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3 毫秒
1.
京津城际是中国第一条350 km/h 的无砟轨道高速铁路,京沪高铁是我国目前全线一次开通运营最长的高速铁路。高速铁路在我国投入运营以来,对高速铁路道岔的打磨至今尚鲜见研究报道。本文通过将这两条高速铁路道岔钢轨与部分国外钢轨的特点进行比较,分析了我国高速铁路道岔钢轨形位与高速列车运行的关系。在北京局联合L&S公司、BWG公司在京津城际永乐站、京沪高铁廊坊站道岔及岔间夹直线进行的示范性打磨实践的基础上,对高速铁路道岔钢轨打磨方法进行了研究评价和归纳总结,提出了对高速铁路道岔进行预防性打磨方案制定的原则和流程、确定了重点打磨区域、提出了打磨要点、制定了确定打磨方法及关键部位的质量验收依据和标准,给出了打磨计算方法模型。该文所述内容实用性强,为高速铁路道岔及岔间夹直线打磨和验收提供了可借鉴的经验。  相似文献   

2.
高速铁路道岔是保证高速列车运行安全性、平稳性和舒适性的关键设备.道岔精调精整是轨道工程施工的重要内容,是高速铁路轨道施工的关键环节,作业质量的好坏将直接影响轨道系统的整体平顺性和稳定性,提高道岔精调质量对于确保轨道设备质量达标,保持轨道系统标准的设计状态有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相似文献   

3.
桥上无缝道岔受力与变形的有限元分析   总被引:14,自引:3,他引:11  
随着高速铁路和城市轨道交通系统的发展,将会出现无缝道岔铺设在桥梁上的情况,桥上无缝道岔成为发展跨区间无缝线路的又一关键技术.本文采用有限元分析的方法,建立桥上无缝道岔的模型,计算桥上无缝道岔的受力和变形,并分析了桥梁结构对无缝道岔的影响.研究结果对桥上无缝道岔的设计及养护维修有一定的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4.
随着高速铁路建设的高速发展,因箱梁稳定性高、利于现场浇筑、线条流畅和梁体美观等优点,在高铁桥梁建设中被广泛应用.该文通过工程实例简要介绍了现浇预应力混凝土连续箱梁主要施工技术、质量控制重点及道岔梁现浇梁支架结构计算,旨在提高现浇预应力混凝土连续箱梁施工质量.  相似文献   

5.
高速铁路线路及高速机车车辆的合理设计是保证高速列车运行平稳,来车舒适的重要条件。在高速铁路的线路平,纵断面设计中,通过提高最小曲线半径标准,采用平缓过渡的缓和曲线,增加夹直线,夹典线长度和增大竖曲线半径等措施为高速行车条件的平稳、舒适提供了前提条件。但高平稳,高舒适性的获得还要靠线路结构来保证。本文将简述高速铁路线路的施工要点。  相似文献   

6.
张噗 《山西科技》2012,(6):72-73
道岔是轨道结构的重要组成部分,但由于道岔区线路刚度急剧变化、轨下基础弹性不均匀、岔区线路不平顺等引起更为复杂的荷载和变形及震动,使道岔成为轨道结构的薄弱环节之一。作为60 kg-12号可动心轨高速道岔,更是对工务的养护、维修、管理与技术提出了更高的要求。通过大量的现场实践经验,提出对高速60 kg-12号可动心轨道岔养护与维修等方面的见解。  相似文献   

7.
高速道岔曲尖轨疲劳裂纹成因分析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根据高速铁路18号单开道岔的基本轨-曲尖轨设计廓形和实测廓形数据,采用车辆-道岔动力学模型,分析了列车逆向-侧向过岔时轮载位置的转移、基本轨和尖轨上的接触斑法向应力和疲劳裂纹指数,提出了高速道岔曲尖轨疲劳裂纹形成的原因。研究发现:高速道岔基本轨和尖轨实测廓形显示尖轨降低值存在不足,使得同一转向架1、2位轮对的外轮轮载转移分别过早和过快,且随着车轮和钢轨廓形磨耗,这种情况进一步恶化。由此造成曲尖轨受到较大的法向接触应力,特别是1位轮对的外轮对曲尖轨轨肩和轨距角疲劳裂纹的形成贡献度最大。曲尖轨最早出现裂纹的区域在其顶宽20~50mm范围内。  相似文献   

8.
为研究高速列车在柔性轮对条件下通过道岔时的动力响应,采用刚柔耦合动力学仿真方法,基于CRH380高速列车模型建立柔性轮对结构条件下的车辆—道岔刚柔耦合动力学模型。以柔性轮对高速列车模型为研究对象,通过18号高速道岔,分析轮对柔性与全刚体结构条件下的车辆模型的安全性、轮轨动态相互作用、车体振动加速度及轮轨接触位置分布指标。仿真结果表明,柔性轮对高速列车模型对车辆的轮轨动态相互作用影响较大,对安全性、车体振动加速度及轮轨接触位置分布等动力学指标影响较小。  相似文献   

9.
张翠芹 《科技信息》2011,(1):I0331-I0332
随着高速铁路、客运专线的大量兴建,道岔连续梁越来越多地应用于高架车站设计中。宁杭铁路客运专线长兴特大桥,在长兴车站进出站地段分别设置1联5—32m高架车站道岔连续梁,梁面宽度由12m渐变至22.638m,内部结构由单箱单室向三葙三室渐变,梁体外边缘呈直线、曲线交替变化。该文通过施工实践,总结了高架车站道岔连续粱基础处理、支架设计与施工、大体积混凝土浇筑、钢绞线连接器应用等技术,旨在为类似工程的施工起到参考借鉴作用。  相似文献   

10.
高速铁路隧道限界及断面积是高速铁路的重要基础标准之一,也是影响高铁列车能否高速、安全运行的重要因素之一。本文论述了高速铁路隧道限界和断面积的检测原理、方法和过程,并在此基础上提出了基于CCD图像采集和处理的检测方案,设计出一台智能化高速铁路隧道限界和断面积检测车。  相似文献   

11.
高速铁路具有快速、安全舒适、经济节能等优势,我国正大力发展高速铁路。但列车高速运行,使路基结构变形或破坏。本文试图对高速铁路路基结构进行分析。希望本文的研究能为确保列车高速平稳的运行起到一定的促进作用。  相似文献   

12.
我国高速动车组检修制度   总被引:9,自引:0,他引:9  
根据高速铁路动车组的结构、运用与维修特点和国外运用经验,论述了高速列车在运用中的若干个问题;探讨了动车组的维修体制,结合我国国情,提出了高速列车运用检修模式,提出了高速列车的运行方式、乘务制度、检修制订芭及工艺流程。  相似文献   

13.
S700K型电动转辙机是高速铁路采用的一种新型道岔转辙设备之一,对铁路扩能、提速、提效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我们应该把高速铁路运输生产中提速道岔出现的非正常状态,作为安全管理的主要处置对象,科学制定应对措施并及时有效处置,可以最大限度地减少高铁提速道岔设备故障对行车造成的影响,确保提速道岔设备安全,提高运输效率。为了便于信号作业人员掌握高铁提速道岔处置技能,现通过对高铁S700K提速道岔设备各种故障现象的设置,对部分典型故障的处置方式进行了分析和总结,供大家在今后的施工与生产中借鉴和参考。  相似文献   

14.
考虑岔枕下道床的非线性支承和联结铰结构,建立了三维弹性铰链单元数值模拟方法和整组道岔落轴冲击有限元模型,比较分析了时域与频域内铰接式与普通长岔枕道岔结构的振动响应.结果表明:与普通岔枕相比,铰接式岔枕轨道结构的整体刚度较低,缓和了轮轨冲击,改善了道岔区的综合受力环境;改变了普通岔枕的动态特性,极大程度上降低了高速列车过岔时未行车股道岔枕末端对道床的拍击,减少了道砟粉化,延长了道床养护维修周期;道岔区采用高弹性扣件,可与铰接岔枕组合成优良的弹性基础,优化高速道岔动力性能.  相似文献   

15.
通过日常微机监测数据来看,道岔动作电流曲线可以有效地将道岔运用质量反映出来,将道岔曲线状态进行分析、对比,能够及时发现道岔转换过程存在的问题,及时掌握住道岔的机械特性、时间特性和电气特性,对于消除道岔的不良隐患和预防故障发生具有极为重要的作用和意义。本文首先分析了道岔电流监测原理及道岔动作时间监测原理,其次,就道岔动作电流故障曲线进行了深入的探讨,提出了自己的看法和建议,具有一定的参考价值。  相似文献   

16.
GLC(08)01型道岔是高速铁路中常用的一种道岔,该文列举该道岔在养护维修中常见的病害类型,通过实践,总结查找病害产生的原因,针对不同原因制定相应的整治方法。  相似文献   

17.
铰接式岔枕受力与振动响应分析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考虑枕下道床支承的非线性特性和联结铰的特殊结构,建立整组道岔有限元计算模型,分析比较了列车过岔时铰接式与普通长岔枕的受力及动态响应.结果表明:与普通轨道结构相比,铰接式岔枕轨道结构整体刚度较低且变化均匀,改善了道岔区综合受力环境;岔枕疲劳强度较高;改变了普通岔枕的振动曲线,极大程度地降低了高速列车过岔时未行车股道岔枕末端对于道床的冲击,延长了道床养护维修周期.  相似文献   

18.
刘益锋 《工程与建设》2022,36(1):175-176,181
为解决传统施工技术在对高速铁路现浇道岔连续梁施工时存在产生裂缝数量多,影响工程整体质量问题,开展对其超长预应力束施工技术研究.通过超长预应力支架地基处理与设计、超长预应力支架预压、梁体混凝土现场浇筑,提出一种全新的施工技术,并通过实验证明了该施工技术可有效控制连续梁裂缝数量,提高高速铁路整体施工质量.  相似文献   

19.
张卫兵 《科技资讯》2009,(20):60-60
我国已进入高速铁路时代,高速铁路轨道的检测与维护,直接关系着高速列车的安全运行。本文从利用钢轨探伤车进行伤损管理,利用轨道检查车指导线路维修两个方面探讨了高速铁路的轨道维护及管理策略。  相似文献   

20.
为提高高速弓网耦合系统动力学性能,文章以DSA380型高速受电弓和大西线高速铁路弹性链式悬挂接触网系统为研究对象,利用有限元法建立弓网耦合系统动力学模型;基于遗传算法理论和弓网系统动态仿真平台,依次研究受电弓三参数联合变化对单、双受电弓与接触网系统间动力学性能的影响,并根据弓网系统动态性能评价标准对受电弓三参数进行优化,得到高速受电弓三参数最佳匹配组合,给出了适用于高速情况下的单、双受电弓设计优化方案。研究结果表明,相较于DSA380型受电弓原设计方案,单、双受电弓设计优化方案均有效地提升了单、双受电弓受流情况下的弓网耦合系统动力学性能。研究成果可为高速受电弓结构参数设计提供参考和建议。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