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北缘普通野生稻实验种群动态研究Ⅰ--克隆生长动态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以江西东乡普通野生稻北缘种群为材料,在当地构建了实验小种群,通过连续的定位跟踪、测定,对普通野生稻种群在各种生境条件下的克隆生长动态进行了长期实验研究.结果表明:(1)不同起始密度水平对普通野生稻生长有影响.较低的起始密度下,无性繁殖率较高,到20枝/m^2时无性生长率降低到一个平衡水平,后不再有明显变化;而较高起始密度的种群,其每月的密度、综合生长量始终较高.(2)轻度放牧对普通野生稻的分蘖株数和综合生长量有一定的抑制作用,但是对无性繁殖率却有一定的刺激作用.(3)长期生长于深水对东乡普通野生稻北缘种群的生长具有抑制作用.  相似文献   

2.
通过对江西东乡濒危植物普通野生稻(Qryzarufipogon)种群在迁移地实施迁地保护,研究并评价了迁地保护后的濒危植物种群动态。结果表明,普遍野生稻种群里迅速增长的趋势,分布面积迅速扩大,通过无性繁殖及有性繁殖实现种群更新,有性繁殖正常,实生苗补充在种群增长中起重要作用;无性繁殖旺盛,对新生境表现出良好的适应性。濒危种迁地保护是成功的,杂草是阻碍濒危植物种群增长的主要原因,水位控制是生境管理的重要手段。  相似文献   

3.
为揭示海洋尾丝虫在不同培养条件下的种群动力学规律,初步探讨不同温度(4,12,20,28,32℃)及不同培养液条件(虾肉浸出液、麦粒浸出液、牛肉浸膏培养液和酵母浸膏培养液)对其种群增长的影响.结果显示,不同温度下,4℃时繁殖速度慢,经历长时间(9 d左右)的停滞期进入增长期;12℃时不同培养液中的最大种群密度表现为:酵母浸膏培养液牛肉浸膏培养液虾肉浸出液麦粒浸出液;20℃则表现为:牛肉浸膏培养液酵母浸膏培养液麦粒浸出液虾肉浸出液.结果表明,牛肉浸膏和酵母浸膏培养液适用于短期种群的快速扩大培养,虾肉及麦粒浸出液适用于实验室保种.20℃是海洋尾丝虫生长繁殖的最适温度,而12℃的虫体种群密度稳定期维持较久.研究结果提供了实验室培养和保存海洋尾丝虫的方法,并为海水养殖动物的海洋尾丝虫病研究提供了实验生态学数据.  相似文献   

4.
海三棱藨草种群的繁殖生态学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研究了上海市南汇县东海农场场部海堤外侧滩涂上海三棱藤草种群的繁殖生态学,其中包括在三个地带中种群的无性繁殖(无性系生长)与无性系结构,种群的有性繁殖,种子产量与重量,植株在生长季节中的干物质分配动态以及与环境之间的相互关系。通过对海三棱藨草种群的繁殖过程与生活史各阶段之间以及与生态环境之间相互关系的研究,有助于理解和搞清其种群的数量动态规律。  相似文献   

5.
海三棱藨草种群的繁殖生态学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本文研究了上海市南汇县东海农场场部海堤外侧滩涂上海三棱藨草种群的繁殖生态学,其中包括在三个地带中种群的无性繁殖(无性系生长)与无性系结构,种群的有性繁殖,种子产量与重量,植株在生长季节中的干物质分配动态以及与环境之间的相互关系.通过对海三棱藨草种群的繁殖过程与生活史各阶段之间以及与生态环境之间相互关系的研究,有助于理解和搞清其种群的数量动态规律.  相似文献   

6.
入侵成功的外来种铜锤草(Oxalis corymbosa)表现出爆发型的分布格局.为探索该物种对异域环境的适应性,以实验手段对不同人工胁迫环境下一个生长季的铜锤草生活史特征进行了比较.结果表明:水分胁迫促使植株株型紧缩,叶片周转率提高,生物质量累积下降;遮阴条件显著降低叶的周转率(P<0.001),生物质量累积下降;竞争条件下植株株型高大,生物质量累积增加显著(P<0.001),表现出形态可塑性.水分胁迫下植株生长缓慢,增长期缩短,最大生长量显著降低(P<0.001);遮阴条件下增长期缩短,叶面生长速度提高,而高生长速度有所下降;竞争促进生长,生长期和生长速度均有明显提高.相对而言,水分胁迫下种群存活率提高,无性繁殖率降低,且水分胁迫越严重无性繁殖率越低;遮阴促使种群快速完成生活史,种群存活率和无性繁殖率均降低;竞争条件下存活率有所下降而无性繁殖率增加,种群存活和繁殖之间的颉抗关系表现明显.胁迫环境下,种群适合度有所不同.  相似文献   

7.
2001年5月至6月间,在集美大学水产学院水产试验场,就饲养密度和饵料(卤虫无节幼体)密度对花尾胡椒鲷仔稚鱼生长及存活的影响进行了实验,并对各组间的差异性进行了方差分析。实验结果表明,在同等饵料密度条件下,饲养密度小,仔稚鱼生长快,个体大,但成活率较低;饲养密度大,仔稚鱼成活率较高,但生长慢,个体小,在相同饲养密度条件下,饵料密度大,仔稚鱼生长快,个体大,但成活率较低;饵料密度小,成活率较高,但生长慢,个体小,饵料密度为0.5—1个/mL和1—2个/mL,成活率较高。饵料密度为2—4个/mL,仔稚鱼个体长得快又大,但成活率较低,综合生长和成活率两项指标。花尾胡椒鲷仔稚鱼的饲养密度和卤虫无节幼体的密度分别以10尾/L和1—2个/mL较为适宜。  相似文献   

8.
利用生命表实验,研究了不同斜生栅藻浓度下,铜绿微囊藻对萼花臂尾轮虫和红臂尾轮虫生活史的影响.结果表明:当斜生栅藻浓度较高(105,106cells/m L)时,铜绿微囊藻对萼花臂尾轮虫的存活和繁殖有抑制作用,对照组轮虫的rm、R0均显著高于铜绿微囊藻组中的值(p0.01);当斜生栅藻浓度较低(104cells/m L)时,铜绿微囊藻对萼花臂尾轮虫种群则有一定的促进作用.任一斜生栅藻浓度下,铜绿微囊藻对红臂尾轮虫种群存活和繁殖及生活史特征参数均有抑制作用,且这种抑制作用随斜生栅藻浓度的升高而减弱.说明铜绿微囊藻对轮虫的作用受其他可食性绿藻食物浓度的影响,且这种影响随轮虫种类的不同而有差异.  相似文献   

9.
在实验生态条件下研究了两种海洋微藻:强壮前沟藻(Amphidinum carterae Hulburt)和青岛大扁藻(Platymonas helgolondica var.tsingtaoensis)之间的相互作用。结果发现:①在单培养体系中,强壮前沟藻和青岛大扁藻的生长曲线可用逻辑斯谛增长模型拟合:不同的起始密度对两种微藻的环境容量(K)有明显的影响,随着起始密度的增加K有逐渐减小的趋势;两种微藻的种群瞬时增长率(r)与起始接种密度之间也具有明显的相关性:强壮前沟藻的r随起始浓度的增加而增加,而青岛大扁藻的r则随起始密度的增加而减小。②在共培养体系中,两种微藻的r和K都受到了明显的抑制,与对照组(单培养体系)相比差异显著(P<0.05);其中强壮前沟藻受到的抑制作用明显强于青岛大扁藻;通过比较两种微藻的种间竞争系数可知,青岛大扁藻的种间竞争能力明显高于强壮前沟藻,这可能是青岛大扁藻在共培养体系中处于竞争优势的原因之一。  相似文献   

10.
为探索紫茉莉不同地理种群间繁殖特性的差异,本研究以11个不同地理总群的紫茉莉为研究对象,通过室内生物测定的方法对不同地理种群紫茉莉种子萌发及茎秆扦插繁殖特性进行了比较研究,并分析了两者之间的关系。结果表明,不同地理种群紫茉莉种子萌发特性存在差异,江苏(JS)地理种群种子萌发率和发芽势最高,分别为77.50%和72.00%,福建(FJ)地理种群种子的萌发率和广西(GX)地理种群种子的发芽势最低,分别为22.50%和3.50%。不同地理种群紫茉莉茎秆扦插繁殖特性也存在差异,北京(BJ)等8个地理种群的扦插成活率相对较高,均高于90%,而JS种群的最低,为46.67%;GX种群插穗平均生根数最大(69.83根),显著高于其它地理种群(P0.05),重庆(CQ)种群的最低(6.57根);GX种群插穗平均根长最大,为2.74 cm,上海(SH)的最小,为1.04 cm。种子萌发率与茎秆扦插成活率间存在负相关,但没有显著性,表明紫茉莉的无性繁殖与有性繁殖间可能存在一定的权衡。本研究不仅揭示了紫茉莉的繁殖表型可塑性,也为制定更具针对性的防控措施提供了指导作用。  相似文献   

11.
2001年5月至6月间,在集美大学水产学院水产试验场,就饲养密度和饵料(卤虫无节幼体)密度对花尾胡椒鲷仔稚鱼生长及存活的影响进行了实验,并对各组间的差异性进行了方差分析。实验结果表明,在同等饵料密度条件下,饲养密度小,仔稚鱼生长快,个体大,但成活率较低;饲养密度大,仔稚鱼成活率较高,但生长慢,个体小。在相同饲养密度条件下,饵料密度大,仔稚鱼生长快,个体大,但成活率较低;饵料密度小,成活率较高,但生长慢,个体小。饵料密度为0.5~1个/mL和1~2个/mL,成活率较高。饵料密度为2~4个 /mL,仔稚鱼个体长得快又大,但成活率较低。综合生长和成活率两项指标,花尾胡椒鲷仔稚鱼的饲养密度和卤虫无节幼体的密度分别以10尾/L和1~2个/mL较为适宜。  相似文献   

12.
实验室条件下研究了起始食物浓度和温度对舞行波豆虫(Bodo saltans)种群生长的影响.在起始食物浓度分别为2.10×106,2.80×106,4.20×106,6.40×106mL-1的条件下,B.saltans种群生长率分别为0.116 6,0.137 6,0.120 2,0.112 8 h-1,相应的世代时间...  相似文献   

13.
南四湖3种沉水植物对铜绿微囊藻化感作用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化感作用是水生植物与浮游藻类竞争的重要手段。通过沉水植物与铜绿微囊藻共培养以及沉水植物种植水单独培养铜绿微囊藻实验,研究了南四湖广泛分布的3种沉水植物菹草、光叶眼子菜和金鱼藻对铜绿微囊藻的化感作用。结果表明,在排除营养及光照条件限制的前提下,3种沉水植物与铜绿微囊藻共培养时都能抑制铜绿微囊藻的生长,但抑制作用的强弱与沉水植物的种类和生物量以及藻类初始密度相关,生物量为10 g/L和5 g/L时,菹草对低起始浓度的铜绿微囊藻抑制作用较明显,而对于高起始浓度的铜绿微囊藻,菹草生物量为10 g/L时抑制作用较强,菹草生物量为5 g/L时抑制作用较弱;光叶眼子菜生物量为7 g/L和4 g/L时,对两种起始密度铜绿微囊藻的生长均有强烈的抑制作用;金鱼藻生物量为7 g/L和4 g/L时,对低起始密度的铜绿微囊藻抑制作用明显,而对高起始密度的铜绿微囊藻抑制作用比较弱。3种沉水植物对铜绿微囊藻的抑制作用强弱顺序依次为:光叶眼子菜>菹草>金鱼藻。实验中3种沉水植物的种植水对铜绿微囊藻的生长均有促进作用。  相似文献   

14.
保护野生稻     
“一个基因,景响一个国家的经济命脉;一个物种,关系一个国家的发展前途。“面对新世纪,画对我们不断提高的认知能力,请——近年来,我国野生稻资源濒危的警报频频:天然种群大量消失,残存种群也处于不断萎缩之中。其中以利用价值最大的普遍野生稻,濒危程度最高。例如,云南曾发现26个普通野生稻的分布点,现仅存两个。分布于西双版纳景洪县的25个分布点,现已缩小为1个不足20丛的小种群,危在旦夕;元江县的6个水塘里原来都有野生稻生长,现仅剩两个,面积还在不断缩  相似文献   

15.
对分布于岑王老山国家自然保护区凌云重楼种群进行了初步研究,调查分析表明:在岑王老山保护区林区内,凌云重楼喜生于湿度较大、光照强度弱、土壤呈酸性、富含有机质的环境中;种群平均密度约为0.085株/m2,该种的生境退化严重,种群数量小,有性繁殖能力极弱,如不采取有效的保护措施该种将濒临灭绝.  相似文献   

16.
通过分析虎尾草植株产量和种子产量的变化规律,研究了降水量和种植时期对虎尾草生长和繁殖的影响.结果表明:低降水量使虎尾草地上、地下生物量降低,延迟种植降低了植株地上和地下生物量;种子的千粒重随降水量的增加显著增加,但6月15日种植的虎尾草千粒重最小;种子产量在高降水量条件下最大,最早种植的植株种子产量最高,最晚种植的植株种子产量最低;虎尾草抽穗率随降水量的增加显著增加,高降水量条件下抽穗率最大,且各降水量条件下最晚种植的虎尾草抽穗率最大;不同种植时期虎尾草成熟度基本具有相同的变化规律,在低降水量条件下成熟度最低,6月15日种植的植株种子成熟度最低.降水量和种植时期的变化对虎尾草生长和繁殖具有重要影响.  相似文献   

17.
黄花蒿细胞悬浮培养过程中,分别以10、30、60、80g/L的接种量进行细胞生长的对比实验.在所述培养条件下的最适起始细胞浓度为鲜重60g/L培养基.起始培养的细胞浓度直接影响细胞的生长周期增殖倍数.起始浓度越高,细胞生长周期越短,但细胞的增殖倍数越小.起始细胞浓度对黄花蒿悬浮培养细胞对数生长期的比生长速率影响不大.  相似文献   

18.
木本克隆植物中国沙棘种群林缘扩散规律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通过对中国沙棘林缘扩散过程和规律进行分析,揭示了中国沙棘的克隆生长过程.结果显示:中国沙棘以年龄最大的分株为中心向两侧实施克隆扩散,形成中间分株大、密度小以及越向两侧分株越小、密度越大的双向“阶梯式”种群外貌.然而,种群向两侧的扩散并不对称,其原因在于扩散过程受到土壤水分状况的影响.向土壤水分条件较好的一侧,林缘扩散种群以分株较大、密度较高为特征,克隆生长格局倾向于“聚集型”;向土壤水分较差的一侧,林缘扩散种群以分株较小、密度较低为特征,克隆生长格局倾向于“游击型”.由此表明在不同的土壤水分状况下,中国沙棘通过克隆生长调节形成与之相适应的克隆生长格局,即觅养对策.  相似文献   

19.
大型海藻龙须菜对两种海洋赤潮藻的生长抑制效应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利用共培养系统研究了在不同光照强度、生物量条件下,大型海藻龙须菜(Gracilarialemaneiform is)及其水溶性抽提液对两种海洋赤潮藻旋链角毛藻(Chaetoceros curvisetus)和椎状斯氏藻(Scrippsiella trochoidea)的生长抑制效应.结果显示,龙须菜和两种赤潮藻间存在着营养竞争,受龙须菜的影响,两种赤潮藻的最大密度与对照组相比均有所下降,其受抑制程度随着龙须菜起始密度的增大而增强,而两种赤潮藻对龙须菜生长的影响却不显著.此外,龙须菜和两种赤潮藻之间还存在着光竞争,弱光条件更适合龙须菜的生长,强光条件下龙须菜对两种赤潮藻的抑制作用减弱.此外,龙须菜水溶性抽提液也会对两种赤潮藻的生长产生抑制.  相似文献   

20.
以采自芜湖市镜湖水体中的11个角突臂尾轮虫(Brachionus angularis)克隆为对象,在(25±1)℃,0.5×10~6、1.0×10~6和2.0×10~6个细胞/m L的斜生栅藻(Scenedemus obliquus)密度下,应用群体累积培养法研究了角突臂尾轮虫种群增长参数的克隆多样性.结果表明,轮虫的种群增长率、最大种群密度、种群中的平均混交率和平均受精率与食物密度之间的关系具有较高的克隆多样性,食物密度、克隆以及两者间的交互作用对轮虫种群增长率、最大种群密度、平均混交率和平均受精率均有极显著性影响(P0.01).研究角突臂尾轮虫种群增长参数的克隆在所有的食物密度和克隆组合中,克隆2在2.0×10~6个细胞/m L食物密度下的种群增长率和最大种群密度均最高,克隆3在1.0×10~6个细胞/m L食物密度下平均混交率最高,克隆3和9在2.0×10~6个细胞/m L食物密度下的平均受精率最高.因此,在开展角突臂尾轮虫的规模化培养时,拟首选克隆2和2.0×10~6个细胞/m L的斜生栅藻密度;而欲开展角突臂尾轮虫休眠卵的批量生产,则拟选择克隆3和1.0×10~6个细胞/m L的斜生栅藻密度.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