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以路德和加尔文为代表的宗教改革运动,标志着西欧开始了一次新的精神革命。路德的理论和改革,带来了人性和思想方面的巨大解放。而面对中世纪上帝留下的神正论救赎传统,加尔文及其教派则企图使其成为连接古代和近代、此岸与彼岸的纽带。本文以路德和加尔文的宗教改革所倡导的精神为切入口,以图阐明其对西方近现代法律及法律观念的影响。  相似文献   

2.
文艺复兴时期的人文主义摆脱了中世纪神本主义宗教观和经院哲学的束缚,提出了人本主义宗教观,表达了新型的和谐的神人观。人文主义神人观消除了宗教与世俗生活的对立,激发了人们对今生世俗幸福生活的追求,推动了西方世俗精神的形成;为宗教改革提供了重要的思想渊源,促成了服务于世俗生活的新教精神的诞生;推动了科学精神的塑造,促成了近代科学的诞生与独立发展。人文主义和谐的神人观为构建近现代西方文明奠定了基础。  相似文献   

3.
16世纪初期的欧洲,罗马教会与神圣罗马帝国之间的关系,已在文艺复兴运动和快速发展的社会经济触动下悄然变化,宗教和世俗政治都面临着是因循守旧还是积极改革的艰难抉择。马丁·路德通过不断向宗教和世俗政治阐述他的神学主张,积极推动宗教改革。在1528年的“预防性战争”危机中,他亦积极充当事件和争论的调停人。路德在履行宗教天职过程中与世俗政治之间的冲突与让步,显示出16世纪德国宗教改革与世俗政治变革相互纠结的时代特征。  相似文献   

4.
基督教新教是16世纪初期在宗教改革运动中脱离天主教而形成的派别,是基督教三大派别之一。其创始人是德国维登堡大学神学教授马丁.路德。19世纪初期基督教新新教传教士开始到中国传教,1840年鸦片战争以后,新教传教士凭借着不平等条约所赋予的特权纷纷进入我国内地传教。1861年,亲行政雒魏林在伦敦布道会的派遣下,首先来到北京创了传教事业。从此,基督教新教在北京传播开来。  相似文献   

5.
宗教改革时期,书籍、小册子、传单、报刊等各种传媒形式获得快速发展。在发展过程中,民族语言、绘画和音乐等直观可视性媒介得以广泛运用,社会信息得以下达普通民众。传媒的发展不但推动了宗教改革运动的进行,而且对西欧社会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相似文献   

6.
阐释了"三一语言学"的"得体性原则"与人文主义的关系,具体分析了"得体性原则"所包含的丰富的人文主义精神.这种人文主义精神主要表现在:继承了传统文化的中庸、和谐的精神内核,强调言语的温柔敦厚、含蓄蕴藉,重视修辞的文化构建功能和社会道德评判功能.言语修辞具有非理性色彩和人文价值.  相似文献   

7.
近代早期的宗教改革运动是对天主教会的一次反叛,天主教会的世俗化以及在此过程中产生的腐败现象是这次改革的主要原因。通过改革,神义语境下基督徒的存在意义和救赎途径开始发生转变,理性精神在西欧社会得以复苏,并最终实现了对天主教本身的救赎。  相似文献   

8.
解析科学主义与人文主义视野下的竞技运动的诸种表现形态;论述当今竞技运动及其主体异化的实质是当今时代科学与人文的分裂所造成;阐明科学精神与人文精神在运动员教育中实现融通的途径;论述竞技运动的人文精神诸种展现形式,以使"人本位"的运动员教育真正落到实处.  相似文献   

9.
早在14-15世纪时,意大利、西北欧的尼德兰就出现了最早的资本主义萌芽,并且在不断地向前发展.14-17世纪,正在形成中的资产阶级掀起了文艺复兴运动和宗教改革.17-18世纪,英国、北美、法国等国家与地区的资产阶级通过革命手段夺取了政权.早期资本主义的发展与文艺复兴和宗教改革所掀起的思想解放潮流有着密切的联系.  相似文献   

10.
西欧中世纪理性主义,历经唯名论与唯实论之争和理性与信仰之争和16世纪宗教改革运动,最终实现了自身意识主体的回归,为西欧近代思想意识自由发展揭开了序幕。  相似文献   

11.
从中世纪到近代社会,西欧和中国走了两条迥然不同的道路。西欧在千年黑暗中从物质到精神为近代化有条不紊地做着一件件彪炳史册的大事,特别是精神上的准备,如文艺复兴、宗教改革和启蒙运动等,达到了今天的中国难以望其项背的境界,从而顺利地实现了转型。在新中国成立前的一个多世纪里,中国的努力大多体现在物质方面,思想的缺位带来了诸多繁杂难解的问题。从思想解放运动的角度探求中国近代化的精神保障,是成功实现其转型的重要途径。  相似文献   

12.
个人主义是西方价值观的核心,个人主义的产生可追溯到古希腊哲学和城邦政治,后来历经文艺复兴和宗教改革,又在资本主义和继承了罗马法精神的英美被发扬光大。  相似文献   

13.
资产阶级改良运动杰出的宣传家梁启超曾以倡导“诗界革命”、“小说界革命”而叱咤20世纪初的文坛,他的小说理论重视小说的社会作用,提倡小说为社会服务,反映了当时新兴的资产阶级蔑视传统看法,勇于建树的革新精神.这种精神和由之而产生的文学理论观点,无疑深受西方人文主义思潮的影响.本文的基本目的,在于探讨梁启超借鉴、选择的基本特点.  相似文献   

14.
发生在十四世纪青藏高原的宗喀巴宗教改革和十六世纪欧洲大陆的加尔文宗教改革对当地的政治、经济文化等方面产生了深刻的影响。文章对两次宗教改革时期的社会背景、改革的内容等方面进行了比较研究。在此基础上,分析了两大宗教改革在社会功能方面体现的差异性及其原因。  相似文献   

15.
文艺复兴和宗教改革这两场思想解放运动对欧洲从中世纪向近代转型起着承前启后的作用。一方面,通过文艺复兴时期人文主义者的文化翻译实践,继承了希腊罗马古典文化的因子,另一方面,通过对《圣经》的民族语翻译和宗教改革,革除了中世纪晚期基督教弊端,打破了罗马天主教对欧洲思想领域一统天下的格局,对基督教新教的发展、欧洲社会思想领域的变革、民族国家的成长和资本主义早期的形成和发展奠定了思想基础。  相似文献   

16.
维护世俗封建统治秩序是路德一贯的、根本的政治立场。路德对农民战争的态度和他晚期强化世俗政权的主张均是他维护世俗封建统治秩序的一贯立场在新形势下的必然发展,并不意味着他"背叛了人民"。路德中晚期继续坚持维护民族利益;他晚期的政治主张与封建诸侯的政治主张仍有显著差异,某些政治观点包含了与封建等级制度不相容的进步因素。因此路德晚期并未"成为诸侯的奴仆",而是坚持了当时先进的市民阶级的政治立场和主张。  相似文献   

17.
发生在十四世纪青藏高原的宗喀巴宗教改革和十六世纪欧洲大陆的加尔文宗教改革对当地的政治、经济文化等方面产生了深刻的影响.文章对两次宗教改革时期的社会背景、改革的内容等方面进行了比较研究.在此基础上,分析了两大宗教改革在社会功能方面体现的差异性及其原因.  相似文献   

18.
十六世纪末至十七世纪初,欧洲各国处于由封建社会向资本主义过渡的大动荡时期。在这一时期,莎士比亚的著名悲剧《哈姆莱特》和塞万提斯的长篇杰作《堂吉诃德》把人文主义文学推向了高峰;而曾经照亮千万人心灵的人文主义理想却日趋幻灭,历时三百年之久的人文主义文学也开始缓慢地退出历史午台。文学典型凝结着时代的精神。哈姆莱特、堂吉诃德这两个不朽的文学典型恰是人文主义理想幻灭的两幅悲剧缩影。同是反映同一个时代悲剧  相似文献   

19.
论莎士比亚戏剧创作思想的基督教渊源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作为文艺复兴时期人文主义文学的代表作家,莎士比亚的戏剧既具当时先进的人文主义文学的那种反对封建桎梏、争取个性解放和社会进步的强烈的时代精神,同时又贯穿着作家鲜明的仁慈、宽恕和博爱的精神。这种精神既来自古希腊罗马文学的传统、更来自基督教思想。  相似文献   

20.
周盛 《科技信息》2007,2(13):103-1445
萨士比亚的人文主义以他的十四行诗为代表。十四行诗不仅阐述了人文主义,而且还歌颂了人类友谊,它是文艺复兴精神的真实反映,再没有像十四行诗这样高度赞扬人类友谊的文学作品了。本文从文学功用的角度讨论了萨士比亚的第18首十四行诗的实用功效和目的,让读者感受到了这首诗的魅力。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