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查询到14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0 毫秒
1.
杨雄在否定自己赋作的同时,对西汉大赋进行了梳理与评价,提出了"诗人之赋丽以则"的观点和文质并重的主张,对东汉赋的发展和曹丕、刘勰的赋论都有着重要的影响,也使赋与诗的结合有了良好的开端. 相似文献
2.
佐哈尔在文学翻译理论中首次提出了"多元系统论",并把翻译文学纳入特定的译入语文化,探讨其在多元系统中的"中心—边缘"地位。本文试图通过对比分析《哀希腊》两个汉译本,探究多元系统论对英诗汉译及翻译策略的解释力。 相似文献
3.
李建国 《湖北三峡学院学报》2010,(6):28-31
以陈亡入隋文人及其创作为中心,探讨了所谓“南冠之思”是作为对自身存在状态的一种悲剧性生命体验,包括对南方故土的乡关之思,对国家倾覆的惨痛记忆,对自身社会身份的失落感和旧臣情怀,对人生和命运的悲剧感。这种体验的语言呈现构成“南冠之诗”,从而反过来昭示、确认并强化了他们的存在悲剧。从文学史来考察,南冠之诗还明显突破了南朝文人原来的审美情趣,导致诗歌的新变。 相似文献
4.
文学研究会成立初期,在"为人生"的理论引导下开始探求文学的现代走向。以文学研究会的机关刊物《文学旬刊》中刊发的文学作品为研究主体,从题材选择与写作手法等方面探求文学研究会最初的创作形态,从而更清晰地体现"为人生"的理论内涵。 相似文献
5.
寓言化创作作为一种重要的创作手法,大量存在于文学作品之中。池莉"人生三部曲"的寓言化倾向主要表现为将人的生存状态,真实地融入生活中最平凡的事件中,表现社会底层人的生活状态与生活理想,作品涉及到整个人类的现实生活、生存状态和精神实质,具有极强的教育性和启示性。 相似文献
6.
西晋的辞赋创作极为兴盛。陆机把赋的表现领域拓展到诗赋创作自身,以赋体的形式呈现出这一时期亟待解决的文学理论问题。《文赋》论述的对象是以诗赋为主的文学创作群体,而辞赋在他们的创作中占有重要地位。陆机结合自己创作心得对汉魏以来的诗赋特别是辞赋的创作进行理论上的总结,并调适了诗、赋两大传统之间的紧张关系。 相似文献
7.
民国初年,伴随着社会转型,作家的主体意识发生变化,无论是自觉承担启蒙济世的的重任,还是对小说使命的认知,均与传统迥异。这种变化影响到小说创作,既产生了新的形象,也促使内蕴更新,凸显出人本意识;同时导致小说叙事特征的变革,限知叙事视角的引入、“革命+恋爱”叙事模式的产生以及心理描写等叙事特征的嬗变,凸现出中国小说现代化的特质。 相似文献
8.
民国初年,伴随着社会转型,作家的主体意识发生变化,无论是自觉承担启蒙济世的的重任,还是对小说使命的认知,均与传统迥异。这种变化影响到小说创作,既产生了新的形象,也促使内蕴更新,凸显出人本意识;同时导致小说叙事特征的变革,限知叙事视角的引入、革命﹢恋爱叙事模式的产生以及心理描写等叙事特征的嬗变,凸现出中国小说现代化的特质。 相似文献
9.
蔡桂全 《玉林师范学院学报》2015,(1):140-143
经济、社会的飞速发展要求高等学校要为社会培养复合型的综合人才,这就为高校的人才培养模式提出了更高的新要求。通过长期选派大学生入企挂职等社会实践活动,培养大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全面提高大学生的综合素质,为区域经济的发展和社会发展,培养更多适应社会需求的应用型综合人才。 相似文献
10.
吴锡民 《玉林师范学院学报》2014,(1):8-12
在央视镜头下,新世纪以降,北海蛋民的生活发生了不小的变化,而“变化”的主因,在蛋民看来,是党和国家好的政策所致。与此同时,“变化”也反映出蛋民们量力而行的生计选择。在选择中,那些依然迷恋蛋家传统生存之道的水上居民,着实愿意过并喜欢过被称之为“人生常态”的自足自乐的简单生活。这种生活,不乏世上古老真理的蕴含,那就是:活得简单方能活得自在。 相似文献
11.
在《汉书·艺文志》中,赋是以类区分,以品相别,杂而不乱。《汉书·艺文志》对枚乘、东方朔、扬雄等人作品的处理,都能得出合理的解释。这样的分类与排序,一方面与《汉书·艺文志》总的编撰体例保持一致。另一方面是受当时的学术观念、价值标准和批评方法的影响,反映了汉代朴实学风。 相似文献
12.
在以悲愁为美的审美心态和悲情文化观照之下的中国古典诗词创作中,直接以愁字入诗的篇什就多不胜数。本文从一些有代表性的篇章入手,分析、论述古人如何以同一个愁字抒发不同的情怀,表达不同的人生体验,以及为其不同的愁思所营造的缤纷斑斓之意象、因其不同的愁情所流露的纷披陆离之意绪,从而试图探寻,这种“同而不同”的创作方法所达到的人性与存在的深度,及其对当代文学创作的意义和价值。 相似文献
13.
李翱对于佛教的态度,既不同于韩愈简单反佛、道,也不同于柳宗元等人只指明反佛、道的方向。他避免了韩柳各自的不足,开辟了第三条途径:援佛、道入儒以反佛、道。李翱在理论上坚持儒家本位,同时大胆借用佛、道的某些方法,吸收佛、道的某些内容,较好地解决了儒佛之间的冲突。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