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研究了美洲黑杨不同无性系对分月扇舟蛾(Clostera anastomosis)体内消化酶和保护酶活性的影响.结果表明,大多数抗性无性系对分月扇舟蛾体内的3种消化酶活性有显著的抑制作用,而94-30、94-12、74-4等几个感性无性系的3种消化酶的活性比对照有一定的提高;分月扇舟蛾幼虫取食抗性无性系后,体内SOD和CAT酶活性相对于对照显著上升,说明这些无性系对分月扇舟蛾的SOD和CAT酶活性有显著的激活作用,而94-30、94-12、74-4等几个感性无性系对这两种酶的活性影响不大,甚至有轻微抑制作用.不同无性系对分月扇舟蛾幼虫POD酶活性的影响无显著相关性.  相似文献   

2.
在室内采用选择性和生物测定方法,研究了昆虫取食危害过的杨树对杨扇舟蛾寄主选择行为和生长发育的影响。结果表明:杨扇舟蛾幼虫对虫害处理的叶片表现为忌避行为;取食虫害处理的叶片,使得幼虫的发育历期延长,死亡率增加,对食物的利用和转化效率下降;蛹质量减小;成虫的羽化率降低,产卵量减少。因此,昆虫取食危害能够诱导杨树对杨扇舟蛾产生抗虫性。  相似文献   

3.
对分月扇舟蛾在上海的生活史和发生规律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该虫在上海1年发生6~7代,世代重叠严重。该虫在上海地区以卵在枝干上越冬。分月扇舟蛾发生与气象因子、环境因子关系密切:与日平均气温、降水量呈极显著正相关;与林分郁闭度呈极显著负相关;与地被物呈极显著正相关。  相似文献   

4.
实验室群体饲养条件下分月扇舟蛾生物学特性初步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恒温条件下 (2 8± 0 .5℃ ,12 h光照 )在南京林业大学实验室内群体饲养研究下 ,分月扇舟蛾 (Closteraanastomosis L.)的生物学特性 ,并与文献记录的自然条件下分月扇舟蛾的生物特性比较。结果表明 ,分月扇舟蛾成虫体长为♂ 10~ 13mm,♀ 12~ 15 mm,老熟幼虫体长 2 5~ 32 m m,均小于自然种群中的个体。幼虫每隔 2~ 3d蜕皮 1次 ,共蜕皮 4次 ,幼虫历期 11d,蛹期 4 d。蛹重平均为 14 8.4 m g。成虫羽化过程需 2 0~ 2 5 min,羽化历期 4~ 12 d。成虫羽化数小时后即可交尾 ,交尾时间长达 8~ 2 3h,可多次交尾。交尾后数小时即可产卵 ,每雌产卵量为 2 30~ 5 30粒 ,平均 312粒。卵从第 6 d开始孵化 ,孵化率可达 90 %以上。世代周期为 2 2 d。实验室饲养条件下分月扇舟蛾的生物学特性与自然条件下有较大的差异。  相似文献   

5.
杨扇舟蛾GV的发病死亡时间,取决于感染龄期和GV的剂量。杨扇舟蛾GV可通过幼虫的病残体及其排泄物,在林间长期保持活性,成为次代杨扇舟蛾幼虫的传染源;自然条件下,杨扇舟蛾颗粒体病毒不能经卵传播;杨扇舟蛾颗粒体病毒与Bt混用后可迅速降低幼虫取食量,与杨扇舟蛾颗粒体病毒单用相比,感病幼虫第5天排粪量仅为单用的1/3-1/2,LT50值最大差3.6天,LT90值最大差6.9天。  相似文献   

6.
应用生物多样性指数分析了河北省廊坊市不同林木类型中昆虫群落结构特征。采集到的97种昆虫隶属于10目、48科,其中鳞翅目、鞘翅目昆虫为优势类群,人工杨树纯林昆虫群落多样性指数高于经常喷施化学农药的果园,杨白潜蛾、杨扇舟蛾、茶袋蛾等食叶昆虫类是造成杨树纯林树势减弱、易于爆发病虫害的主要诱因。因此,通过改变林木种植模式、采取综合控制措施、增加植物群落多样性等方法,可提高不同林木类型中昆虫群落多样性,增强害虫的自然控制能力,同时对增加鸟类群落多样性、增强鸟类的生物防治作用也具有积极意义。  相似文献   

7.
杨扇舟蛾在河北省秦皇岛和唐山地区,年发生4代,危害杨树日趋严重。采用除虫菊洗衣粉水溶液(1:2:240)、400倍苏芸金杆茵液喷雾、树干注射50%甲胺磷或40%氧化乐果25倍液,杀虫效果均达100%,树干注射法尤适于对高大杨树的害虫防治,无环境污染,不杀伤害虫天敌,对人、畜安全,省药、省水,有利于保持生态平衡。  相似文献   

8.
释放松毛虫赤眼蜂控制苏北地区杨树舟蛾的防效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笔者进行了林间释放松毛虫赤眼蜂防治杨树舟蛾类害虫卵的试验研究。结果表明:在两种密度下释放赤眼蜂均能有效达到控制杨树舟蛾类危害的目的,使林间赤眼蜂寄生舟蛾卵的寄生率显著提高;以释放赤眼蜂40 000头/667 m2防治处理的舟蛾卵粒寄生率(60%以上)显著高于20 000头/667 m2处理的寄生率(40%)。在3个杨树品种(107杨、46杨、2025杨)的林地内释放松毛虫赤眼蜂,各处理下叶片受害率较对照处理分别由31.84%、41.23%和29.73%降到3.01%、2.42%和4.22%,且差异显著,3个杨树品种林间无显著差异;各处理舟蛾卵粒寄生率与对照相比由10.52%、8.86%和9.36%分别显著提高至69.41%、45.54%和70.7%,3个杨树品种间存在显著差异。在舟蛾卵期利用松毛虫赤眼蜂和蛹期利用白蛾周氏啮小蜂混合防治杨树舟蛾的防效(31.31%)显著优于单种释放的防效(赤眼蜂16.38%,白蛾周氏啮小蜂14.37%)。  相似文献   

9.
1986至1989年从山东一些林果害虫中分离出10种病毒,它们是赤松毛虫NPV、侧柏松毛虫NPV、灰斑古毒蛾NPV、古毒蛾NPV、杨尺蠖NPV、双齿绿刺蛾NPV、豆天蛾CPV、扬扇舟蛾CPV、侧柏松毛虫CPV、桃天蛾CPV.  相似文献   

10.
【目的】了解仁扇舟蛾(Clostera restitura)肠道共生细菌的主要类群及其群落结构特征,明确仁扇舟蛾幼虫前、中和后肠可培养细菌的种类及群落结构组成,为进一步研究特异功能细菌的生理生化特征和功能提供基础。【方法】选取仁扇舟蛾5龄幼虫进行肠道解剖,分离前、中和后肠不同肠段,研磨稀释10-1~10-6,分别涂布于NA和LB固体培养基上,每个处理重复3次,28 ℃培养72 h。后对前、中和后肠可培养细菌进行分离纯化培养,提取细菌基因组DNA,利用 16S rDNA 基因序列分析和PCR扩增技术,获得细菌基因组序列,后与NCBI GenBank数据库进行Blast同源性比对,参考序列相似度98%以上近缘序列的物种信息,结合菌落形态特征和生理生化特性鉴定细菌种类,利用MEGA 7.0软件,采用邻接法(Neighbor-Joining)构建系统进化树。【结果】从仁扇舟蛾5龄幼虫的前、中和后肠中共分离获得22株可培养细菌,分属于变形菌门(Proteobacteria)、厚壁菌门(Firmicutes)和放线菌门(Actinobacteria),共13个属,22个种。其中:假单胞菌属(Pseudomonas)4株,罗尔斯通菌属(Ralstonia)3株,芽孢杆菌属(Bacillus)3株,嗜麦芽寡养单胞菌属(Stenotrophomonas)2株,气球菌属(Aerococcus)2株,其余微小杆菌属(Exiguobacterium)、微球菌属(Micrococcus)、短小杆菌属(Curtobacterium)、伯克氏菌属(Burkholderia)、类芽孢杆菌属(Paenibacillus)、节杆菌属(Arthrobacter)、短状杆菌属(Brachybacterium)和两面神菌属(Janibacter)各1株。细菌的种类存在差异,前、中和后肠不同肠段的细菌种类分别为5、10和7种。3个肠段共有的细菌种类是皮氏罗尔斯菌(Ralstonia pickettii)和斯氏假单胞菌(Pseudomonas stutzeri)。【结论】仁扇舟蛾5龄幼虫肠道的可培养细菌种类较为丰富,其中以变形菌门和厚壁菌门为优势菌群。不同肠段中可培养细菌的多样性和群落结构存在差异,其中以中肠可培养细菌种类较为丰富。此次从仁扇舟蛾肠道中分离到与单宁降解相关的细菌,分析表明仁扇舟蛾肠道菌群与宿主的取食习性有关,肠道细菌可能在克服植物次生代谢物质的化学防御上发挥作用。  相似文献   

11.
总结我国50多年来对苹掌舟蛾[Phalera flavescens(Bremeret Grey)]的形态学、生物生态学特性和防治技术等方面的研究成果,分析存在的主要问题,提出今后研究苹掌舟蛾的发展方向和建议,以进一步提高苹掌舟蛾的研究水平和灾害控制能力。  相似文献   

12.
于2015年6-8月对河北最北端的木兰围场国家森林公园针叶林、阔叶林和针阔混交林3种林型的灯下蛾类发生及其数量变化作了比较研究,共获得标本2374头,隶属于18科233属331种;其中夜蛾、尺蛾和舟蛾科3科的属、种数之和分别占蛾类总数的57.51%和61.09%,夜蛾科属、种数分别占29.61%和35.26%,尺蛾和舟蛾科共占27.90%和25.83%.物种多样性、均匀度和种—多度曲线分析结果表明:蛾类种—多度曲线趋势接近对数级数模型;木兰围场蛾类的整体种类偏少,蛾类生存环境不太稳定;阔叶林的蛾类物种较其它林型明显丰富;3种林型间蛾类群落处于极不相似和中等不相似水平.  相似文献   

13.
应用聚集度指标法、回归分析法、零频率方法,对竹蓖舟蛾Besaia goddrica(Shaus)在竹林中的空间格局进行测定结果表明,竹篱舟蛾幼虫在竹林中的空间格局均为负二项分布,分布的基本成分为个体群;零频率方法分析表明竹篱舟蛾种群类型为“聚集度零频率制约型”,同时确定了林间调查的理论抽样数和简单序贯抽样分析表。  相似文献   

14.
<正>黄二星舟蛾Lampronadata cristata(Butler)在交配过程中存在着雄虫内阳茎内角状器向雌虫交配囊的转移。交配囊内精包、内阳茎内角状器及交配囊内精包与角状器的共存关系可以作为判别黄二星舟蛾雌雄成虫交配状况的形态指标。应用上述指标,测定了紫金山栎林内黄二星舟蛾的交配次数与交配率。  相似文献   

15.
应用比较解剖和扫描电镜研究了黄二星舟蛾雌雄生殖系统的构造。同时对黄二星舟蛾内外生殖器结构的功能及可能的组织来源进行了讨论。  相似文献   

16.
采用聚集度指标法和回归分析法,对竹缕舟蛾幼虫在竹林中的空间格局进行测定,结果表明,竹缕舟蛾幼虫及蛹在竹林中均为聚集分布,分布的基本成分是个体群;同时用刀切法对聚集度指标进行估计,给出其估计区间。  相似文献   

17.
彩节天社蛾(Phalera assimilis Bremer et Grey)属舟形虫科(Notodontidae),又名银纹天社蛾、栎黄斑天社蛾、榆天社蛾、麻栎天社蛾等。它是危害栎树、白杨及榆树的一种害虫,幼虫群食叶片,吃光转移,使成片之树木无一叶存在,严重影响树木生  相似文献   

18.
用自动式树干注射器注射20~50倍农药,防治梨二叉蚜、梨瘿华蛾、大蓑蛾、杨枯叶蛾、中国绿刺蛾、舞毒蛾、梨木虱、苹掌舟蛾等害虫,杀虫效果较好,具有省药、省水、不污染环境、不杀伤害虫天敌等优点。  相似文献   

19.
林区水面灯诱昆虫及虫体可用性研究   总被引:3,自引:1,他引:3  
自1986年起,在宁溧丘陵林区水面设置诱虫灯网,进行了马尾松毛虫、竹螟、栎舟蛾及杨树舟蛾等多种森林害虫的诱集杀灭和虫体饲鱼研究。松毛虫成虫趋光飞行可达1100 m,扑灯落水雌蛾含有效卵82.3粒/雌蛾,羽化期每灯每夜诱虫5.10kg。对趋光落水昆虫体的蛋白质、脂肪、氨基酸和微量元素含量也做了测定。  相似文献   

20.
转Bt基因杨树(NL-80106)对杨小舟蛾抗虫性研究   总被引:10,自引:3,他引:10  
以转Bt抗虫基因杨树(NL-80106)的大田移植苗为材料,在室内控制和自然条件下测定其对畅小舟蛾幼虫的抗虫性。结果表明:转Bt基因杨树对杨小舟蛾1龄幼虫12d校正死亡率高达84.3%;其杀虫活性存在明显的时间动态,3个抗虫转基因杨树无性系FIN5、FB51和FB56对1龄幼虫12d的抗性由6月的56.9%~84.3%下降至7~8月的35.6%~45.1%,9月又回升至59.4%~80.8%;不同龄期幼虫对转基因杨树敏感性不同,1~3龄幼虫6d校正死亡率为19.8%~25.4%,与对照存在显差异,而4~5龄幼虫6d校正死亡率与对照差异不显;转Bt基因杨树对大部分杨小舟蛾幼虫的生长具有明显抑制作用,取食量、体重增长速率显低于对照,并导致幼虫最终死亡。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