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唐宋科举“八韵律赋”已亡,其体式如何后世学者莫衷一是。本文利用南宋《附释文互注礼部韵略》附录所载《绍兴重修贡举条式》,结合南宋律赋作品,对南宋律赋的文章体式作详细的探讨。具体涉及八韵顺序、协韵正韵重叠、声律病范、偏枯对等九个方面的内容。并对唐、北宋、南宋三代律赋的体式发展稍作展示。  相似文献   

2.
唐代文章论略说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唐代的文章论,包括骈文论、律赋论和古文理论三大部分。《笔札华梁》、《文笔式》、《文笔要诀》、《帝德录》是当时骈文论的代表;有关律赋的理论现在唯一可见的是传入日本的写本《赋谱》一卷;古文理论主要以韩愈、柳宗元最为突出。  相似文献   

3.
南朝齐梁时期在中国赋学发展史上有着极其重要的地位,不仅体现于这时期留存下来的大量赋作,更为关键的是赋学理论和批评达到了前所未有的高度.以沈约、刘勰、萧统等人为代表的赋论家从不同角度对齐梁以前的辞赋创作进行系统的总结和概述.首开其先的沈约在<宋书·谢灵运传论>中提出以"情"为核心的"文以情变"、"以情纬文,以文被质"的赋学观,并且与谢胱等人极力倡导"声律论"学说,提高了辞赋创作的韵律化和唯美化,推进了"诗的赋化"和"赋的诗化"倾向,使形式上趋于骈丽的辞赋进一步律化,因而对于唐代律赋的形成来说又具有开创意义.  相似文献   

4.
汉赋辨说     
汉赋几个主要问题需加以辨说。一是赋之称名由物质经济领域到精神文化领域均经过从动词到名词的转化,而以“赋”名篇,即是作为登高演示行为,转化为指称这种行为对象的语言作品。二是传统赋类作品需要辨明文体,汉赋就是“散体赋”,“骚体赋”应归于“楚辞体”,而“诗体赋”事实上不存在。三是汉赋前身是楚赋,楚赋源于民间隐语和《庄子》寓言,具有游戏性与讽喻性特点,而楚赋走向汉赋受到纵横说辞影响,具有夸饰性倾向。辨明这些问题,有助于科学认识汉赋以及整个汉代文学。  相似文献   

5.
宋玉文化现象是中国文学史上值得思考的一种文化现象。宋玉以《九辨》名垂青史,开启了悲秋的文学主题创作,但除此外之外的几篇赋作的著作权一直存在不确定性,有争议。但是这些作品却又影响巨大,《高唐赋》不但是一篇美文,还给中国文学留下了一个美丽的传说和一个文学典故,《登徒子好色赋》同样也是美文,还为中国美学史留下了一段美的含蓄与想象的经典案例。但是这些因为作者的不确定性,影响了其在文学史上的评价。这些署名宋玉的作品流传和影响后世,应该以“宋玉赋”的专有名词介绍,而不是以“宋玉的赋”的题目介绍,这样才不会因为作者的争议问题影响了对作品文本的评价。  相似文献   

6.
关于律体的形成历来有不同的说法,而对于律体的标准,学人则大多以王力的《汉语诗律学》为准绳。通过对初唐五言律体形成过程中有关声律问题的探讨,可以了解律体是怎样形成的,由此明确初唐定型之律体与其前后律体之不同,并阐明"律体是不断发展的"观点。  相似文献   

7.
骚体赋是对屈宋作品尤其是屈原作品的模拟,最早出现在汉代,在句式、语言、文体、修辞等各方面与同时代的散体大赋和抒情小赋都有交叉,而又自成特色。因此,要弄清骚体赋的定义,就需要先把“辞”、“骚”、“赋”三者之间的关系做一个清楚的梳理,从而使骚体赋有一个较为明晰的范围,然后从句式、文体、艺术手法三个方面入手,将其与同时代的散体大赋和抒情小赋进行比较,在比较中试图对它的概念做出合理界定。  相似文献   

8.
《文选》所载宋玉《神女赋》,脍炙人口。但自宋人沈括等提出赋中所写梦见神女者应是宋玉而非楚襄王之后,至今聚讼不已,许多学者同意沈说,也有人坚持写的是襄王梦见神女。细究《神女赋》原文,分析曾植、魏收、刘希夷等人的作品,可为襄王梦遇说提供新的证据。  相似文献   

9.
李瑾  彭梓洋 《河南科技》2023,(5):154-157
【目的】厘清河南省装备制造业面临的主要问题,解析高端化智能化绿色化变革中的赋能机制,目的是推进河南省装备制造业新型工业化赋能绩效。【方法】主要从静态与动态、横向与纵向的维度,探析装备制造行业系统嵌入、多元融合的优化结构,分析新型工业化赋能的完备性、实效性。【结果】捋顺新型工业化赋能机制,构建装备行业相互渗透的赋能结构体系,是提升装备制造业实现新型工业化的关键。【结论】推进数字化赋能技术创新与核心企业的信息化转型,制定关联企业的整体绿色化产品追溯及评价标准,搭建政府、企业和第三方一体化的服务平台,是河南省快速实现新型工业化的有效路径。  相似文献   

10.
文体赋以汉代逞辞大赋为代表,也包括后起的骈赋、律赋和新文赋。文体赋之问答体源于先秦文献中普遍存在的对话、问答方式,既有"首引"的作用,也有篇章结构的功能;文体赋的空间方位叙述模式与我国早期特别发达的空间思维方式密切相关,也与其以描写"事形"为主、构思的预设性和精致化倾向密切相关;文体赋的平面化描写乃出于表现具体物象的需要,也与汉代儒学经学化背景下形成的阐释性思维有联系,其描写特点主要表现为整体性、图案化和夸饰性。  相似文献   

11.
在1984年,吴从炘、方锦暄和A.K.Katsaras分别提出了两种Fuzzy赋范空间的定义.这些概念既是赋范空间概念的推广,又是特殊的Fuzzy拓扑线性空间.在随后的中讨论了这两种定义之间的关系以及Fuzzy赋范空间的一些性质,然而迄今为止还没有见到对经典分析学有明显意义的Fuzzy赋范空间的具体实例,也没有见到以分明赋范空间的特性来刻划Fuzzy赋范空间有关问题的工作.本文就是从这个角度进一步研究Fuzzy赋范空间,试图探讨Fuzzy赋范空间与经典分析的相互渗透.文中所得结果的主要特点,是利用一族分明赋范空间之间算子的某种意义下的等度连续性和一致有界性给出Fuzzy赋范空间之间的算子(未必线性)连续性和有界性的充要条件,同时在这里首次引入在经典分析学中有重要作用的两个具体的Fuzzy赋范空间来说明以上所论述的问题.  相似文献   

12.
《漳州师院学报》2021,(2):71-76
唐代是赋序发展的转变期,既延续了两汉所确立的赋序基本特征,又因唐代社会发展和唐赋变化的影响而呈现出新的风貌。唐代赋序内容丰富,在颂美讽谏、体物写志、言史记学等主题中均体现出唐赋演进乃至唐代社会发展变化的特点。既体现了唐人诗赋并举的文体观的同时,又因大量探讨律赋写作技巧的批评专著的出现而削弱了其文学批评价值。随着赋文由骈入散,唐代赋序的散体化风格特征逐步形成,并终成定式。作为赋与序交织而成的产物,唐代赋序既与唐赋演进密切关联的同时,又保有其独立的文体地位。  相似文献   

13.
刘健  赵苗苗  刘晟源 《河南科技》2023,(17):136-140
【目的】数字经济已成为新时代的鲜明特征,充分利用新一代信息技术推动金融与科技创新深度融合,对发展科创金融具有重要意义。本研究旨在探讨如何在河南省推动数字赋能科创金融的发展。【方法】在分析河南省数字赋能科创金融现状的基础上,明确发展方向,加快推进河南省金融机构数字化转型。具体措施包括搭建基于区块链的产业数字金融、知识产权和供应链金融平台,以及完善数字金融服务机制。【结果】通过实施上述方法,打造出一种数字赋能科创金融新模式,从而更好地服务于河南省乃至全国的科技创新事业。【结论】为推动科创金融发展,河南省应积极探索数字化转型,建立基于区块链的金融平台,完善金融服务机制,从而为国家创新高地建设提供有力支持。  相似文献   

14.
系统处于稳态时,傅里叶传热遵循牛顿冷却律.应用牛顿冷却律、光伏电池单二极管模型和热力学第一律,分析光伏电池的热力学性能.研究表明,输出电压和辐射强度对光伏电池运行温度有显著影响,在标况下所预测的温度与厂商数据一致.揭示热学课程教学中扩展该律的重要性.  相似文献   

15.
通过对赋文学的特征的梳理以及对荀子、宋玉赋特点的讨论,足可证汉赋继承了<诗经>传统,并且汉赋的繁荣是汉代皇帝及汉赋作家自觉继承和发扬诗经传统的结果.  相似文献   

16.
古今学人的宋玉评论,歧见纷呈。原因之一是批评标准与方法上的差异,如或比较屈宋高下、评骘讽谏与辞令轻重,或考量合否道德伦理,当然更有方法态度上的得失正误;南宋同时且同籍的洪迈和朱熹,对《高唐》《神女赋》,或赞之“止乎礼义”,或断为“礼法之罪人”,评价的巨大差异,正反映出批评标准与方法得当与否的重要性;因此,当今的宋玉研究,应从宋玉及其辞赋本身出发,以讽谏与文辞、或者说以内容与形式并重的标准,去作实事求是的分析,才有可能得出合理的评价,任何的偏废或偏激,则只能适得其反。  相似文献   

17.
本文证明了I—半群不满足消去律,而满足消去律的半群不是I—半群。  相似文献   

18.
李清照在《词论》中对其之前的词坛名家逐一指摘,其中“苦无铺叙”即是对晏几道《小山词》的批评。“铺叙”是一种创作手法,虽然与慢词长调关系更加密切,但是小令同样可以适用。纵观小山词,其中亦有“铺叙”之作,李清照的批评不免过分主观化。李清照对晏小山的批评最终指向的是“铺叙”手法的缺失所导致的审美缺陷问题,这牵涉到儒家温柔敦厚的诗教传统,以及李清照词须沉稳蕴藉的审美观。联系到李清照的自身创作,“铺叙”与“易安体”的形成有着密切的关系,从中我们也可以发现北宋令词逐渐叙事化的倾向以及李清照“以赋为词”的词学通变思想。  相似文献   

19.
汉武帝推尊儒术,但同时“博开艺能之路,悉延百端之学”,这一政策促进了南北化以及各民族化间的交融。正由于此,武帝时歌舞百戏众艺非繁荣,赋也颇为兴盛,赋在武帝时具有技艺的性质,这也是赋求奇、求丽、着意的辞之重要原因。  相似文献   

20.
赋注渊源于经学的传注传统,形成于晋代,发展于唐宋,极盛于明清,其中包括自注、他注、单注与汇注多种形式,其中以谢灵运自注《山居赋》(谢注)与六臣注《文选》“赋篇”(选注)为代表,奠定其基本内涵及方法。而作为一种批评形态,赋注又以其经义拟效、名物之类与宏博之象,自成特色,并与评点方式结合,从而形成日见完备的赋学批评之章句学体系。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