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28 毫秒
1.
“立象以尽意”的方式与文学的创作方式是相通的,它体现出了文学的创造特征和审美心理特点.文学创造活动是“心学”过程与形式化过程的和谐对应;“立象以尽意”的创作思想突出了写作的形式化特征,揭示了文学创造必须坚持以客体的感性对象去体验天地人生抑或自我生命活动的思维特性.  相似文献   

2.
中国诗歌语言的造境艺术,可简要归结为因言成象,立象尽意。汉语言文字的表意特征,使其在与事物的意义的结合过程中,就成为认识和把握世界的独有方式。汉语词自身具有象征意义,诗人着意点染,铺展出人与世界相互关照的生动形象。物象与心境交融,构成了主客观彼此辉映的诗歌审美境界,获得言词之外的丰富意蕴。借助语言文字符号从而超越汉语言文字的表意功能,是中国诗歌语言特有的艺术魅力。  相似文献   

3.
郭外岑同志提出“意象本质上不是比喻、象征、寄托”的观点,对“意象”质的规定性作了有益的探索,一些见解也值得重视。本文拟就“意象”与“比兴”的关系及其涵义的多义性问题谈一些看法,以资商榷。意象与比兴的相互融合任何审美概念都有它的形成及其演变发展的历史,“意象”作为一个古老而富有民族特色的审美范畴,它的原始思想实渊源于《易传·系辞》:“圣人立象以尽意”。“立象”的目的乃在于“尽意”,指明了“象”对于“意”的表达所具有特殊的作用和功能,同时也阐述  相似文献   

4.
“象”是《周易》的思想内核。《周易》中“观物取象”的审美观照方式以及“立象以尽意”的说理方式,使得“事象之宜”“万物杂象”等一切事物都被纳入“象”之范畴。“象”作为《周易》的基本阐释单位,从文学意义上进行考察,其内容主要分为三类,即“卦有事象,有物象,有图象”。卦爻辞中借“物象”以明人世之事,借“事象”以明抽象之义,借“图象”以明天地之道,形成了一个逐层递进的整体性象征结构。在描述各“象”的过程中,不仅融合了对自然的观察、对社会的品评、对规律的把握,还有意识地追求语言、韵律、修辞等语象方面的文学性。历代学者对于周易之“象”的“仰观俯察”,凝聚了先哲博大精深的思想智慧,更为今人留下了内容丰厚的文学宝库。  相似文献   

5.
———古典诗歌赏析例谈 明振来(阳新高中,湖北 阳新 435200)  古典诗歌的赏析与教学,要遵循诗的特征。诗为何物?“诗者,志(情、意)之所之也;在心为志,发言为诗。”(《毛诗序》)何以言志?“立象以尽意。”(《周易·系辞》)这些古人之论道出了中国古典诗歌的根本特征:诗的功  相似文献   

6.
文化符号学视野中的中国文化大传统具有高度的文化编码自觉性.《周易》中包含了一套完整的文化编码与解码程序,不仅深刻揭示出中国传统文化发生的过程及原理,也说明古代中国的文化编码活动在先秦时期就已进入自觉状态.“卦爻象”作为文化编码和解码的关键,主要遵循“立象尽意”的思维原理,正是它确立并强化了中国文化的“象”思维特征.  相似文献   

7.
小易 《科技智囊》2012,(8):71-71
子日:“圣人立象以尽意。设卦以尽情伪,系辞焉以尽其言。变而通之以尽利,鼓之舞之以尽神。”l:文我们谈到了“书不尽言、言不尽意”这个沟通的问题,这个问题是不是也曾为上古圣人作易传易的困扰呢?在这一句中我们看到了答案,看到丁占代先哲为丁让《易经》广传十世所做的种种努力。  相似文献   

8.
“象形取意”思维方式的诠释既是对中国武术文化的追本溯源,也是对其内在特质的哲学性反思。运用文献资料、专家访谈、逻辑分析等研究方法,探究中国武术“象形取意”思维方式的文化内涵与运行逻辑。研究认为,中国武术中“象形取意”既是“天人合一”的整体性思维方式,也是“知行合一”的直觉性“体认”过程。其运行逻辑是以“观物取象”为逻辑原点,以“立象尽意”为汇通纽带,以“得意忘象”为终极诉求的前后相续、彼此衔接的完整过程。中国武术内蕴的“象形取意”思维方式对动作命名、拳种形成、技法革新、风格演变、文化创造产生了全面而深刻的影响。  相似文献   

9.
中国的艺术境界理论,早已被从古至今的艺术家所重视。"境界"或"意境"这一概念,从《周易·系辞》"观物取象"、"立象以尽意"以来,在我国文艺史上经过了漫长的孕育与发展的过程。它的丰富内涵和特征,一直被众多艺术家、文学家所阐释。  相似文献   

10.
意象,这一术语,最早可上溯至《易经·系辞》:“圣人立象以尽意。”刘勰在《文心雕龙》的《神思》篇中曾明确提到:“窥意象而运斤.”司空图在《诗品》的《缜密》篇中也谈到:“意象欲去,造化已奇。”此后的诗论家便对这一术语普遍使用起来。“意象”成为“表意之象”。然而,现代中国诗歌所广泛运用的“意象”,并不是对古代“意象”这一术语的简单沿袭,实际上已注入现代心理学的内涵.西方心理学中有jmase一词,意为外界事物在头脑中留下的影象。我们一些学者便借用了这一古术语.把它译成“意象”。(也有译成。“心象”的)在心理…  相似文献   

11.
本文认为文学语言的生成过程是由意的酝酿,象的构思,言的书写三个阶段构成的,这个过程,既是一个因“应物”而立“意”,为尽“意”而立“象”,为尽“象”而立“言” 的传达,交流的过程,也是一个在“立意”,立象,立言的三方面进行审美的发现和审美的创造的过程,这个过程的结果就是既有审美功能又有意指功能的由“言”,“象”,“意”三层次构成的文学文本的产生,因此,文本结构不是自我封闭的,它是文学语言生成过程的产物,同时又是文学语言读解过程的原因。  相似文献   

12.
真实、简洁、明快、生动、流畅、富于美感且能传播全新的信息,使电视新闻的画面语言富于无穷的吸引力。要提高新闻的感染力,电视新闻工作必须掌握应用画面语言的艺术,充分展现画面语言的魅力。  相似文献   

13.
诗词的语言,是感性的语言,是感觉的语言,是充满形形色色的具象的语言。从语言认知的“词汇-语义”的角度,比较苏词的触觉类具象、味觉类具象及其感知,是一种非常新鲜而有趣的的探索,这种探索有助于推动和革新中国诗歌的传统研究和现代研究。  相似文献   

14.
所谓"因文求义",就是据上下文即具体语境以求义.从训诂的角度看,语境可分为文旨、文义、文理三端,词语训诂只有合乎这三端,才有可能正确.而要使词语训诂合乎这三端即具体语境,莫过于因文求义.因文求义的依据是语境对词语具有制约功能,其作用则不仅在于考求词义,还可用来校勘文字.  相似文献   

15.
分析了理工科教学语言的特点,认为教师在教学活动中应该遵循教学规律,创造性地运用教学语言,以语言美使学生在愉悦中高效的学习;艺术性语言能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使学生思维活跃。教师语言准确、鲜明,讲课生动,优美、亲切,能深刻地影响学生,潜移默化地培养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教师要把书面语言中的学术语言(概念、原理、定理)转化成生活语言,将其与生活、生产、科研实际联系起来,在学生的思维中形成形象化的空间形象,因果关系链、群、网,以便学生形成清晰的知识结构;教师还要善于把实际生活现象、过程概括成专业术语,形成书面语言,以便培养学生的抽象思维能力。  相似文献   

16.
文学创作是语言塑造形象的过程。翻译的重要任务之一,是用另外一种语言将这些艺术形象重新塑造出来,也就是通过不同的语言塑造和原文中同样的形象。译者要运用形象化思维,仔细揣摩作者的思想感情,在头脑中重现原作的艺术形象,并通过另一种语言传达出来。  相似文献   

17.
修辞语义与语言意义各有自己特定的内涵,既不乏某种程度上的一致性,也存在着根本性的区别。修辞语义是具体的、个体的、临时的,而语言意义则是抽象的、全民的、稳定的;语言意义是修辞语义形成的基础,修辞语义则是具体语境和特定语体规制下语言意义的修辞化变异。  相似文献   

18.
因文求义论     
所谓“因文求义”,就是据上下文即具体语境以求义。从训诂的角度看,语境可分为文旨、文义、文理三端,词语训诂只有合乎这三端,才有可能正确。反之,要使词语训诂合乎这三端即具体语境,莫过于因文求义。因文求义的依据是语境对词语具有制约功能,其作用则不仅在于考求词义,还可用来校勘文字。  相似文献   

19.
设计的图解思考方法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所谓图解思考即作为用来表示速写草图、以帮助思考的一个术语。这类思考通常与设计思阶段相联系,在设计过程中,我们的相法会发生变化并不断深入,因而我们需要用图形与自己进行交流。概念图解是有语汇作用,在设计领域这种抽象语言必须适于理解和交流,设计者正是通过图像化的图解来拓展设计语汇的箭头、点和其他符号等要素能帮助设计师以图会意,并要求使用大脑的各种能力--观察、分析、直接、综合、概括甚至于情感。它将会通过加强理解现实的方法形成一种对形象世界的知觉,也将会培养和建立一个人在分析的和直觉的绘图技能与能力方法的自信心,这种用图形方式进行交流分析的过程,就是图解思考的过程,也是设计思维的过程。  相似文献   

20.
花园意象贯穿于约翰.斯坦贝克短篇小说集《长谷》中的《菊花》和《白鹌鹑》等短篇小说中,增强了作品的艺术魅力,给人以美的享受。然而,这一点在过去的研究中未被给予足够的阐释。因此,从叙事场景的设置、人物的刻画、意境的营造以及主题的深化四个方面探讨该意象在这些短篇小说中的艺术功能,能使读者更好地感受作品内在的艺术表现力。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