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8 毫秒
1.
本从我国名的人类社会学家费孝通的一首小诗谈开,并试译4种,供读比较。作认为,译诗,应有两种忠诚:一是对原诗形式的努力追求;二是对原诗意境的准确把握。最后本人需强调的是,译诗的起点和归宿都应是对原诗意境的深层挖掘和忠实诠释。 相似文献
2.
汉诗英译中的人称确定与意境再现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汉语诗歌由于其物我交融的传统和尚简的审美取向,常常省略人称代词,但英语诗歌则因追求真实的美和凸显个体而一般突出人称代词.基于英汉诗歌人称的隐显模式,汉诗英译中不同的人称确定会产生不同的情景联想和不同的抒情效果.因此,译者应根据原诗意境及人称的隐显模式来确定汉诗英译的适当人称. 相似文献
3.
揭廷媛 《河北经贸大学学报(综合版)》2009,9(3):97-101
翻译单位的研究在国内和国外都取得了一定的进展,诗歌作为文学形式中特殊的一种,必然有着自己的翻译单位。诗歌翻译有别于其它类型的翻译,对其的翻译必然会涉及到翻译诗歌背后的文化,同时,由于源文本中诗歌的形式是不可再现的,因此,诗歌的翻译不可能在词、词组或句子上一一对应,其翻译单位必然是在语篇的位次之上的,即意境。 相似文献
4.
诗歌的翻译是用另一种语言,把原作的艺术意境传达出来,使读者在读译文的时候能够像读原作时一样得到启发、感动和美的感受.翻译自然不是单纯技术性的语言外形的变易,而是要求译者通过原作的语言外形,深刻地体会原作者的艺术创造的过程,把握住原作的精神,在自己的思想、感情、生活体验中找到最合适的印证,然后运用适合于原作风格的文学语言.把原作的内容与形式正确无遗地再现出来. 相似文献
5.
6.
李磊 《重庆工商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9,(12)
意境美是古典诗词的灵魂和精神所在,但要译出含蓄的意境之美绝非易事。翻译目的论为古典诗词翻译开启了一个全新的视角。旨在以翻译目的论的基本理论为依据,从翻译的目的性出发,举例分析古典诗词翻译所应该遵循的基本原则和方法,从而强化翻译者的目的意识,提高其审美水平。 相似文献
7.
纵观中西方翻译史,有许多诗歌翻译家都对诗歌的可译性问题提出了自己的看法,这些看法虽然从不同的角度出发,但都在一定程度上推动了诗歌翻译理论的发展。本文从几位中外翻译名家对该问题所持的观点出发,通过对中诗英译过程的分析,具体探讨诗歌是否可译。 相似文献
8.
“意境”是中国古典诗歌中的一个重要概念,也是理解和阐释中国古典诗歌的一把钥匙。汉英两个民族由于语言不同、文化不同,自然在诗歌创作方面艺术意境的表现也不同。正因为如此,译者往往很难(甚至不能)将中诗的意境传递给译语读者,因而构成了中诗外译的一大缺憾。 相似文献
9.
哲学的生活意境及其诗象表征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朱荣英 《上饶师范学院学报》2002,22(1):15-19
哲学因其高度的抽象性、总结性和整体性,其内在价值和范导功能难以得到开显和敞亮;也因其理性的自我缠绕、非理性及其它社会文化因素的纠缠,其内在魅力和现实智慧也常处于遮蔽状态中;还因其语言表达的单调乏味、拒绝公众理解,而难以化理性为方法和智慧、化理性为德性和德行。;本文以中国古典诗为例,意在表明哲学的生活神意可借助诗象去表征,即以哈象通达那情理交融的玄妙境界。 相似文献
10.
诗歌意象具有具体感性的特点,意象赋予诗不具形的思想感情以生动、感性、美丽的形象;意象立意高远形成思想的穿透力,透过现象直达本质来震撼读者。意象仅仅是诗的构件,而意境则是整首诗、整个意象系统的建筑物。因此,作为诗歌整体的意境在时间和空间上要突破意象,以不尽之意见于言外。 相似文献
11.
马克思主义哲学体系逻辑起点漫谈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哲学作为一种以观念形式把握人与世界关系的思想理论体系,其揭示的世界图景是人类立足于实践基础上的对人类活动及其成果的反思.反思的维度在哲学体系中就表现为哲学体系的出发点概念即逻辑起点;逻辑起点的科学、合理确立必须遵循逻辑与历史相统一的原则;以物质范畴作为哲学的逻辑起点,不能全面地体现哲学反思的维度,以静态的方式去反映世界并割裂自然观与历史观的统一是其固有的局限性;以实践作为哲学体系的逻辑起点,能科学地体现出马克思主义哲学反思的维度,并使其体系具有内在的统一性. 相似文献
12.
梳理审视以文-化体,演绎归纳以教化-厚体.以教化为认知视角,打磨传统体育大国的局限,淘洗体育强国的新守成.为体育强国发展凝练理论支持,探索构建体育强国之论纲.昭示教化是体育从必然王国迈向自由王国的品质,是体育强国的价值所在,归旨所在,本质所在. 相似文献
13.
从反腐倡廉理论体系、反腐倡廉理论产生和反腐倡廉理论的发展三方面进行理论分析,可以发现党同人民群众的血肉联系是“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反腐倡廉理论的逻辑起点。 相似文献
14.
归化翻译法是英汉翻译中译文应以译语文化为中心,采用民族中心主义态度,是外语文本符合译语的文化价值观,把读者带入译语文化。本文首先分析了归化翻译法的理论基础。其次,从东西方之间的文化差异、翻译标准多元化、汉语词汇的空缺、形象转换以及归化与异化的共生关系等五个方面探讨英汉翻译中归化法存在的逻辑起点。 相似文献
15.
论转变教育观念的重要性和切入点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教育观念转变是教育改革的先导,是当代教育发展的必然,是提高高校教师素质的核心。就新形势下转变教育观念的切入点提出了一些基本思路,以便进行深入的探讨很有必要。 相似文献
16.
循环经济——我国经济发展的新起点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陶迎荣 《科技情报开发与经济》2007,17(33):129-131
介绍了循环经济的概念和我国循环经济发展的现状,分析了循环经济对我国经济发展的益处,提出了我国发展循环经济的措施。 相似文献
17.
《萍乡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17,(4):1-7
1927年毛泽东领导的秋收起义,凭借着对马克思主义的坚定信仰和信念,对中国国情和实际斗争形势的清醒认知和判断,凭借着人民群众的广泛支持和拥护,以及毛泽东个人独特的人格特质,在近代以来拯救中国的道路上,最早打破了对他者道路的迷信和崇拜,走出了中共"走自己的路"的第一步。这场起义成功开辟中国革命的井冈山道路,所生成和建立的"走自己的路"的道路自信,后来一直是中共开辟新道路、迎接新挑战、开创新事业的一个重要的自信源泉,是中共构建道路自信话语的的核心资源。 相似文献
18.
大学文学教育的危机及逻辑起点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平顶山学院学报》2019,(3):52-57
大学文学教育的危机不能单纯从外部生态环境和内部文学教育体制来思考。文学教育的合法性可以从必要性和可能性两个层面来阐释。文学的失语、通识教育的需要和文学教育的介入性是大学文学教育必要性的三个层面。大学文学教育应该被视作艺术,其生命力在于文学与读者之间的辩证对话,教育者能够在教育过程中发挥反思和引导的作用。 相似文献
19.
20世纪80年代始,河南舞阳贾湖相继出土了30多支骨笛.这些骨笛表明:早在8000年前我们的先祖已经有了诸如音准概念、音孔规范乃至律吕意识,但律学的完全成熟则是16世纪后期朱载堉的十二平均律. 相似文献
20.
《广西民族大学学报》2015,(3)
中国第一篇航空学术论文代表着航空科技史的开端.航空史学界认为,中国最早的航空论文是航空先驱李宝焌发表于1910年的《研究飞行机报告》.中国最早介绍飞机的文章是1901年的《飞机考》.现在发现它们是同一篇文章,且均为晚出,从中揭示出一桩中国著名航空先驱人物的抄袭事件以及航空史学界的系列误判.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