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陆游生于靖康之乱发生的前一年,适值赵宋朝廷与金人冲突不断的南宋前期。他的一生都以抗金救国、恢复中原为职志。但南宋偏安以来,当权者苟安求和,而主战派的陆游也因此得不到重用,壮志难酬,令他悲愤不已。身处乱世,满怀民族自尊与爱国热情,且又具备军事与政治才能的陆游,之所以会遭受排挤,追根究底,全然是因为他的政治理想与最高统治者的实际作为之间有着不可调和的矛盾与冲突。但是,无论顺或逆,陆游始终关心时事政治,秉持经世济民的儒家思想;无论得或失,他始终忠诚于国家。所以,陆游的诗歌常充满着政治理想与残酷现实之间的矛盾与冲突,交织着胸怀壮志却英雄失路的痛苦与悲愤,体现着深挚的忧国忧民情怀。在陆游的闲适词中也时常流露出徘徊于仕与隐之间的心理矛盾。为了消解他人生所面对种种无可奈何之境,陆游常借助梦的意象和引前代之仁人志士以自慰自解。  相似文献   

2.
王昌龄在长期的贬谪中,虽有凄清幽怨之情,但由于对忠信节义操守的信奉,对入世功业的坚执以及对大道玄化的体认和世外境界的向往,使他不断地化解现实与理想的矛盾,从而心态变得开朗而豁达,自信而超越,深情而飘逸;同时,也使得他的心态变得近乎荒诞,即对入世的功业理想越执著,则对出世的虚无向往也就越强烈,二者相反相成.这又是他盛世中功业报君理想的坚定性与长期论弃蛮荒的现实之间的矛盾所致.  相似文献   

3.
道教具有“入世”与“出世”的双重品格,这种双重品格决定了道教的自由观念同时具有“现世人生自由”与“出世神仙自由”两个维度.一方面,道教中人深入社会现实生活,在社会生活领域之中苦苦探寻如何实现人生自由的问题.另一方面,道教人士始终积极致力于身体的修炼,试图使当下沉重之肉身摆脱死亡的羁绊,与轻盈之精神一道,共同迈向永恒自由与逍遥之境.然而,对于出世自由的追求映射出的恰恰是道教人士对于现世理想生活的强烈渴望与诉求.道教的自由观对于现代人生、生活具有重要启示意义.  相似文献   

4.
《美芹十论》是辛弃疾的呕心沥血之作,是对宋、金双方国情民意以及和战问题的最全面、最精辟、最系统的分析总结,所论皆有的放矢、高屋建瓴,带有指导全局的意义,显示了辛弃疾政治上的远见卓识和英伟磊落的文风。  相似文献   

5.
辛弃疾为人刚烈,执念唯一,处事果断,这种鲜明的人格特征,在他的词作中若隐若现。稼轩之词是其理想追求与现实困境之间矛盾冲突的产物。其抒情特点是潜气内转,沉郁顿挫,其语言风格是风舒云卷,分外动人。读其词,论其世,乃知其志。  相似文献   

6.
《漳州师院学报》2019,(3):77-81
詹敦仁哲学思想源于其特定的时代场域,而其独特的生命境遇又体现为他时刻被两种力量拉锯着、裹挟着——儒家需要他入世兼济天下,禅道需要他出世清静无为。他需要审时度势,加以抉择,在乱世中驾驭自己的人生航向变得生死攸关。因此,貌似造成了他悖论的人生践履,而正是通过儒释道之间的调适,他所要达致的哲学图式就是三者之融通。  相似文献   

7.
阮大铖是明末学养深厚,才华出众的诗人、戏曲家。虽人品不端,气节有亏,但创作成就颇高。在其留存的两千首左右的诗歌作品中,除写山水田园、志时咏物题材外,怀古也是其中具有创作特征的内容之一。他对帝王将相成败得失的回顾和审视,表现了一种厚重的历史反思意识;对陶渊明、李白等诗坛巨星的崇拜与仰慕,体现了自己希图以诗名世的人生价值观,反映出作在人生逆境中处于出世与入世之间矛盾徘徊的特殊心态。  相似文献   

8.
孔子的哲学是人生的哲学。《论语》可以说是一部古代生活的教科书,其间颇多人生的感悟。《论语》谈论的全是现实的人生话语。孔子哲学中的人生是道德的人生。孔子哲学以“仁”、“礼”为中心,主张为民以礼、治国以德,非常注重社会的伦理道德规范及个体的伦理道德的修养。孔子的道德人生是艺术化的人生。在孔子的道德人生中,情与理、宇宙与人生、出世与入世融成一片,充满现实的诗情。且在人生的修养、求索中、在人生的最高境界处,孔子追求与艺术的融通。孔子政治理想、伦理道德与审美追求的一体化特征,对中国的艺术品格的形成产生了重…  相似文献   

9.
《漳州师院学报》2019,(3):54-60
《儒林外史》是对衰退了的传统中国社会一种广泛的完整的设想,吴敬梓将历史的构想与真实相融合而后鉴照洞明,最终完成小说的宏大叙事,其理想国的蓝图也由此得以展示。吴敬梓主张以礼为中心,重塑被八股腐蚀的士人精神,维持文运,由此培养并巩固宗法社会中士绅(乡绅)阶层的中坚力量,以改造礼崩乐坏的现实社会,实现如三代之治的理想社会。吴敬梓的社会理想始终吸引无数有志于整顿与改革社会秩序的传统士人,在他的时代及其后始终不乏生命力与借鉴意义,吴敬梓无愧于思想家之称誉。  相似文献   

10.
张弘范(1238-1280),字仲畴,是一位处于特殊历史时期的特殊人物。他生活的时代,乃是中国历史由来到元的改朝换代之际。他辅佐忽必烈,消灭宋朝,建立元朝。张弘范身为汉人,却为蒙古人奋斗终生:他出生将门、戎马一生,却又在据鞍横架之余,赋诗作词。因此,无论在其生前,还是身后,他始终是一个充满矛盾的人物。这种矛盾,既表现在他人的评论中,也表现在他自己的作品中。一、生平1、其父其师在张弘范的一生中,有两个人对他的人生道路产生了重要影响。一位是他的父亲张柔;一位是他的老师郝经。张柔(1190—1268),字德刚,河北定…  相似文献   

11.
辛弃疾是我国宋代著名的词人,他的词以用典著称。统计辛词的事典,可以发现辛弃疾在运用事典塑造自我形象时,主要塑造了"建功立业"、"怀才不遇"和"退隐闲居"这三种形象。  相似文献   

12.
夏氏在诗词艺术上有早熟的特点,早年风格绮丽,其词体创作开始形成个人风格是在西安时期,自觉将自己的创作转向以辛弃疾、元好问为代表的一派。夏词风格与境界的进一步发展是他在严州中学任教的桐庐时期,这一时期他比较自觉地学习白石、碧山一派,创作充满了江湖情调、写景清空入神的山水词。抗战时期到四九年解放之前,是奠定其在当代词坛重要地位的关键时期,创作出一种将家国时事之忧与山水风光奇特地结合在一起的词风,代表了夏词艺术的成熟。部分词作采用传统的婉约体与比兴的方法,每以男女离合之事来委婉寄寓抗战时期一些离合浮沉的人事。解放后至文革开始之前,创作一系列高歌猛进的作品,艺术成就还是相当高的,继承了辛陈的风格,同时也接受革命浪漫主义的新美学的影响。文革中受冲击之后的创作,恢复了早年吟咏自适,从容淡定的风致,在艺术与思想感情上都富有老境之美。  相似文献   

13.
辛弃疾咏及白发的词,达70余首,占全部作品的十分之一多。足见在辛弃疾的心目中,白发是他外在形象的突出特征,也是他内心世界的外化表现。分析辛弃疾的咏白发词,有助于我们从“外” 到“内”地观照这位英雄词人。同时,通过与前代诗人咏白发诗词之比较,也有助于我们更好地把握辛词的个人风格与艺术魅力。  相似文献   

14.
一、中华民族优秀文化传统内容文化传统是内化于人心的东西,是一个民族的社会存在在精神上的反映,表现出一个民族的爱好、兴趣、气质、性格、情操等特征及民族的自豪感、认同感,是对现代人仍具有影响力和支配办的内容的总和。中华民族优秀文化传统笔者认为大致可概括为:1、注重民族气节。中华民族以炎黄子孙而骄傲,崇尚气节是我们民族的光荣传统。“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历史上的无数爱国志士都曾以此作为自己为国家和民族献身的座右铭。岳飞的《满江红》抒发了他抗金杀敌的豪情壮志;辛弃疾一心报国,醉后梦里都渴…  相似文献   

15.
贾谊之不遇是由于他与文帝之间的君臣关系的相离相得及他与众臣之间的关系紧张,这只是浅表性因素,从深层次来讲,则是他的政治主张与当时社会总的统治思想相冲突,另一方面也是文人自身的局限性所致。  相似文献   

16.
抗疫精神作为中国精神的生动诠释,是近年学术界的热点研究问题,伟大的抗疫精神是对大学生进行思想政治教育的有力抓手.学者们通过对抗疫精神融入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相关动态进行研究,总结了抗疫精神的内涵与时代价值,抗疫精神融入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必要性和可行性、意义、原则和着力点,归纳了抗疫精神融入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宏观路径...  相似文献   

17.
《漳州师院学报》2018,(1):58-63
恣肆的情感、相韵的短句、通俗的辞格,香港流行音乐界词宗之一黄霑的词作无疑属于豪放一派,这正与800多年前辛弃疾的词作风格遥相呼应。尽管黄霑词作中的传统因素显现出了与辛弃疾词作的一脉相承,但二人在内涵主干、词体、修辞使用上对于"豪放"的表现却不尽一致。黄霑在辛弃疾词作的基础之上注入了现代的血液进行创新,显示出了现代词作的生机与活力。  相似文献   

18.
理想和信念是政治素质的核心,理想和信念教育也一直是党的思想政治工作的重点内容之一。本文以高校为工作场域,以理想和信念教育为工作内容,具体分析了“三个代表”思想对于高校理想和信念教育的指导意义,如何以“三个代表”思想为指导加快高校发展,优化高校理想与信念教育环境以及如何进行理想与信念教育自身(包括内容、方法、形式、机制等)的创新。  相似文献   

19.
所谓粤西词人,应该是指籍贯为粤西的词人群体。但是,粤西词的发生,却源于中原文化的浸润与沾溉。故前人有"粤西词,始于宋代"之说。按粤西地域细分,粤西词派有两个统系:一个是以临桂为中心的桂北词人群;一个是以容县为中心的桂东南词人群。由明入清的词家谢良琦认为"诗馀虽小,亦文之一体,既已为之,则亦不敢漫然从事矣"的创作实践,为粤西词的发展开拓了一条笃实而平稳的道路;后起的况周颐认为"吾粤西词人诚寥寥如晨星,然皆独抒性灵,自成格调,绝无挨门傍户、画眉搔首之态。可传以此,不传亦以此",则道出粤西词传承流变之迹。  相似文献   

20.
<正>河南实施创新驱动发展,决胜全面小康离不开知识产权的保护与运用。提升经济核心竞争力,让经济社会深度融合,离不开知识产权的支撑。使中原更加出彩,是时代赋予中原人民的历史使命,在国家粮食生产核心区、中原经济区、郑州航空港经济综合实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