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以儒道佛为核心的中国传统理想人格以天人合一作为追求的最高境界,具有理想的世俗性,修炼的自力性以及生命的审美性。在当代精神文明建设中,有助于激发人的道德主体意识,自制意识以及我完善,自我提升的动力。  相似文献   

2.
文章从“求真”的心理价值取向角度对科学创造主体的科学创造精神、科学创造实践、科学观念发展等的和谐问题进行了探讨,对科学创造主体确立“求真”心理价值取向具有一定的意义。  相似文献   

3.
执政意识就是执政党的主体角色意识,是合目的性(民主执政)自觉与合规律性(科学执政)自觉的统一,是作为执政主体的执政党积极探寻执政规律、正确运用执政工具、主动践行客体社会公共尺度从而构建和谐稳定执政系统结构的自觉。同时,要从主体性角度理解执政意识的内涵,摈弃自发的“执政意识”,确立具有自觉性、自主性、自为性和创造性的现代执政意识。  相似文献   

4.
研究性学习是由学生在一定情境中发现问题、选择课题、设计方案,通过主体的探索、研究求得问题的解决,从而体验和了解科学探索过程,养成自主探究、创新的意识和习惯,形成和提高创造能力,增长知识、积累和丰富直接经验的活动过程。  相似文献   

5.
创造始于质疑,有了怀疑才会思考。有了思考,才有解决问题的方法。有问题虽然不一定有创造,但没有问题就一定没有创造。教师要保护和发展学生的创造性,首先要保护和发展学生的问题意识,进行问题性教学。那么数学教学中如何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呢?  相似文献   

6.
邓凤瑛 《广东科技》2010,19(6):72-73
结合音乐课教学实践,阐述了教师让学生在音乐课堂展示自己,发挥想象力和创造力的教学途径。通过创作性的音乐实践活动,引发学生创造意识,开发学生创造能力,增强学生求异求新、敢于创造的意识和善于创造的能力,从而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以适应当今知识经济和科技发展的时代步伐。  相似文献   

7.
青年学生创造性能力的培养是高等教育塑造和培育大学生理想人格的重要目标和主要突破口。针对大学生所具有的发散性思维、主观能动性和自我开拓创新意识、能动的实践性与强烈的求知兴趣等特征,本文逐次解析现阶段青年大学生存在的问题,并且探索其成因,提出塑造大学生创造性主体的途径。  相似文献   

8.
李学红  郭山 《科技信息》2008,(5):280-280
只有教师在教学中真正树立了创新意识,学生的创造意识才能得以培养,把学生从传统的师生关系中解放出来,还学生学习主体、教育主体的地位,教师与学生在“你-我”平等关系的基础上进行对话与交流,让学生在活跃的、无拘无束的气氛中进发出创新的火花,其创造个性才能得以弘扬。  相似文献   

9.
章迪薇 《科技信息》2010,(11):182-183
学生党员是高校党建工作的重要主体,充分认识、维护和发挥好学生党员影响力,对开创高校党建工作新局面有着十分重要的促进作用。本文首先定义了非权力性影响力并且阐述了非权力性影响力的旗帜作用、导向作用、凝聚作用。其次,从外部环境、高校内部分析影响学生党员影响力发挥的不利因素。最后,提出建立学生党员考评机制;挖掘校园文化资源;转变工作方法,深化学生党员的主体意识的策略,充分发挥学生党员在高校党建工作中的非权力性影响力,促进高校学生工作的发展。  相似文献   

10.
在我国刚刚起步的研究性学习除具有一定的科学价值之外,还具有丰富的入文价值,它可培养学生的主体意识,培养学生健全的人格,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促进每一位学生的发展;其入文价值具有伴随性、生成性、内隐性的特点.  相似文献   

11.
主体间性是20世纪西方哲学中凸现的一个范畴,主要关注主体之间的双向互动。师生主体间性是学界把主体间性与师生关系结合起来的一种新的研究视角,它对交互式平等民主融合的师生关系之描述契合和谐德育的本质应然。因此,基于师生主体间性所提供的话语体系和哲学思维,学校德育工作需转换视角、重构德育师生观,创新思维、营造和谐大德育,优化实践、创造德育新方法。  相似文献   

12.
新课程标准提倡研究性学习,而主体参与意识是研究性学习的基础。所谓主体参与是学生对教学行为的先在性创设,是他们对教师教学的共同性合作,也是他们用饱满的热情分享支持与创造教学活动的过程,是教学民主的实际践行,我国传统的接受式教学是一种灌输——记忆式的带有很强机械性的教学,学生只是知识的接受者,而不是问题的提出者与研究者。学生的主体参与意识得不到发挥,学生的创造性才能逐渐地被消蚀。  相似文献   

13.
以儒道佛为核心的中国传统理想人格以天人合一作为追求的最高境界 ,具有理想的世俗性、修炼的自力性以及生命的审美性。在当代精神文明建设中 ,有助于激发人的道德主体意识、自制意识以及自我完善、自我提升的动力  相似文献   

14.
结合教学实践,以德育的新视野对学生进行科教兴国意识、创新意识、科学精神意识、合作意识、自我主体意识、文化意识、审美意识、环保、人口意识的渗透,目的在于使数学教学充分发挥教育性功能.  相似文献   

15.
主体的对象化与对象的主体化是两个互动、互补的动态化过程,前强调历史主体性和实践基础,其理论渊源于马克思《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后则强调主体的自主性和独立性,在此基础上还深入研究了一种“主体间性”理论。在历史主体性和实践论基础上,“主体间性”理论对当代美学艺学产生了巨大影响,尤其是两个动态化过程中产生的超越性的二元思维和多元思维,极大地推动了当代美学艺学的思维方式转型。  相似文献   

16.
主体意识是编辑的主动意识,主体意识的强弱,决定着编辑在遏制学术不端中的能动性,阐述了编辑主体意识在学术不端中的主要表现形式,认为通过规章制约、加强监督机制建设、创造健康环境和终身学习,可以进一步提高编辑的主观能动性。  相似文献   

17.
初中语文活动课是语文教学实施素质教育的必然趋势,是一项具有深远意义的教改活动。提高初中语文活动课的有效性,必须做到:确保语文活动课规划的序列性;突出师生互动中的学生主体参与意识;强化科学全面的评价体系。  相似文献   

18.
培养学生的数学兴趣和创新意识,有利于调动学生学习主动性和积极性,使学生真正处于主体地位,进而提高学生的创造能力,因而如何培养学生的数学兴趣和数学意识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9.
系统理论思维的科学创造机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孔令红  张树田 《科技资讯》2006,(17):156-156
本文从系统理论与科学人才生成的内在联系,它对科学创造活动产生怎样的作用机制,从系统理论思维提供给主体的认识范式和逻辑法则,探索内容和研究方向,系统哲学方法的指导,解放思想和激发创造力及能力,科学信念和科学价值观等方面探讨了系统理论维的科学创造机制。  相似文献   

20.
现当代西方文论对于科学性的普遍意义格外迷恋。现象学运动的兴起便反映了这种对科学性的推崇。胡塞尔以现象学还原得出先验主体为这种科学神话确立基础,现象学文论则以再现作者意识深层结构达到批评的完全中立来响应这一科学神话。海德格尔、萨特、庞蒂、利科却分别从时间性、存在主义、主体间性、诠释学等方面消除了先验主体的地位。德里达则解构了现象学的客观科学性根基。现象学文论所迷恋的普遍意义这一科学神话也就破灭了。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