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从2021年秋天开始的欧洲能源危机并未随公众关注度缓和而消逝。相反,一些欧洲国家的冬天继续被能源问题困扰,其中以英国、德国为甚。加上欧洲东部俄罗斯和乌克兰之间的紧张局势不断升级,欧盟能源困境持续引发深思,或许这个冬天将成为未来数年欧洲能源政策的转折点。 相似文献
2.
从2021年秋天开始的欧洲能源危机并未随公众关注度缓和而消逝。相反,一些欧洲国家的冬天继续被能源问题困扰,其中以英国、德国为甚。加上欧洲东部俄罗斯和乌克兰之间的紧张局势不断升级,欧盟能源困境持续引发深思,或许这个冬天将成为未来数年欧洲能源政策的转折点。 相似文献
3.
4.
能源行业是国民经济的基础和支柱产业.本文以"低碳经济"及"能源革命"为背景,运用SWOT分析工具,分析河南省能源原材料产业的优势、劣势、机会及威胁,进而探讨河南省能源原材料产业转型升级的战略选择. 相似文献
5.
基于动态物质流分析方法,构建了镍的全生命周期物质流分析框架,核算并分析了2000—2020年中国镍金属物质流各阶段格局变化情况。结果表明:(1)生产视角下,能源转型下镍矿需求出现回升; 2020年镍回收率已达20.4%;(2)消费视角下,加工阶段,电池行业已超越电镀行业成为第二耗镍部门;制造阶段,工业机械部门耗镍占比下滑至2019年的28.9%,新能源汽车耗镍量由2015年的4275 t连续上升至2020年1.6万t;(3)贸易视角下,近年来中国制造和加工阶段为净出口状态,开采和冶炼加工阶段皆为净进口状态,其中镍铁产品净进口量飞速增长,由2000年的105.7 t增长到2020年的41.3万t;不锈钢净出口量由2016年的21.3万t连续下降至2020年的10.9万t;(4)存量视角下,终端消费品在用存量变化主要由运输业和建筑与基础设施两大部门驱动,新能源汽车在用存量5年增加了131倍。 相似文献
6.
赵国乾 《上饶师范学院学报》2013,33(1):64-69
文化转型为理论创新提供了现实可能和历史机遇,而文艺学的转型则直接体现为理论的突破与创新。面对文化转型特别是后现代主义思潮的影响,文学理论仍然没有摆脱\"失语症\"的梦魇与尴尬,从而引发出文艺学界对文学理论与研究的困惑,对危机的反思。文艺学的创新是在对以往的文艺学观念和方法论的反思中进行的。因为当代中国的文艺学只有建立在这个坚定的文艺学观念与方法论的基础上,才有可能使文学理论走出\"困境\",走向科学的发展道路。 相似文献
7.
侯梅芳 《西南石油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23,(2):1-10
人类社会在完成两次重要的能源转型之后,当前正在进行以碳中和目标为导向、旨在实现人类社会可持续发展的第三次能源转型。新形势下中国能源发展面临复杂形势和严峻挑战,既要加快推进能源低碳转型实现碳中和目标,又要牢牢守住能源安全底线。如何统筹好能源转型和能源安全,是中国能源高质量可持续发展面临的重大问题。研究认为:1)前两次能源转型均契合传统的经济发展规律,与工业革命相伴而生,能源作为普通生产要素,其结构在技术驱动下逐渐发生变革,正在进行中的第三次能源转型,核心动因不仅包括应对气候变化和保障能源安全,还包括人类社会可持续发展的战略驱动,需要多端发力完成。2)碳中和目标下中国能源转型面临能源消费总量偏大、碳排放量偏大、能源结构偏煤、国内油气产量偏少、油气对外依存度偏高及可再生能源发展偏弱等安全风险。3)碳中和目标下中国能源转型与能源安全应着力“三个加快”:充分发挥中国社会主义制度优势,从化石能源清洁化、可再生能源规模化及综合能源智慧化3方面加快构建新型能源体系,在煤炭、油气和可再生能源等领域加快科技创新,加快实施全面能源节约战略。 相似文献
8.
基于生态环境、制度创新、技术创新、能源系统和企业战略五个角度,提出一种新的宏观一中观一微观的多层次低碳能源系统转型的协同进化框架。政府通过健全生态环境保护的法律、产权、市场及其配套体系,制定相关低碳产业发展规划和低碳能源发展规划,完善相关的能源技术创新政策、财税政策、金融政策以及市场机制等制度创新引导企业积极调整企业战略,激发企业的环保动机,提升企业环保能力,积极投入生态环境保护的管理实践。 相似文献
9.
《科学世界》2014,(2):1-1
<正>我国能源资源和负荷中心呈逆向分布,70%以上的能源需求集中在东中部经济较发达地区,而76%的煤炭资源分布在北部和西北部,80%的水能资源分布在西南部,陆上风电的80%分布在西北、华北、东北地区,太阳能资源也集中分布在西北地区及西藏、内蒙古,能源基地与负荷中心的距离长达1000~3000公里。由于电力输送容量和输送距离的限制,在过去很长一段时间,我们采用了就地平衡的发展方式,在负荷中心建设了大量电厂,使得东部沿海沿江经济发达地区竖立起了一座又一座的烟囱与冷却塔。随着我国经济的持续高速发展,东部地区的工业血脉——电力供应逐年吃紧。2011年以来,我国东部沿海经济发达地区的电力紧张状况不断加剧。与此同时,北煤南运、西煤东运的格局导致了煤电运输能力紧张、煤电价格循环上涨、环境污染等一系列问题。未来,我国能源需求总量仍将持续增长,由此导致的能源供需矛盾和环境压力将进一步凸显,迫切需要转变过度依赖输煤的能源配置方式和就地平衡的电力发展方式,建设可以大容量、远距离、低损耗输电的特高压电网,让电从远方来,实现能源资源在全国范围内的优化配置。 相似文献
10.
11.
任东明 《科技导报(北京)》2016,34(1):133-138
从中国能源发展困境、全球能源转型趋势2 个方面,分析了可再生能源发展面临的形势。提出了中国能源转型方向:抓住全球能源转型的机遇,推动能源生产和消费革命,建立以可再生能源为主体,清洁、低碳和高效的新型能源系统。总结了中国可再生能源产业规模化发展现状及未来发展面临的主要问题,提出了\"十三五\"规划期间可再生能源的发展目标和政策调整方向建议。 相似文献
12.
概述了金属离子显色的原因,通过分析分裂能、稳定化能及d电子结构与吸收波长的关系,总结它们颜色存在的内在规律,并通过对Fe^3+、Cr^3+水合物颜色的探讨,说明波长与颜色反常关系的原因。 相似文献
13.
助色基团对苯及其衍生物的紫外光谱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曹红翠 《甘肃联合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5,19(1):34-35
实验通过对苯、氯苯、苯胺溶液在以无水乙醇为溶剂中的紫外吸收光谱的测绘 ,探讨了助色基团对苯及其衍生物的紫外光谱的影响 .通过实验可知有机化合物分子中引入助色基团后产生结构的变化 ,使其紫外吸收光谱带的最大吸收波长向长波方向移动 .由此研究分子中电子在各种能级间跃迁的内在规律 相似文献
14.
15.
范德昆 《达县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6,16(3):40-44
现代化运动兴盛以来,人类物性膨胀,灵性堕落,存在的悲剧性正以前所未有的规模向当代人类压来,人类社会正面临着生存与发展的双重困境.立足人类生命实践,确立悲剧认知的逻辑本体和审美根本尺度,建构出具有深刻原创意义的生命意志受挫悲剧本体论认知范式,并充分肯定勇于抗争苦难、寻求灵魂超越的悲剧精神在当代的生命实践价值和审美文化价值. 相似文献
16.
讨论了导致过渡金属配合物显色的二种电子跃迁过程,只有当电偶极跃迁矩积分的被积函数的对称性允许时,才有可能产物颜色;分裂能的差别,导致跃迁能的不同,因而呈现出不同的视色。 相似文献
17.
Local density functional is investigated using the full-potential linearized augmented plane wave (FP-LAPW) method for YN in the hexagonal structure and the rocksalt structure and for hexagonal structures linking a layered hexagonal phase with wurtzite structure along a homogeneous strain transition path. It is found that the wurtzite YN is unstable and the layered hexagonal phase, labeled as ho, in which atoms are approximately fivefold coordinated, is metastable, and the rocksalt ScN is stable. The electronic structure, the physical properties of the intermediate structures and the energy band structure along the transition are presented. It is noticeable that the study of ScN provides an opportunity to apply this kind of material (in wurtzite[h]-derived phase). 相似文献
18.
19.
给出了我国建筑运行能耗现状,并按照北方城镇建筑采暖、长江流域住宅采暖、住宅用能、非住宅建筑用能以及农村民用建筑用能的分类方法,分别分析了各类建筑能耗的特点、问题和节能的主要途径,同时对比了发达国家同类建筑用能与我国的差别。在基于数据和实际现象的分析的基础上,提出我国建筑能耗显著低于发达国家的主要原因是由于不同的生活方式和建筑使用模式所致,而维持目前这种相对节约的建筑使用方式与生活模式是实现我国建筑节能目标的基础。不同的生活方式和建筑使用方式需要不同的技术措施去实现节能,因此我国一定要采用与发达国家不同的技术途径来实现建筑节能目标。 相似文献
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