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93 毫秒
1.
李贺诗歌以其奇崛冷艳、朦胧晦涩、虚幻荒诞的独特个性而著称,这在很大程度上是受其近乎病态心理个性的影响。本文拟从李贺的身世、经历、自身素质中揭示其独特心理个性的成因,并进而论述这种心理个性对李贺诗歌创作的影响。  相似文献   

2.
唐代的诗坛曾升起一颗耀眼但却短暂的流星,这便是天才而又短命的诗人——李贺,他以独特的创造风貌被诗坛誉为“鬼才”,对于他独特创造风貌的具体表现论述颇多,本文在这不再赘述,本文试图从个人心理,审美心理以及诗坛风尚这三个方面探讨一下李贺这一独特创作风貌的成因。一、变异心态文学是充满主体生命的审美创造,作为创作主体的人,其特殊的心态对作品风格的显现有很大的影响,李贺诗歌反映出的心态可用“心如死灰”四字概括。请看他的真实剖自:“长安有男儿,二十心已朽”(《赠陈商》),“我当二十不得意,一心恕谢如枯兰”(《…  相似文献   

3.
李贺是我国中唐一位具有独特个性、气质、心理和艺术才华的天才诗人。他的诗歌奇丽诡怪,“虚荒诞幻”,呈现出“奇诡”的艺术风格。在探讨李贺“奇诡”诗风成因时.古今不少论者大都从文学艺术承传的角度加以论析,这是欠全面的。形成李贺“奇诡”诗风的主要原因,是他在特殊社会、文化环境中,由其特殊身世、个性、气质、生理条件和生活经历等因素促成的特殊心态和在这种心态作用下那一系列与众迥异的独特的审美追求。  相似文献   

4.
译文的归化和异化是现今翻译界关注的焦点之一,作为跨文化翻译的两种策略,归化、异化并没有优劣之分,各有所长;从读者的角度来看,他所处的时代不同,对同一译作的反响亦不同。不同的读者由于其知识结构和心理倾向的差别,对译文的要求也会不同。可见,不管是归化还是异化,只要能得到读者的认可,都是可行的翻译。  相似文献   

5.
李贺的诗因其风格瑰丽奇诡,自成一家,很为当时和后代人们所称赞,尤其是他的哑谜诗,其丰富多彩的表现手法,是后代许多文人研究的范本。围绕李贺哑谜诗,说明其写作意图,诞生原因,阐述其丰富多多彩的表现手法中的双关在诗中的运用,揭示李贺哑谜诗上面掩盖的面纱,显露其庐山真面目。  相似文献   

6.
柳宗元被贬后的山水游记中所描写的景物与他自身命运有一定相通性,景物寄托了他内心的压抑感、沉重感、荒废感和被弃感。所以,无论是文中散发出的色彩,还是印在读者心中的心理色彩,都被染上了幽冷浓重的青色。  相似文献   

7.
诗人李贺在短暂的生命旅途中,病痛和政途失意造成心理的阴霾在其诗歌中有多方面的表现。诗风的急剧转变也是畏惧死亡的某种心理折射;生命意义的追寻与构建,在美好的仙境中寄托超脱凡世的追求,体现了李贺自我超越的生命态度。儒家中庸生死观在唐人思想中有表现,唐朝诗人追求精神超越,说明李贺也不是独立存在的个体。品读李贺的诗歌,既能深刻地体悟到李贺本人的生死观,又能进而理解唐人对生死的各种诠释。  相似文献   

8.
在异彩纷呈的中唐诗坛,李贺以其奇崛诡怪的风格独树一帜,他呕心沥血以生命创作诗歌,并用诗歌来表现生命。品味其短暂生命中留下的诗歌,正是品读一部矛盾中苦苦追求与挣扎的心灵史,本文即从李贺多重矛盾交织的内心出发体会其奇诡诗风形成的心理基础。  相似文献   

9.
诗人李贺在短暂的生命旅途中,病痛和政途失意造成心理的阴霾在其诗歌中有多方面的表现.诗风的急剧转变也是畏惧死亡的某种心理折射;生命意义的追寻与构建,在美好的仙境中寄托超脱凡世的追求,体现了李贺自我超越的生命态度.儒家中庸生死观在唐人思想中有表现,唐朝诗人追求精神超越,说明李贺也不是独立存在的个体.品读李贺的诗歌.既能深刻地体悟到李贺本人的生死观,又能进而理解唐人对生死的各种诠释.  相似文献   

10.
苦闷诗人——性格上的悲剧在我国历史上为数很多的文学天才中,李贺也许是最早熟、最能敏感地体味人生苦难的诗人,这决定了他诗歌基调的忧郁悲愤。他是一个苦闷的诗人,他的诗歌主题就是抒写内心的苦闷,作品情调阴郁低沉,奇崛冷艳,李贺卓异的诗歌才华,在某种程度上说亦得力于他的反常性格。“病骨犹能在,人间底事无?”(《示弟》)李贺“以父名晋肃不得举进士”,失意归来,不免悲伤怨愤,说尽管身体不好,病骨支离,现在尚能活着回来就是不幸中的大幸厂,至于人世间什么卑鄙的勾当没有呢?诗人一方面顾影自怜抒发了沉沦不遇的感慨,…  相似文献   

11.
基于差序格局和心理契约对农户合作行为影响机理的研究,认为在新的差序格局中,农户通过"情感+利益"的关系来进行合作,随着与自己亲密关系的疏远,合作就越需要利益的促使。心理契约通过影响农户的心理感知来影响农户的合作,营造良好的氛围,增加农户之间的沟通与默契,促进农户的合作意愿。  相似文献   

12.
通过分析朱熹理学道德观对于先秦儒学道德思想的异化,指出理学在其对儒家之贡献背后包含着对儒家思想的异化与侵蚀。它一方面使先秦儒学走向停滞,使中国的思想文化走向停滞,压制了思想创新;另一方面,它在社会的历史实践,固化了纲常伦理道德,强化了君主专制。  相似文献   

13.
蓝球比赛中 ,不良的心理状态 ,会降低运动员的运动能力和运动效果 ,造成比赛失利。通过对比赛中经常出现的心理障碍的分析 ,提出几种有效的心理训练方法  相似文献   

14.
浅谈新形势下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必要性   总被引:9,自引:0,他引:9  
赵丽静 《长春大学学报》2005,15(4):80-81,84
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是培养综合素质人才的基础,是高等教育面临的历史重任。本文首先阐述心理健康的概念及对大学生进行心理健康教育的意义,然后分析了当前大学生心理问题现状及起因,最后探讨了对大学生心理问题进行教育应采取的措施。  相似文献   

15.
十项全能运动是由不同单项群组成的一个独立的综合性比赛项目,它要求运动员既要有良好的身体素质,又要有适应高强度比赛的心理素质,本文以运动心理学的理论结合十项全能训练的竞赛特点对十项全能运动员比赛前,比赛中和比赛后心理问题的解决方法进行了分析,并对十项全能运动员心理训练的意义、重要性和心理技能的训练方法加以阐述,目的在于加强十项全能运动员心理方面的训练,使得运动员在较大强度的比赛中具备良好的心理素质,并取得理想成绩.  相似文献   

16.
高校和谐心理健康教育体系探索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加强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是促进大学生健康成长,培养经济社会发展所需人才的重要途径。当前高校心理健康教育存在认识不到位,师资队伍不稳定,知识化、片面化、形式化等“不和谐”因素。因此,高校心理健康教育应该以培养大学生成为心理和谐的人作为最终的价值追求,构建各部门协调统一,全体教师共同参与,内容丰富、形式多样的和谐心理健康教育体系。  相似文献   

17.
心理疏导是党在新形势下提出的一种思想政治教育方法,它与心理咨询存在着天然的联系,与思想政治教育也有密切关系.当前,学术界对心理疏导、心理咨询和思想政治教育三者关系的看法并不明晰统一.文中在对现有关于三者关系的看法进行梳理分析的基础上,提出思想政治教育视域下的心理疏导是思想政治教育方法的新突破,是心理咨询与思想政治教育相结合的产物.  相似文献   

18.
美国学校心理学是心理学的理论与实践和教育实践逐渐结合的产物,其发展过程经历了不少艰难与曲折.对其历史发展的透视,将对我国学校心理教育带来许多有益的启示,如要建立专业组织、要培养专门人才,要科学进行心理评估、心理咨询、心理干预等.  相似文献   

19.
心理咨询环境方法是咨询师在咨询过程中根据心理咨询的总目标,有意识地施加影响于来访者的心理环境,通过咨询师的直接咨询和咨询师所设计的心理环境的双重影响以使来访者达到心理调节目标的方法.系统科学思想在心理咨询环境方法的提出、心理环境设计基本原则确立、心理系统分析方法确立、心理咨询师观念建立和心理咨询环境方法运用过程中,起了很重要的启发和指导作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