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1923年秋冬,随着国内国共合作进程的加快,以周恩来为代表的中共旅欧支部和以王京岐为代表的旅欧国民党组织,在孙中山和中共中央的直接领导下,率先实现了政治合作。国共旅欧统一战线建立以后,周恩来和王京岐带领广大旅欧国共党员,积极开展国际性反帝活动,坚决回击“国家主义派”和旅欧国民党右派的破坏分裂行为,确立了共产党员和国民党左派对统一战线的领导权。他们两人也在共同的革命经历中结下了深厚的友谊。  相似文献   

2.
大资产阶级叛变革命,导致国共合作关系破裂,大革命遭到失败。这与国共两党在土地问题上的分歧有密切联系,大革命时期党的土地革命主张变化多次,其原因在于实行土地革命同建立与国民党合作统一战线存在着不可克服的矛盾,要在维护与国民党合作统一战线的前提下,领导农民开展没收地主土地的土地革命是不可能的事。  相似文献   

3.
1924年,中国共产党与孙中山国民党建立了反帝反封建的革命统一战线,实现了第一次国共合作,掀起了新民主主义时期的第一个革命高潮。在这次国共合作中,李大钊作出了特别重大的贡献。他是促成国共合作的“主角”,巩固和发展国共合作的楷模。一李大钊对制订中国共产党的统一战线策略,确定“党内合作”方针作出了最大的努力,起了关键的作用。  相似文献   

4.
日本左派社会党和右派社会党将于10月13日举行统一大会,宣布两派的统一。自从1951年10月社会党分裂为左派和右派以来,在整整四年中,两派社会党各有独立的组织,各有自己的政纲政策,实际上存在着两个党。这次统一是经过长时间的醖釀和准备的过程的。在今年2月大选以前,两派社会党都向全国公开宣布要实行统一;大选以后,在议会斗争中两派始终保持着统一的行动;从5月起,两派就进行统一纲领的谈判,到9月10日统一纲领草案起草完成;这一纲领,又在9月20日左派社会党大会中和9月28日右派社会党中央委员会扩大会议中分别通过;由于事前经过合作的考验和往返协商,所以这次统一的条件是比较成熟的,统一的基础将有一定程度的稳定。战后日本社会党成立于1945年11月2日,它包括了以前的社会大众党(社会民众党和日本劳动党)、日本劳农党、日本无产党、日本农民党等组织而成。这些本来不同的党派合为一体,本身就包含着左派和右派——左派以舊日本无产党成员为主。右派以舊社会大众党成员  相似文献   

5.
第一次国共合作时期,由于国民党在政治影响和组织力量方面超过中国共产党,从而使中国共产党在统一战线中处于劣势;再加上国民党的联共政策,是以国民党为领导、为中心的“容共”、“限共”政策,因而在统一战线中,国民党对中国共产党采取了限制的策略,客观上使得中国共产党始终处于国民党的从民者、追随着地位。  相似文献   

6.
介绍“县政·乡派·村治“乡村治理模式的主要内容,从具有约束机制下的村民合作、县政府和村委会的委托-代理关系两个方面分析了模式中的利益主体,并建立相关模型,通过模型分析得出:“县政·乡派·村治“模式充分调动了村委会的自我激励特性,同时也让政府的监督能力得到施展.  相似文献   

7.
国共两党在中国革命史上曾经有过两次合作。第一次是从一九二四年至一九二七年,两党结成了反帝反封建的革命统一战线;第二次是从一九三七年至一九四五年,两党结成了抗日民族统一战线。“这两次合作实现了北伐和抗日的大业,有力地促进了我们民族的进步”认真研究两次国共合作的历史,探讨其中的经验教训,对促成第三次国共合作,无疑是大有裨益的。  相似文献   

8.
孙中山建立国共合作的目的主要有两个:一是通过国共合作改造国民党,以重新确立和巩固国民党在革命中的领导地位;二是通过国共合作获取苏俄的援助和支持。而这两个目的对后来的国共合作产生了许多消极的影响。  相似文献   

9.
《科技智囊》2006,(12):86-91
时事·胡锦涛·内政活动 1.10月22日,胡锦涛出席纪念红军长征胜利70周年大会并发表重要讲话;胡锦涛出席国际反贪局联合会第一次年会暨会员代表大会的开幕式并发表重要讲话。  相似文献   

10.
区域资讯     
《科技智囊》2006,(12):93-95
区域资讯·东部 1.10月23日,“中国·药品·品牌大行动”在北京启动。30多家国内知名的药品生产和零售企业及部分医药健康媒体共同发表《北京宣言》,承诺向消费者提供安全、可靠的药品,共同努力建立药品不良反应跟踪与追回机制。  相似文献   

11.
1924年至1927年的第一次国共合作时期,是中国共产党领导的新民主主义革命的重要发展阶段.当时,由于刚刚成立不久的党的组织力量比较弱小在全国的政治影响也不大.而以孙中山为领袖的国民党,当时作为一面革命的旗帜,在全国有很大的影响,政治上占有优势.在这种客观历史条件下,党对革命的领导自然显现出不同于其他历史阶段的具体形式和特点.在第一次国共合作时期,党的领导主要表现为对革命的影响、推动和组织作用上,还不具备在政治上领导的条件.党对革命的影响、推动和组织作用,主要表现在以下四个方面:第一,根据历史发展进程提…  相似文献   

12.
本刊启事     
《北华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是经国家科技部、新闻出版署批准的国内外公开发行的学术性刊物,主要登载数理科学和化学,生物科学·基础医学,临床医学·药学,农业科学·环境科学,工业技术·交通运输等类目的学术论文、科研报告及有关学科进展的综述和专题讨论,优先发表基金资助项目和科研课题的研究论文或简报.  相似文献   

13.
中国抗日战争究竟是共产党领导的;还是国民党领导的,或是国共两党共同领导的;在抗战史研究中,众说不一,马克思主义者认为,研究历史首先要忠实于史实,从史实中引出结论。我们只要回顾一下抗日战争的伟大实践,就不难看出,抗日战争是中国共产党领导的。一、中国共产党积极倡导并推动了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形成抗日民族统一战线是抗日战争得以实现并取得胜利的基本条件。抗战初期,国民党对抗日是消极的,之所以能使国民党走上抗日的道路。建立起以国共合作为基础的抗日民族统一战线,中国共产党在政治上和组织上起着重要的影响和推动作用。早在一九三一年日本帝国主义发动“九·一八”事变后,中国共产党从中华民族的利益  相似文献   

14.
中国共产党第三次全国代表大会确定了建立革命统一战线的方针以后,一九二四年一月召开的有共产党人参加的国民党第一次全国代表大会,使国民党开始转变为工人、农民、城市小资产阶级和资产阶级的民主革命联盟。国民党“一大”结束后,共产党人于方舟、江浩、李锡九等根据中共“三大”的决议和国民党“一大”通过的具体办法,于一九二四年二月底在天津建立了国民党直隶省党部和天津市党部,天津的共产党员和青年团员以个人资格加入了国民党,许多党、团员并担任了国民党省、市党部的领导工作。  相似文献   

15.
为了永久占领中国东北,日本关东军发动了九·一八事变,由此开始了对中国的侵略战争。九·一八事变是由关东军高级参谋板垣征四郎和石原莞尔具体策划的,这一事件符合日本对外扩张的整体战略,所以得到了日本政府和天皇的默认与支持。由于南京国民政府只完成了形式上的统一,内部纷争不断,以致应对日本侵略时软弱无力。东北军将领张学良在事变之前对日军毫无戒备,事变之后又低估日本的侵略野心而未予有力抵抗。张学良寄希望于国民政府,而国民政府又寄希望于“国联外交”,最终使中国失去了东北。但是,关东军发动的九·一八事变最终把日本带上了走向毁灭的战争之路。  相似文献   

16.
从“九一八”事变到“七七”事变,随着中日民族矛盾的不断激化,在较大范围上规定了中国社会政治格局向着有利于抵抗日本侵略的方向演变。作为当时左右中国政局的国共两党,也必然顺着这一历史潮流而动。在此期间,国共两党由分裂走向联合,由对抗走向合作的曲折历史过程,是国共关系史上极为重要的一页。总结其中的经验教训,有着重要的历史意义和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17.
刘嘉佳 《科技智囊》2006,(11):56-59
今年获得诺贝尔和平奖提名的共有191名候选人,在这些人中,包括了曾促成签订印尼亚齐省和平协议的芬兰前总统马尔蒂·阿赫蒂萨里;资深的和平斡旋者——澳大利亚加雷思·埃文斯,还有印尼总统苏西洛·班邦·尤多约诺等等,他们都是今年诺贝尔和平奖的获奖热门人物,然而出乎人们意料的是,当10月13日评委会宣布结果时,这些政坛的风云人物都没能当选,而中选的却是一名来自孟加拉国的经济学家,他就是被人们誉为“穷人银行家”的穆罕默德·尤努斯。评委会“为表彰他们从社会底层推动经济和社会发展的努力”而将这项荣誉授予他和他的同事们。  相似文献   

18.
高宇 《世界博览》2012,(19):16-19
地图上,我们在左,日本在右。许多宣传中,“日本右翼”成为反华派的代名词。许多人不知道,日本的右翼组织和右派政治家实际上是两类人。  相似文献   

19.
美国正在对日本下这样的“命令”:不许对这些人贸易,只准对那些人贸易。美国当局越来越露骨地用威协手段压制日本扩大同中国、苏联贸易的愿望。据国际新闻社报道,美国驻东京大使馆的经济参赞弗兰克·华林在三月七日公开威协说,“日本扩大对共产党中国的贸易的计划,可能会影响它对美国的输出。”他说,“用中国原料制成的日本产品将不准输往美国。”据日本报纸报道,日本政府人士三  相似文献   

20.
6月,美国直销新闻网《总裁连线》栏目总编约翰·傅雷明采访了康宝莱总裁兼CEO迈克尔·奥·约翰逊,这次访谈,让我们了解到,这位魅力四射的明星经理人对直销的理解,以及他最喜欢的事情。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