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查询到17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13 毫秒
1.
重点讨论了中心有脉冲量生的γ射线暴火球模型,假定在火球的中心有一强磁场的毫秒级脉冲星,改革以往文献中的能量转化方程,计算出GRB970228的辐射流,与观测结果符合的很好,自然解释了GRB970228余辉的光变曲线特征。 相似文献
2.
按照γ射线暴火球模型的动力学演化规律,利用相对论电子在磁场中作同步加速辐射时谱分布的特点,用求峰值频率辐射的方法,计算了γ射线暴红光波段余辉辐射流量随时间的变化与γ射线暴GRB970228的观测结果比较,符合甚好,说明同步加速辐射是γ射线暴余辉主要的辐射机制,也进一步证明了火球模型的正确。 相似文献
3.
重点讨论有自吸收的γ射线暴余辉的能谱,考虑了在火球模型中同步加速辐射中的自吸收效应,用含有吸收系数的同步加速辐射谱公式计算了GRB970508余辉的辐射谱.解释了GRB970508射电和光学波段余辉的光变曲线的特征. 相似文献
4.
研究1996年公布的CGRO(Compton Gamma-Ray Observatory)卫星中BATSE(Bursts and Transient Source Xxperiment)探测器记录的1000多个γ暴数据。改进了过去Meegan(153个暴)和Fishman(260个暴)对γ暴计数的研究,进一步支持γ暴处于宇宙学距离的观点。 相似文献
5.
6.
运用半径典量子理论的电子回旋共振吸收系数,由辐射转移方程计算了通过磁中子星表面附近等离子休后的辐射谱,与γ射线暴的观测谱符合得很好。结果表明,有吸收特征辐射谱的γ射线暴可能是由强磁场的中子星产生的。 相似文献
7.
本文从三火球模型的基本思想出发,建立了强子-强子非单衍过程的Monte Carlo产生器,并利用它较为全面地给出了能够和质子-反质子对撞实验结果拟合的数据,从而进一步肯定了三火球模型的合理性,检验了在三火球模型的解析计算中采用的近似假定的可用程度。 相似文献
8.
基于脉冲星定时模型的自主导航定位方法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讨论了脉冲星定时模型的基本原理,在分析脉冲到达时刻(time of arrival,TOA)向太阳系质心传递时的各项时间延迟修正的基础上,给出了航天器进行深空自主定位的一种迭代方法,并推导了定位算法的线性化形式.以航天器初始位置估计作为脉冲星定时模型的输入,计算脉冲TOA的预测值和93算值的偏差,通过最小二乘法进行航天器的位置修正.最后,分析了建模误差和参数误差等影响定位精度的主要误差源. 相似文献
9.
靳玉芝 《安徽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10,34(4)
年轻的转动驱动脉冲星有较高的自转能损率(Lsd≥1036erg.s-1),而且都有非常高的非热X-射线辐射,利用新的外间隙模型,计算年轻脉冲星的非热X-射线光度,并与观测到的17颗年轻脉冲星的非热X-射线光度能量范围为2~10 keV的观测结果进行比较,模型的计算结果和观测数据吻合较好. 相似文献
10.
靳玉芝 《四川理工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2008,21(3)
利用新的外间隙模型,研究计算了老年脉冲星的非热X-射线光度,并与Chandra观测到的七颗老年脉冲星的非热X-射线光度的观测结果进行了比较,模型的计算结果和观测数据吻合较好,同时计算了老年脉冲星可能的伽玛射线光度和流量。 相似文献
11.
考虑同步自吸收效应后,讨论了Gamma射线暴余辉的谱并展示了Gamma射线暴GRB970508余辉在光学波段的光变曲线,尽管光学余辉很复杂,所得到的结果仍然与观测结果符合的很好,因此不管是在火球+激波模型还是在喷流模型中,都应该全面地研究同步自吸收效应和内部能源机制,以使理论计算更好的拟合观测到的光变曲线。 相似文献
12.
脉冲星计时数据的天体测量解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已有的研究表明,通过对毫秒脉冲星脉冲到达观测者的时刻(time of arrival,TOA)的记录和分析,实现航天器的自主定位是可行的。我们对TOA所含成分作了解析,导出和解释了TOA与观测者质心位置间关系的基本方程,并与其他一些作者的结果进行比较和讨论。作者认为,TOA和太阳系质心(SSB)处的脉冲到达时刻无关,和SSB的日心坐标无关,也和SSB处的引力时延无关。因此,不应如Sheikh所做的那样,试图在观测者和SSB之间计算较差到达时刻和较差引力时延。 相似文献
13.
论述了X射线脉冲星辐射模型和脉冲轮廓构造算法,提出了以Kullback-leibler距离函数作为评价标准,提高具有泊松分布规律的X射线脉冲星脉冲轮廓信噪比的平滑算法,推导了平滑参数和平滑累积脉冲轮廓的计算公式.搭建了X射线脉冲星导航地面模拟系统,实现了对模拟X射线脉冲星单光子到达时间的记录及X射线脉冲星脉冲轮廓的构造,得到了X射线脉冲到达时间TOA.在X射线脉冲星导航地面模拟系统上,对平滑算法进行了验证,结果表明该算法对于提高累积脉冲轮廓的信噪比效果显著,信噪比提高大于10dB. 相似文献
14.
15.
1967年发现第一颗脉冲星以来,在用于解释线偏振位置角随脉冲相位变化曲线的旋转矢量模型中,脉冲星磁场通常被近似为静态磁偶极场.但静态磁偶极场假设过于简化,未考虑推迟势效应.文章采用从推迟势导出的旋转真空磁偶极场,研究了在脉冲星磁场为旋转磁偶极场位形下的线偏振位置角曲线.在计算辐射的相位、余纬角和偏振位置角过程中考虑了光行差效应和延迟效应.相比旋转矢量模型的结果,旋转磁偶极场偏振位置角曲线在大磁倾角、碰撞角,或靠近磁轴的内层磁力线上有显著的变形.其与磁力线层等参数的依赖关系避免了传统旋转矢量模型的简并问题--在给定磁倾角和碰撞角情况下所有层磁力线的偏振位置角曲线都一样,这为通过拟合射电偏振观测数据来分辨不同层的辐射,从而限定脉冲星辐射区部位提供了一条有用的途径. 相似文献
16.
观测结果表明,γ射线爆源空间分布是各向同性但不均匀的,说明γ射线爆起源于宇宙学距离。本文介绍γ射线爆的观测情况和分类,并讨论了几种比较流行的γ射线爆理论模型。 相似文献
17.
共振逆康普顿散射(RICS)已被证明在典型的脉冲星表面温度和磁场条件下,是次级粒子(洛仑兹因子低于104)主要的能量损失机制.次级粒子的分布函数也会因为共振逆康普顿而改变.文章重新计算了次级粒子最后稳定分布函数,并修正了Lyubarskii和Petrova(2000)一文中分布函数结果不满足次级粒子数目守恒的假设.就此结果在解释脉冲星射电谱拐折现象中的应用进行了讨论.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