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562 毫秒
1.
日本实施山地灾害的治理已有100余年历史,积累了丰富的治山经验,总结出了一套先进、科学的治山工程技术。通过治山可以减小塌方、泥石流等次生灾害发生的频率,减轻地质灾害危害。介绍了日本治山工程的主要技术措施,以期为开展此类山地灾害治理提供借鉴。  相似文献   

2.
利用景观生态学的理论,以柞水县下梁镇为例对秦巴山地农业景观空间格局及其动态进行研究,通过分析表明,地形和人类活动是影响山地农业景观空间格局的两个主要因素,人类活动是景观空间格局动态的主要驱动因子,农业景观的生态重建必须考虑规范人类活动的性质,程度,本研究可对优化山地农业景观结构及提高生态环境质量和农业资源的持续利用作出有益的探索。  相似文献   

3.
建设新农村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化的必然要求,而新农村规划规划是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一部分。文章通过生态环境保护、新农村道路设计、农业带规划等几方面来对山地新农村进行设想。  相似文献   

4.
基于我国西南部山地农业的适度规模经营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土地管理模式的不合理导致农业生产成本高、经营效率低等问题长期占据农业热点问题排行榜,发展农业适度规模经营在理论界和政策界已形成基本共识。结合我国农耕用地中山地面积广的特点,特选取了我国西南部典型的山区耕地,并以山地玉米种植为例,探索细碎的山地农业在面对当下农业规模化经营的浪潮时应采取何种对策,从而实现农户收益增加和山地农业的可持续发展。  相似文献   

5.
本文分析了陇南山地特色生态农业的特点;探讨了陇南山地所面临的主要农业生态环境问题及其影响因素;提出了科学规划,建立综合配套的防治技术体系;根据区域自然条件、生态特点,制定符合特色农业产业的开发规划;建立优势特色规模化、标准化生产基地;全面实施无公害生产技术等特色农业生态环境建设与可持续发展的基本对策。  相似文献   

6.
吴忱  李善祥 《贵州科学》1992,10(3):106-109
河北山地包括河北省西部太行山地,北部燕山、冀北山地和西北部山间盆地。山体走向西部和西北部主要为北东向,北部主要为东西向。海拔由50(燕山)或100(太行山)m至2800m。年平均气沿4~12℃,年平均降水量400—600mm。太行山与燕山属暖温带半湿润季风气候;冀北与冀西北山地属暖温带半干旱季风气候。主要为褐土、棕壤及少量栗钙土。河北山地的农业组合类型,一方面自东南向西北随着纬度的海拔高度的增加而有水平方向的地带性变化。另一方面在地带变化中的每一个地带里,无论是大农业,还是种植业,又有着垂直方向上的不同组合型。而决定该组合型自低山至高中山,自山麓至山顶不同分布规律的就是山地地形面。  相似文献   

7.
突变理论在山地生态环境脆弱性分析评价中的应用初探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突变理论创立于二十世纪七十年代,广泛应用于“软”、“硬”科学领域.根据山地环境中出现的突变现象及山地生态环境的特点,初次将突变理论应用于山地生态环境脆弱性分析与评价中,建立了山地生态环境灾害致因突变模型.在分析山地环境的自然、社会与经济状况,并建立山地生态环境稳定性评价体系的基础上,运用突变理论中的归一公式,求取山地生态环境的稳定度,从而判断该生态环境的脆弱度,并对此方法做出了评价。  相似文献   

8.
对我国山地环境研究的思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山地包括海拔>500m的山区、高原及>500m的丘陵,是陆上的“岛屿”,有一定的高程、起伏度和切割度。山地是大自然给予人类生衍的一种重要环境,在人口膨胀对自然资源需求日益增加的今天,开发山区是不可避免的行为。我国是个多山之国,山地丘陵的面积约650万Km~2,占国土(陆地)总面积的67.7%,有45%的人口居住在山区。山区属“老、少、边、穷”区,研究和开发它,对四化建设具有战略意义,这是一项重大研究任务和系统工程。它不只是研究自然,也不是只研究社会,而是研究两者“耦合”运动的地理环境巨系统,寻求对人口、资源、能源、环境等问题的对策与协调发展。  相似文献   

9.
农业信息传播是农业信息化的重要内容,西部边缘山地农业信息传播的研究对该地农业信息化建设具有举足轻重的作用。以四川达州为例,基于该地地情、民情和农情,从信息传播的内容、载体、形式、方式和途径等方面入手,构建适用于该区域农业信息化建设的农业信息传播体系。  相似文献   

10.
【目的】梳理山地乡村景观研究的相关成果,分析山地乡村景观研究进展。【方法】在系统分析山地乡村景观相关文献基础上,基于乡村景观分类方法,主要从山地乡村的垂直生态景观、山地乡村农业景观、山地乡村聚落景观、山地乡村景观文化等研究方向综述了山地乡村景观的垂直分异性、生态脆弱性、多功能性、立体农业景观、梯田文化、传统聚落文化等方面的研究进展,及山地乡村景观研究重格局轻功能等不足。【结果】借鉴景观生态学的思想和方法提出了山地乡村系统多维景观格局演变趋势、山地乡村景观格局演变驱动机制和山地乡村景观多功能权衡等重点研究方向。【结论】研究结果对山地乡村景观的理论研究具有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11.
在广西龙胜县里骆林区进行11年森林气候观测基础上,对低山区域杉木林气候和中山区域常绿阔叶林气候的光能,热量和水分资源进行分析,并计算了它们的植物气候生产力,提出对桂东北山地气候资源开发利用的四点建议:(1)提高光能利用率;(2)创造更适宜的生态气候环境,以更有效地利用热量资源;(3)中山区域的首要生产任务是:最大限度地保护和扩大非常丰富的水源,(4)引种(进)和推广适宜山地生态气候条件的树种和农作  相似文献   

12.
为了改善生态环境,合理利用自然资源,发展贫困山区经济,确保粮食安全与农民收入增加,评述了三峡库区农业发展中存在的问题及原因,最后笔者结合库区实际,提出了持续发展立体农业的对策。  相似文献   

13.
本文选择北京山区作为研究对象,首先分析了当前北京山区农业与农村经济发展中存在的问题,主要有资源环境承载能力下降、城乡差距持续扩大、农村劳动力流失、建设用地粗放利用、产业同构严重以及乡村地域文化消失等。在此基础上提出了农业产业结构调整与发展都市型农业、促进农业多功能性发展、特色农业品牌打造与营销、山区农村空间重构、发挥农业合作社的作用、大力发展沟域经济促进山区乡村生态旅游发展和严控体量经济促进农村可持续发展等7条切实可行的山区农业与农村发展路径。结合北京山区农业与农村发展实际情况提出了坚持城乡统筹、推进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建立农田质量动态监测、严控农村建设用地审批制度、创新农村土地流转制度、建立北京山区沟域经济建设管理审批制度和加大生态补偿与财政转移支付力度等政府宏观政策方面的建议。  相似文献   

14.
广西的石灰岩按性质可分为纯质石灰岩、夹硅质石灰岩、夹砂页岩或火成岩的石灰岩三种类型。不同的石灰岩风化发育形成的土壤的理化性质差异显著,对农业生产的影响巨大,必须因地制宜,合理安排农、林、牧业生产,才能取得良好的经济、社会和生态的综合效益。  相似文献   

15.
该文在对广西那坡县农业土地资源现状和结构进行分析的基础上,总结了该县有利于农业土地持续利用的经验,指出了不利于农业土地持续利用的限制条件和开发中遇到的主要问题,并根据可持续发展的思想提出了相应的对策和建议。  相似文献   

16.
商丘、宁陵、民权三县是黄淮海平原低产区的重点综合治理区。本文基于对三县农业生产条件及其历史发展的调查,对该区的农业生产结构及其与生产条件的关系进行了初步分析,为充分发挥本区自然优势,有效地利用外资,彻底治理黄淮海低产区,提出了初步的调整意见,并预测了今后应遵循的发展方向。  相似文献   

17.
石灰岩山地是荒山造林的重点和难点。通过对济南市南部山区的调查,分析了10种主要物种的重要值、生态位宽度、生态位重叠等指标,发现侧柏是济南南部山区群落的主要单优势种和建群种,灌木层中黄荆是主要优势种,草本层中主要为羊胡子草。根据综合评估的结果,侧柏-黄荆(胡枝子)-羊胡子草可作为石灰岩山地乔木-灌木-草本的建群种。黄榆和山榆存在较小的生态位重叠(数值为0),可以考虑在进行荒山治理过程中对两者进行合理配置。这些研究对山东石灰岩山地植被优化配置具有参考价值。  相似文献   

18.
文章从观光农业的性质认识出发 ,侧重论述了观光农业的发展条件、发展前景和发展中不容忽视的问题 ,提出了观光农业开发中应该遵循的原则 ,即强调规划 ,点面设计相结合 ;突出特色 ,因地制宜 ;以农为基础 ,农游相结合 ;重视经济效益、社会效益、生态效益相结合等原则 ,力促观光农业的理论研究与实践开发朝着健康、持续的方向发展。  相似文献   

19.
某隧道B标施工监测预警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总结了变形监测手段在某隧道施工过程中取得的经验和成果,有助于监测技术的应用和推广,可为类似条件的公路隧道工程实践提供了借鉴。  相似文献   

20.
生长于石灰岩山地的金丝李(Garcinia paucinervis)主要分布在广西西南和云南东南部,其枝叶树皮可作药材,有清热解毒、消肿的功效,其材质坚重,硬度大,耐腐、耐水性特强,可用于机械、军事、建筑等,有很高的经济价值。该植物具有抗肿瘤、抗病毒等药理作用,从该植物中分离得到呫吨酮类、苯甲酮类、萜类、缩酚酸环醚类、酚酸类等化学成分。本文阐述金丝李的生物学特性、化学成分、药理作用等方面的研究进展,为该植物的深入研究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