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介绍毛竹科学栽培技术,主要包括毛竹生物学特性,造林地选择,母竹选择,造林整地,移竹(母竹)移鞭造林、林地施肥、病虫害防治等内容,以期能够指导毛竹产业的发展。  相似文献   

2.
土壤条件、气候是影响干热河谷荒山竹子造林成活的两大因子,试验表明部分竹种在干热河谷荒山土层深厚的沟谷地段造林有较强的适应性。我们总结出适宜干热河谷竹子造林的最佳时间,另外还进行了干热河谷造林竹种初步筛选以及造林时施保水剂和不施保水剂的竹子后期生长情况对比试验。  相似文献   

3.
【目的】为揭示长叶苦竹(Pleioblastus chino var.hisauchii)新造林的生长发育规律,探究不同年龄竹株的秆形特征及不同龄级竹地下茎的鞭根生长情况,为长叶苦竹及其他混生型竹的栽培养护和经营管理提供参考。【方法】调查了南京林业大学溧水白马实验基地长叶苦竹新造林5年时的年龄结构和空间分布,标记整片竹林每株竹子的位置和年龄信息,随机选取3株1~5年生健康无病虫害竹株,测定其地径、株高、枝下高、每节节长和对应的节径等指标。追踪1~5年生竹鞭系,统计鞭段数、鞭节数、岔鞭数、芽数,测量鞭长、鞭径、鞭节长等指标。【结果】随着长叶苦竹新造林的更新,前4年新龄竹株数呈递增趋势。地径、株高和枝下高随竹龄的增长均呈递减趋势,且不同年龄竹株的地径和株高、枝下高和株高均存在线性正相关关系。竹秆每节节径由基部到梢部呈递减趋势,且每节节长和对应的节径存在线性正相关关系。新龄竹每节节径、每节节长、平均节径和平均节长均大于老龄竹。鞭径、总鞭长、鞭段数和芽数随竹龄的增长呈递减趋势。鞭长、鞭节长、岔鞭数和笋芽数随竹龄的增长呈先增后减的趋势,在造林第4年时达到最高。【结论】长叶苦竹新造林的年龄结构呈上...  相似文献   

4.
青海省自然环境十分恶劣,干旱严寒,风大沙多,水土流失严重,对造林成活率、保存率以及林木生长影响很大。因此,实行科学造林,提高造林质量,尤为重要。本文根据青海实际,提出了实施科学造林的建议,总结出选择立地条件和适生树种的良种壮苗,适时整地、蓄水保墒、科学造林是提高造林质量的主要环节,并提出了应着重抓好的几个技术环节。  相似文献   

5.
1、退耕还林成果 1.1 工程规模 自2000年以来,陇西县完成退耕还林工程41.11万亩,其中退耕地还林14.96万亩,还草0.1万亩,配套荒山造林工程24.45万亩,封山育林1.6万亩。工程涉及全县17个乡镇,200个行政村,1200个社,受益农户32000户、16.2万人。  相似文献   

6.
攀西地区利用大量的退耕还林地大力发展核桃种植,作者分析现在栽培生产中存在的问题,提出应当从选种、科学的品种配置、整形修剪、人工辅助措施、适时采收等技术环节着手,来提高核桃的产量、质量,从而使中国的核桃重新走进国际市场。  相似文献   

7.
通过对不同造林年限的撑绿竹3号标准地及伐倒竹的调查研究,分析了铜梁区撑绿竹3号生长过程和各测树因子间的相互关系。结果表明,该区撑绿竹3号平均每丛株数、平均单株杆径、平均单株竹杆鲜重一直呈上升趋势,竹杆鲜重随杆径的增加而增加,为科学经营撑绿竹3号提供了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8.
甘肃省退耕还林工程开始于1999年,截至2015年底,全省累计增加林草面积190.3万hm2,其中退耕地还林66.9万hm2,荒山荒地造林107.7万hm2,封山育林15.8万hm2,按照全省国土面积45.4万km2计算,共提高全省植被覆盖率4.18个百分点.退耕还林工程建设对改善了全省生态环境,提高农户收入,帮助贫困山区农民脱贫致富效果显著.通过对2015年度退耕还林荒山造林项目现状调查,全面掌握各工程实施单位的工程完成情况、质量情况以及工程管理情况,总结经验,发现不足,为今后的工程建设和管理提供科学决策的依据.  相似文献   

9.
黄汉爱 《甘肃科技纵横》2011,40(5):66-67,63
山丹县自2002年以来,累计完成退耕还林23940hm2,但是由于杂草生长茂盛,不但影响了林木正常生长,而且防火形势严峻,造林成效不明显。本文通过对我县退耕还林区杂草种类、危害状况、发生原因和趋势及影响林木生长的关键因素分析,提出了防治杂草危害的措施和办法。  相似文献   

10.
刘良盛 《广东科技》2014,(16):155-156
大头典竹是典型笋用竹种。通过开展大头典竹的埋杆(节)育苗和造林试验,初步探索出一套较为经济,周期较短,适应规模种植大头典竹的育苗和造林技术方法,以指导大头典竹的笋用竹林基地发展建设。  相似文献   

11.
植树造林是一系统工程,是关乎生态建设的重要内容,是建设和改善生态环境的一项基础性工作;造林质量的好坏是决定改善生态环境成败的因素,为确保生态建设取得成功,植树造林工作必须实行工程化管理:一坚持三个原则,科学设计、适地适树原则,质量优先原则,造、管并重的原则;二是强化五项管理措施:造林宣传、落实责任制、采取各种新技术、成活率指标、实行工程化管理。落实以上几点才能确保提高造林质量。  相似文献   

12.
张慧  刘洋 《科技信息》2010,(1):318-318
通过对造林地区的自然条件、立地条件等进行实地调查,编制造林技术方案,作为施工的依据,真正把造林建立在科学的基础上,提高造林成活率是提升造林绿化标准质量的重要手段,严格按照造林设计和造林技术规程组织施工,总结几个重要措施,以保造林成活率。  相似文献   

13.
退耕还林工程区困难立地植被恢复与生态重建   总被引:7,自引:3,他引:4  
退耕还林还草工程是我国新世纪实施的六大林业生态建设工程的重要组成部分。在总结退耕还林工程区困难立地植被恢复与生态重建所取得的研究成果基础上,提出应开展耐旱树种筛选和引进树种适应性、困难立地人工造林及人工促进天然更新配套技术、提高造林成活率的新技术应用等方面的研究;探讨了植被恢复所取得的生态、经济和社会效益;阐述了在退耕还林区不同试验点开展的植被恢复和生态重建研究工作所取得的主要进展,强调了适宜树种筛选、整地方式选择、保水剂应用技术等方面的成果对困难立地植被恢复的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14.
日光温室容器育苗油松、侧柏,进行雨季造林是加快荒山绿化最好的育苗方式. 日光温室育苗增加了苗生长期,使生育时间延长100d,相当于在裸地生长1.5a,提高苗木质量.造林后,在山上还能生长70d,实际苗木生长278d,是裸地苗二年生长期.苗木生长量大,提高了造林的成活率和过冬保存率.  相似文献   

15.
杨芒生 《甘肃科技》2003,19(8):122-122,138
论述了退耕还林中适地适树的重要性及其生态学特性。  相似文献   

16.
甘肃省前一轮退耕还林从1999年率先在全国开始试点,截至2006年底全省完成退耕地造林66.89万hm2。为确保"十一五"期间全国耕地不少于1.125亿hm2,2007年国家对退耕还林政策作了调整,2007年~2013年暂停退耕地还林计划任务安排,要求各省摸清耕地底数后,在重点生态脆弱区和重要生态区位继续实施退耕还林还草,重点治理25°以上坡耕地。2014年新一轮退耕还林重新启动。作者参与全省退耕还林检查验收经历10余年、2015年参与完成了全省新一轮退耕还林质量督察、2017年3月参与完成了"甘肃省林业厅退耕还林突出问题专项整治督察",作者通过多年工作实践提出新一轮退耕还林实施现状及存在的问题。  相似文献   

17.
罗福全 《广东科技》2011,20(8):47-48
造林技术就是科学造林的手段,为了达到造林目标,通常采用一系列合理的培育措施,主要包括适地适树、良种壮苗、细致整地、合理结构、精细种植和抚育保护等.按速生、丰产、优质、高效要求营造林,即需采取适地适树、良种壮苗、细致整地、合理结构、精细种植和抚育保护等合理的培育措施,才可达到科学造林的目的.  相似文献   

18.
三北防护林隰县境内油松造林技术初探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李辉 《天津科技》2013,(2):69-71
三北防护林油松造林成活率的高低关系到森林面积增加的质量和速度,从油松的特性、造林地选择、质量方式、季节、时间等方面阐述了提高油松造林成活率的技术方法。  相似文献   

19.
李积德 《科技信息》2013,(26):464-464
青海省乐都县中岭乡退耕还林工程实施以来,取得了可喜成绩,但也存在一些亟待解决的问题,这严重影响了退耕还林的造林成活率和保存率,如何有效增加退耕户收入、巩固退耕还林成果,本文针对这些问题提出了解决的对策。  相似文献   

20.
本文指出退耕还林的根本目的是帮助农民脱贫增收。在生态建设中要努力实现治荒与治穷、环保与温饱的“双赢”。详细地分析了退耕还林中影响农民增收多方面的因素。提出要充分考虑经济林在退耕还林中的地位和作用,建议建设杏林带和林产品深加工产业,以产业化带动杏林带发展。形成城乡互动、农民增收的良好局面。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