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2 毫秒
1.
傅继梁 《科学》2003,55(4):62-64
在刚刚过去的20世纪,遗传学也许是发展最快、变化最烈的一门自然科学学科.1900年孟德尔(G.Mendel)揭示的生物遗传规律被重新发现,2000年人类基因组全序列工作草图宣告完成,这一头一尾两件大事充分展现了100年来遗传学的重大发展,而连接首尾的关节点,则是1953年沃森(J.D.Watson)和克里克(F.H.C.Crick)共同提出DNA双螺旋结构模型.  相似文献   

2.
1953年4月25日,英国<自然>(Nature)杂志刊登了沃森(J.Watson)和克里克(F.Crick)的一篇短文<脱氧核糖核酸的结构>(A structure for deoxyribose nucle-ic acid).在这篇短文里,两位年轻的作者(当时克里克36岁,沃森还不满25岁)谦虚地公布了他们对DNA双螺旋的发现,并谨慎预言:"我们拟提出脱氧核糖核酸(DNA)盐的一种结构.这种结构的崭新特点具有重要的生物学意义."  相似文献   

3.
1953年,沃森(J.Watson)和克里克(F.Crick)提出DNA双螺旋结构,从而确立了作为遗传信息载体的DNA成为分子生物学研究的基础,但DNA如何发挥生物学功能尚不得而知.  相似文献   

4.
冯永康 《科学》2003,55(2):39-42
在20世纪乃至整个生命科学发展史上,没有什么工作比沃森(J.D.Watson)和克里克(F.H.C.Crick)于1953年提出的DNA分子双螺旋结构模型,更具有决定意义.然而,人们对DNA分子的清楚认识,却经过了近百年艰难曲折的研究历程.  相似文献   

5.
走近智慧     
王巍 《世界科学》2009,(8):42-42
作为哈佛大学上世纪五六十年代的副教授,如今已家喻户晓的生物学家詹姆斯·沃森(James Watson)和爱德华·威尔逊(Edward O.Wilson),其相互之间的不合也是出了名的。威尔逊有一次称沃森为“我所认识的人当中最让人不快的”:沃森则还击威尔逊跟“集邮的”没啥区别。过去的数十年内,两个人都为缓和双方关系作出了努力。  相似文献   

6.
正2016年6月8日,受詹姆斯·沃森(James Watson)委托,弗朗西斯·克里克(Francis Crick)的遗像揭幕。克里克曾与沃森共同取得开创性成果——1953年共同发现DNA结构。如果克里克还活着的话,这一天本该是他的100岁生日。这幅画像由此前曾为沃森画过肖像的爱尔兰艺术家罗伯特·巴拉(Robert Ballagh)创作,画像将于今年晚些时候在弗朗西斯·克里克研究所展出。  相似文献   

7.
科学活动的目的旨在揭示大自然的奥秘,科学方法则是达到这个目的的必经之途. 1953年4月25日,两位年青的科学家沃森(James.D.Watson 25岁)和克里克(Francis Crick 37岁)在英国权威科学杂志《自然》上发表了一篇题为《核酸的分子结构——脱氧核糖核酸的结构》论文,郑重宣布:他们业已发现DNA的双螺旋结构.这种结构表明:一个DNA分子有两条核苷酸链以一定距离平行地围绕同一个轴盘旋,形成一个右旋的双螺旋体.  相似文献   

8.
詹姆斯·沃森(James Watson’)书写了这段历史。尽管招致其他两位诺贝尔奖得主的抗议,他的《双螺旋》一书还是于1968年出版,这是一部令人激动的、漫谈式的自述。书中,沃森对罗莎琳德·富兰克林(Rosalind Franklin)持有惊人的性别歧视(后者在DNA结构的发现中起了关键作用)。沃森坦承,在他几乎不认识她时就为其外表着迷。"她不是没有吸引力,"他这么说,"如果  相似文献   

9.
为纪念DNA双螺旋结构发现 50周年 ,《科学美国人》杂志主编约翰·瑞尼(JohnRennie)不久前在位于纽约长岛冷泉港实验室詹姆斯·沃森的办公室 ,对这位著名科学家作了访谈 (沃森曾任该实验室主任达 2 5年之久 )。沃森把分子生物学的现状以及围绕遗传学的争论归于双螺旋的发现——  相似文献   

10.
维克多·迈克尔赫尼(Victor McElheny)所著的《沃森与DNA:一场科学革命》一书涵盖了分子生物学的发展历程以及沃森发起的两大项目——冷泉港实验室和人类基因组计划。该书是对沃森其人的生动描绘,而沃森本人也称得上是科学界的一个“项目”。从沃森在芝加哥度过的童年,到他在英国剑桥与克里克一起发现DNA双螺旋结构,乃至他在哈佛创建一流的分子生物学实验室,该书都以颇有见地的评论和引语娓娓道来。它还详尽描述了冷泉港实验室如何从一个死气沉沉的二流科研机构发展成为现今著名的国际科研中心——其动态、专著和会议都已对现代生物学起到了决定性作用。  相似文献   

11.
●为了纪念DNA(脱氧核糖核酸)双螺旋结构论文发表60周年,国际著名期刊《基因组生物学》召开了一系列网络研讨会,包括在与DNA结构发现的科学家对话的同时,邀请了许多著名遗传学家讲述其后取得的一些重要科学进展。1953年4月25日,《自然》杂志发表了三篇描述DNA结构的论文:一篇是剑桥大学的詹姆斯·沃森(James Watson)  相似文献   

12.
195 3年 4月 2 5日 ,英国《自然》杂志发表有两位年轻科学家的论文———《核酸的分子结构———脱氧核糖核酸的一个结构模型》。论文很短 (不足一页 ) ,但内容极其重要。署名者一位是美国的詹姆斯·沃森 ,一位是英国的弗朗西斯·克里克。这个发现开创了分子遗传学、分子生物学的新时代。在 2 0世纪 ,DNA双螺旋结构的发现是人类科学研究活动中最为重要的里程碑之一。 1 962年诺贝尔生理学和医学奖授予沃森和克里克 ,分享此荣誉的还有英国物理学家莫里斯·维尔金斯。DNA双螺旋结构的发现吸引了一大批化学家、物理学家投身于对DNA或与DNA…  相似文献   

13.
郝炘 《科学》2005,57(1):57
人类一直渴望解读生命.只是到了20世纪后半叶,生命科学才进入了突飞猛进的时代.2003年,为纪念DNA结构发现50周年,沃森与贝瑞(A.Berry)合作出版了(DNA:The Secret of Life)一书,正值人类基因组计划基本完成,因而具有特殊意义.  相似文献   

14.
说起人类基因组,就不能不讲DNA;说到DNA,就不免想像它的双螺旋结构,就一定会去追寻那些首先攀上生命之梯的高大身影——詹姆斯·沃森、弗兰西斯·克里克、莫里斯·威尔金斯。 DNA双螺旋结构的发现被称为20世纪最伟大的科学成果之一。为此,沃森、克里克、威尔金斯获得了1962年的诺贝尔生理与医学奖。 究竟是什么样的契机、什么样  相似文献   

15.
七十年代的最后一年是分子生物学取得重大成就的一年,这就是左旋DNA结构的发现。自1953年由J.Watson和F.Crick发现DNA的右旋双螺旋结构以来,一直认为它是DNA的普遍结构形式,并在生命体内占压倒优势。可是,去年12月13日这一定论被A.Rich等科学家打破了,他们发现了左旋DNA结构。这里三篇文章就是关于左旋DNA的发现及其在生物学上的意义的最新报道及论述。  相似文献   

16.
七十年代的最后一年是分子生物学取得重大成就的一年,这就是左旋DNA结构的发现。自1953年由J.Watson和F.Crick发现DNA的右旋双螺旋结构以来,一直认为它是DNA的普遍结构形式,并在生命体内占压倒优势。可是,去年12月13日这一定论被A.Rich等科学家打破了,他们发现了左旋DNA结构。这里三篇文章就是关于左旋DNA的发现及其在生物学上的意义的最新报道及论述。  相似文献   

17.
七十年代的最后一年是分子生物学取得重大成就的一年,这就是左旋DNA结构的发现。自1953年由J.Watson和F.Crick发现DNA的右旋双螺旋结构以来,一直认为它是DNA的普遍结构形式,并在生命体内占压倒优势。可是,去年12月13日这一定论被A.Rich等科学家打破了,他们发现了左旋DNA结构。这里三篇文章就是关于左旋DNA的发现及其在生物学上的意义的最新报道及论述。  相似文献   

18.
科学界正在热切地准备纪念沃森与克里克的划时代论文发表 50周年。但DNA不仅是双螺旋的图像结构。本文勾勒出了一个真正动态的DNA分子——  相似文献   

19.
《世界科学》2012,(3):64-64
遗传学从二十世纪初就已成为生物学领域最活跃的学科之一.吸引了众多生物学家投入研究。DNA是如何遗传的。一其分子结构是破译遗传密码的关键。前后40年间。生物学家提出了很多结构模型:但都不成功。直到1953年才由沃森和克里克给它画上了一个圆满的句号。  相似文献   

20.
聪明和愚笨     
过分聪明不一定能找到捷径 科学家中不乏聪明绝顶的人,1 962年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获得者沃森从小就是一个很聪明的孩子,沃森的一位老师是这样评价他的:"他(沃森)非常聪明.我很少给学生成绩评定为A,但是给了沃森两个A."另一位老师,著名的生物学家保罗·威斯回忆道:"沃森从不作笔记,然而课程结束时,他却总是名列前茅."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