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0 毫秒
1.
应用灰色系统理论对2004年底北苏门答腊9.0级地震序列两次强余震(系指ML≥6)的发震时间进行了尝试性预测.对2004年12月29日6.3级余震时间进行灰色预测,预测出余震将于2004年12月29日9时7分35.6秒发生,事实上在2004年12月29日13时56分51秒发生了6.3级地震,两者相差不到5小时,比较吻合.对2005年1月1日7.0级余震进行灰色预测,预测出余震将于2004年12月31日20时37分24.6秒发生,比实际余震发生时间2005年1月1日14时25分47.2秒提前了将近18h,预测基本正确。  相似文献   

2.
本文对汶川Ms8.0地震及其余震的原因进行简要回顾后,根据主震之后至6月2日。时192次Ms4.0以上的余震的统计结果进行时空变化及影响度分析,分别从震型、震源深度、空间位置一震级及影响度、频次一时序和震级一发震时间段四个方面以图表的形式分析阐释余震的发震规律和影响程度。通过本文分析研究,进一步揭示汶川地震整个过程的活动规律,对其后余震的影响进行剖析,进而为在目前全球地质活动活跃期背景下,对中国西部地震灾害环境与可持续发展的研究提供参考意义。  相似文献   

3.
研究了将自适应局部线性化方法应用于较强余震间隔时间的预测。首先对余震间隔时间数据进行预处理;再利用自适应局部线性化法找出合适的嵌入维数,并计算出待估计参数。最后用待估计参数预测余震间隔时间。对汶川地震发生后4.0级(含4.0级)以上的余震间隔时间数据进行了预测。实验结果表明,自适应局部线性化方法预测的余震间隔时间的平均均方根误差和平均绝对偏离明显低于标准局部线性化方法;自适应局部线性化方法预测的余震间隔时间绝对误差比标准局部线性化方法和最小二乘拟合方法的预测结果分别减少了7 d和20 d.  相似文献   

4.
自1700年以来,青藏北块地区M≥7强震具有显著的有序性,其主要有序值为53~54 a,26~27 a,11~12 a与3~4 a等。根据翁文波信息预测理论,运用自组织网络技术构建本区7级强震信息有序网络结构,努力探索具有中国特色自主创新的强震中长期预测方法。据此有序网络结构,可对2008年汶川8级大震进行预测和分析。此外,还讨论了汶川大震的成因,同时对本区未来7级以上强震提出预测意见:2012,2016,2027年前后本区仍有可能发生7级左右强震。研究结果表明:强震和强震链是可以预测的,强震活动所呈现出的网络特性很可能是大地震形成的一种机制。笔者提出的有序网络方法,对于强震的中长期跨越式(特别是长时间、长距离)预测具有独特的效果,可为建立我国早期强震预警系统提供有效工具。  相似文献   

5.
依据太阳活动与30°纬带上的洪震链指标,曾先后于2006 年9 月及2007 年底做出了将于2007 年或2008 年在天水至康定地段和康定地区可能发生6 ~7 级或7 级以上地震的预测。  相似文献   

6.
基于孕震断层多锁固段脆性破裂理论和新划定的3.6版汶川地震区,再次探讨了与2008年汶川地震有关的若干科学问题,包括该震是否为主震?该震、2013年芦山MS7.0地震、2017年九寨沟M_S7.0地震之间关系?该震是否存在复发周期?该震发生前是否存在显著物理前兆?该震与紫坪铺水库之间关系?研究结果表明:汶川地震并非汶川地震区当前地震周期主震,未来将发生MS8.0~8.3标志性地震;2013年芦山地震和2017年九寨沟地震有直接联系且均与汶川地震密切相关,两者同为下一次标志性地震前的两次显著预震;汶川地震区标志性地震及其未来主震是否存在复发周期目前尚不能作出明确判断;在汶川地震前,由于自1995年12月18日后其震源体的物理状态长期保持近似不变,故不可能观测到显著的中长期与短临物理前兆;紫坪铺水库对汶川地震孕育过程的影响很小,可以忽略。  相似文献   

7.
利用美国国家环境预测中心NCEP全球再分析资料的温度图像结合秘鲁沿海历史上的地震资料,对2007年8月16日秘鲁地震进行了分析.分析表明:NCEP温度异常图像可以较好地反映秘鲁地震构造活动时空演变过程;此次主地震前后NCEP温度异常图像呈现出反复地波动,较好地体现了主震及其前、余震发生规律;预示利用NCEP温度异常图像进行地震及其余震的短临预测具有良好应用前景.  相似文献   

8.
肯定了用卫星红外异常预测作短临地震新方法的可行性基础上,提出了地震主震前卫星红外异常与地面增温异常对应的规律,并发现有时震前出现线状云和“热通道”。总结了震兆红外异常的定性和半定量判据;红外异常预测地震的基本思路,并用它进行过多次较成功的预测。同时评述了10多年来该方法取得的试用效果。指出了尚存的问题和努力的方向。认为:该方法有广阔的开发应用前景,可望成为短临地震预报的新武器。  相似文献   

9.
根据我国多年地震监测预报工作的经验和问题,就地震发生的机理、预报研究的基本途径以及汶川地震发生机理和失报问题做了探讨;分析了地震短临预报前兆、测震学应用的局限性及地应力转移和追踪;提出了今后地震预报工作的9点建议。  相似文献   

10.
从科学观高度,反思汶川特大地震的深刻教训.1.某些地震学家认为短临地震预报不可预测,这是西方科学"还原论"思维方式的必然结果.2.国内一些交叉科学家运用中国传统文化的整体思维结合现代科技,已经找到大地震临震的天文触发因子和部分器测临震信号;利用此种天地耦合方法进行内部试验,已获得多次成功.3.在汶川地震前,非常规手段事先收到了多种器测的精确信号,事后分析发现,临震期间也有明显的天文触发务件,表明该地震的可预报性是存在的.4.中西两种科学思想各有其利与弊,从21世纪起,走中西两种科学思想的优势融合,有可能成为新时期科学发展的战略趋势.  相似文献   

11.
本文对地震地球化学的基础原理作了一些简要的叙述,同时应用该方法对四川省汶川8.0级地震作了中期预报。预报的依据主要是从四川省鲜水河、安宁河及龙门山等几条地质构造带进行了地震水文地球化学观测研究,发现在龙门山地质构造带上及其邻近地区有高地热流值;并伴随着高氡值前兆变化、高氦值、高汞值及高锂值等深部逸出的化学元素指标,这些高值区恰好出现在以汶川为中心的地带,同时在这个地区经常有小地震发生,并具有垂直地形变的升降。因此,根据以上因素,我们曾预报在汶川地区存在着5级以上的强烈地震背景。在2008年5月12日汶川发生了8.0级强烈地震,验证了我们的中期预报是正确的、成功的,是有科学依据的。  相似文献   

12.
卫星红外异常预测短临地震是我国科技工作首先开发研究试用的开创性新方法。简介了该方法的国内外研究现状;对我国震前增温异常反映地震的历史到运用卫星红外异常预测短临地震的开发研究过程进行了系统的回顾。从红外异常时空动态与地震活动的对应关系的统计分析,论证了红外异常预测短临地震新方法的科学性、普适性和可行性,并对相关的影响因素,如地形、地物、气象等的干扰和排除,进行了初步探索。  相似文献   

13.
杨恺 《广东科技》2014,(5):61-62
正本刊理事、我省科学家曾雄飞(惠州市三宝生物化学科技有限公司董事长、愚公科技理论研究所所长)在地震预测预报理论上取得了突破性进展。汶川地震的巨大伤痛,让曾雄飞全力投入到地震基础理论的研究。凭藉深厚的理论基础、敏锐的洞察力、坚忍不拔的毅力,经两年多的研究,他初步探索出地震发生和发展的  相似文献   

14.
认为汶川地震发震动力具有大尺度与深层次性,并就汶川地震的震前地震活动性进行了分析研究;大小环圆的交切,全球尺度条带的交会,深部地震活动的加强这几项地震活动性图像是汶川地震震前现象的重要特征,这些特征图像在1976年的唐山地震前也有所显示;条带交会,环圆交会,带圆交会处质点运动各异,相互闭锁,质点运动不易解耦,形成应力集中,常常可成为强震发生的场所;深部闭锁活动的特色,在地表观测中易于失察,成为巨大地震更不易预察的一种原因。鉴于巨大地震灾害的严重性,今后在地震预测监测中应加强对大尺度与深层次信息的监测、收集与分析研究。  相似文献   

15.
2008年5月12日14点28分,在中国西部的四川汶川发生了8.0级地震。释放的能量相当于400颗广岛原子弹,是唐山地震的3倍。汶川地震造成死亡69000多人,失踪18000多人,学生就有19065人遇难。汶川地震造成经济损失8451亿。四川省灾后重建需要1.6万亿。在沉痛中反思汶川地震,有教训,有启示。  相似文献   

16.
王俊  黄慧  杨亮 《科技信息》2013,(2):124-126
5.12汶川特大地震过去了4年多的时间,伤员从医疗紧急救治期转向了全面康复工作。本文致力于研究5.12汶川地震伤残人员得到了哪些方面的社会支持,而这些社会支持是否能够满足他们的需要,是否能减轻或解决他们在生活中的压力和困境,是否能帮助他们适应社会环境,他们还需要哪些方面的支持等等,并从社会工作的视角提出相关建议。  相似文献   

17.
应用系统科学原理和方法,论证主流地震专家观点“地震本质上不可预测”之不科学、不合理性;阐述“大体估计在一定时空范围,达到事先向群众打个招呼”的观点比较科学合理,并举例简要说明。  相似文献   

18.
邹吉文 《科技信息》2011,(35):301-301,314
由于近几年来世界各地灾难频发,各大媒体都使尽浑身解数,力求把灾难全面立体的展现在受众面前。灾难事件中的纪实摄影得到了空前的重视,并发挥了极大的作用,其传播价值也不可小觑。传递灾情现场信息、影响灾难进程,促使解决问题、深层次的警示价值、独特的历史文献纪实价值、独特的悲剧性审美价值这五点在汶川地震中也得到了体现。  相似文献   

19.
在汶川地震诱发地质灾害应急调查的基础上,开展地震诱发地质灾害危险性评价。以北川县为例,应用GIS技术对5个主要评价指标进行提取和叠加分析,并结合降雨因子最终完成北川县灾后危险性评价图。评价结果表明:高危险区面积占52.6%,地质灾害点占95.9%;中危险区面积占25.1%,地质灾害点占3.7%;低危险区面积占22.3%,地质灾害点占0.4%。  相似文献   

20.
运用旅游本底趋势线(TBL)和混合自回归滑动平均模型(MARMA)分别估算出入境旅游减少的人数,然后通过加权平均法得到最终估计结果.结果表明,汶川地震对四川省入境旅游的影响至今仍未恢复到震前水平,地震使四川省入境旅游人数减少了269.85万人次.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