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546 毫秒
1.
目的探讨胃肠道间质瘤的诊治情况.方法对本院2003年以来收治的29例胃肠道间质瘤临床资料进行回顾.结果以黑便、腹胀、腹块、呕吐等症状就诊者10例,因其他部位肿瘤手术探查发现者2例,二次手术切除者2例.根治性切除者27例,姑息手术者2例.术后死于GIST者4例,因其他疾病死亡者10例,失访3例,存活者12例.结论胃肠道间质瘤诊断依靠病理及免疫组化,手术切除为主要治疗方法,伊马替尼治疗有着良好的前景.  相似文献   

2.
探讨胃肠道间质瘤64排螺旋CT的影像特征与病理。回顾性分析经手术病理和免疫组化证实的20例胃肠道间质瘤CT平扫和增强的影像征象。结果 20例胃肠道间质瘤患者中,胃间质瘤15例,小肠间质瘤2例,结肠间质瘤1例,直肠间质瘤1例,食道间质瘤1例;20例病理结果当中,良性间质瘤5例,交界性间质瘤8例,恶性间质瘤7例。结论:根据肿瘤的生长方向、形态、大小、CT增强特征、瘤周侵犯及转移等影像学特征,64排螺旋CT对胃肠道间质瘤的定性诊断有重要的作用。  相似文献   

3.
目的探讨胃肠道间质瘤(Gastrointestinal stromal tumor,GIST)的免疫组化及临床与病理特点。方法回顾分析经手术切除后病理诊断为GIST的43例患者资料,并行免疫组化染色对肿瘤的生物学行为进行分析。结果患者平均年龄60岁,年龄最小者14岁,最大者84岁,男、女发病率无差异。43例胃肠道间质瘤中22例(51.2%)发生于胃,14例(32.6%)发生于小肠,4例(9.3%)发生于大肠,3例(7.0%)发生于网膜、肠系膜。免疫组化测定DOG1阳性41例占95.3%,CD117阳性42例占97.7%,CD34阳性32例占74.4%。结论 GIST主要发生在胃、肠道和腹腔,其恶性程度与肿瘤的大小、核分裂数和发病部位密切相关;CD117和DOG1阳性是诊断GIST最有价值的免疫标记物;多种抗体联合应用可提高该病的诊断率。  相似文献   

4.
目的:探讨直肠上动脉化疗栓塞术治疗直肠癌的安全性,减少化疗药物剂量后的疗效与副反应,以及对手术切除的影响。方法:采用经皮股动脉入路作直肠上动脉化疗栓塞术,用表阿霉素30mg,羟基喜树碱20mg(或顺铂30mg),5-Fu500mg化疗,明胶海棉条(大小1.0cm×0.2cm)1条栓塞。并于化疗栓塞术后第二周或择期行肿瘤切除术。结果:16例患者临床症状减轻,CT复查10例中9例肿瘤有缩小,1例无变化为恶性间质瘤,16例中15例顺利完成根治术,尤其术前评估难以切除肿瘤的9例中有8例顺利完成肿瘤切除。结论:直肠上动脉化疗栓塞术治疗直肠癌是一种安全有效、简便的方法,可提高手术切除率,可作为直肠癌综合治疗的组成部分。  相似文献   

5.
骶前囊肿诊治体会(附16例报告)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赵仕侠  张艾莉  杨熊飞  朱建新 《甘肃科技》2006,22(11):230-230,190
目的探讨骶前囊肿的临床特点,诊断及外科手术治疗的经验。方法回顾性分析1990~2005年间收治的16例骶前囊肿的临床特点及外科治疗措施。结果16例均有不同程度的下腹胀痛,周围脏器压迫症状,直肠后壁饱满,CT示盆腔包块,16例均完整切除,其中经腹会阴联合切除6例,经腹切除2例,经会阴切除8例。结论骶前囊肿多通过直肠指检,B超及CT检查而诊断,确诊后通过外科手术完整切除可获得满意疗效,首次诊治的成功至关重要。  相似文献   

6.
目的分析小肠间质瘤(GIST)的CT表现特点、探讨CT对该瘤定位、定性诊断价值。方法搜集经手术病理证实21例小肠间质瘤的病例资料进行回顾分析。结果十二指肠6例,空肠8例,回肠7例;良性2例,低度恶性5例,恶性14例;CT表现为肠壁单发偏心性肿块,腔外16例、腔内5例,大小3~15cm;2例良性和3例低度恶性呈类圆形、边界清楚、密度均匀、小于4cm;19例恶性GIST中,不均匀16例,有多灶性坏死、碘水进入显示液平2例,合并腹腔脓肿1例,边缘边界不清15例,分叶13例,15例大于4cm,腹膜后淋巴结转移1例,肝转移1例;增强后良性均匀较明显强化、恶性肿瘤实体部分明显强化。结论CT对小肠GIST的诊断有重要价值,其定位、定性的准确率高,对临床的早期诊断和治疗和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7.
目的:总结胃肠间质瘤(GIST)的临床特点、治疗和预后。方法:选取景泰县人民医院1995年4月到2013年4月收治的29例胃肠道间质瘤临床诊治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胃肠道间质瘤的主要临床表现为腹部胀痛不适,消化道出血和排便异常等症状,29例中,恶性12例,潜在恶性有6例,良性有9例,采用酪氨酸激酶受体(CD117)阳性27例,占95.5%;骨髓干细胞抗原(CD34)阳性20例,占72.4%、平滑肌肌动蛋白(SMA)12例,占40%、可溶性酸性蛋白(S-100)2例,占6.9%。结论:胃肠道间质瘤主要发生在胃和小肠,其中小肠部位的肿瘤恶性度高。肠道间质瘤临床表现无特异性,病理及免疫组化是确诊依据,手术治疗是主要手段。  相似文献   

8.
目的探讨小肠间质瘤的CT表现及特征。方法25例经手术及病理证实的小肠间质瘤CT平扫及增强影像资料进行回顾性总结和分析。结果25例经病理证实的小肠间质瘤病例中,肿瘤空肠19例,回肠6例。良性21例,恶性3例,潜在恶性或有恶变倾向1例。肿瘤大多向腔外生长,边界清楚,增强后有明显的强化。结论小肠间质瘤的CT表现具有一定的影像特征性,可发现肿瘤的明确部位和治疗前后的综合评估及随访观察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9.
目的探讨彩色多普勒超声在诊断胃肠道肿瘤的应用价值。方法收集30例患者,经手术或病理活检确诊为胃肠道肿瘤,回顾分析其临床以及彩超诊断资料。结果本组30例患者经病理确诊,3例为胃淋巴瘤、4例为小肠平滑肌肉瘤、3例为胃部平滑肌肉瘤、7例为空结肠恶性间质瘤、13例为胃结肠腺癌,其中2例结肠腺瘤漏诊,彩超定位及定性诊断准确率均为93.3%。结论彩超用于胃肠道肿瘤的诊断,具有操作简便、患者的痛苦小且诊断符合率较高等优点,值得在临床中广泛应用推广。  相似文献   

10.
目的总结胃肠道间质瘤(GIST)临床诊断和治疗体会。方法对2001年12月~2008年4月收治的43例胃肠道间质瘤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临床表现腹痛及腹部不适23例,消化道出血18例,出血伴腹痛13例。贫血2例,病程2天。6年。诊断治疗方式:剖腹手术20例,剖腹探查13例,ECT7例,腹腔镜探查3例。手术方式:胃部分切除13例,全胃切除4例,小肠切除20例,左半结肠切除3例,结肠造瘘3例。结论GIST为消化道最常见的间叶肿瘤,手术切除为首选治疗方式。  相似文献   

11.
目的:探讨麦默通微创技术在B超探及的乳腺占位性病变中的临床应用,并结合我科临床对麦默通微创技术在乳腺占位性病变的适应症进行总结.方法:应用麦默通微创切除活检术前B超探及的乳腺占位性病变292例,共计1 055个肿物.结果:B超探视下肿物完整切除,切除肿物术后病理结果显示:乳腺纤维腺瘤686个,乳腺腺病253个,乳腺囊肿病64个,导管内乳头状瘤39个,乳腺癌12个,低级不典型增生1个.术后出现皮下血肿1例,均无感染、皮肤破溃等并发症,术后3个月及6个月随访,患者满意度达98%.结论:麦默通微创技术可作为B超探及的乳腺良性占位切除手术的首选方式,并可作为亚临床乳腺癌的活检方式.  相似文献   

12.
目的:探究上消化道黏膜下肿瘤的内镜诊断与微创手术治疗效果.方法:以我院33例上消化道粘膜下肿瘤肿瘤患者为研究对象,使用内镜进行诊断,患者肿瘤直径0.8cm~5.5cm.患者中直接套切11例,采用黏膜切除15例,针状刀玻璃切除患者4例,3例患者进行热活检.患者切除标本均行常规的病理检查与免疫组化检查,术后对患者进行随访.结果:本次33例患者中经过内镜治疗后30例患者成功切除.术后有2例患者创面发生出血,经过钛夹止血,有5例换成出现轻微胸骨后疼痛,经治疗后消失,无其他症状发生.患者手术后4周进行胃镜复查,并进行1~18个月随访,无并发症状复发.结论:应用内镜微创手术切除直径2cm的上消化道肿瘤临床效果显著,安全性高,可以进一步推广.  相似文献   

13.
本研究的目的是探讨常规MRI对多发性恶性胶质瘤和转移瘤鉴别诊断的作用.病例包括2004年7月~2006年12月间收入脑外科在术前来我科做MRI检查的8例多发性恶性胶质瘤和15例多发脑转移瘤患者.8例恶性胶质瘤中,星形细胞瘤Ⅲ级即间变型(恶性)胶质细胞瘤(anaplastic astrocytomas)1例,星形细胞瘤Ⅳ级即多形性胶质母细胞瘤(multiforme glioblastoma)7例.15例脑转移瘤,除8例有明确肺癌病史其脑内多发弥漫结节状转移病灶未能手术外,其余7个病例均做了开颅手术,得到了病理证实.这7例转移瘤中原发瘤2例为乳腺癌,3例为肝细胞癌,3例为卵巢癌.结果15例脑转移瘤中,1例位于脑干外,余14例病灶位于皮质内或皮层下.呈环状强化,有大的壁结节,或整个结节均匀强化.8例多发性恶性胶质瘤中,病灶都位于同一大脑半球且各个肿块之间相距较近.病灶边界不清,5例病灶位于皮髓质交界处3例肿瘤位于髓质深部及基底节区,瘤内有大片状或多数小斑片状坏死无强化区,有完整或不完整的强化环.脑转移瘤和恶性胶质瘤MRI的鉴别诊断要点有①转移瘤患者年龄比胶质瘤大,常有原发瘤病史;②转移瘤易多发且位置表浅,瘤脑界面一般比胶质瘤清晰;③转移瘤单发时,整个肿瘤均匀强化比胶质瘤多见,环状强化时转移瘤环壁相对规则;④胶质瘤多发时病灶相对集中.但这些征象缺乏特异性.  相似文献   

14.
本文报导5例中枢神经系统恶性淋巴瘤,位于大脑半球者3例,后颅凹者2例。术后加放疗病情好转随访3年余生活能自理者1例,单纯手术的4例均于术后六个月死亡。讨论了本瘤的命名,好发部位及生长方式,病程,临床特点,治疗及子后。本瘤病程短,恶性程度高,对放射治疗敏感,及早取得病理诊断后进行放疗,可延长病人存活期。  相似文献   

15.
目的:总结合并脑梗死的左心房黏液瘤的诊治经验.方法:3例合并脑梗死的左心房黏液瘤患者,给予手术为主的综合治疗,急诊手术1例,限期手术2例.术后予以康复治疗.结果:3例病人均存活,临床疗效满意.结论:合并脑梗死的左心房黏液瘤应尽早诊断及治疗;手术治疗最为关键,应在条件允许的情况下尽早手术;合理的围手术期处理和术后康复治疗非常重要.  相似文献   

16.
目的通过与常规开腹手术比较,研究腹腔镜对胃间质瘤的治疗价值.方法行胃间质瘤切除术且临床资料健全的患者共31例,16例行腹腔镜胃间质瘤切除术,15例行开腹胃间质肿瘤切除术,采取回顾性分析方法研究两组患者的肿瘤危险性、切口长度、术中时间、术中出血量、并发症等相关因素,并结合随访结果对两组患者进行整体分析.结果采用联合腹腔镜的患者在切口长度、术中时间、术中失血量、术后第一次排气时间、住院天数上较开腹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患者术后不适症状均较轻微,但开腹组术后发生1例肿瘤转移导致死亡的病例.结论联合腹腔镜进行胃间质肿瘤切除术手术效果优于传统开腹手术,还可有效减少创伤面积,减轻患者痛苦.  相似文献   

17.
张瑜  刘美 《甘肃科技纵横》2013,(11):121-122
目的:探讨胃肠间质瘤(GIsT)的临床病理特诊。方法:选取甘肃省白银市第二人民医院(文中简称我院)2003年4月到2013年4月收治的42例胃肠间瘤进行临床病理分析及免疫组化标记。结果:42例中,恶性22例,恶性潜能有6例,良性有14例。主型为梭形细胞型30例,占71%;主型为上皮细胞型7例,占16.5%。CD117阳性39例,占97.5%;CD34阳性34例,占81%。结论:胃肠道间质瘤主要发生在胃和小肠,其中小肠部位的肿瘤恶性度高。细胞异型性、核分裂数量和肿瘤大小是决定肿瘤的良恶性的主要依据,CD117、CD34协助诊断。  相似文献   

18.
目的:探讨脾占位性病变的临床诊断特点和治疗对策.方法:回顾性分析1990年至2010年收住我院的39例脾占位性病变患者的临床资料,总结更佳的治疗策略.结果:21例患者无症状,脾占位性病变临床表现无特异性,诊断依据影像学检查如B超、CT、MRI、数字减影血管造影(DSA)和病理检查.39例脾占位性病变中良性35例,其中手术切除脾脏23例,非手术治疗16例,包括恶性4例.随访5月~5年,手术与否,良性疾病均获得长期生存,而恶性者诊断后4月内死亡率100%.结论:脾占位性病变以良性为主,恶性少见,影像学检查是发现脾占位性病变的主要手段.根治性切除是治疗恶性占位性病变的唯一手段,而脾切除对成年人可能是最佳的治疗方案,但脾部分切除更适宜儿童患者.  相似文献   

19.
目的:探讨甘南藏区胃镜活检病理诊断上皮内瘤变高级别在早期胃癌诊断中的价值.方法:选取2012年2月—2015年2月在本地区医院收治的20例上皮内瘤变患者为研究对象,均行手术治疗,回顾分析其临床资料来评价胃镜活检病理诊断的意义.结果:本组20例患者,术前行胃镜活检,结果显示20例为上皮内瘤变高级别.术后常规病理切片检查,结果显示20例诊断均为胃癌,其中5例为早期胃癌(占25%),15例为进展期胃癌(占75%).术前与术后的诊断进展期胃的Borrmann分型无统计学意义.结论:胃镜活检病理诊断上皮内瘤变高级别在早期胃癌诊断中具有一定的准确性,应在临床上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20.
目的回顾性分析15例隐睾继发睾丸癌患者资料,总结隐睾恶变的临床诊治特点.方法分析15例隐睾继发睾丸癌患者资料,年龄21~56岁,平均36.6岁.其中,腹股沟隐睾6例,腹腔隐睾9例;左侧5例,右侧7例,双侧3例.临床分期Ⅰa:4例、Ⅰb:5例、Ⅱb:3例、Ⅱc:2例,Ⅲb:1例.其中,5例已行隐睾牵引复位固定术(双侧1例),复位固定与发现睾丸癌间隔14~26 a,平均22.2 a.结果 6例腹股沟隐睾睾丸癌行根治性切除.9例腹腔隐睾肿瘤中,肿瘤根治性切除6例,根治性切除加腹膜后淋巴结清扫2例,1例因肿瘤严重粘连行姑息切除.病理诊断精原细胞瘤13例,精原细胞瘤合并胚胎癌1例,胚胎癌1例.15例患者中1例行严密监测随访,未行进一步治疗,14例行术后放疗,其中合并胚胎癌者及姑息性肿瘤切除术者同时予以化疗.9例随访6个月~9 a,平均3.7 a,未见复发及远处转移征象.结论隐睾发生肿瘤的概率大于正常睾丸,隐睾应及时治疗并终生随访;隐睾睾丸肿瘤的病理类型多为精原细胞瘤,手术切除加术后放疗疗效较好.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