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96 毫秒
1.
实行岗位管理是高校图书馆科学管理的重要组成部分。从高校图书馆岗位设置要遵循的原则出发,对通化师范学院图书馆岗位设置实际情况进行了实证分析,指出了岗位设置中需要注意的问题。  相似文献   

2.
分析了高校图书馆志愿者岗位设置的总体情况,并就具体岗位设置提出建议,同时介绍了保证岗位设置的配套工作。  相似文献   

3.
以南华大学图书馆为例,分析论述了高校图书馆进行岗位设置、岗位聘任、任职考核、岗位津贴改革的必要性和可行性。  相似文献   

4.
岗位是图书馆组织细胞中最基本的元素,岗位分类、岗位分析是图书馆建立科学合理的绩效考核的前提。在岗位分析的基础上,制定科学详备的岗位说明书,对于图书馆制度建设以及图书馆管理具有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5.
岗位研究是人力资源管理中的一项重要的基础性工作,应当引起图书馆界的高度重视。介绍了图书馆进行岗位分析与设计的意义和作用,阐明了图书馆岗位分析与设计的内容、方法和时机选择。  相似文献   

6.
分析了高校图书馆传统服务模式存在的弊病,阐述了大流通服务模式的优势,探讨了大流通模式下图书馆正式员工的岗位设置。  相似文献   

7.
事业单位收入分配改革已开展了7年,高校图书馆因其特殊的工作属性,其绩效工资改革进行缓慢并进入瓶颈期。阐述了海南高校图书馆绩效工资的现状,从岗位设置和考核机制出发,分析了图书馆绩效工资改革难以推进的原因,提出了解决方法与对策。  相似文献   

8.
探讨了高校图书馆实行岗位轮换制的必要性和可行性,指出实行岗位轮换制是开发图书馆人力资源、提高馆员整体素质、培养复合型人才的重要途径,提出了在高校图书馆实行岗位轮换制的具体运作方式和注意事项。  相似文献   

9.
高校图书馆人力资源的能力建设是图书馆人才再造的重要课题.提出将岗位素质模型引入高校图书馆培训工作中以建立有效的培训体系,分析了岗位素质模型与培训体系各环节的内在联系,阐述了图书馆岗位素质模型的构建步骤,并初步探讨了基于岗位素质模型建立图书馆培训体系的各个环节.  相似文献   

10.
王艳玲 《科技信息》2012,(12):418-418
岗位轮换是适应现代图书馆的发展,提高员工素质的一种有效方式。文章就如何提高图书馆员素质,适应现代化图书馆发展需要,以利于加强图书馆的服务形象,提出了应采取岗位轮换这一措施,并对实行岗位轮换的意义、方式方法及需要注意的问题进行了探讨。  相似文献   

11.
浅谈方志的收藏及开发利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叙述了方志的源流、特征和功用,结合义乌市图书馆的收藏情况,提出了开发利用方志的建议。  相似文献   

12.
分析了钻孔灌注桩后压浆技术的优点及施工机理,以山西省图书馆工程为例,详细介绍了钻孔灌注桩复式后压浆技术的施工工艺.  相似文献   

13.
以浙江图书馆2011年员工双向选岗为例,分析了一线图书流通服务岗位报名人数不足、空岗现象比较严重的原因,提出了提高一线人员待遇、完善窗口服务岗位管理机制和改变用工制度的人事调控对策。  相似文献   

14.
以太原某工程后压浆灌注桩的桩基设计为例,详细介绍了新规范对于后压浆灌注桩的设计修正及在液化场地中桩基设计需要注意的问题.  相似文献   

15.
介绍了美国国家科学基金会于2003年6月召开的后数字图书馆未来研讨会的概况,分析了会议成果,探讨了后数字图书馆时代的研究热点与方向。  相似文献   

16.
后现代主义是继现代主义后崛起的一种文化倾向,从后现代主义的文化背景及文化、后现代主义的艺术现象、后现代主义的设计观三方面简述了后现代主义的文化观念内涵及对设计的影响.  相似文献   

17.
借鉴概率统计中的期望、方差、N(0,1)正态分布与置信区间等理论,以薪酬考评中岗位测评为背景,利用岗位测评量化指标,建立了一套严格的岗位价值动态测评方法,通过加权集与数字对称交换等算法设计,不仅能快速确定岗位价值,而且能大大减少岗位重测的可能性与测试次数,有利于工作效率的提高与测试的准确性。  相似文献   

18.
针对数控加工自动编程技术中后置处理程序存在的一些不足 ,运用生命周期法的思想 ,探讨了开发通用后置处理系统程序的可行性 ,并进行了整体设计 ,给出了部分模块的详细设计内容 ,为通用后置处理软件程序的实现做了前期准备 .  相似文献   

19.
辛亥时期,革命党人对湖北新军卓有成效的革命化改造,为武昌首义取得成功奠定了坚实的基础。湖北新军革命化改造的成效与蒋翊武的卓越领导是分不开的。作为湖北新军革命化改造中最重要的历史人物,蒋翊武在组织愿景、核心制度、舆论阵地、发展战略等方面,创造性地发展和完善了湖北新军"自下而上"的革命化改造模式。早期革命斗争经验的全面积累和后期对湖北革命形势的准确把握,是蒋翊武为新军革命化改造作出杰出贡献的主要原因。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