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后现代主义的崛起是二十世纪下半叶西方文坛上最引人注目的文学现象之一。荒诞派戏剧是后现代主义文学的一个十分重要的流派,它的主旨是“反戏剧”、“反传统”,主要有以下几个特点:表现手法荒诞、场景孤立封闭、情节荒诞离奇、人物怪异扭曲和语言破碎混乱。  相似文献   

2.
西方现代派文学作为西方现代审美文化的一种重要模式,在审美内容方面注重表现主观自我的心理行为;在审美形式方面突出抽象意向的变异表现;在审美效果方面追求荒诞、离奇,造成突兀的审美感受。  相似文献   

3.
品特戏剧的主题是着眼于人类的生存处境,总是处在确定与不确定之间,但又无法逃避的威胁之下。他经常写一些身份和来路不明的人,场景限制在某人房间里,而事实真相总是隐匿的。他试图用这些离奇悖理的情节使人物处于异己的环境之中,彼此聋子似的各自讲些互不沟通的话题来表现人们生存的荒诞。  相似文献   

4.
龙隐 《世界博览》2010,(9):71-72
人们没有想到受人尊敬的牛津大学数学教授查尔斯·路德维希·道奇森会写出《爱丽斯漫游奇境》这样的童话书。这本署名为刘易斯·卡罗尔的作品充满大胆离奇的想象,字里行间散发出幽默感、逻辑性和别出心裁的荒诞。自问世以来,《爱丽斯漫游奇境》得到上至英国女王,下至平民百姓的喜爱,后来更是蜚声全世界,连中国的宣统皇帝也听他老师庄土敦口述过这个故事。  相似文献   

5.
艺术风格,既是作家、艺术家思想艺术特征的体现,也是一个作家、艺术家作品区别于其他作家、艺术家作品的鲜明标志。黄建新、冯小刚是中国著名的电影导演,他们的作品在思想的追求上具有趋同性,但在叙事方式、叙事结构、幽默方式和表现手法四个方面却存在着差异性。其具体表现为:实在与幻象、平实与离奇、冷峻与调侃和荒诞与游戏。  相似文献   

6.
余华在小说《第七天》中建构了一个"亡灵世界",以"亡灵"视角透视现实世界的荒诞离奇.从"实际生活经验"视角解读亡灵世界,发现《第七天》关注个体生存状态,通过叙述亡灵在死后七天时间寻找生存意义的过程,印证了死亡的"本己"和"在傍",也表明此在生存体验须放在时间中考察,才能抵达真理,显露生命最真实的面相,这与海德格尔"实际生活经验"哲学观点相通.《第七天》中"向死而生"的死亡书写,可看作是海氏哲学视角下"实际生活经验"的一种显现,也是余华文学叙事上的一次转向.  相似文献   

7.
么敖  南迪 《世界博览》2023,(13):52-55
<正>贝多芬向来以古典音乐闻名于世,他创作的交响曲《命运》《月光奏鸣曲》《致爱丽丝》等作品广为流传,成为经典。如果当贝多芬遇到了摇滚乐,又会碰撞出什么样的火花呢?贝多芬的摇滚“人设”乍听起来荒诞离奇,但事实上并非空穴来风。音乐人和评论家都将“摇滚乐精神先驱”的称号赋予了300年前对摇滚乐闻所未闻的贝多芬。究竟为何?他们无疑看重贝多芬作品中的反叛与逆行精神,和摇滚乐的气质殊途同归。  相似文献   

8.
荒诞派戏剧是世界文坛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它以其独特的艺术形式赢得了不朽的文学地位.我国在20世纪80年代大规模借鉴西方现代主义思潮的过程中同样出现了具有荒诞形式的戏剧样式,那么,这种荒诞的戏剧样式与真正意义的荒诞戏剧的差别何在?运用比较的方法结合代表作品来初步探究了两者的差别.  相似文献   

9.
加缪认为,"荒诞"是人与世界唯一本质的联系。在荒诞的世界中,人存在的意义变得虚无。当人们清醒地认识荒诞时,荒诞就开始了。人与世界、社会以及自身的对立和冲突,使人处于绝望和荒诞之中。他主张正视现实中存在的困境,面对荒诞通过反抗去维护人的尊严和价值,给世界和人生赋予意义,在强烈的悲剧情景中实现对荒诞的精神上的超越。  相似文献   

10.
《好人难寻》是奥康纳的短篇杰作,体现了作者一贯的暴力、救赎思想.文中主人公老祖母、"不适时宜的人"及其他家庭成员的种种行为无不折射出现代西方生活的荒诞和人性的扭曲.在这个荒诞的世界中能得出的唯一的一个结论就是--好人难寻.  相似文献   

11.
作为存在主义的代言人之一,加缪的"荒诞哲学"曾在世界范围了产生了广泛的影响。他认为,世界是一个荒诞的存在,人虽生活在其中,却如同虚设。对人类来说,要想重构自己的生活意义,首先要敢于正视荒诞的现实,然后面对荒诞作出反抗。人不能无条件地忍耐甚至接受荒诞对自己的消解,只有奋起反抗,才有可能将荒诞彻底摧毁,重构新的人类和世界的存在方式。  相似文献   

12.
刘树纲的荒诞剧《一个死者对生者的访问》,立足中国本土,借鉴西方荒诞派文学,在荒诞中的特有真实、荒诞中的特有深度、荒诞艺术的本土化上,均有瞩目成就,并全方位体现在作品立意、作品结构、作品艺术手法等各个方面,认真总结有利于新时期以来的文学建设。  相似文献   

13.
卡夫卡的小说是独特的.他往往通过一个个荒诞的故事来表现人类的生存困境,揭示现代社会对人性的戕害.他擅长于通过梦幻般的奇特想象,运用譬喻、象征、怪诞、佯谬等手段为我们建构一个个奇异而荒谬的世界.其表现方式或许是荒诞的,但其所揭示的生话本质却是真实的.本文将着重分析卡夫卡小说的主要表现方式及其艺术魅力.  相似文献   

14.
<李尔王>被视作莎剧中悲剧性最强的作品,然而该剧的荒诞喜剧色彩在莎士比亚的悲剧中也最为浓厚.在<李尔王>一剧中,莎翁通过喜剧性场景的设置、喜剧小丑的安排、荒诞命运的揭示等多种手段拓深其悲剧性,使其达到悲剧艺术之颠峰.  相似文献   

15.
<环形废墟>是体现博尔赫斯"时间虚无"与"死亡意识"的一篇重要小说.博尔赫斯受到诺斯替主义和佛教轮回观的影响,在小说中建构了一种"分有"和"倒退追寻"的模式,表达时间的虚无以及在虚无中的荒诞性;在荒诞和虚无中,死亡给生命注入意义和尊严.  相似文献   

16.
论怪诞     
通过对中外文学艺术作品中的怪诞现象的探源和浅析,认为怪诞是一个流变的概念.概括并分析了怪诞的审美特征:反常的构成原则;混合恐惧和滑稽的震惊感;双重性的功能价值.怪诞与滑稽的区别主要在于反常程度、创作态度和审美价值的差异上;怪诞与荒诞的区别在于怪诞更多作为一种创作手法,荒诞更主要是一种观念和意识.  相似文献   

17.
唐鹏 《科技信息》2013,(24):159-159
约瑟夫.海勒的名作《第二十二条军规》充满了黑色幽默,被誉为"描写疯狂世界的典范","第二十二条军规"也因此成了人类难以逾越的障碍的代名词。约瑟夫.海勒通过描写战争中的荒诞和疯狂,塑造了一个混乱、荒唐而又疯狂的美国社会形象,展示了现实社会的病态、非理性、不公、黑暗和荒诞,及其对人性的压抑和扭曲。  相似文献   

18.
帕特里克·聚斯金德在《香水:一个谋杀犯的故事》这部小说中成功塑造了一个残忍、自我、荒诞、极端的“气味天才”形象。他拥有最灵敏的嗅觉,却是一个没有体味的“魔鬼”;他渴望世人认同自己的存在,却又排斥世俗气息;他倾其一生心血研制能够征服世界的香水,却又用这瓶征服众生的香水结束了自己的生命。他传奇的一生中,最引人注目的莫过于一系列离奇连环谋杀。然而,疯狂谋杀中藏匿着主人公畸化的精神世界,彰显出主人公固有的悲剧特质。透过格雷诺耶的精神世界探析其谋杀行为背后的犯罪心理及形成诱因,不难发现促成谋杀行为产生的犯罪成本与犯罪获利、罪犯的不健康人格以及成长环境因素占居主导地位。  相似文献   

19.
从总体形象、结构、语言、人物等不同侧面,剖析了荒诞艺术形式反映的荒诞世界的疯狂与残酷。  相似文献   

20.
海明威《老人与海》是一部寓意十分丰富深刻的作品。其基本主题既表现了对人生荒诞无意义的了悟,更重要的是它在对人生无意义的彻悟基础上抗拒荒诞,在同荒诞的抗争中显示人的尊严、价值,在虚无中寻找出不朽的人生意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