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基于改进型偏差耦合结构的多电机同步控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针对现有的多电机同步控制方案难以满足高精度控制的要求和不能实现比例同步控制的局限性,提出一种带PI补偿控制的改进型偏差耦合控制结构,可适用于多电机完全同步和比例同步控制.针对永磁同步电动机非线性和强耦合特性,设计了自适应模糊滑模变结构控制器来实现永磁同步电动机的跟踪控制.建立了4台永磁同步电动机的同步控制仿真模型,仿真实验表明,所提出的多电机同步控制结构相对于带固定增益补偿的控制结构具有更高的同步控制精度.与PID和常规滑模控制算法相比,自适应模糊滑模控制策略具有更高的同步稳定性和更强的鲁棒性. 相似文献
2.
针对直流电机起动反应慢、抗扰性能差、速度控制波动不稳定等问题,构建了直流电机转速、电流双闭环调速系统。在电机控制双闭环比例积分(PI)控制结构的基础上,提出了采用转速调节器和电流调节器的双环内模控制结构,并采用Smith内模设计方法来优化控制器中滤波器的参数,提高控制系统的性能。仿真结果证明,采用双内模控制结构的双闭环系统易整定、起动快、速度相对稳定性好、抗扰能力强,可使电机控制系统获得较好的动、静态性能。 相似文献
3.
为实现大功率全电动折弯机对金属板材的多轴同步折弯,结合前馈控制与模糊控制,提出一种基于偏差耦合的多电机同步控制算法.该算法根据各轴电机运动位置之间的偏差进行同步调节,并采用等效速度、加速度前馈提高单电机快速性能,使多电机运行同步性能得到很大程度的提高,可满足金属板材折弯加工的精度要求.文中通过对具体的折弯机行走机构进行建模仿真,并在试验平台上进行实际测试,证明所提出的同步控制算法具有满意的同步精度与鲁棒性. 相似文献
4.
针对4台永磁同步电机(PMSM)同步控制系统,采用免疫单神经元PID(ISNPID)控制器替代传统PID控制器,实现PID参数的在线实时调整,缩短动态响应时间。仿真结果表明,当应用偏差耦合控制结构,并将ISNPID控制器用于4台电机的速度环控制时,整个同步控制系统表现出良好的跟踪性能、较高的同步跟踪精度以及较强的抗干扰能力。 相似文献
5.
内部热耦合空分塔(ITCASC)在空分流程中具有很大的节能前景,是内部热耦合技术应用的突破点。由于该过程具有很强的非线性和复杂的动态特性以及耦合性,导致控制方案的设计具有极大的困难,有效的控制方案是该技术广泛应用的基础。文中提出了一种降阶模型,并在此基础上建立了ITCASC内模控制方案。结果表明,该控制方案能很好地解决非线性和耦合性,是一种比PID更有效的ITCASC控制策略。 相似文献
6.
针对掘锚支机器人四缸同步平台存在的非线性、耦合作用及滞后问题,提出一种基于模糊相邻交叉耦合改进型滑模的位置同步控制方法,利用系统辨识获得阀控缸传递函数,采用模糊控制实时在线计算耦合系数,通过最速跟踪微分器柔化调节过程.仿真实验表明,改进型滑模控制相对于传统滑模控制,能有效减弱抖振,提高系统稳定性,且模糊相邻交叉耦合滑模... 相似文献
7.
王勇;邢亮;吴焱明;胡延平;胡火根;方唐利 《合肥工业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25,(4):462-468
为实现多轴伺服驱动压力机的同步控制,文章基于传统偏差耦合控制提出一种虚拟轴改进型偏差耦合同步控制方法,并搭建同步控制实验平台进行现场验证。基于压力机结构和控制模型实现模糊比例积分微分(proportional integral derivative, PID)位置跟踪控制;在传统偏差耦合控制结构中添加评价误差模块,搭建一种改进型偏差耦合同步控制方法,提高同步系统的抗扰动能力和同步精度;将虚拟轴引入改进型偏差耦合控制结构中,从而解除多轴间的直接耦合关系,简化改进型同步位移补偿结构。实验结果表明,该方法有效提高了压力机同步抗扰动能力和稳态同步精度。 相似文献
8.
针对光刻机掩模台与工件台在曝光扫描过程中必须保持运动同步的问题,提出了一种迭代学习同步控制方法.为提高系统的动态跟踪精度和带宽,采用以直线电机和音圈电机为执行器的宏微控制结构,建立了掩模台的动力学模型.提出的主从同步控制结构以工件台为主动系统、掩模台为从动系统,在常规反馈控制的基础上加入了同步控制器.根据迭代学习控制方法设计了二阶同步学习律,并证明了该学习律的收敛性.仿真结果表明同步学习算法可以明显地减小同步偏差,同步偏差的峰值和移动标准差随迭代次数的增加而不断减小,在50次迭代后分别减小了45.12%和36.84%. 相似文献
9.
针对现有模型试验无法有效模拟吊杆瞬间断裂问题,提出吊杆瞬间失效模拟装置应具备的基本条件,并基于电磁原理和杠杆原理研发出一种吊杆瞬时失效触发装置. 该触发装置主要包括一个钢制夹具和两个楔形连接块. 推导吊杆瞬时失效触发装置磁吸力计算方法,得到适用于下承式钢管混凝土拱桥吊杆断裂大比例缩尺模型试验的吊杆瞬时失效触发装置的合理尺寸,并通过拉伸试验和模型试验验证触发装置的有效性. 试验结果表明:吊杆瞬时失效触发装置的断索时间均小于0.1s,可满足吊杆瞬间失效的要求. 模型试验与有限元方法得到的断索过程动力响应基本一致,说明该吊杆瞬时失效触发装置可行、有效. 相似文献
10.
针对织网机主动穿线板多伺服电机协同控制问题,以3台电机为被控对象,将粒子群算法与模糊PID(proportion integration differentiation)控制相结合,设计基于粒子群算法的模糊PID控制器,粒子群算法优化控制系统的初始参数,结合模糊PID完成对多伺服电机协同控制系统的动态调整.为保证系统的... 相似文献
11.
陈若珠 《兰州理工大学学报》1997,(1)
介绍以8088为主CPU的STD总线工业控制机对吊杆系统的控制,以实现单独或多个吊杆的直流无级调速、自动准确定位控制.良好的人机界面、多种保护功能和周密的抗干扰措施保证了本系统在剧场恶劣环境下安全、可靠地运行,满足了大型剧场对吊杆控制的要求. 相似文献
12.
双缸液压电梯的同步控制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分析了双缸液压电梯双缸不同步运动的原因,并在系统建模的基础上,利用计算机仿真和试验台试验,比较了增量式比例-微分-积分控制和模糊PID控制双缸同步误差的效果。 相似文献
13.
周期性机械系统误差的内模控制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根据内模控制原理,针对以正弦规律变化的机械系统误差,设计了一种改进的内模控制器,并用于滚齿运动误差的计算机补偿控制中,以取代常规的比例积分微分调节器.在对滚齿运动误差来源进行分析的基础上,建立起滚齿工作台转角误差的数学模型,借助于Matlab软件平台,对模型准确和有误差的情况进行了仿真实验.仿真和实际应用结果表明,改进的内模控制器能使滚齿机工作台的转角输出准确地跟踪计算机补偿输入,因此有效地消除了滚齿运动误差,使系统对设计时的建模误差具有较强的鲁棒性. 相似文献
14.
针对直流调速系统,基于MATLAB/Simulink、Wincon软件环境搭建了实时控制平台。在该平台上,把实际控制对象引入仿真回路,通过Quanser的RTX(Real-Time eXtension)把设计的Simulink控制模块转化成可执行代码并实时地自动下载到Wincon中,在Wincon软件中可以实时观察实验结果。实现了直流调速系统的内模控制,该控制方法设计简单,并且只有一个控制参数,实验结果表明,与传统方法相比内模控制器具有更好的控制性能。 相似文献
15.
已有的AQM算法都没有充分考虑到长时滞对算法性能的影响,该文利用频率域模型降价拟合方式建立了TCP流量控制中主动队列管理AQM系统的等效模型,应用控制理论中的内模补偿原理设计鲁棒的时滞补偿AQM算法(IC—AQM),克服了长时滞给对队列稳定造成的不利影响,仿真结果表明,这种新算法在长时滞小期望队列综合性能明显优于已有的RED、REM、PI等算法,链路利用率大大提高。 相似文献
16.
针对一种基于超磁致伸缩材料的直动型执行器,用经典Preisach理论建立其磁滞预测数值模型.采用Lagrange双线性插值法显著提高了该模型的预测精度;提出了一种Preisach模型的实时数字补偿算法,在静态及准静态情况下解决了直接求取Preisach逆模型的难题.建立了基于Preisach前馈补偿模型的PID控制算法,实验验证了该方法相对于开环控制和普通PID不仅能够显著提高GMA位置跟踪能力,同时也提高了GMA的定位控制精度. 相似文献
17.
通过对离心式水泵高效工作区的性能曲线进行二次拟和,分析离心式水泵机组并联调速运行特性.以机组最小功耗为目标函数,以系统流量为约束条件,建立泵站并联调速优化运行控制的数学模型.将不同转速泵并联调速的最优控制问题转化为求解多元函数条件极值问题,采用拉格朗日乘数法和非线性方程的Newton解法求解该模型,得到并联调速机组优化运行时工况点的计算方法.仿真结果证实该模型有效、可行,给出的优化控制方法可以在一定程度上节约泵站的运行成本. 相似文献
18.
双闭环直流调速系统的速度调节器采用常规的比例积分(PI)调节器时,起动时必然存在转速超调。文章根据内模控制(IMC)原理,设计了一种内模控制器以及它的实现电路,并将其应用于直流调速系统,取代常规的速度调节器,成功地解决了转速超调问题。实验结果表明,内模控制器能使系统获得优良的动态性能和稳态性能,而且设计方法简单。控制器容易实现。 相似文献
19.
论我国报业集团内部控制的运行机制及实务设计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内部控制的建立与完善,对于改善我国报业集团的内部控制现状,保证会计信息的质量,完善公司治理和信息披露制度,保护投资者的合法权益和资本市场的有效运行等有着非常重要的意义。本文从报业集团内部控制的概念入手,分析了影响报业集团内部控制实施效果的因素,论证了报业集团内部控制运行的内在机制,给出了报业集团内部控制实务设计的原则和方法。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