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65 毫秒
1.
为比较蒙古族和汉族大学生皮褶发育状况,对282名蒙古族和255名汉族大学生的肱三头肌皮褶、肩胛下皮褶、髂前上棘皮褶和腓肠肌皮褶厚度进行了测量,计算了两处皮褶和、肩胛下/肱三头肌皮褶,并对各指标进行了民族间比较.结果发现,汉族男生的肱三头肌皮褶厚度、肩胛下皮褶与两处皮褶和显著高于蒙古族男生,女生之间各项指标无显著差异,提示汉族男生的体脂发育优于蒙古族,而汉族与蒙古族女生的体脂发育状况整体上比较接近.  相似文献   

2.
为了给大学生运动减肥和力量素质提高提供科学依据,通过对无训练经历的大学生进行为期8周的抗阻训练,在实验前后测量皮褶厚度、肢体围度和身体成分等指标,研究抗阻训练对身体成分和身体围度的影响.结果表明:1)男生去脂体质量增加(P0.05),脂肪质量、体脂比、肱三头肌和肩胛下角皮褶厚度、大腿围、上臂围下降(P0.05),臀围下降(P0.01);2)女生去脂体质量增加(P0.05),体脂比、肱三头肌皮褶厚度、腰围、上臂围及臀围减少(P0.05);3)测试的所有身体指标中,仅肱三头肌皮褶厚度变化比例有性别差异.结论:8周的中高强度抗阻训练可以使增肌减脂同时完成,锻炼效果性别差异不显著.  相似文献   

3.
为了探究白马人的脂肪发育特点及族群关系,以四川省平武县233例成年白马人为研究对象,运用人体测量方法调查白马人的7项皮褶(面颊、肱二头肌、肱三头肌、肩胛下、髂嵴上、髂前上棘、小腿内侧)厚度和体脂率,并与我国西南地区的15个族群进行比较.结果表明:白马人男性躯干部分皮褶较厚(其中髂嵴上皮褶厚度最大),四肢皮褶厚度较小(其中肱二头肌的皮褶厚度最小);女性除了肱三头肌皮褶较厚以外,其余部位的皮褶厚度情况与男性相同.同年龄组女性的7项皮褶厚度均大于男性.体脂率结果显示,白马人男性不属于肥胖,白马人女性45岁以上的属于肥胖.基于皮褶厚度的聚类分析结果表明,白马人与四川羌族的亲缘关系最近,与四川汉族、贵州屯堡人和甘肃汉族较为接近.  相似文献   

4.
运用人体测量学方法对四川羌族602例(男299例,女303例)成年人进行7项皮褶(面颊、肱二头肌、肱三头肌、肩胛下、髂嵴上、髂前上棘、小腿内侧)厚度的测量,分析该族群皮褶厚度随年龄变化的特征,并与我国部分族群进行比较.结果表明:(1)四川羌族男性和女性的躯干皮褶厚度总体上高于面部和四肢皮褶厚度,后者最低;(2)男性和女性的7项皮褶中,均是髂嵴上皮褶厚度最大,肱二头肌皮褶厚度最小;(3)女性的皮褶厚度和体脂率均高于同年龄组男性的数值,性别间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4)男性和女性各项皮褶、体脂率之间均存在正相关,相关性具有高度统计学意义(P0.01);(5)同西部地区13个族群基于皮褶厚度的聚类分析结果表明,羌族男性与甘肃汉族最接近,羌族女性与四川汉族、贵州屯堡人最接近.  相似文献   

5.
为了探讨用皮褶厚度、体脂率法评价江淮地区汉族肥胖的标准,于2010年在安徽滁州和江苏淮安调查了1 426例(城市男性309例,乡村男性414例,城市女性312例,乡村女性391例)江淮汉族成年人的身高、体重、肱三头肌皮褶、肩胛下皮褶,通过身高、体重来计算身体质量指数(BMI),通过肱三头肌皮褶、肩胛下皮褶来计算体密度,采用Brozek公式计算体脂率.用BMI、皮褶厚度、体脂率分别评价江淮汉族成年人的肥胖率.结果表明:(1)江淮汉族男性BMI值为(24.1±3.6)kg/m2,女性BMI值为(23.8±3.6)kg/m2.用BMI法判断,江淮汉族超重率男性为34.7%,女性为30.7%;肥胖率男性为14.4%,女性为13.2%.(2)随年龄增长,肱三头肌皮褶、肩胛下皮褶值、BMI、体脂率增大,身高下降.(3)用长岭晋吉皮褶厚度法判断,江淮汉族肥胖率男性为39.8%,女性为30.4%.皮褶厚度法得出的肥胖率远远高于BMI法,两种方法存在较大矛盾.本研究认为用肱三头肌皮褶与肩胛下皮褶之和来判断中国人群肥胖的标准,男性应该在35~45 mm之间,女性应该在45~55 mm之间选取.(4)用长岭晋吉体脂率法作为判断肥胖的标准,肥胖率男性为43.3%,女性为5.3%.用体脂率和BMI法判断江淮汉族成年人的肥胖存在较大矛盾.长岭晋吉体脂率法男性标准定得太低;女性标准定得太高.本研究认为用体脂率来判断江淮地区汉族肥胖,男性以大于24%、女性以大于28%为宜.  相似文献   

6.
目的:了解河南农村汉族成人体脂发育水平及其年龄变化。方法:采用《人体测量手册》方法,对河南1000名农村汉族成人进行体质测量。结果:得到了河南农村汉族成人6项皮褶(面颊皮褶、肱二头肌皮褶、肱三头肌皮褶、肩胛下皮褶、髂前上棘皮褶和腓肠肌皮褶)厚度。结论:河南农村汉族女性躯干部、四肢和面部脂肪厚度在各个年龄段均高于男性,躯干部、面部脂肪厚度随着年龄的增长呈现上升趋势,而男性相反。  相似文献   

7.
布里亚特蒙古族成人皮褶厚度及其年龄变化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测量了310例(男152,女158)布里亚特蒙古族成人的6项皮褶(腓肠肌位、髂前上棘位、肩胛下位、三头肌位、二头肌位、面颊部)值,分析了布里亚特蒙古族成人皮褶厚度随年龄变化的趋势.结果表明:1)布里亚特蒙古族成人躯干部皮下脂肪厚于四肢部位,以背部最突出;2)6项皮褶厚度性别差异均高度显著(P<0.001),女性的皮褶厚度值均高于男性;3)男女30~岁组前皮褶厚度明显上升,35~岁时下降,之后男女略有不同,男性呈波浪式上升,女性则缓慢上升;4)男女6项皮褶厚度值均呈正相关;5)布里亚特蒙古族皮褶厚度发育总体优于达斡尔、布依、乌孜别克、俄罗斯和云南蒙古族.  相似文献   

8.
采取随机抽样法对贵州黔西南布依族832例(男338例,女494例)、安顺布依族345例(男163例,女182例)进行了5项皮褶厚度的测量.结果显示,黔西南、安顺布依族男性、女性均为肱三头肌,肩胛下、髂前上棘皮褶较厚,肱二头肌、小腿内侧皮褶厚度较薄.黔西南布依族男性肱三头肌皮褶、女性肱二头肌、肩胛下皮褶年龄组间差异具统计学意义;男性5项皮褶厚度均与年龄无相关,随年龄增长,女性肱二头肌皮褶增大,肩胛下皮褶厚度减小.安顺布依族男性、女性肱三头肌、肩胛下、髂前上棘皮褶值年龄组间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随年龄增长,男性、女性肱三头肌、肩胛下、髂前上棘皮褶厚度减小,男性小腿内侧皮褶厚度、女性肱二头肌皮褶厚度也减小.两个族群女性皮褶厚度值均高于男性.总体上看,两个族群男性间皮褶厚度无显著差异,而黔西南布依族女性皮褶厚度高于安顺布依族.聚类分析结果表明,壮侗语族民族中,布依族与侗族皮下脂肪发育水平相似.  相似文献   

9.
山东汉族成人皮褶厚度研究   总被引:2,自引:2,他引:0  
2009年6月在山东寿光调查了778例(城市男性156例,城市女性150例,农村男性272例,农村女性200例)山东汉族成人的6项皮褶(面颊、二头肌、三头肌、肩胛下、髂前上棘、腓肠肌)厚度.分析了山东汉族成人皮褶厚度随年龄变化的特征,研究结果显示:(1)男女同年龄组比较,总体来说,女性皮褶厚度高于男性皮褶厚度.(2)6项皮褶指标中,男性以肩胛下皮褶最大,而女性则以三头肌皮褶最大.(3)城乡对比显示,总体来说,城市组皮褶发育优于农村组.(4)与其他4个族群比较,总体来说,山东汉族皮褶发育优于布依族、俄罗斯族、乌孜别克族,逊于北京汉族.  相似文献   

10.
汉族、蒙古族大学生体成分与体质指数的比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对282例(男101例,女181例)蒙古族、255例(男128例,女127例)汉族大学生的身高、体重、肱三头肌皮褶与肩胛下皮褶进行测量.用长岭公式和Brozek公式估算体成分,并计算BMI、身高体重指数、Rohrer指数、Broca指数、Livi指数,对各指标进行民族间、城乡间比较.结果表明:(1)城市汉族男生的肱三头皮褶、肩胛下皮褶、体脂含量、Rohrer指数、Broca指数均明显高于城市蒙古族男生:(2)城、乡蒙古族男生的Rohrer指数、Broca指数、BMI指数、Livi指数差异明显,乡村男生各指数均高于城市男生,乡村男生身体的营养和充实程度优于城市男生;(3)男生瘦体重与身高体重指数民族与城乡间的差异均不显著.而女大学生的体成分与体质指数均未见民族间与城乡间差异性.  相似文献   

11.
为了探究蒙古族成人的皮下脂肪发育水平和分布特点,对蒙古族13个族群的5项皮褶厚度和肥胖情况进行调查,结合山西汉族、湖南汉族、布依族和鄂伦春族的数据,进行聚类分析和主成分分析.结果表明:额济纳土尔扈特蒙古族脂肪发育水平最高,青海和硕特蒙古族和布里亚特蒙古族脂肪发育水平中等,云南蒙古族脂肪发育水平最低,其余10个蒙古族族群的脂肪发育水平较高.聚类分析结果表明,额济纳土尔扈特蒙古族与其他族群距离较远,肱三头肌皮褶和肩胛下皮褶在13个族群中最厚.杜尔伯特蒙古族、郭尔罗斯蒙古族、喀喇沁左翼蒙古族和阜新蒙古族皮下脂肪发育较接近,肱三头肌皮褶和肩胛下皮褶较厚,髂前上嵴皮褶和小腿内侧皮褶厚度中等.巴尔虎蒙古族和鄂尔多斯蒙古族皮下脂肪发育较接近.新疆察哈尔蒙古族和新疆土尔扈特蒙古族皮下脂肪发育较接近,髂前上嵴皮褶较厚,小腿内侧皮褶较薄.阿拉善和硕特蒙古族男性皮下脂肪发育与东北三省蒙古族较接近,女性与青海和硕特蒙古族较接近.云南蒙古族与其他蒙古族距离较远,与湖南汉族和布依族较接近,脂肪发育水平较低.  相似文献   

12.
2009年-2013年测量了16 501例汉族人(共36个调查地区)乡村成人的肱三头肌皮褶、肱二头肌皮褶、肩胛下皮褶、髂嵴上皮褶厚度值,计算体密度和体脂肪率(percent body fat,PBF).研究表明,随年龄增长,男性PBF值增大,女性45-59岁组与60-75岁组PBF值接近,女性PBF大于男性.目前中国不同地区乡村汉族人PBF差异很大.用Siri体脂肪率法评价中国汉族的肥胖,发现男性超重率为24.1%,肥胖率为10.5%;女性超重率为32.1%,肥胖率为9.3%.  相似文献   

13.
采用人体测量法,在四川昭觉测量402例(男197例,女205例)大凉山彝族成人6项皮褶厚度(面颊、肱二头肌、肱三头肌、肩胛下、髂前上棘、小腿内侧皮褶)。研究结果显示:1)男性躯干部脂肪发育优于四肢,女性躯干和上肢后部皮褶发育较好。2)6项皮褶厚度值女性均高于男性,差异有统计学意义。3)相关分析和方差分析显示,男性肩胛下皮褶和髂前上棘皮褶厚度值与年龄呈正相关,但年龄组间差异没有统计学意义;女性肱二头肌、肱三头肌皮褶厚度值与年龄呈正相关,年龄组间差异没有统计学意义。4)与国内8个族群比较,大凉山彝族男、女性皮褶厚度值接近于西南少数民族的值。可见:大凉山彝族皮褶发育特征具有西南少数民族的遗传特点,身体皮下脂肪相对较薄,体型纤瘦。  相似文献   

14.
中国京族成人皮下脂肪发育的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对中国京族305例(男160例,女145例)成人的6项皮褶厚度(面颊、二头肌、三头肌、肩胛下、髂前上棘、腓肠肌皮褶厚度)及体脂发育情况进行了调查研究.结果表明:1)男女同年龄组比较,女性皮褶厚度值和体脂百分含量(%)均高于男性,性别间存在极显著差异.2)男性6条曲线分布较稀疏,面部、上肢和躯干部的皮下脂肪在40-49岁组较厚,在30-39岁组较薄,下肢皮下脂肪发育情况则相反.3)女性除二头肌皮褶外,其余5条曲线分布较密集,面部皮下脂肪随年龄增长持续增厚,四肢和躯干部的皮下脂肪在40-49岁组最丰富.4)京族成人的皮褶厚度发育低于北京汉族,优于贵州布依族和宁夏回族;与达斡尔族相比,京族男性在30-49岁期间其上肢和躯干部的皮下脂肪较薄,而下肢的皮下脂肪较厚;京族女性上肢和背部皮下脂肪较薄,而腹部和下肢的皮下脂肪较丰富.  相似文献   

15.
2014年11月在海南省临高县测量临高人419例(男性213例,女性206例)的身高、体质量、肱三头肌皮褶、肱二头肌皮褶、肩甲下皮褶、髂嵴上皮褶等6项指标,计算了临高人的体脂率、瘦体质量、脂肪质量与瘦体质量指数、脂肪质量指数。研究发现,性别间比较,男性瘦体质量、瘦体质量指数均大于女性(P0.01),体脂率、脂肪质量、脂肪质量指数均数小于女性(P0.01)。随年龄增长,临高人体脂率、脂肪质量、脂肪质量指数逐渐增大,男性瘦体质量、瘦体质量指数逐渐减小;女性瘦体质量、瘦体质量指数与年龄无相关。受试者特征曲线表明,脂肪质量指数比身体质量指数对临高人体脂率的估算可靠性更高。这也提示脂肪质量指数是比身体质量指数评价肥胖的更好指标。  相似文献   

16.
罗华福  胡富松  马维民 《科技信息》2010,(18):I0028-I0029
通过对海南省琼南汉族1003名7~18岁四个年龄段中小学生的上臂部、肩胛部、腹脐部、腹侧部皮下脂肪的测试分析:各年龄段女生各部皮脂厚度显著高于男生,特别是在12~14岁。女生随皮脂肪增厚,体脂%指标的发育超过瘦体重发育速度,形成女子身体组成的特征。这种现象与分泌激素相关。男生因受雄性激素影响,随年龄增长,其瘦体重的发育速度超过体脂%的发育速度。故其体脂%随年龄增长而下降,体密度增高,骨骼肌肉粗壮结实,形成男子身体组成特征。  相似文献   

17.
为了探讨布朗族成人皮褶厚度值的年龄变化规律及其与其他族群的差异,本文采用随机抽样的方法,对云南省604例(男性248例、女性356例)布朗族成人的6项皮褶厚度进行测量,并运用Excel(WPS)和SPSS 19.0软件对数据进行统计,结果表明:(1)布朗族男性的髂嵴上皮褶最厚,6项皮褶厚度与年龄不存在相关性(P0.05);布朗族女性的髂嵴上皮褶最厚,各项皮褶厚度基本在40~50岁达到最大,女性的肱三头肌皮褶、肩胛下皮褶、髂嵴上皮褶和小腿内侧皮褶厚度均与年龄呈负相关。(2)与国内其他族群比较,布朗族上肢和躯干的皮褶厚度中等,下肢的皮褶厚度偏低。(3)聚类分析结果显示,布朗族的6项皮褶厚度值与西南地区少数民族更为接近。  相似文献   

18.
为了解云南纳西族和普米族的体成分,测量了576例纳西族(男性275例,女性301例)和543例普米族(男性216例,女性327例)成人的21项体成分指标,包括体脂率、总肌肉量等,对这21项指标分别进行数据分析并与藏族等4个族群进行比较,结论如下:(1)随着年龄的增长, 2个族群的总肌肉量和躯干肌肉量呈下降趋势,内脏脂肪等级呈上升趋势.(2)2个族群男性的总肌肉量、推定骨量、总能量代谢、上肢(左、右)肌肉量和躯干肌肉量这6项指标接近(P 0.05);2个族群女性的体质量、推定骨量、BMI、总能量代谢、内脏脂肪等级、下肢(左、右)脂肪率和下肢(左、右)肌肉量这9项指标接近(P 0.05).(3)6个族群相比较,纳西族身体脂肪偏多,肌肉和骨骼较不发达,普米族身高最高,身体脂肪偏少,肌肉和骨骼较发达.  相似文献   

19.
目的:验证日本铃木-长岭公式和美国Brozek公式推测湖南省成年人体脂率是否有效,建立适用于湖南省成年人体脂率的预测公式,为湖南省成年人控制体重、预防超重和肥胖提供可靠的预检方法,并为建立适合我国国民体脂率的预测公式提供方法学依据.方法:随机抽取240名湖南省成年人验证日本铃木-长岭公式和美国Brozek公式推测湖南省成年人体脂率的有效性;采用等容量分层随机整群抽样方法,再抽取湖南省20-59岁成年人960名,每10岁为一个年龄段,采用多元线性逐步回归分析拟合过程中R的趋1线性论,R2的变异比率论,以及方差分析、回归系数检验、残差检验等建立湖南省成年人体脂率预测公式.另随机抽取240名湖南省成年人验证所建公式.结果:应用日本铃木-长岭公式和美国Brozek公式低估了湖南省成年人的体脂率.建立湖南省成年男性预测公式:% BF20-29 =0.278×肩胛部皮褶厚度+0.296×上臂部皮褶厚度+0.231×腹部皮褶厚度+6.215;%BF30-39 =0.134×上臂部皮褶厚度+0.170×腹部皮褶厚度+0.228×腰围-1.180;%BF40-49=0.206×肩胛部皮褶厚度+0.267×上臂部皮褶厚度+0.220×腰围-3.018;%BF50-59 =0.244×腹部皮褶厚度+0.368×上臂部皮褶厚度+0.144×腰围+1.726.女性预测公式:% BF20-29=0.205×上臂部皮褶厚度+0.479×腹部皮褶厚度+ 0.449×臀围-23.949;%BF30-39=0.373×上臂部皮褶厚度+0.214×腹部皮褶厚度+0.162×臀围+1.032;%BF40-49=0.168×肩胛部皮褶厚度+ 0.211×腹部皮褶厚度+0.395×臀围-13.720;% BF50-59=0.415×上臂部皮褶厚度+0.393×腹部皮褶厚度+0.238×臀围+1.808.回代检验和交叉验证结果表明应用所建公式推测出的体脂率与BIA法、DEXA法直接测试出来的体脂率之间均无显著差异(P>0.05),Kappa检验表明所建公式与DEXA法的超重与肥胖检出率一致性理想.结论:本研究所建立的推测湖南省成年人体脂率公式是可行且可靠的.  相似文献   

20.
采用随机整群取样调查法,在福建漳州调查了679例汉族成人的6项皮褶(面颊、二头肌、三头肌、肩胛下、髂前上棘、腓肠肌皮褶)厚度,分析成人皮褶厚度值随年龄变化的特征.结果表明:(1)女性各项皮褶厚度值均比男性高,性别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2)城市男性皮褶厚度值高于乡村男性,城乡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3)城市女性与乡村女性皮褶厚度之间的差异不具有统计学意义;(4)6项皮褶厚度值随年龄增长均有不同程度的增加,其中面颊、肩胛下皮褶厚度随年龄增加极显著;(5)与少数民族族群的聚类表明闽南地区汉族的皮褶发育具有北亚类型族群特点,与汉族族群的聚类表明男性接近北方汉族男性,女性则更接近南方汉族女性.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