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漳州师院学报》2022,(4):88-94
在“对外讲中”的跨文化传播与文学写作策略的驱动下,林语堂海外时期用英语创作的科幻小说《奇岛》,因书写语言、目标读者等方面的非中国属性而具备异国属性、跨文化属性。通过小说中以劳思为代表的海外混血华裔形象,以孔子、庄子思想为代表的中国哲学思想,以及《桃花源记》文学原型等三重中国形象的梳理,指出小说中的中国形象具有自塑性与他塑性的双重属性。自塑形象表现为中国形象的正面性,是科技主流话语语境中对中国诗性智慧的重新确证,反映出林语堂对中国文化的深层认同;他塑形象则凸显为对中国形象的混杂化处理与隐匿化处理,反映出林语堂高超跨文化叙事能力。林语堂科幻小说的中国形象阐释,是自我与他者视域融合的形象学呈现。  相似文献   

2.
对人生的悲观看法是王韬走上小说创作道路的重要原因。为了摆脱现实人生的梦魇,王韬在小说中虚构理想的人生,以此得到心灵的慰藉。王韬为漂出人生苦海而抓住的“虚构”之舟,无意中却碰到了小说艺术最本质的特征。王韬从人生的角度彰显了虚构在小说中的作用,从艺术的角度总结了虚构的两种形式:“凭实构幻”和“凭虚构幻”。坎坷不平的人生经历使王韬自觉地继承了中国历史上“穷愁著书”的传统,这也是他从事小说创作的巨大动力。王韬对小说价值及地位的认识比前人大有提高,基于此,与古人“托诗以怨”的趋向传统不同的是,王韬“托小说以怨”。王韬还总结了小说的三大功能:寄情、娱乐和教育。对于小说的教育功能,王韬的观念比较陈旧,他提倡小说的教育内容应以堆护纲常名教为主,反对有损封建伦理的内容。作为最早的启蒙思想家之一,王韬并未赋予小说启蒙大众的重任,而仍把小说当作文人雅士排愁泻怨的工具。这些都体现了王韬小说思想的落后。  相似文献   

3.
《漳州师院学报》2022,(4):80-87
在中国古典小说中,牛很早即被赋予神圣的地位,“食牛”是一种禁忌。而到了清末,“食牛”这一源自西方的习俗在西学框架中得到正面的文化阐释。在这一时期的小说中,食牛者往往拥有西学背景,拒绝接受“食牛”的角色要么充当了旧学代表,要么尚处于刚开始学习西学的阶段。小说中的“食牛”行为已不再是简单的西俗,而是上升到西学的层面。这正是清末中西“学战”在小说中留下的痕迹。  相似文献   

4.
林语堂在《吾国与吾民》中建构的“中国形象”与西方“中国形象”话语谱系有着明显的联系与区别。针对西方“中国形象”话语的负面成分。例如“黄祸说“”以及中国妇女形象等问题,林语堂在建构自己的“中国形象”时作了修改;同时,林语堂也借鉴了西方“中国形象”的合理成分。这一借鉴隐含了现代性的观照。林语堂的“中国形象”建构策略为中西文化交流提供了很好的范倒。  相似文献   

5.
贞节观是对女性的单向设置。五四以后,贞节制度崩溃,但传统贞节观的阴影依然存在,并对“五四”后开始涌现的女性写作产生了影响。随着女性意识的增强、时间的推移,女性的写作对传统贞节观呈现出一种逐步瓦解的趋势。女性写作对传统贞节观的瓦解既有时代的烙印,又有女作家自身个性的原因。  相似文献   

6.
林语堂用英文写作了大量随笔、小说、传记,向海外读者介绍中国传统文化。而这些作品要在异国发表,必须接受“语言、出版、市场”三座大山的考验,林语堂如何让异质文化读者认同和选择他的作品?他在传播中采取哪些传播策略?笔者认为,林语堂向海外读者传播中国文化的优势之一是:他中西兼融,视野开阔,语言幽默,适合西方读者的口味;另一个优势是精通英语。这就为他传播中国文化奠定基础。同时,林语堂在文化传播中,选题独特,写作有的放矢;写作时会考虑海外读者当下的文化视野和兴趣;直接用英文写作,直接在美国出版,这些成功的传播策略使他的书几度名列美国畅销书排行榜的榜首,创造了在美国传播中国文化的神话。  相似文献   

7.
罗伯-格里耶新作的<反复>,再一次显示出了作家所开辟的"新小说"的特有风采.它同样是一部迷宫似的作品,是一部充满智力游戏而又不守规则的作品.它令人兴奋,也令人困惑,它激起读者探索迷宫的情趣,也捉弄得读者对之望而生畏.而这一切的魅力与诱惑无疑得之于小说中那些精神容貌相似,却又有着不同情感欲望的叙述者们,得之于小说那既别具一格却又似是而非的叙述话语,得之于小说那诸种可能与不可能的谜一般的人物设置与情节展现.  相似文献   

8.
白先勇的短篇小说中,最引人注目的,就是那一个个生动鲜明、形神兼备的女性形象。金大奶奶、玉卿嫂、李彤、尹雪艳、钱夫人……从他的作品中鱼贯而出。旅美作家放梨华曾说过:“在20世纪60年代的中国,没有一个作家刻划女人,能胜过他。”可以这样认为,白先勇总是以女性形象表现他不同阶段的生命体验,展现不同的生命形态。作为一个男性创作主体,他选择了女性的处境和挣扎以表现“逝去”的主题。而且,当我们从女性视角去透视时,就不难发现,客体化的女性形象渗透着男作家对女性的先在要求,她们是按照男性作家的预设而被创造出来的,而…  相似文献   

9.
“人”“”合一的写作教学新理念,预示着以人为本、注重学生写作主体性、开放性、体验性、生成性和创造性的现代写作教学新思维的唤醒及其价值回归。写作教学新理念和现代教学理论是构建互动式写作教学模式的指导思想和理论基础,互动式写作教学模式有其独特的特征及对教师角色地位要求,开放型、交流型、激励型、评价型的写作教学成为互动模式结构的主要成分,其实施目的和要求应体现在更深层次的人取向上。  相似文献   

10.
传统社会语言学观认为,在日常交际中,谈话一般受权力、地位、财富、名望高的人支配,即拥有话语“权势”的人掌握主动权;然而,随着时代的变迁,话语交际的重要性日益显现。本主要论述在实际生活中交际“权势”的非对位现象。从而说明话语交际受多种因素影响,“权势”与说话人社会地位并非完全对等。  相似文献   

11.
关于机会成本的几点认识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奥地利学派弗·冯·维塞尔在其《自然价值》中,通过对成本定律的分析,将效用与成本联系起来,独创了“机会成本”这一概念①。维塞尔指出:“在生产财物能够做为许多种不同的使用的场合,……在这里必须注意选择那些无论在种类和数量方面都能证明是经济最有效率的使用。”③这就是说,对一种要素资源的使用,必须在多种不同的使用机会中寻求最优者。而这种最优的使用,作为经济的最有效率,就不仅包括了要素资源使用者的收益的最大化,还包括要素资源在社会配置上的最有效率,使用的社会效益也最佳。在现实的社会生活中,人的欲望是无限的…  相似文献   

12.
时间之箭即将穿越奔腾激荡的20世纪大峡谷,历经百年风雨的中国学术界正雄心勃勃为自己的21世纪构筑起一座巍峨的思想大厦,却发现在你方唱罢我登场的学术舞台上唱了百年之后,不知道下一个节目究竟唱什么调。有学者惊呼:“中国现当代文化基本上是借用西方的一整套话语,长期处于文化表达、沟通和解读的‘失语’状态。因此,重建中国文化话语具有相当的紧迫性和重要性。”①在发现“失语”之后的不知所措中,思想文化界潜动着“回返母语”的精神探求。这种学术动向很快传递到中国古典文论和美学研究界,倡言古代文论的现代转换,使本来走向…  相似文献   

13.
在中国近现代文学中,林语堂属于靠写作致富的少数作家之一。其丰厚的经济收入是他独立人格、闲适生活的前提与基本保障,但也是影响他“被认识”、“被评价”的一个重要因素。金钱甚至在一定时候成为损害林语堂形象的一张无形的网,而影响他被客观公正评价的主要原因是他的享乐主义人生观、义利兼重的金钱观,显然这一观念与中国传统文化和当时社会背景格格不入。  相似文献   

14.
汤显祖是具有强烈时代责任感的戏曲作家,根据唐人小说改编而成的“四梦”不是对前人题材的机械沿袭,而是推陈出新,汇入了极具特色的创造,与小说相比已经有了很大的不同。他利用改编这种方式,在戏曲中融入自己的生活体验和感受,充分表达了他的创作思想和和审美理想,“四梦”所包容的内涵是唐代小说远不能望其项背的。  相似文献   

15.
应该说,狄更斯并不是一个歧视女性的作家。在生治中,他爱她们、尊重她们。然而在创作中,他又总是有意无意地贬低她们,把她们置于男性之下。这主要由于两方面的原因。一是当肘社会、文化潜移默化的影响,一是他本人身为男性这一质的规定。当然,他本人的经历和成功史也增强了他的“男性优越感”。不过,讨论狄更斯小说男性意识产生的原因不是本文的主旨,木文准备讨论的,是它在狄更斯长篇小说中的具体表现。近四百年前,忧郁的丹麦王子曾百感交集地慨叹:“脆弱啊,你的名字叫女人!”这句断言在狄更斯的小说中得到了反响。狄更斯笔下的…  相似文献   

16.
毕淑敏的《拯救乳房》由于惹眼的书名而让人疑心其哗众取宠.掩卷之后,深悟作者的良苦用心.作者以乳房为视点,“通过身体思考”,寻找女性的生命轨道,毫不夸张地说,是一部发人深省的女性小说.  相似文献   

17.
后现代思潮在中国的兴起,给我们提供了一个反思的启示和机遇。从“去中心化”、“解构与多元性”等后现代思潮观念入手,可以反思中国汉诗在当下的境遇与发展。中国新诗自胡适等人开始,在西方现代性的冲击下所形成的新汉语思维和话语结构依然无法摆脱中国传统中“天人合一”的这个潜藏的思想编码的影响,不管走得多远,也不管你是否愿意,新诗必然要回归传统诗学的视野之中,因此,我们在关注新诗的同时,更要关注当下的传统诗词,真正做到“还历史以真实”面貌,让现代旧体诗回归文学史的整体框架之中,这才符合我们进步的历史的要求。  相似文献   

18.
现代派诗歌中的“意识流”技巧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意识流”是本世纪初,出现于西方文学中的一种技巧。以往国内外对“意识流”的研究,测重于小说方面。实际上,西方文学中的“意识流”现象,在诗歌和小说两种体裁中是同时出现的。很大程度上,小说是照搬了诗歌中总结出的方法。意识流技巧从多方面吸取了营养。亨利·相格森灼哲学、威廉·詹姆斯的心理学、弗洛伊德的无意识理论,为“意识流”模拟意识活动提供了根据。“意识流”还借鉴了音乐表现手法。此外,象征主义流行以来,文学自身的演变,也是意识流技巧形成的一个重要因素。本质上去,“意识流”是一种模拟技巧。“意识流”大师詹…  相似文献   

19.
从把握命运自我意识的觉醒到满怀豪情地要为社会服务,再到困于家庭和社会的层层阻碍,以至于感受到生命不自由的苦痛,而去探寻人生哲理,“五四”女性文学真实袒露了现代女性初次摆脱家庭女奴地位、重返社会公共生活领域时的心路历程,开启了二十世纪中国女性文学的一个基本母题。  相似文献   

20.
上海弄堂在王安忆的小说中频繁出现,它不是一个简单的上海符号和文学意象,它融入了作家感性与理性的双重认知,代表着一种文化,王安忆以女性作家和弄堂寄居者的身份为我们呈现了“开放与保守”、“世俗与诗意”、“包容与排他”等双重性弄堂文化.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