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40 毫秒
1.
在浩瀚的古代徽州谱牒中找到一篇关于清代道光年间张耕湄先生制作模拟天体运转的铜仪的《耕湄新制铜仪记》.记录了张耕湄勇于探索、认真实验,一方面继承中国古代天文学的成就,另一方面又敢于借鉴西方先进技术,是“古为今用,洋为中用”的典范.  相似文献   

2.
中国古代采矿技术至明清时期已全面发展,有关清代云南采矿的记载较丰富,而涉及其他地区采矿技术的史料较少.郴桂矿厂是清代湖南最大的铜、铅、锌等币材原料产地,梳理现存的一些矿冶技术方面的史料,发现清代郴桂矿厂对矿石有独特的认识,形成了与清代云南不同且独特的矿石分类、命名方法,在找矿、开采、矿井通风、排水、照明等方面采用中国古...  相似文献   

3.
安徽南陵西周硫化矿冶铜技术的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根据考古发现,研究了安徽南陵西周硫化矿冶铜技术,并分析了我国发明这一技术的时间、意义、科学价值及其对日本青铜文化的影响  相似文献   

4.
走进殿堂的中国古代科技史 由中国自然科学史研究所为领导同志讲中国古代自然科学史的讲稿整理、集结而成.共计44讲。包含人类文明进程中的中国古代科学与技术、中国古代科技概况、天文学、地学、数学、物理学、农学、生物学、医学、四大发明及陶瓷、纺织、建筑、矿冶、机械、水利、交通、军事技术等。  相似文献   

5.
陕西地区出土大量隋唐时期佛教铜造像,临潼邢家村窖藏发现近两百件唐代造像.通过对临潼博物馆藏13件铜造像进行细致观察和便携式X荧光仪检测,可以了解铜造像的材质和制作工艺,结合古代文献,更加深入地了解唐代佛教铜造像的制作技术.  相似文献   

6.
王燕民教授     
王燕民(Wang Yan-min),男,汉族,湖南长沙人,1956年生。1981年毕业于东北工学院矿物加工专业;1981年至1988年在长沙矿冶研究院工作;1988年公派留学瑞典Lulea University,师从国际著名粉体工学专家Eric Forssberg教授,  相似文献   

7.
中国古代铜器的显微组织   总被引:13,自引:0,他引:13  
总结了28年来作者对中国考古发掘出土逾千件铜器显微组织的研究成果,表明:中国古代铜及铜合金有纯铜、砷铜、锡青铜、铅青铜、铅锡青铜、黄铜、铅黄铜、银铜、砷白铜及镍白铜等;它们的显微组织显示了铸造、冷热加工组织以及室温长期埋藏条件下铜合金组织发生的变化,以及不同时代、不同地区显示的特征等;与现代铜及铜合金金相图谱有诸多不同.这些研究成果丰富了铜及铜合金金相学的内容.  相似文献   

8.
青铜时代是指以使用青铜器为标志的人类文化发展的新阶段。安徽大量古矿冶遗址的发现,显示了古代其作为长江中下游主要矿区以及冶炼和铸造青铜器的历史。  相似文献   

9.
中国古代在采矿工业上,是取得了很大成就的。但是,由于“矿”“冶”分科还只是近四十年内的事,故在考查古代矿业的生产过程时,离不开冶炼(提炼)的过程。 本文拟分成下列五个方面: 一、现代化学采矿法的世界水平; 二、中国古代浸析法采铜的萌芽; 三、中国古代浸析法采铜的正式开始; 四、中国古代浸析法采铜的全貌; 五、结语。  相似文献   

10.
德兴张氏是传统中国一个非典型的矿冶家族,而非一般意义上的耕读之家,其在宋代的发展历程既有特殊性又有代表性。一方面,德兴张氏立足当地发达的矿冶经济与矿冶文化,积极编织利用道教—矿冶以及仕宦社会关系网,致力于技术发明与社会的有效沟通,为浸铜技术的发明、运用与推广做出了巨大贡献,也实现了家族自身的崛起。另一方面,德兴张氏秉持一种多元发展的策略,时刻谋划“离矿”之路,积极投身地方社会的营建工作,特别注重培养子弟读书应举,使家族发展逐步仕宦化。张氏宗族的崛起与转型历史为思考宋代家族的地域性特征增添了丰富的区域元素,也为深入认识传统中国矿冶业中那群“没有历史的人”提供了可能。  相似文献   

11.
以Thomson Reuters公司Web of Science信息平台提供的SCIE(网络版)数据库为数据源,以Thomson Data Analyzer(TDA)和UCINET软件为分析工具,对2008-2012年间发表的SCIE收录的铜矿研究论文进行数据挖掘和定量分析。结果显示:近5年来,铜矿研究论文数量呈逐年增长趋势,但各年度增长率有一定差异;其重点研究方向一是侧重于黄铜矿和黄铁矿等铜矿成因、采矿和选冶方面的成矿条件、生物浸矿、矿石浮选等,二是侧重铜矿勘探开采和选冶过程中的环境保护;中国、美国、伊朗和澳大利亚等国家及其主要研究机构在该领域占据领先地位;近年来,中国及其主要研究机构的铜矿研究非常活跃,特别是中国科学院、南京大学,其论文量遥遥领先于国际其他机构,但在研究水平、影响力以及国际合作能力等方面有待进一步提升。  相似文献   

12.
新疆版土辽阔,矿产丰富。虽人口稀少,但古代矿业并不亚于内地。至清时,拥矿丁数万的矿山已有几处,金、煤、铜的开采很普遍,广布南北各地。关于新疆古代矿业的记载虽比较零星,但也不乏详实之处。有些记载中,对矿产地的地理位置、大致规模、埋深、矿石种类、品位及找矿标志等都有详尽描述。对这些资料的研究可以帮助我们找到一些重要的矿产线索,也可以使今天的人们了解矿业发展的艰苦历程。  相似文献   

13.
中国古代陶瓷工业的铜呈色发展史经历了唐以前的低温氧化气氛下的铜绿釉到宋以后高温还原气氛下的铜红釉两大阶段。宋代河南禹州钧窑铜红釉的烧成是瓷釉铜呈色工艺达到成熟的表现,并且改变了以往只有青釉、白釉、黑釉等单色釉的单调局面,将中国的制瓷业带入到色彩斑斓的新时代,在中国陶瓷工艺史上具有里程碑式的意义,并对后世瓷器生产产生了广泛而深远的影响。  相似文献   

14.
钧窑瓷器是我国宋元时期北方地区的重要瓷器品种,其瓷器生产的工艺创新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宋代钧窑铜红釉与铜红彩的创制、分相釉的大量烧制、厚釉的施用等几项最具代表性的工艺创新,在中国古代陶瓷发展史上都具有开创意义,且对当时社会和后世影响巨大而又深远。  相似文献   

15.
针对矿山在矿石采选过程中矿石损失贫化率较大,资源损失严重的情况,考虑到矿山资源综合利用情况由各矿产资源的资源利用率决定,而各资源的资源利用率又由该资源的矿石贫化率、矿石回采率以及选矿回收率所构成,利用灰色聚类理论对矿山历年资源综合利用情况进行变权聚类分析,并考虑到资源利用情况带有偏好信息,利用基于优势关系的粗糙集理论建立矿山资源利用评价体系.结合工程实例,分析结果表明:金资源利用率>银资源利用率>铜资源利用率.则金资源利用率对资源综合利用情况的影响最大,银资源利用率的影响次之,铜资源利用率对资源综合利用情况的影响最低.  相似文献   

16.
由孙淑云主编、李延祥副主编的《中国古代冶金技术专论》一书以考古发掘材料、古文献资料、国内外冶金史研究成果为基础,集北京科技大学冶金与材料史研究所近30年在冶金史上不断探索与深入研究的成果,全面系统地介绍了具有独特制作技术体系的中国古代金属的冶炼和制作技术,不仅是一本深入浅出、不可多得的优秀的教科书,而且也是非常适合历史学、考古学和科技史等领域的研究人员所使用的一本参考书。  相似文献   

17.
本文通过对矿体和古器物的铅同位素数据进行分布检验,表明此类数据符合正态分布.从而可运用统计分析法来分析古器物的矿料产地,使数据处理从定性描述发展到定量分析,文中指出数理统计分析法在科技考古的数据处理中具有有遍意义,因而有广阔的应用前景.  相似文献   

18.
采用堆浸工艺对贵港新民矿区的氧化矿和混合矿进行选矿试验研究.贵港新民矿区混合矿和氧化矿中的铜、银采用堆浸回收工艺可以得到充分回收,铜的平均回收率为80.02%,银的平均回收率为74.70%,可回收的铜是664.65t×80.02%=531.85t,银是9.54t×74.70%=7.13t,已经达到铜、银回收的目的.  相似文献   

19.
全面考证了秋石提炼史,辅以模拟实验,并借助中国科学技术大学结构成分分析中心的进口设备,采用化学方法和物理方法分别对中间产物和最终产物作了交叉检测,提出了不同的观点:中国古代秋石的炼制始于东汉,兴于北宋,盛于明代,衰于清朝;中国古人虽然发明了多种提炼秋石的方法,但这些方法还不能有效地从人尿中提取性激素,也就是说,世人注目的秋石不是一种相当纯净的性激素制剂,而仅仅是一种以难溶无机盐为主要成分,与人中白具有类似功能的药物.  相似文献   

20.
本文研究了矿产资源利用这一非线性系统。首先建立了金属量投入产出模型,然后用采、选、冶系统各部门的投入和产出金属量,描述了矿产资源利用系统。在金属量投入产出模型的基础上,建立了采、选、冶系统回收率优化模型,开发了通用程序包。它是一个通用决策管理模型,具有多种用途,既适应单金属矿又适应多金属矿山冶金系统。最后给出了优化模型在大冶有色金属公司中的应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