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斑马鱼作为一种常见的模式物种,体内易富集水中污染物,常用于农药、有机物等污染水质监测与评估,但其响应富营养化水质污染的分子机制尚不明确.基质辅助激光解吸电离质谱成像(matrix assisted laser desorption ionization mass spec-trometry imaging,MALDI-MSI)能有效检测和反映分子空间分布及原位含量信息,已被广泛应用于动植物学、基础医学、药学、微生物等诸多研究领域.采用MALDI-MSI技术,针对富营养化污染水质环境下斑马鱼内源性脂质代谢分子开展原位分析表征;利用多元统计学方法和相关性分析整合数据;进一步挖掘有效关键信息,旨在从脂质分子层面上初步揭示斑马鱼响应富营养化污染水质的相关分子变化规律.研究结果显示:在m/z 500~1000的质量检测范围内,富营养化水质处理组和未处理组斑马鱼有超过50%原位检测的脂质分子存在明显表达与空间分布差异.主成分分析(principal component analysis,PCA)、偏最小二乘法判别分析(partial least squares discriminant analysis,PLS-DA)及皮尔逊相关聚类热图分析(pearson correlation cluster heatmap analysis)进一步证实了上述差异结果,且统计发现磷脂分子的表达受富营养化污染水质的干扰尤为突出,主要包括PC(32:0)、PC(34:1)、PC(34:2)、PC(36:0)、PC(38:6)、PC(40:6)、PE(36:8)、PE(36:0)、PE(38:0)、PE(40:9)共10种脂质分子.研究结果为进一步深度探究斑马鱼响应富营养化污染水质体内脂质代谢分子机制奠定了一定的实验基础,也证实了MALDI-MSI作为一种新型分子影像技术应用于生态/环境毒理学监测、评估研究的潜在价值.  相似文献   

2.
亚油酸对大白鼠血胆固醇浓度及磷脂分子组成的影响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周鸿  山杉公男 《江西科学》2002,20(4):207-212
探讨亚油酸降胆固醇的机理。将Wister大鼠随机分为胆固醇不添加组和胆固醇添加组 ,分别给予含亚油酸饲料喂养 ,检测其血脂的含量。其结果是胆固醇添加组的血胆固醇明显降低 ,胆固醇不添加组则无明显变化 ;血和肝微粒体中的磷脂酰胆碱 (PC)的亚油酸含量与饲料中亚油酸含量成正比 ;亚油酸使 1 6∶0 -1 8∶2磷脂酰胆碱 (PC)增加。亚油酸通过影响磷脂酰胆碱 (PC)的重建来降低胆固醇。  相似文献   

3.
磷脂酰胆碱的CMC测定与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从鸡蛋黄中提取了磷脂酰胆碱(PC),用测定其水溶液的表面张力和电导的方法确定其临界胶束浓度为1.51×10~(-3)mol/1.  相似文献   

4.
采用小角 x 射线散射法(SAXS)研究了 CH_2Cl_2分别对磷脂酰胆碱(PC)和磷脂酰乙醇胺(PE)液晶结构影响的机理。通过比较得知,CH_2Cl_2对PC 和 PE 液晶结构影响不同之处,主要是 PC 和 PE 结构不同所致。在 CH_2Cl_2的作用下,PC 液晶态从 L_β相经过 L_α相最后变成 LH。而 PE 液晶态却从 L_β相经过 L_α相最后变成 H_Ⅱ相。说明电偶极矩 M≠0的物质有使“棒状”的 PC 液晶态形成片层六角形的机理,对“锥状”的 PE 液晶态却有诱发其形成 H_Ⅱ相的机理。  相似文献   

5.
人血清核磁共振谱在白血病临床研究上的应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运用核磁共振波谱(NMRS)研究血清中磷脂、脂蛋白及乳酸的代谢变化,并探讨该法在白血病临床研究上的应用和可行性。实验采用MSL-300MHz型超导核磁共振谱仪测量白血病人及健康人血清标本,通过^31P-NMRS分析比较血清中磷脂酰胆碱(PC)信号及磷脂酰乙醇胺和(神经)鞘磷脂(PE SM)信号相对积分面积,了解各自血清中的磷脂含量水平。并对血清^1H-NMRS中甲基和亚甲基峰进行线性拟合,从而分析血清中各种脂蛋白及乳酸含量的变化。白血病人血清中的磷脂信号强度相对正常人明显更低,反映了对应的PC及(PE SM)含量相对正常人更低,尤其对初发未治疗的病人,差别更加明显。病人血清中各种脂蛋白含量也与正常人存在差异,且乳酸水平明显高于正常人。该方法较好地从分子水平反映了白血病人与正常人血清中磷脂、脂蛋白及乳酸水平的差异,为白血病临床研究提供了一个简便、直观的新方法,值得进一步研究。  相似文献   

6.
高效液相色谱法测定畜禽肉中磷脂酰胆碱的含量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下载免费PDF全文
应用高效液相色谱法(HPLC)测定畜禽肉中磷脂酰胆碱含量。以Intertsil SIL硅胶柱(4.6mm×250mm,5μm)为分离柱,甲醇∶水(85∶15,V∶V)为流动相等度洗脱,流速1.5ml/min,柱温为室温,用紫外检测器在206nm处对磷脂酰胆碱进行测定。测得磷脂酰胆碱在0.5~1.92 mg/ml范围内线性关系良好(r2=0.9957),方法检测限为4.14μg/g,精密度为0.49%(n=5),回收率为89%~102%。该方法灵敏度高,重现性和稳定性比较好。  相似文献   

7.
贻贝Mytilus edulis磷脂成分的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对浙江产紫贻口的总指和磷脂进行了提取和定量,并分别用薄层层析法、气相色谱法对磷脂的组分、总脂和磷脂的脂肪酸组成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在收秋旺季,贻贝的总脂含量为2.15%-2.68%,磷脂含量在5.02%C-6.95%范围内,占总胎的21.00%-27.30%磷脂组分以PC和PE为主;与大豆和蛋黄的磷脂相比,贻贝总脂和磷脂含有更多的高不饱和脂肪酸,此外贻贝磷脂小的脂肪酸不饱和度及EPA与DHA之和要高于总脂。  相似文献   

8.
周鸿  山杉公男 《江西科学》2003,21(2):95-100
探讨DHA降胆固醇的机理并对其剂量依赖性及时效性进行研究。将Wister大鼠分别给予含DHA(0.2%,0.4%,0.6%,1.0%,1.5%,2.0%)饲料喂养,检测其血脂的含量。其结果是胆固醇降低与DHA添加剂量成正比;血和肝微粒体中的亚油改比与饲料中DHA添加量成正比;16:0—18:2磷脂酰胆碱(PC)也随之增加。  相似文献   

9.
海藻糖与脂质膜相互作用的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以蛋黄卵磷脂 (EPC)为模型 ,通过测定相变发生时卵磷脂吸热量的变化及卵磷脂脂肪酸链CH2 基团的对称伸展振动频率变化 ,阐明了海藻糖对蛋黄卵磷脂 (EPC)脂质膜相变的影响 ,并对其作用机理进行探讨 .FTIR红外光谱分析表明 ,海藻糖之所以能在相变温度以上将脂质膜维持在双层相 ,是由于海藻糖和磷脂酰胆碱的头部基团形成氢键 ,这是一种直接相互作用的结果  相似文献   

10.
饲料蛋白质水平影响草鱼肝胰脏脂肪酸组成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采用3种添加不同水平蛋白质的饲料饲养初始体重约16g的草鱼,60d后测定肝胰脏脂质含量和构成以及磷脂和中性脂质的脂肪酸组成.高蛋白质饲料显著升高草鱼肝胰脏的脂质含量,中性脂质积累显著增加.肝胰脏磷脂n-6和n-3系列高度不饱和脂肪酸(HUFA)的相对含量均随饲料中蛋白质添加量的增加而显著升高,20∶4n-6/18∶2n-6和n-3HUFA/18∶3n-3比值亦分别相应上升.实验结果表明,饲料蛋白质添加水平的升高可促进草鱼肝胰脏高度不饱和脂肪酸的生物合成.  相似文献   

11.
利用从猪脑组织中提取的 3种磷脂 (PC、SPL、PE) ,采用皮肤外敷试验 ,以角质层水分含量和角质细胞脂褐素含量为指标 ,探讨磷脂对皮肤稳态的作用 .结果表明 ,三种磷脂均可有效防止皮肤水分丢失 ,但以三种磷脂的混合使用效果最好 .在降低角质细胞脂褐素含量方面 ,尤以卵磷脂效果最为明显  相似文献   

12.
灵芝提取物对红细胞膜磷脂成分及电泳率的影响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采用家兔红细胞和血小板,以薄层色谱扫描法和显微(细胞)电泳法,探讨灵芝对家兔红细胞膜磷脂成分及电泳率的影响。结果显示:实验组红细胞膜磷脂成分中磷脂酰胆碱显著增多(P<0.01),而鞘磷脂类,磷脂酰乙醇胺都程度不同的减少(P<0.05),特别是磷脂酰丝氨酸含量,鞘磷脂类/磷脂酰胆碱及磷脂酰丝氨酸/磷脂酰胆碱比值显著减小(P<0.01)。血小板及红细胞的电泳率显著高于对照组。表明灵芝对维持细胞膜的稳态有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13.
采用磷脂酰胆碱(DOPC)、磷脂酰丝氨酸(DOPS)2种合成磷脂,按照6∶4、7∶3、8∶2的比例(摩尔比),分别以磷脂质量浓度为2.0%、2.5%、3.0%的混合溶液,超滤交换,制备9种双层磷脂微颗粒(MP),MP与人重组组织因子(rhTF243)脂化,得到人重组组织因子的磷脂微颗粒(rhTF243+MP)。经PT方法检测比较9种rhTF243+MP的凝血活性、稳定性及储存时间,确定最佳磷脂配比、浓度及制备工艺,制备具有稳定促凝血活性的rhTF243+MP。  相似文献   

14.
为了揭示织锦巴非蛤(Paphia textile)稚贝与3种饵料微藻的脂质组成特征及其相关性,本研究用氯仿-甲醇提取织锦巴非蛤稚贝和饵料微藻中的脂质,采用液液萃取技术分离,利用气相色谱-质谱联用仪(GC-MS)对脂质进行分类和鉴定,采用色谱峰面积归一化法确定各组成成分的相对含量。结果显示,从5个样品中共鉴定出7类化合物,鉴定出的化合物占总峰面积的97%以上,主要为烷烃类化合物和脂肪酸。聚类分析结果显示,5个样品的长链脂肪酸可以聚类成2组,第一组包括织锦巴非蛤(湿、干)、球等鞭金藻(Isochrysis galbana)和牟氏角毛藻(Chaetoceros muelleri),第二组为青岛大扁藻(Tetrasemis helgolandica)。5个样品长链脂肪酸的主成分分析显示,主要分为主成分1(60.8%)和主成分2(23.0%),织锦巴非蛤、青岛大扁藻与主成分1显著相关,棕榈酸(C16:0)、亚麻酸(C18:3n3)、反油酸(C18:1n9t)、亚油酸(C18:2n6)、硬脂酸(C18:0)可作为其特征脂肪酸成分。研究表明,虽然织锦巴非蛤的长链脂肪酸和球等鞭金藻、牟氏角毛藻更相似,...  相似文献   

15.
1969年Leslic与Clem指出鸟类、爬行类和两栖类动物的蛋黄中仅含有免疫球蛋白IgG一种成分。因为只有免疫球蛋白IgG分子能通过卵黄囊转输至蛋黄中,因此用抗原免疫的母鸡所生的鸡蛋黄中含有丰富的免疫球蛋白IgG。由于鸡蛋黄的英文名称为“Yolk”,特取它的第一个字母“Y”为代表,将鸡蛋黄中的免疫球蛋白IgG称为IgY(Immunoglobulin-Yolk)。  相似文献   

16.
海蓬子叶片和根膜脂主要由PC、PE、PI、PG、PA、PPG、SL、MGDG和DGDG组成,膜脂脂肪酸由14:0、14:1、16:0、16:1、18:0、18:1、18:2、18:3组成,不同盐度下海蓬子植株中MGDG和DGDG随NaCl浓度增大而减少,磷脂中的PC和PE减少,PA、PI、PG和PPG增多,SL也增多,脂肪酸不饱和指数随NaCl增多而降低,对磷脂和糖脂变化的生理学意义也进行了讨论。  相似文献   

17.
对鲣鱼鱼肝的基本营养成分进行了系统的测定和评价分析。结果显示,鱼肝水分含量为(55.84±0.01)%;粗蛋白、粗脂肪和灰分的含量(湿基)分别为(11.30±0.02)%、(30.42±0.01)%和(0.84±0.12)%;氨基酸组成中,必需氨基酸占氨基酸总量的41.57%,必需氨基酸评分较高,蛋氨酸和缬氨酸分别为第一限制氨基酸和第二限制氨基酸;总脂中甘油三酯、磷脂、胆固醇、游离脂肪酸的含量分别为(26.00±0.07)%、(28.30±0.21)%、(16.71±0.25)%、(12.33±0.24)%;鱼肝总脂和磷脂中多不饱和脂肪酸含量较高,总脂中含EPA5.50%、DHA33.32%,磷脂中含EPA 4.19%、DHA 40.08%;维生素A、D、E含量分别为(6.65±0.15)mg/100g、(0.89±0.12)mg/100g、(2.26±0.31)mg/100g。研究结果表明,从脂质开发利用角度考虑,鲣鱼(K.pelamis)鱼肝含有丰富多不饱和脂肪酸、磷脂、脂溶性维生素,是一种值得深入研究和开发成鱼肝油的水产原料。  相似文献   

18.
1969年Leslic与Clem指出鸟类、爬行类和两栖类动物的蛋黄中仅含有免疫球蛋白lgG一种成分.因为只有免疫球蛋白lgG分子能通过卵黄囊转输至蛋黄中,因此用抗原免疫的母鸡所生的鸡蛋黄中含有丰富的免疫球蛋白lgG.由于鸡蛋黄的英文名称为"Yolk,特取它的第一个字母"Y"为代表,将鸡蛋黄中的免疫球蛋白lgG称为lgY(Immunoglobulin-Yolk).  相似文献   

19.
采用多相分类学的方法,即通过表型、化学分类和分子分类特征,并综合系统发育分析结果,探究我国新疆库尔勒地区黑果枸杞(Lycium ruthenicum)根际土样来源菌株438HGGQ3-1T的分类学地位.结果显示:菌株438HGGQ3-1T为革兰氏染色阳性,可形成广泛分枝状营养菌丝、略带弯曲的丝状气生菌丝和末端平截的杆状分生孢子,最适生长条件为28~37℃、pH 7.0~7.5和2%~12%(质量分数)NaCl.该菌株的氧化酶活性呈阴性,过氧化氩酶活性呈阳性,以内消旋2,6-二氨基庚二酸作为特征性二氨基酸,以葡萄糖和核糖作为特征性全细胞糖,细胞磷脂包含磷脂酰乙醇胺、二磷脂酰甘油、磷脂酰甘油、磷脂酰肌醇甘露糖苷、磷脂酰肌醇和2种含糖的磷脂,主要的甲基萘醌为MK-10(H4)、MK-9(H4)和MK-10(H2),主要脂肪酸为anteiso-C17:0、anteiso-C15:0和iso-C16:0.菌株438HGGQ3-1T与糖霉菌科Salininema proteolyticum Miq-4T、Paraglycomyces xinjiangensis TRM 49201T和Salilacibacter albus J11Y309T同源性较高,对应的16SrRNA基因序列相似度分别为99.79%,99.67%和96.00%,与S.proteolyticumIBRC-M 10908T和P.xinjiangensis CCTCC AA 2013002T的DNA-DNA杂交值均高于70%.综上分析表明菌株438HGGQ3-1T为S.proteolyticum.  相似文献   

20.
研究18α-甘草酸和18β-甘草酸不同配比对酒精性肝损伤脂质代谢的影响,筛选最佳配比,为临床合理用药提供依据.大鼠随机分为正常组、酒精性肝损伤组、水飞蓟宾阳性组、甘草酸给药1~7组(18α-甘草酸和18β-甘草酸体积比依次为10∶0,8∶2,6∶4,5∶5,4∶6,2∶8,0∶10),造模4周后,麻醉处死.检测脂质代谢指标血清和肝脏中的甘油三酯(TG)、胆固醇(TC)、高密度脂蛋白(HDL)、低密度脂蛋白(LDL)和粪便中的TC,TG;氧化应激指标超氧化物歧化酶(SOD),谷胱甘肽(GSH),丙二醛(MDA);进行HE染色以及油红O染色.与模型组相比,给药组的TC,TG,HDL及LDL水平均有显著性变化,其中给药5组的效果最佳.甘草酸对于酒精性肝损伤的脂质代谢有较好的治疗作用,18α-甘草酸和18β-甘草酸最佳体积配比为4∶6.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