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598 毫秒
1.
董必武同志在长期领导我国法制建设工作期间,就法治文明方面阐述了一系列观点:人民代表大会制度是建设法治文明的前提,培养全民的法律意识是法治文明的基础,建设一支高素质的司法队伍是实现法治文明的重要条件,完善司法程序是法治文明的保证等。他的法治文明观是邓小平民主法制思想的重要来源。  相似文献   

2.
儒、道、释的“天人合一”观是古代农业文明条件下的别样的生态思想,它保留了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思想样本。从儒道释的“天人合一”观的阐释、儒道释“天人合一”观与生态文明的联系及对生态文明建设的意义三个方面说明了儒道释的“天人合一”观对于当代重塑人与自然的和谐关系,构建生态文明社会的借鉴意义及其深远的理论意义。  相似文献   

3.
气候与环境已成为全球关注的重大问题。日本工业化之始,牧口常三郎提出地球是人类的教育者和幸福之源,人类应与自然共享幸福。工业化成功之时,梅棹忠夫又提出"文明的生态史观",强调地理环境与传统文化在国家现代化进程中的独特作用,反对西方发展模式的普适性。他们的生态文明思想,为人类最终解决气候与环境问题提供了一个独特的视角。  相似文献   

4.
新的世纪来临之际,为了配合搞好“文明在校园、成才在高专”的系列活动,我们进行了一次问卷调查。这次调查发卷480份,共收卷400份,回收率83%。调查内容涉及饮食文化、人际交流、消除丑恶、日常行为等20多个问题。结果表明:学生渴望文明的春风,希望有一个良好的成才环境,自己也愿意树立文明形象,成为社会有用之材。1问卷调查1.1饮食文化在高校,相当多学生将自己的校园生活归结为“三点一线”,即教室、食堂、寝室。可见食堂在学生的学习与生活中占有相当重要的位置。大学生在此既消费食品,又享受文明。饮食问题,布置了两个题目…  相似文献   

5.
刘长明 《晋中学院学报》2015,32(1):15-20,37
我们面前有三个世界,即心灵界、社会界和自然界。与此相适应,文明大厦也分为心态文明、世态文明和生态文明三个维度。内心世界即心灵界的和谐谓之心态文明,人与人的和谐谓之世态文明,人与自然的和谐谓之生态文明。纵观文明三维,在文明进程中,其间互为条件,相辅相成,但又各有不同的地位和作用:心态文明是文明的起点,所谓文明之路,从心开始,此之谓也;世态文明是文明的要义,所谓文明大义,要在人和,此之谓也;生态文明是文明的应有视阈,所谓文明之光,万物并育,此之谓也。"三和"是走向文明的必由之路——与己和,涵养文明心态;与人和,营造文明世态;与天和,建构文明生态。文明之光普照"三界"而不遗,人心物并育而不相害。顺天应人,天人通泰,三态共进,彰显了化成天下的人文力量。  相似文献   

6.
陈海丽 《科技信息》2012,(8):104-105
新世纪,作为环境自身发展和全面落实科学发展观的需要、教育发展的需要、提高我国综合竞争力的需要和促进人全面发展的需要,生态文明观教育已成为一种趋势。在体育专业大学生学生思想教育工作面临更多问题下,需要我们将生态文明观教育引入体育专业大学生的思想教育工作中,拓展高等院校的德育工作,培养大学生的生态文明观,实现大学生的全面发展。本研究从生态文明观的视角入手,汲取人文、社会学科的研究成果,针对目前大学生生态文明观教育存在的诸多问题,笔者尝试探求了若干实践策略,如环境教育的推引与加强,生态文明道德规范的制定、生态文化建设活动的开展和社会实践活动的拓展。  相似文献   

7.
马克思主义关于文明的论述主要包括文明的起源,文明形态的划分,文明的发展规律,文明的阶级本质四个层面。马克思主义认为物质文明是精神文明的基础,是精神文明发展的动力,生产方式对精神文明起决定作用,精神文明为物质文明的发展提供智力支持,精神动力及稳定和谐的社会环境。建设高度的社会主义文明是共产党人的崇高境界。  相似文献   

8.
生态正义作为生态学马克思主义所倡扬的价值吁求,其所含纳的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生态理念、生产过程正义的生态程序、公民生态意识培育的生态践行以及政治改良和文化发展的生态旨归等思想为我们发展马克思主义、走出当代生态困境提供了有益启迪。但是,生态环境上的公平正义,既不是一个政治的问题,也不是一个文化的问题,更不是一个理性和观念的问题,而是社会制度和发展方式相结合的问题,必须借助社会制度的根本性变革才能得到实现。所以,生态学马克思主义的构想陷入了乌托邦。只有立足于人与自然、社会发展与人的发展的辩证关系的马克思主义生态文明思想才是我们建设生态和谐与社会公正的科学指南。  相似文献   

9.
为什么在21世纪之初提出建设中国社会主义生态文明?传统工业化、现代化凸显弊端,人类中心主义祸患无穷,资本霸权加剧人—社会—自然之间的矛盾。马克思恩格斯生态文明建设思想显示旺盛的生命力,深层生态学主张和中国传统生态文化思想都有助于我们摆脱生态危机。创新生态哲学、政治文明和生产方式,发挥人的主体性作用,是生态文明建设的成功之道。  相似文献   

10.
中国的乾坤生成观决定了"天人合一"是中华文化的核心。儒家对"天人合一"观所进行的生态伦理思想的阐述和完善,是当今生态文明建设的伦理基础。认真解读儒家文明的精髓——天人合一,反想我们所走过的路,有助于我们在人类文明建设的征途上走得更为平坦和顺畅。  相似文献   

11.
刘英芳 《科技信息》2011,(34):468-468
生育文明建设与社会主义建设的目标是一致的,并且能够起到加快、促进和发展的作用,这是实践的需要和群众的呼唤。,生育文明是一面主题鲜明的旗帜,引领人口和计划生育工作进入社会主义建设的主战场。在新的历史背景下,如何改变思想、更新观念、文明生育,成为新时期阻碍经济又好又快发展的一个重要问题,本文就此为中心,结合作者多年的工作实际谈几点看法。  相似文献   

12.
当今人类社会正在从传统的人种文明生活形式走向一种新的物种文明生活形式。物种文明是帮助人类走出狭隘的传统人种文明生活形式和拯救当今人类生存危机的文明生活形式。这种变化本质上是人类文明生活形式的革命,即由物种文明对传统人种文明所实现的革命,而物种文明哲学的创立及其对传统人种文明哲学的革命,既是对这种文明革命趋势的反映、揭示和阐发,又是进一步引导和推动这一革命趋势的思想先导。  相似文献   

13.
中西文化的对话是贯穿整个二十世纪的重大思想主题,二十世纪中国文学以“出走——返回”的模式“还乡”叙事,具有深厚而特别的文化意蕴,是对中西文化对话与互审的表象诠释,二十世纪中国文学“还乡”叙事留存着历史各个进程中新旧思想不同板块对撞进发的思想火花,记载着中国人对传统文化与西方文明关系的艰难持久而又不断深化的认识。  相似文献   

14.
生态文明是取代工业文明的新型文明形态的论断是不能成立的,但从人类生存与发展的角度看,这一说法是正确的。可以从人与自然关系角度将人类文明划分为"天人合一"文明、"天人相分"文明、"天人和谐"文明,"天人和谐"文明就是生态文明。生态文明既是一种文明形态又是一种基本的文明结构。  相似文献   

15.
陈克猛  刘栋  鲍玮 《科技信息》2010,(15):161-161,170
生态文明是在对传统工业文明进行批判的基础上发展出来的文明新形态,以尊重生态环境为前提,强调从维护社会经济,生态系统的整体利益出发,重视人类社会与自然界的和谐发展。"天人合一"思想主要是考虑人与自然的道德关系,是一种推崇顺应自然,以期人与自然和谐共存的生态自然观,是中国传统文化精神之一,是我国生态文明建设的重要哲学基础。  相似文献   

16.
没有生态文明,一切文明就没有享受的前提,生态文明是人类文明的基础。生态文明的本质要求是人与自然的辩证统一。传统的经济增长模式造成资源浪费、环境污染,人类开始反思人与自然的辩证关系;在城乡二元格局下,各自以自身为中心,使得资源的分配利用不能统一协调,进一步加剧了资源衰竭、环境污染的进程,所以生态文明应在城乡统筹中实现。本文以马克思、恩格斯的生态文明思想为理论基础,阐述生态文明建设和城乡统筹发展的相互关系,并就如何在城乡统筹发展中建设生态文明、构建和谐社会提出政策建议。  相似文献   

17.
北京中轴线蕴含着丰富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精髓,它融国家政治之轴、民族文化之轴、文化思想之轴、建筑艺术之轴与生态文明之轴等多重价值为一体,是北京历史文化乃至世界文化中一张耀眼的"金名片".研究中轴线文化与生态文明理念的融合,分析了新时代以人民为中心的生态文明思想,更加丰富了北京中轴线文化遗产的生态文化内涵,探索面向未来依托中轴线文化遗产开展生态文明教育的有效路径,促进人与城市、社会的可持续发展,是全体社会成员共同的社会责任与时代担当.  相似文献   

18.
科学劳动观是大学生文明素质应有之义。对大学生进行科学劳动观教育是我国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一项重要内容,是培养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者和接班人必不可少的基本环节,也是实施素质教育、提高高等教育质量的一个重要途径。但是我国当前大学生劳动观现状不容乐观,迫切需要对大学生进行科学劳动观的教育。加强大学生科学劳动观的教育是一个需要社会、学校和家庭共同承担的使命。  相似文献   

19.
《上海信息化》2011,(11):89-89
新浪、搜狐、网易等100多家网站在北京共同表示将参与“文明网站文明频道”评选活动,这是由首都文明办、北京市互联网信息办公室和北京网络媒体协会共同发起的。评选活动将历经自查申报、考评审核、公示审批、宣传表彰、效果延伸5个阶段。主办方将于2011年年底前评选出首批北京“文明频道”和“文明网站”,并进行不定期检查和动态管理。  相似文献   

20.
随着生态危机的日益严峻,生态问题成为关乎人类生存和发展的关键,世界已然形成追求生态文明的进步潮流。中国共产党大力倡导的生态文明观与古代的生态保护存在巨大差异,无论是从农业社会向现代社会的转型、从朴素的"天人合一"到"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的飞跃、还是从消极无为到积极作为的嬗变、从"圣王之制"到发展战略的根本差别,都说明中国共产党的生态文明观是对传统生态文明观的扬弃和超越。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