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全新世大暖期气候环境特征及其机制的再认识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综合论述了全新世大暖期环境的主要特征:降水量增加,气温上升,植被带北移西迁;肯定了大暖期中存在的低温干旱事件,大暖期也不是持续稳定的温暖湿润期.根据太阳“C丰度与中国西部祁连山敦德冰芯δ^18O、德国南部Ammersee深海平原δ^18O的对比,显示全新世气候的变化可能同太阳活动有密切关系;用REDFIT35对大气剩余^14C与EIK湖泊沉积记录作频率对比分析显示,试图证明在9~3ka B.P.期间气候变化存在千年尺度周期波动的可能性.  相似文献   

2.
为探讨全新世以来川西南古气候变化,对采自四川冕宁彝海的G1孔沉积物色素如叶绿素衍生物含量(CD)、总胡萝卜素(TC)、颤藻叶黄素(Osc)和蓝藻黄素(Myx)进行了研究.研究发现,9.5kaBP开始沉积物中检出色素,8.8kaBP突然升高,并维持到2.2kaBP,其中历经了多次波动,2.2kaBP后色素指标波动降低.参考孢粉资料,恢复了该地区全新世以来的气候变化过程.10~8.8kaBP.为升温阶段,气候温凉偏干;8.7~2.2kaBP.为大暖期,气候前期温暖湿润,后期暖热偏干或半湿;2.2kaBP以来为降温期,气候温凉偏干,存在次级波动.  相似文献   

3.
通过对泾河中游ETC全新世剖面的木炭屑分布规律的分析,结合磁化率和考古资料讨论了该地区全新世时期野火活动规律及其对环境的指示意义.表明:马兰黄土堆积时期和全新世早期,气候比较温和干燥,当地常有自然野火发生;全新世大暖期(8 500~3 100a B.P.),气候湿润,但由于人类活动的影响,野火活动仍有发生;从3 100a B. P.开始,人类活动加强,加之气候变得干旱,野火活动异常频繁.  相似文献   

4.
通过对萨拉乌苏河流域滴哨沟湾左岸沉积剖面常量元素Si、Al、Fe、Ca、Mg、K、Na含量及其比值变化的分析,结合~(14)C测年结果及粒度、有机质指标,并综合已有研究,探讨了该地区全新世以来的气候变化.研究表明,9.6ka BP前气候干冷,沉积相为风成沉积;9.6~8.4ka BP气候由干冷向暖湿转变,期间存在干冷波动;8.4~4.0ka BP进入全新世大暖期,其中,8.4~6.5ka BP为全新世大暖期的鼎盛时期,降水增加,积水成湖,湖泊水位高且稳定;6.5ka BP气候发生明显转变;6.5~4.0ka BP湖泊水位逐步下降形成富含螺壳的浅水环境,但气候整体仍较为湿润;4.0~1.2ka BP气候变干冷,发育沼泽;1.2~0.7ka BP气候转暖湿,沉积相由沼泽相转变为湖泊相;0.7~0.5ka BP为河流相沉积,气候较为干冷.剖面记录的气候变化可与东亚季风变化、温度变化、太阳辐射进行对比,反映了该区域气候变化与全球气候变化的一致性.  相似文献   

5.
第四纪晚期柴达木盆地与珠江三角洲的气候都呈现出冷暖旋回的波动特征,引起相应的环境变迁.但两地各期的波动起讫时间年代有较大差异,柴达木盆地的降温时间明显早于珠江三角洲地区,降温幅度明显.两地都有全新世气候适宜期,但纬向和经向的差异都很大.两地的气候波动变化、进退迁徒、突发事件的对比在一定程度上反映或代表中国大陆上气候演变的普遍特征.  相似文献   

6.
渑池盆地是黄河中游的一处峡谷,周边的黄河两岸是中华民族的重要发祥地之一.研究盆地区全新世以来的环境变化过程对新石器时代人类文明的研究具有重要意义.本文通过对渑池盆地池底村古湖泊沉积进行剖面观察、连续采样、14C年代测定(校正为日历年龄)和粒度组成分析,发现剖面沉积物的粒度特征较好地反映了渑池盆地的古气候和古湖泊水位变化情况.剖面粒度组成和粒度参数等变化特征揭示,渑池盆地末次冰盛期以来古湖盆流域的气候环境演化序列为:19 543~8 039 cal.a BP期间,早期对应于末次冰期,气候比较干燥,古湖泊尚未形成,进入全新世气候由干冷向暖湿化方向转变,古湖泊开始形成;8 039~3 473 cal.a BP期间,气候环境处在一个相对比较稳定的时期,此阶段相当于全新世大暖期,气候温暖湿润,湖泊水位最高;3 473~2 897 cal.a BP期问,气候波动剧烈,总体上气候较前一段干旱,湖泊水位下降;2 897~2 422 cal.a BP期间,气候干旱,古湖泊干涸.渑池盆地的环境变化过程与周边地区有较好的对应性.  相似文献   

7.
青藏高原是世界上最高、最年轻的高原,它对北半球的气候变化有重大影响。全新世是与人类进化、人类文明形成最密切的时期。分析、总结了青藏高原全新世的气候环境变化的研究成果,并对这些成果进行讨论。高原的全新世大暖期来临于10kaBP,鼎盛期为7—6kaBP,大暖期时,高原植被、森林扩大,泥炭发育,湖面上升,夏季风增强。大约在5kaBP,高原气候由暖湿向冷干转变。  相似文献   

8.
选取毛乌素沙漠东南部边缘萨拉乌苏河流域具有代表性的滴哨沟湾剖面全新统DGS1层段,通过测定样品的主量元素——Si O2、Al2O3、TOFE(全铁)、Ca O、Mg O、K2O、Na2O、Ti O2的含量并分析其特征,结合年代测定结果,探讨该地全新世气候演变.结果表明,主量元素表现出2个不同时期的不同波动方式:1CS~9P期间(0~3 760 a BP),Al2O3、TOFE、Ca O、Mg O、K2O、Na2O、Ti O2基本表现为在湖沼相中含量大于次生黄土,次生黄土中含量大于沙丘砂;10LS~21LS期间(3 760~11 000 a BP),Ca O、Mg O在湖沼相中出现峰值,尤其是在15LS(7 340~8 170 a BP)及其上下达到顶峰,其他主量元素表现为低值.通过分析发现,DGS1层段实际上是全新世以来多次东亚冬夏季风的交互演替过程下的堆积-风化产物,是气候地层的真实记录.依据CIA值与Si O2/(Al2O3+TOFE)比值,将DGS1层段主量元素信号记录的全新世气候可分为4个阶段:全新世早期气候好转、全新世鼎盛期、大暖期向寒冷期转变的波动期、降温不稳定和沙漠化频繁变化时期.  相似文献   

9.
通过对西安神禾塬鱼包头村和泾阳县新庄村典型剖面全新世黄土—古土壤地层的岩性描述、地层划分和对比,结合泾阳县新庄村AMS~(14)C的年代测定和其他学者的测年数据,建立了该地区全新世以来黄土沉积年代序列.根据磁化率气候替代指标在剖面上的变化规律以及该黄土剖面反映的东亚冬、夏季风强弱变化特点,详细分析了西安地区全新世以来环境变化的特征和规律,进而将该剖面磁化率曲线特征与其他学者的孢粉谱建立的温度曲线进行对比.对西安地区全新世以来古气候的阶段进行了划分,将西安地区10 000 a以来的气候演变划分为6个气候阶段:10.0~9.0 kaBP,冷温转换阶段;9.0~7.0 kaBP,暖冷波动阶段;7.0~5.0 kaBP,温暖阶段;5.0~3.4 kaBP,暖冷剧烈波动阶段;3.4~2.0 kaBP,气温先降后升阶段;2.0 kaBP至现在,温暖半湿润、半干旱阶段.  相似文献   

10.
全新世大暖期(8.5 ka BP~3 ka BP)是全新世高海面和最大海侵期.本文通过分析我国古代神话传说"精卫填海"、"共工触山"、"大禹治水"记录的我国东部海域海平面变化信息,结合沉积学、古气候学、考古学的研究成果,认为全新世大暖期6.1 ka BP~4.0 ka BP期间我国东部海域有3次海侵事件,即6.1 ka BP~5.7 ka BP的海侵事件,4.9 ka BP~4.6 ka BP的海侵事件,4.2 ka BP~4.0 ka BP的海侵事件.  相似文献   

11.
根据对长江三角洲南翼第四纪沉积物的磁化率、粒度、地球化学元素、色度等环境指标的综合分析,试图重建该地区全新世气候变化序列,可划分为五个冷暖旋回阶段:1)10.4~8.8kaBP末次冰期结束快速升温的早全新世;2)8.8~5.4kaBP温暖湿润的早中全新世;3)5.4~2.8kaBP频繁波动相对趋冷的中晚全新世;4)2.8~1.2kaBP气候有所回暖的晚全新世;5)1.2~0.4kaBP,气候快速变冷期。在此基础上,与中国西北及其他地区全新世研究成果对比分析,旨在说明长三角沉积物记录的全新世气候变化具有普遍性。  相似文献   

12.
河南洛阳寺河南剖面中全新世以来的孢粉分析及环境变化   总被引:18,自引:0,他引:18  
对河南洛阳寺河南剖面进行的高分辨率的孢粉分析表明,该地区中全新世以来的孢粉组合以草本植物占绝对优势。其中以蒿属(Artemisia)最为丰富,其次为禾本科(Gramineae)和藜科(Chinopodiaceae)。乔木花粉含量较少,以松属(Pinus)为主。根据孢粉组合的变化,将剖面划分为5个孢粉组合带。早期(7.235~7.380 aBP)气候较为寒冷干燥,缺少乔木花粉。随着全新世大暖期的到来,在Ⅱ孢粉带上乔木花粉大量出现,种类丰富。尤其5.625~6.120 aBP期间出现了很多喜暖树种,是中全新世以来气候最好的时期。在4.580~5.625 aBP期间,乔木花粉急剧减少,表明气候发生恶化。随着气候的逐渐好转,乔木花粉在Ⅳ孢粉带(3.090~4.580 aBP)上重新出现,但喜暖树种较少。3.090 aBP以后出现较多的禾本科花粉,可能和该地区人类活动的增强相关。  相似文献   

13.
湖泊自生碳酸盐碳氧同位素变化是反映内陆湖泊水环境与气候环境的重要指标.通过在河北坝上安固里淖钻取沉积样柱,分样进行自生碳酸盐矿物类型分析和碳氧同位素分析,结合剖面的纹层年代以及粒度分析和易溶盐分析,对湖泊地区的全新世古环境进行了探讨:8507—7909 a B.P.,湖区气温较高,蒸发量大,夏季风先减弱随后增强.7909—7004 a B.P.,冬季风较强,气温低,蒸发量小,湖水盐度高;7004—5491 a B.P.,气温较高,降雨量大,湖水冰冻时间短,相当于大暖期鼎盛阶段;5491—4617 a B.P.,大气湿度低,气温低,冬季风较强,湖泊冰冻时间长,代表大暖期气候剧烈波动阶段;4617—574 a B.P.,冬季风较强,降水量少,河流补给少,湖泊冰冻时间较长;574 a B.P.至今,冬季风较弱,冰冻时间缩短,气候向暖湿发展.安固里淖自生碳酸盐碳氧同位素反映的环境变化与我国北方地区的全新世环境以及海平面的变化基本一致。  相似文献   

14.
芜湖—江阴地区三万年来的植被、气候与环境的初步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本文根据芜湖—江阴地区7个钻孔和露头剖面的孢粉分析结果和地层层序,并配合~(14)C测年数据,揭示了最近三万年来的植被发展曾经历了七个阶段,冷暖干湿气候交替12次。最低气温出现在18000a.B.P.前后,当时年平均气温比现在低8℃以上;海平面也处于最低时期,并伴随地面强烈切割。大约在11000a.B.P.前后,气候开始转暖,海面回升,沉积速度加快,进入全新世早期。中全新世早中期(9000—6000a.B.P.),曾出现过高海面期,但最高温时期却出现在中全新世后期,故本区高海面期与高温期不是同步出现的。全新世泥炭发育时间,分别在早、中、晚全新世,主要发育在10000a.B.P.前后,4500—5000a.B.P.左右,4000a.B.P.以后三个时期。更新世与全新世界线,作者认为放在11000a.B.P.为宜。  相似文献   

15.
安徽淮河流域是我国古文化相互交流、相互碰撞的一个重要区域,新石器时代演绎了多期古文化,石山子文化时期以渔猎为主,大汶口文化时期渔猎与农耕并重,而龙山文化时期以农耕为主,渔猎为辅。本文利用钻孔孢粉、海面变化及海岸线变迁等研究成果恢复本区全新世自然环境演变过程,利用田野考古资料和考古研究成果,系统地梳理本区新石器文化发展进程,并将环境演变研究和古文化研究有机地结合起来,探讨该地区全新世环境演变对古文化发展的影响。研究表明,随着全新世大暖期的开始,新石器早期出现石山子文化,地方特征明显。6.5~5.5kaB.P.气候暖湿,受高海面、海侵及洪涝灾害的影响,地表环境恶劣,导致文化发展中断、考古遗址缺失,5.5~4.0kaB.P.气候趋干,自然条件有利于人类生存,大汶口、龙山文化逐渐繁荣。  相似文献   

16.
在对临汾盆地陶寺遗址北城墙外全新世黄土剖面粒度、磁化率、Rb/Sr值和CaCO3含量等气候指标进行分析的基础上, 结合光释光测年结果和考古学资料, 探讨该剖面记录的环境信息及其与文化发展的相互关系。研究发现: 全新世早期(10.5~9.6 kaBP), 东亚冬季风较弱, 风化成壤作用增强, 气候由凉干转向暖湿; 全新世早中期(9.6~4.9 kaBP), 风化成壤作用最强, 气候最为暖湿; 全新世中后期(4.9~2.5 kaBP), 风化成壤作用较之前有所下降, 气候较之前温干, 但较现今暖湿; 全新世晚期(2.5 kaBP)以来, 东亚冬季风增强, 风化成壤作用较弱, 气候较为凉干。暖湿气候期与文化的繁荣发展时期有较好的对应关系, 凉干气候期植被的退化可能受气候和人类活动共同作用的影响。  相似文献   

17.
在对临汾盆地陶寺遗址北城墙外全新世黄土剖面粒度、磁化率、Rb/Sr值和CaCO3含量等气候指标进行分析的基础上,结合光释光测年结果和考古学资料,探讨该剖面记录的环境信息及其与文化发展的相互关系。研究发现:全新世早期(10.5~9.6 kaBP),东亚冬季风较弱,风化成壤作用增强,气候由凉干转向暖湿;全新世早中期(9.6~4.9 kaBP),风化成壤作用最强,气候最为暖湿;全新世中后期(4.9~2.5 kaBP),风化成壤作用较之前有所下降,气候较之前温干,但较现今暖湿;全新世晚期(2.5 kaBP)以来,东亚冬季风增强,风化成壤作用较弱,气候较为凉干。暖湿气候期与文化的繁荣发展时期有较好的对应关系,凉干气候期植被的退化可能受气候和人类活动共同作用的影响。  相似文献   

18.
我国三北地区明显变暖在首届中国气候大会上,与会的气象专家们达成了这样一个共识:地球的气候系统正经历一次以全球气候变暖为主要特征的显著变化,这是近万年来地球上出现的第3次暖期。从观测到的数据分析,地球的气候一直是呈波动式变化的,冷暖交替出现,目前正处于暖期。近一万  相似文献   

19.
 利用广州地区南北2个不同沉积地貌区的钻孔进行孢粉分析,结合测年和沉积信息,分析了广州所代表的珠江三角洲地区晚更新世以来的沉积环境和气候变化。孢粉分析结果显示:在晚更新世珠江三角洲地区气候经历了偏冷干-偏凉干-暖湿-热湿-偏凉干-冷干的变化过程,末次冰期对本区具有明显影响,使全新世和晚更新世孢粉组合表现出一定的差异;全新世气候明显转暖湿,整体上以暖湿为主,但出现了一些小的气候波动事件,最明显的是在2 250 a BP 前后偏凉干的变化;该区在晚更新世和全新世各经历过一次海侵,两孔反映的气候期和海平面变化较为一致,气候和海平面变化也有很好的对应。两孔在地层、沉积相和孢粉特征上的差异是地理位置、沉积环境和基座地貌等差异造成的。  相似文献   

20.
过去2000年中国温度变化研究的几个问题   总被引:13,自引:0,他引:13  
根据最近重建的中国东部地区过去2000年冬半年温度距平序列,结合最近其他一些相关研究结果,对过去2000年中国温度变化序列的重建方法、小冰期及魏晋南北朝冷期的起迄时间与寒冷状况、中世纪暖期与隋唐暖期的温暖程度、过去2000年中国冷暖变化的幅度与速率、温度变化的千年波动周期、20世纪气候增暖是否超出过去2000年气候波动的最大范围及20世纪暖期历史相似型等几个问题进行了综合评述.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