阵营,而能够摆脱"胖纸"称号步入瘦子圈的却鲜有人在。也许是经济发展的副作用,肥胖成为了越来越凸显的社会问题,美国的肥胖人口比例高达三分之一。除了众所周知的健康隐疾外,加州大学伯克利分校的研究人员又发现了一个肥胖的弊端——胖子驾驶员在车祸中更容易死亡。  相似文献   

13.
想要减肥,似乎就难以绕开"管住嘴,迈开腿"的经典道路.然而,"迈开腿"的效果却很玄学:有人运动也不见瘦,有人反而更胖.一个国际研究团队8月27日在《当代生物学》期刊发文称,运动会降低基础代谢水平,让其燃脂效果大打折扣.这种现象在肥胖者和老年人中最为显著,对肥胖者的影响最大. BMI指数即身体质量指数,是国际上常用来衡量人体胖瘦程度及是否健康的标准.一般来说,BMI指数在20至25之间属于正常,超过25为超重,30以上为肥胖.中科院研究团队分析了1750名BMI值在12.5到61.7之间的成年人的数据.他们发现,BMI较高的肥胖者,其运动燃烧的热量约有一半被"抵消"了,静息代谢减少了49%.相比之下,BMI正常的个体,只有28%的运动耗能被"抵消".换句话说,与不胖的人相比,肥胖者的运动效果较差.  相似文献   

14.
正英国《每日电讯报》有过这样的一篇新闻:英国沃克里大学研究人员发现,肥胖也会"传染",如果你和肥胖的人一直在一起的话,自己变胖的可能性就会变大。主要是因为和肥胖的人比较,大家会认为自己所增加的一点点体重没有问题。研究人员说,女性常拿自己的身高体重指数与同龄女性的身高体重指数进行比较;男性也同样会这么做。要是自己的朋友比较肥胖的话,他们就觉得没关系。"大部分的关于肥胖的研究  相似文献   

15.
后现代哲学思维方式的特征--从自组织动力学的观点看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后现代主义哲学思维方式是与自组织动力学理论相一致的动力学思雏方式,具有"二总三分"的特征.在总体特征上,两者都反对线性化和封闭性的静态逻辑,主张从差异子系统间的交互作用出发把握事物的生成发展过程;在具体特征上,两者都重视子系统交互作用中的竞争策略和协同策略,强调事物的发展意味着打破旧的运动模式(结构)对子系统的控制和支配.  相似文献   

16.
<正>最近,英国一项新研究成果表明,在控制体重方面,基因也起到较为重要的作用。那么明明没有胡吃海喝却依然减不了肥是否可以归结于基因作祟?每逢佳节胖三斤,春节长假过后,不少人都为体重增加而烦恼。"肥胖现象和生存环境密切相关。事实上,人的胖瘦取决于遗传、环境、心理、运动等因素。"浙江大学食品科学与营养系教授,美国哈佛大学医学院、美国农业部驻塔福茨大学人类老年化研究中心博士后沈立荣说。  相似文献   

17.
正南京医科大学课题组近日研究发现,巨噬细胞中有一种蛋白,能像"刹车"一样减轻慢性炎症对机体的损伤,该发现对治疗与肥胖相关的代谢性疾病有启发意义。相关成果发表在《自然·通讯》上。据该校基础医学院陈琪教授介绍,代谢性疾病包括糖尿病、脂肪肝、心血管病等,高糖高脂食物摄入过多容易引起肥胖,肥胖会诱发慢性炎症,目前尚无针对炎  相似文献   

18.
正德国研究人员发现,使用药物同时针对尼古丁(又名烟碱)和冷暴露信号传导通路,可以降低小鼠体重并改善小鼠的代谢健康。化合物冰素和二甲基苯基哌嗪会刺激食欲抑制通路和产热促进通路,从而调节全身能量平衡以促进肥胖小鼠减重。肥胖是代谢疾病(例如糖尿病)的风险因素,对健康构成重大威胁。吸烟和冷暴露是人体能  相似文献   

19.
<正>近年来越来越多的人死于心脑血管疾病,心脑血管疾病越来越年轻化。很多人可能外表是20岁,可是体内血管已经80岁了。想要年轻,就要经常给血管洗洗澡!每天"洗"1次,血管干净、99岁都不老!血管老化的4大原因1.精神压力大瑞士专家最近证实,精神压力可引起血管内膜收缩,加速血管老化,增加心源性猝死的风险。2.运动少,血管垃圾多  相似文献   

20.
腹部是最破坏身体“力与美”的地方。腹部可说是身体的重心,但是脂肪细胞原本就比较多,习惯久坐的现代人,基础新陈代谢差、营养过多,加上一般人除了四肢的运动外,腹部运动少之又少,腹部肥胖几乎无法避免,不但不美,更是不健康的警讯。西风东渐,男士健身以维持美好的身材与体魄,也成为流行趋势,其中锻炼腹肌,不仅可健美,也是避免中年肥胖的理想方法;女性则由于受荷尔蒙分泌及遗传影响,腹肌比男性不容易锻炼,相对更要用心努力。如果你也小腹突出,或者也因工作压力、生活习惯等,逼得自己的背愈来愈驼,腰背愈来愈酸痛,体态当然也不美,只要每天花…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