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09 毫秒
1.
报道了董鸡小肠嗜银,亲银细胞的分布形式,从十二指肠到回肠,嗜银,亲银细胞逐渐减少。嗜银细胞数量大于亲银细胞,这两种细胞在十二指肠和空肠主要集中在肠腺,在回肠主要集中于绒毛,嗜银,亲银细胞可能具有内,外分泌功能。  相似文献   

2.
银主要以独立银矿物的形式存在于各种硫化物矿物边缘及矿物裂障中。方铅矿为银的主要载体矿物,银的富集范围与铅锌矿体基本一致。在浅部矿体中银主要与铅相关,深部矿体中,银与铜的相关性较好,建立了银与铅、锌、铜的回归方程。  相似文献   

3.
湖南东坡矿田铅锌矿床中的伴生银主要以独立银矿物形式存在,有银黝铜矿、黝锑银矿、碲银矿、硫银锡矿、深红银矿等;有少量的银以晶格银和超显微包体银矿物的形式赋存于方铅矿等矿石矿物中。文章还就银的富集规律作了初步探讨。  相似文献   

4.
对掺银三氧化二铝在不同的温度下进行烧结 ,用XRD、SDT对样品进行测试 ,结果表明 ,掺银三氧化二铝可在 12 0 0℃保持银的含量 ,这对掺银三氧化二铝无机抗菌材料的制备有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5.
高长径比的银纳米线相比于银颗粒具有优异的一维长距离电子传输优势,可以减少电子传输过程中的损失。采用一步水热法制备出大规模高产率的银纳米线。生长的银纳米线平均长度为62.7μm,平均直径为25.0 nm,长径比高达2 508;研究了反应时间以及聚乙烯吡咯烷酮添加量对银纳米线生长的影响,提出了银纳米线的生长机理。最后,将银纳米线以不同比例与商业化银浆进行掺混,并在P型硅片上制备银栅线。测试表明,适量地掺入银纳米线有助于显著提升银栅线导电和抗拉性能。  相似文献   

6.
目的:探讨200日龄中国黄羽鹌鹑消化道嗜银细胞的分布及形态,为进一步研究黄羽鹌鹑消化道内分泌细胞提供一定的参考资料.方法:取消化道各段,运用浸银法处理,观察嗜银细胞的形态、分布,并测量各消化段嗜银细胞的分布密度.结果:除食管、嗉囊、肌胃、泄殖腔未见嗜银细胞外,消化道其他部位均有嗜银细胞的分布.嗜银细胞多分布于黏膜上皮细胞之间或腺泡上皮之间,也有少量位于上皮细胞基部;腺胃为一分布高峰,其余差异不是很明显,其分布曲线大致呈"U"型,且雄性的分布密度大于雌性;嗜银细胞有的呈梭形具有突起,而有的呈锥形或圆形.结论:根据嗜银细胞形态及分布,推测中国黄羽鹌鹑消化道嗜银细胞具有内、外2种分泌方式.  相似文献   

7.
采用多种测试手段,查明了香花岭锡多金属矿床硫化矿物中的伴生银主要呈独立矿物形式存在,部分呈类质同象(晶格银)和显微分散相状态存在。文中总结了银的富集变化规律,分析了银富集的主要矿化阶段,明确指出了伴生银的有望地段和找矿标志。为伴生银矿床的找矿评价和综合利用提供了地质及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8.
利用UV Vis光谱的方法,系统的研究了银胶溶液与HSA的结合情况.通过研究不同pH条件下,银胶溶液的聚集情况,计算出银胶溶液聚集的热力学参数和动力学参数.证明在pH≤7的溶液中,银胶颗粒与血清白蛋白之间主要是通过离子键形成缔合物,使整个银胶溶液表现出蛋白质的性质,阻止了银胶溶液的聚集.在pH>7的条件下,银胶颗粒与血清白蛋白之间主要是依靠范德华力结合在一起的,血清白蛋白起桥联作用,使银胶颗粒之间形成疏松的缔合物,加速了银胶溶液的聚集.  相似文献   

9.
摘要: 目的 建立利用 DNA 稳定的银纳米簇检测端粒酶活性的方法。方法 利用合成的寡核苷酸序列能稳定银纳米的特点,在强还原剂硼氢化钠存在下还原银离子得到具有良好荧光特性的银纳米簇。结果 利用端粒酶活性能够延伸 5' - ( TTAGGG) n - 3'的特性,以及含有 G 碱基的 DNA 序列靠近银纳米簇合成模板时,合成的银纳米簇的荧光明显提升特性建立端粒酶活性检测的方法。结论 合成了以寡核苷酸为模板的银纳米簇并对其荧光特性进行表征,建立了 DNA 稳定的银纳米簇用于检测端粒酶活性的方法。  相似文献   

10.
本文以硝酸银和抗坏血酸为原料,通过简单的室温固相路线快速合成了银纳米结构.TEM观察显示,表面活性剂对银纳米结构的形貌存在重要的影响:无任何表面活性剂存在时,只能获得团聚的银纳米粒子;十二烷基硫酸钠用作表面活性剂时,获得由银纳米粒子组装的纳米棒;而十六烷基三甲基溴化铵作表面活性剂时,可获得一些银纳米线.同时,不同的银纳米结构其光学、电化学性能也不相同:在UV-Vis光谱中,团聚的银纳米粒子的吸收峰位置分别在270nm和465nm;银纳米棒的吸收峰分别位置分别在284nm和442nm,且前者弱, 后者强;银纳米线则只在274nm处有一强的吸收峰.而在电化学响应中,团聚的银纳米粒子、纳米线和纳米棒的氧化、还原峰分别出现在0.396V和0.307V、0.087V和-0.045V、0.422V 和0.324V.  相似文献   

11.
探讨了以微量银离子为光化学反应的探针,依据金属离子光催化还原反应评价催化剂的光催化活性的方法.选择晶粒度为25nm的锐钛矿二氧化钛为研究对象,研究了紫外光照射下此催化还原反应的反应动力学特性,考察了二氧化钛浓度和银离子浓度对光催化反应速率的影响,确定了适合该评价方法的优化操作条件,并通过TEM和XRD等手段对反应后的固体颗粒物进行了表征.结果表明,在254nm的紫外光照射下,二氧化钛光催化还原银离子具有一级反应动力学特征,水溶液中的银离子在二氧化钛表面发生还原生成单质银.评价二氧化钛活性的优化操作条件为二氧化钛浓度为0.4g/L,银离子初始浓度为10~15mg/L时.检测了4种不同粒径二氧化钛的光催化活性,结果表明银离子适合作为光催化反应的探针.  相似文献   

12.
目的通过优化合成条件,合成高结晶度的管状金属银。方法以乙二醇为溶剂和还原剂,通过考察反应时间、反应温度以及表面活性剂对产物形貌的影响,确定合成管状金属银的最优化条件。并利用XRD、SEM等技术对所得产物进行表征。结果合成了高结晶度、形貌完美的管状金属银。结论在醇热反应体系中,当反应温度高于90℃时,可以获得到纯态的金属银;通过向反应体系中加入一定量的表面活性剂,可以有效改善产物形貌,合成管状金属银。  相似文献   

13.
以十六烷基三甲基溴化铵为保护剂,葡萄糖为还原剂,利用液相化学还原法成功的制备了纳米银和纳米铜粒子.利用透射电子显微镜(TEM),X射线衍射(XRD)对样品的形貌和结构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所制得的纳米银和纳米铜为纯银和纯铜.且硝酸银的浓度、反应时间对纳米银形貌及粒径有着很大的影响.当选择合适的硝酸银浓度及反应时间,能够制备平均粒径为10 nm、粒径均匀、单分散的纳米银粒子.另外,UV光谱也证实,所制的溶胶为粒径均匀的纳米银和纳米铜溶胶.  相似文献   

14.
重点考察了利用液相化学还原法制备银胶体时温度、浓度和加料方式对粒径分布的影响。以PVP(聚乙烯吡咯烷酮)和六偏磷酸钠为稳定剂,以次亚磷酸钠为还原剂液相还原硝酸银,制备出有不同粒径和分布的银胶体。利用激光衍射粒度分析仪、UV-vis分光光度计和透射电镜(TEM)确定胶体的粒径、分布和形态。研究结果表明:一次性加料获得的粒径和分布较小,硝酸银浓度和温度影响聚并和生长,从而对粒径分布产生复杂影响。  相似文献   

15.
文章以实验教学中的实例研究了甲酸银镜反应中出现的一些反常现象,以反应事实为依据,结合理论分析解释了银镜反应中反常现象的原因。  相似文献   

16.
TO PROVIDE A VISIBLE IMAGE, CONVENTIONAL WET PROC- ESSED PHOTOGRAPHIC IMAGING MATERIALS REQUIRE THE PROC- ESSING IN AQUEOUS BATH SUCH AS DEVELOPING AND FIXING[1].BY CONTRAST, THERMOGRAPHIC OR PHOTOTHERMOGRAPHIC MA- TERIALS PROVIDE USERS WITH A SIMPLE AND …  相似文献   

17.
以生物体作为模板制备微纳米材料是一种融合了生命科学和材料科学而发展起来的制备纳米材料和纳米结构的新方法.大部分生物模板具有廉价易得、环保无毒等优点.使用乳酸菌种属中的嗜热链球菌作为模板,以抗坏血酸作为还原剂,制备了银微球.扫描电镜测试表明银微球直径约为0.882.0μm.改变反应条件可以调控所制备的银微球的大小.循环伏安分析表明使用银微球修饰的玻碳电极对对苯二酚具有电催化作用,有利于对苯二酚的检测,且直径较小的银微球对对苯二酚的检测更加有利.  相似文献   

18.
利用现场三维全内反射荧光光谱法研究了细胞色素C在不同电极表面的吸附特性,发现与细胞色素C溶液的荧光峰峰位相比,吸附在裸露银电极表面的细胞色素C的荧光峰峰位发生蓝移,表明埋在细胞色素C多肽链内血红素的暴露面积减少,而使细胞色素C的电化学反应不可逆。当细胞色素C吸附在促进剂修饰的银电极表面时,其荧光峰峰位基本上不发生蓝移,表明血红素的暴露面积基本上不减少,而能观察到细胞色素C准可逆的电化学反应。  相似文献   

19.
硫化银与氰化钠反应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应用热力学原理和偶合反应的观点对硫化银溶于氰化钠的条件进行了讨论。  相似文献   

20.
应用超声波电解法制备了La2O3/Ag复合银催化剂.利用SEM,XRD等手段对负载不同氧化镧含量的催化剂研究结果表明:电解过程中嵌入少量氧化镧,结晶银的晶体结构得到保持,催化剂的抗烧结性能得到显著提高.以丙二醇选择性催化氧化为反应体系,比较了1%La2O3/Ag复合结晶银和工业结晶银催化剂的催化活性和稳定性,实验结果表明:复合结晶银催化剂的低温氧化活性受到部分抑制,但是催化剂稳定性和反应选择性得到显著提高.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