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自1700年以来,青藏北块地区M≥7强震具有显著的有序性,其主要有序值为53~54 a,26~27 a,11~12 a与3~4 a等。根据翁文波信息预测理论,运用自组织网络技术构建本区7级强震信息有序网络结构,努力探索具有中国特色自主创新的强震中长期预测方法。据此有序网络结构,可对2008年汶川8级大震进行预测和分析。此外,还讨论了汶川大震的成因,同时对本区未来7级以上强震提出预测意见:2012,2016,2027年前后本区仍有可能发生7级左右强震。研究结果表明:强震和强震链是可以预测的,强震活动所呈现出的网络特性很可能是大地震形成的一种机制。笔者提出的有序网络方法,对于强震的中长期跨越式(特别是长时间、长距离)预测具有独特的效果,可为建立我国早期强震预警系统提供有效工具。  相似文献   

2.
本文根据理论分析和场地震害的实际调查资料,研究了场地条件的不确定性。结果表明:场地条件影响在强震和弱震、远震和近震中有一定的判别。最后,笔者还讨论了震前预测地震灾害的必要性。  相似文献   

3.
地震能否预测? 汶川大震后地震系统内、社会舆论对这个焦点问题给予了广泛关注及争论。汶川地震后,中国地震预测咨询委员会的专家们就汶川余震开展了预测研究,以实际行动支援灾区救灾抢险工作,从5月15日至8月15日咨询委员会发布了3次正式预测意见,均正确预报了5 月18 日江油6.0级、5月25日青川6.4 级、8月1日北川6.1级3次强余震。虽然余震预测难度比主震预测要小,但3次预测全部正确,无一虚报、错报的科学事实,应该引起持“地震预测需十几代、几十代后才能解决”观点者醒悟,呼吁对地震成功预测的事实持不屑一顾,甚至压制者深思,并认真给予公平对待。  相似文献   

4.
张璇  田秀丰  汤倩  徐钦 《甘肃科技》2014,(7):66-69,87
强烈地震以其突发性和巨大的破坏性给社会经济发展、人类生存安全造成了严重危害,我国作为全球强震活动最频繁和地震灾害最严重的国家,所面临的防震减灾形势尤为严峻。通过地震预测和预测基础上的防御来减轻地震灾害,是防震减灾的最基本途径。近年来,对地震预测的研究受到了各国地质专家的广泛关注,也取得了许多重要突破。简要总结了我国在强震机理与预测方面所开展的基础研究及主要进展,分析了板内地震与板缘地震的差异,介绍了张国民研究员提出的中国大陆活动地块科学假说以及岳中琦博士提出的地震发震断陷沉积盆地缝洞高压天然气体沿低强度面致破裂岩体、再隆起地层反弹理论,并且从板块运动、块体运动与变形、深浅构造关系3个层次着手,研究强震孕育发生的物理模式和前兆机理,探讨强震孕育的深部环境及预测方法。尽管目前的研究及所取得的进展还是初步的,但其为探索强震成因机理、强震孕育发生的物理过程提供了许多科学启示,也为强震预测研究提供了重要的理论指导。  相似文献   

5.
龙门山中央断裂分段地震震级及强震复发周期的预测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汶川Ms8.0级地震发生后,对于龙门山发震构造带长期地震危险性评估的研究越来越受到了关注,以定量的、概率性的评估强活动断裂段的地震危险性也成为了近年来国际上研究长期地震预测的方向之一.作者以前人对龙门山中央断裂(映秀一北川断裂)活动构造的研究成果和汶川地震后地表特征的实测数据为依据,在对其进行活动分段的基础上,通过震级...  相似文献   

6.
应用灰色系统理论对2004年底北苏门答腊9.0级地震序列两次强余震(系指ML≥6)的发震时间进行了尝试性预测.对2004年12月29日6.3级余震时间进行灰色预测,预测出余震将于2004年12月29日9时7分35.6秒发生,事实上在2004年12月29日13时56分51秒发生了6.3级地震,两者相差不到5小时,比较吻合.对2005年1月1日7.0级余震进行灰色预测,预测出余震将于2004年12月31日20时37分24.6秒发生,比实际余震发生时间2005年1月1日14时25分47.2秒提前了将近18h,预测基本正确。  相似文献   

7.
电力负荷预测在平衡能源分配、经济性和电力系统安全可靠运行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精准的负荷预测可以降低电力运行的成本和风险,提高电网环境效益和经济效益.首先根据加权灰色关联投影算法对数据进行预处理,然后应用注意力(Attention)机制来改进双向长短期记忆(Bi-LSTM)模型,并结合极端梯度提升(XGBoost)模型构...  相似文献   

8.
建立了多氯联苯系列分子的正辛醇—水分配系数对数-log Kow的定量结构—性质关系(QSPR)。通过它可以以分子结构参数(例如,范德华体积、偶极矩和分子椭圆度)为基础估算多氯联苯系列分子的正辛醇—水分配系数。预测了一些多氯联苯的Kow。同时研究了分子结构数据对Kow的影响,结果表明对Kow影响大的主要因素是范德华体积和分子椭圆度,而分子偶极矩的影响相对较小,说明较大的有机分子在溶解时,体积因素要比偶极距作用大。非邻位取代的氯原子在苯环中的位置对Kow影响不大。  相似文献   

9.
史保平:地震预测和防震的美国经验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史保平,中国科学院研究生院地球科学教授;1982年毕业于北京大学,同年考入中国科学院地质与地球物理研究所,获理学硕士学位;1999年美国内华达大学地震实验室获地球物理博士学位;1999-2001年从事地震学方面的博士后研究,师从世界著名地震学家James N.Brune教授;2001-2005年任职于美国肯塔基大学地质调查所,从事工程地震与地震危险性方面的研究。  相似文献   

10.
对四川汶川大地震有关问题的思考与初步认识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汶川大地震破坏性强,次生地质灾害严重,论文介绍了汶川大地震的地质构造背景与基本情况,以及作者对汶川大地震的发震构造、震后龙门山的地震安全期、成都-德阳-绵阳经济带的地震安全性及龙门山地震对川西油气聚散的影响等问题的认识.作者认为;(1)汶川大地震的发震构造可能是彭灌断裂而非普遍认为的北川-映秀断裂,(2)成-德-绵经济带中心城市市区范围内发生灾难性地震的可能性很小,这些城市的地震威胁依然主要来自龙门山,对来自龙泉山的地震威胁也应予以考虑;(3)地震可能造成了龙门山深层天然气的散失,但有利于川西坳陷裂缝性油气藏的形成;(4)龙门山的隆升演化与地震活动可能受制于西侧松潘-甘孜地块的推覆与东侧四川盆地的俯冲双向挤压力的作用.论文提出了从龙门山压缩应变能积聚与耗散均衡估算入手推算震后的地震安全期、利用油气生产井压力数据监测地应力变化、通过地震模拟计算定量评价成-德-绵经济带地震安全性等设想与建议.  相似文献   

11.
针对电力系统大型变压器,对汶川地震震害进行了调研,总结了大型变压器的震害特征.并根据震害特点,提出了对大型变压器隔震的策略,设计了适合于大型变压器隔震的水平刚度小、低面压和满足竖向稳定性的铅芯橡胶隔震支座,并应用于实际750 kV大型变压器的隔震.分析结果表明,采用隔震后,750kV变压器弱轴向最大倾覆力矩减小为非隔震结构的17%,弱轴向最大剪力减小为非隔震结构的23%,变压器本体的加速度减小为未隔震的29.5%,8度罕遇地震作用下,隔震层最大位移满足支座最大容许位移的要求.  相似文献   

12.
汶川地震的教训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总结汶川地震灾害的教训,针对我国长期以来执行的"预防为主"的方针和防震减灾工作的具体实践,评价"预防为主"方针在防震减灾工作中的执行情况和存在的问题,讨论在众多问题,如:地震危险性评价和地震区划、地震诱发的地质灾害、地震预报等现行防震减灾技术一时还难以彻底解决的前提下,如何贯彻防震减灾工作中的"预防为主"方针.着重指出,不论在眼前或者在将来,要彻底解决"减轻和预防地震灾害"的问题,必须依靠土木工程的方法并辅之以其他灾前和灾后的防震减灾措施.  相似文献   

13.
Study of the ionospheric anomaly before the Wenchuan earthquake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Yu  Tao  Mao  Tian  Wang  YunGang  Wang  JingSong 《科学通报(英文版)》2009,54(6):1080-1086
The behavior of the ionosphere before the Wenchuan earthquake is analyzed with the global TEC and ionospheric foF2 observed at Xiamen. It can be found from TEC maps that in the afternoon (16―18LT) on May 9, 2008, 3 days before the earthquake, there is an enhancement of TEC with an amplitude of 10―15 TECU appearing in the east-south direction of Wenchuan, and another enhancement appears at the conjugate region of the Southern Hemisphere with an amplitude of 10 TECU, but no obvious in-crement or decrement can be seen in other regions on global scale. It can also be found that on May 6 (6 days before the great earthquake), there is a decrement of TEC with small amplitude of 4TECU and larger area with 80° along the longitude in southern China, and there is no synchronous decrement observed at the conjugate region of the Southern Hemisphere. There are also many anomalies ob-served by ionosondes across China. The result shows that foF2 and TEC abnormally increased, which is different from pervious results that ionospheric parameters decreased prior to earthquakes. Pre-liminary results suggest that the enhancement on May 9 maybe has a close relationship with the pos-sible enhancement of ionospheric electric fields, and it may be an ionospheric precursor of earth-quakes. Whereas the decrement on May 6 may be attributed to the geomagnetic disturbance appearing on May 5.  相似文献   

14.
汶川地震发生后,我国的媒体投入了大量的报道。相比唐山地震时媒体的表现,对这两次震级相当的地震的报道,我国媒体的表现差异很大。本文对两次地震后媒体对灾难的报道进行对比,从新闻时效性、信息量、报道角度、新闻表现等几个方面看我国媒体在应对重大安全新闻事件时的转变。  相似文献   

15.
汶川地震桥梁震害的特征   总被引:12,自引:0,他引:12  
汶川地震中公路桥梁遭受重创,大量桥梁破坏甚至垮塌,难以修复.这些桥梁震害体现出山区桥梁震害的典型特征,为山区桥梁抗震设防提供了丰富的实例资料.在汶川地震现场桥梁震害调查资料的基础上,对汶川地震桥梁震害进行归纳、总结,提炼出该地震中桥梁震害的主要特征,为下一步继续深入探讨汶川地震桥梁震害形成机理和结构破坏过程,以及山区桥梁抗震设防对策与措施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6.
文章从羌族碉楼的选址、用材、结构布置、施工质量等方面分析羌族碉楼优越的抗震性能,从建筑结构出发诠释羌族人民千百年的建筑文化.  相似文献   

17.
汶川大地震与龙门山构造带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汶川大地震与龙门山构造带紧密相关.构造带的分布和发育程度控制了大地震的主要范围和余震范围.构造带的推覆构造特征很可能控制了地震震源深度、震中区与烈度区的不同位等特征.构造破碎带的发育程度和次要断裂的发育程度及地形条件是引起次生灾害的主要原因,余震及天气条件是引起次生灾害重复率高、延续时间长的重要因素.灾后重建工作应充分考虑这些地质与气候条件.  相似文献   

18.
汶川地震对框架建筑结构设计的启示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戴继华 《工程与建设》2009,23(5):678-680
文章结合汶川特大地震的震害实例,对框架结构的震害进行了分析,探讨了造成框架结构破坏的原因,阐述了框架结构震害的启示.对抗震设计框架结构提出相关建议:房屋建筑设计要更好实现"强柱弱梁"机制;薄弱层设计要加强;楼梯要做严格的抗震设计;条件许可,可采用隔震技术.  相似文献   

19.
1755年里斯本大地震是欧洲历史上最具破坏力、最具影响力的地震之一,2008年汶川大地震是中国近年来发生的典型巨灾,两者灾后恢复重建均产生深远影响和意义.1755年里斯本大地震和2008年汶川大地震虽然发生在不同时代、不同地理位置和不同社会性质下,但在自然环境、人文环境和社会环境等方面却有相似之处,具有一定可比性.本文主要将两者灾后恢复重建的政府主导、整体规划、融资方式和心理干预4方面进行比较,分析两者在恢复重建中存在的困难和取得的进步,最终得出针对我国恢复重建的相关建议:将"以人为本"根植于政府主导的恢复重建模式;整体规划重点体现整体性、全局性和前瞻性;坚持多种融资方式并存,并严格监管;在专业人才、组织管理体系和法律法规等方面完善心理干预.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