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安徽科技》2007,(3):4-5
《国家中长期科学和技术发展规划纲要(2006~2020年)》(国发[2005]44号)提出,今后15年科技工作的指导方针是:自主创新,重点跨越,支撑发展,引领未来.必须把提高自主创新能力作为国家战略,贯彻到现代化建设的各个方面,贯彻到各个产业、行业和地区,大幅度提高国家竞争力.《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实施科技规划纲要增强自主创新能力的决定》强调,增强自主创新能力,关键是强化企业在技术创新中的主体地位,建立以企业为主体、市场为导向、产学研相结合的技术创新体系.  相似文献   

2.
建设公共服务平台是产业发展所需 增强自主创新能力,建设创新型国家,是以胡锦涛同志为总书记的党中央审时度势作出的战略决策。科技基础条件平台建设是提升我国科技创新能力的基础环节,关系到国家创新体系的建设和我国未来科技发展总体战略的实施。各地贯彻《2004-2010年国家科技基础条件平台建设纲要》和《国家中长期科学和技术发展规划纲要(2006-2020年)》的精神,纷纷加大科技投入,着力推动公共服务平台的建设。  相似文献   

3.
厦门大学是我国近代教育史上第一所由华侨创办的大学,也是目前我国唯一地处经济特区的国家“211工程”和“985工程”重点建设的高水平大学。建校85年来,学校秉承“自强不息,止于至善”的校训,积累了丰富的办学经验,形成了鲜明的办学特色,成为一所学科门类齐全、师资力量雄厚、居国内一流、在国际上有广泛影响的综合性大学。在新的历史时期,党和国家做出了增强自主创新能力,构建国家创新体系,建设创新型国家的重大战略决策。建立以企业为主体、市场为导向、产学研相结合的技术创新体系成为增强自主创新能力的关键。这为以建设“世界知名的高水平研究型大学”为目标的厦门大学带来了新的机遇,也提出了新的挑战。日前,记者就如何发挥研究型大学的作用,推动产学研紧密结合等问题采访了厦门大学杨勇副校长。  相似文献   

4.
声音     
《华东科技》2007,(11):9-9
要坚持走中国特色自主创新道路,把增强自主创新能力贯彻到现代化建设各个方面。认真落实国家中长期科学和技术发展规划纲要,加大对自主创新投入,着力突破制约经济社会发展的关键技术。加快建设国家创新体系,支持基础研究、前沿技术研究、社会公益性技术研究。加快建立以企业为主体、市场为导向、产学研相结合的技术创新体系,引导和支持创新要素向企业集聚,促进科技成果向现实生产力转化。——胡锦涛总书记10月15日在党的十七大报告中明确指出  相似文献   

5.
《果洛科技》2007,(1):30-33
各县委、县政府、州委各部委、州直机关并省驻州各单位、各群众团体、武警果洛支队: 2006年6月9日-10日,省委、省政府召开了全省科学技术大会,认真贯彻党中央关于增强自主创新能力、建设创新型国家的战略决策,提出了在继续实施“科教兴青”战略和“人才强省”战略的同时,不断提高自主创新能力,扎实有效地推进创新型青海建设的重大决策。为认真学习和贯彻这次会议精神,切实落实好《省委、省政府贯彻〈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实施科技规划纲要、增强自主创新能力的决定〉的实施意见》,切实推动我州的科技进步和自主创新。现结合我州实际,提出如下贯彻实施意见。  相似文献   

6.
2006年初召开的全国科技大会要求全党和全国人民要抓住和用好本世纪头20年发展的重要战略机遇期.坚持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贯彻党的十六大和十六届三中、四中、五中全会精神,全面落实科学发展观,组织实施《国家中长期科学技术发展规划纲要(2006-2020年)》,增强自主创新能力.努力建设创新型国家。胡锦涛总书记年初视察厦门时指出:“要积极推进科技体制创新.加快构建区域创新体系。启动一批重大项目.力争在一些重点领域和关键环节取得突破。大力增强原始创新能力、集成创新能力和引进消化能力.不断提高科技进步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  相似文献   

7.
党的十七大报告提出,提高自主创新能力、建设创新型国家,这是国家发展战略的核心,是提高综合国力的关键。报告明确要求坚持走中国特色自主创新道路,把增强自主创新能力贯彻到现代化建设各个方面。关于高等学校该以怎样的有效方式为提高自主创新能力做出贡献,记者专访了哈尔滨工业大学校长王树国。  相似文献   

8.
“自主创新是支撑一个国家崛起的筋骨”。要把增强自主创新能力作为国家战略,贯彻到现代化建设的各个方面,落实到各个产业、行业和地区,努力把我国建设成为具有国际影响力的创新型国家。北京作为首都,是全国政治文化中心。北京具有3000多年的建城史,800多年的建都史。我们不仅要把北京建设成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首善之区,建设成世界城市、宜居城市,还应把北京建设成为享誉世界的“创新之都”。  相似文献   

9.
东北大学:产学研互动 推动企业创新与发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东北大学始建于1923年,是一所具有悠久历史和光荣传统的大学。学校从建校之初就立足于我国工业的发展,80多年来为祖国建设与发展不断输送高级人才与高端技术,形成了以冶金,材料、矿业、机械等为主的一批传统优势学科。新时期,国家做出了”提高自主创新能力、建设创新型国家”的重大战略决策,制定了“建设以企业为主体、市场为导向、产学研相结合的技术创新体系”的方针。  相似文献   

10.
国家创新体系是以政府为主导、充分发挥市场配置资源的基础性作用、各类科技创新主体紧密联系和有效互动的社会系统。2006年颁布实施的《目家中长期科学和技术发展规划纲要(2006~2020年)》(以下简称《规划纲要》)提出全面推进中国特色国家创新体系建设.这是我国科技体制改革的根本目的.也是我国提升自主创新能力、建设创新型国家的必然要求。  相似文献   

11.
2006年北京市科学技术大会的召开吹响了“到2010年把北京初步建成创新型城市”的号角。这次科技盛会主要是为了深入学习贯彻全国科学技术大会精神,认真落实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实施科技规划纲要增强自主创新能力的决定》,部署实施北京市委、市政府《关于增强自主创新能力建设创新型城市的意见》,全面推进首都创新战略,努力建设创新型城市,推动首都经济社会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  相似文献   

12.
党的十七大报告中明确提出,“提高自主创新能力,建设创新型国家”是“国家发展战略的核心.是提高综合国力的关键”,并将其放在促进国民经济又好又快发展的八个着力点之首。胡锦涛总书记指出。要坚持走中国特色自主创新道路,把增强自主创新能力贯彻到现代化建设各个方面。解决好农业、农村、农民问题。事关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大局,  相似文献   

13.
《太原科技》2012,(6):110-110
中共中央政治局2012年5月28日召开会议,指出,建设创新型国家,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最关键的是要大幅提高自主创新能力。研究深化科技体制改革、加快国家创新体系建设。会议实现我国发展的战略目标,最根本的是要靠科技的力量,  相似文献   

14.
《科技潮》2006,(3):4
为抓住和用好本世纪头20年发展的重要战略机遇期,坚持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贯彻党的十六大和十六届三中、四中、五中全会精神,全面落实科学发展观,组织实施《国家中长期科学和技术发展规划纲要(2006—2020年)》(以下简称《规划纲要》),增强自主创新能力,努力建设创新型国家,特作如下决定。决定共分五部分:  相似文献   

15.
2006年底,广东省人民政府颁发的《广东省促进自主创新若干政策》,特别提出了要大力开展“引进-消化吸收-再创新”的政策,这是我省贯彻国家有关提高自主创新能力、建设创新型国家精神的重要体现,也是建设创新型广东的现实选择。  相似文献   

16.
党的十七大提出,提高自主创新能力,建设创新型国家,是国家发展战略的核心和提高综合国力的关键,2020年我国要进入创新型国家行列。创新型城市是创新型国家建设的重要支柱,要把我国建设成为创新型国家,就必须有一批城市率先实现创新驱动发展,成为创新型城市。建设创新型城市是探索城市发展新模式的迫切要求,是推进国家创新体系建设的关键环节。  相似文献   

17.
围绕“增强自主创新能力.建设科学技术创新型城市”的战略部署,厦门市委、市政府全面贯彻“自主创新、重点跨越、支撑发展、引领未来”的指导方针.始终以“发展高科技.实现产业化”为宗旨。策动各方面合力,推进以企业为主体,产、学、研相结合的科技创新体系工程.以此打造高新技术产业核心竞争力。  相似文献   

18.
吴胜 《科技信息》2010,(21):195-195
如何走出一务具有中国特色的自主创新道路,把增加自主创新能力贯彻到现代化建设的各个方面,是摆在我们面前的一项重大战略任务。提高自主创新能力,建设创新型国家,是全面落实科学发展观,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客观需要。  相似文献   

19.
《汕头科技》2005,(1):22-23
为贯彻党的十六大“健全现代市场经济的社会信用体系”精神,提高国家科技计划管理水平,推进我国科技信用体系建设,现就在国家科技计划中推进信用管理作出如下决定:  相似文献   

20.
为贯彻落实《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实施科技规划纲要,增强自主创新能力的决定》(中发[2006]4号)和《国家中长期科学和技术发展规划纲要(2006~2020年)》的精神,进一步加强国际科学技术合作中的知识产权管理和保护,保障合作各方知识产权权益,科学技术部研究制定了《关于国际科技合作项目知识产权管理的暂行规定》,以促进我国国际科技合作与交流事业的发展,推动国家创新体系建设。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