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本文使用金刚石对顶砧压机(DAC)和MSM-25C型显微分光光度计测量了压非晶硅(a-Si:H)和非晶三硫化二砷(a-As_2S_3)的吸收边的影响。在0-50kbar范围内,a-Si:H吸收边的压力系数△E_g/△P≈-8×10~(-4)eV/kbar,在0—22力对kbar压力范围内,a-As_2S_3吸收边的压力系数△E_g/△P≈-1.4×10~(-2)eV/压力kbar,而且在压力作用下它们的吸收边的变化是不可逆的。  相似文献   

2.
在室温高压下测量了掺杂Eu~(2 )的ZnS的发光,测量压力达156kbar,随着压力增加,(?)=18300cm~(-1)发射峰迅速红移,半宽度变窄,发光强度急剧增加,78kbar时,发光强度约为10kbar的5倍,86kbar压力下出现了(?)~(*)=16000cm~(-1)的新发射峰,其半宽度约2450cm~(-1)。随压力增加,新峰以(-137 0.93P)cm(-1)/kbar速率红移,强度降低,在156kbar压力下猝灭。本文用晶体场理论定性解释了发射峰压力下的迅速红移现象。  相似文献   

3.
研究了压力(高达10.9kbar)对非晶态快离子导体(AgI)_(0.788)(Ag_2O·B_2O_3)_(0.212)的室温电导率及晶化温度T_c的影响。压片样品的电导和压力的关系表明,随压力增加,其电导下降,而且在5.0kbar附近出现转折点.在室温13℃±2℃时,常压—5.0 kbar及5.0—9.0 kbar下的激活体积分别为1.34cm~3mol~(-1)和1.92cm~3mol~(-1)。样品经高压处理后在常压下的差热分析表明其T_c有所降低,而且压力愈大,T_c就愈低。  相似文献   

4.
用Na~+-Li~+和Ag~+-Na~+离子交换研制变折射率玻璃。用电子探针测定交换后玻璃中的Na_2O和Ag_2O浓度分布,求得互扩散系数。用干涉剪像法测定了玻璃表面的折射率分布。在实验温度下,渗透深度与交换时间平方根成正比。锂镁硅系玻璃在400℃的95%NaNO_3-5%Na_2SO_4盐浴中交换196h后,渗透深度达1.26mm;交换60h后,表面与内部折射率差为-0.026。锂镁铝硅玻璃在420℃的同样溶液中交换180h后,渗透深度达1.40mm。400℃时这两种玻璃中Na~+-L~+互扩散系数分别为10~(-10)~10~(-6)cm~2s~(-1)和2.3x10~(-11)~2.4~10~(?)cm~2s~(-1),它随Na_2O相对浓度的增加而增加。钠铝硅玻璃在490℃的AgCl盐浴中处理124h后,Ag~+的渗透深度达2.70mm,折射率差为0.024,随着Ag_2O相对浓度的增加,Ag~+-Na~+互扩散系数从9x10~9增加到1.8x10~8cm~2s~(-1)。  相似文献   

5.
本文用改良湿壁塔研究了纯氨水吸收二氧化碳的速率,并采用氨活度的概念整理实验数据,获得了吸收速率系数的关系式。湿壁塔预先用二氧化碳-水系统和二氧化碳-氢氧化钠溶液系统进行校核。采用改变流量的方法,在层流条件下测定氨水吸收二氧化碳速率。试验研究的范围为:氨浓度1—10N,温度20~25℃,二氧化碳分压近于大气压。试验给果表明H(k_2)~(1/2)随温度变化甚微,这是由于二氧化碳溶解热的影响与反应活化能的影响相互抵消的缘故。而H(k_2)~(1/2)与氨活度α_(BL)密切有关,其关联式为H(k_2)~(1/2)=(8.797 0.3441α_(BL)-0.005358α_(BL)~2)×10~(-4) 由此可得溶解度系数H与氨活度的关系为H/H~0=0.03912α_(BL)-6.0907×10~(-4)α_(BL)~2 1  相似文献   

6.
采用超快冷与层流冷却相结合的冷却工艺对厚度为12.7 mm的X70管线钢进行轧制,分析讨论不同超快冷终冷温度下实验钢的微观组织及马氏体-奥氏体(M/A)岛演变规律,并进一步给出实验钢的最佳轧制工艺参数。研究结果表明:当超快冷终冷温度在570~360℃范围内时,实验钢组织可归类为:1)准多边形铁素体(QF)+贝氏体铁素体(BF)+针状铁素体(AF)+M/A岛;2)AF+BF+M/A岛;3)AF+BF+板条贝氏体(LB)+M/A岛。随着超快冷终冷温度由570℃降至440℃,M/A岛所占面积百分比变化不大,M/A岛长度减小;随着超快冷终冷温度进一步降至360℃,M/A岛长度变化不大但体积分数降低。当超快冷终冷温度为440℃时,实验钢拉伸性能及低温韧性最优。针对实验用X70管线钢,控制冷却最佳工艺制度为终轧830℃+超快冷却至410~470℃+层流冷却至320~370℃+卷取。  相似文献   

7.
本工作首次由熔体中用提拉法生长出完整的Pb_xBa_(1-x)Nb_2O_6(铌酸铅钡)大块铁电单晶,并对单晶的物理性质作了研究和测量.研究表明,当x=0.37时,晶体室温下属于点群4mm对称性,呈铁电相.居里温度T_c=260℃.室温下,相对介电常数ε_(11)~T/ε_0=600,ε_(33)~T/ε_0=130,压电系数d33=44×10~(-12)库仑/牛顿,热释电系数p=9×10~(-5)库仑/米~2·K.用腐蚀c-切片的方法由扫描电子显微观察到单晶的方形铁由畴结构花样  相似文献   

8.
温度影响下的气固吸附相平衡及其数据处理方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采用双柱定容容量法分别测定了O2 和N2 在 13X分子筛上的吸附等温线 ,其实验温度为 2 0~ 4 0℃ ,平衡压力为 2× 10 5~ 1× 10 6 Pa .在整个温度范围内曲线拟合出Langmuir吸附等温方程的常数 .通过Young方程关联实验范围内吸附相平衡数据 ,得出O2 和N2 的吸附热分别为 10 .13kJ/mol和 12 .68kJ/mol.用理想吸附溶液理论探讨O2 和N2 混合物的竞争吸附平衡特性 ,并将离散数据拟合出以分压、温度为自变量的双组分吸附等温方程  相似文献   

9.
利用NO_2~-在0.5-1N HCl介质中氧化二苯硫腙的褪色反应,用萃取平衡控制反应时间和水相中二苯硫腙的浓度,建立了非催化动力学分析法测定NO_2~-的新方法.反应速度的检测,是在620nm下测定反应前后CCl_4相中二苯硫腙的吸光度变化.方法灵敏度为8×10~(-3)g·ml~(-1)NO_2~-,线性范围是0.8~5μg NO_2~-/10ml.对干扰严重的金属离子Cu~(2+)、Cu~+、Ag~+、Hg~(2+)、Au~(3+)等可在pH 3~7条件下,用二苯硫腙的CCl_4溶液萃取除去.用该法测定废水中的NO_2~-,与用生成偶氮染料比色法测定结果一致.方法的精密度:对三个试样各6次测定的变动系数分别为0.6%,0.9%,和1.5%.  相似文献   

10.
本文首次报道KTN铁电陶瓷的热释电系数λ与温度的依赖关系。测量了极化强度P。结果表明,x=0.5和0.6的样品在25℃时,P=4.6μc/cm~2和5.0μc/cm~2;λ=2.0×10~(-8)c/cm~2K和1.7×10~(-8)c/cm~2K。并讨论了Nb含量对极化强度的影响。  相似文献   

11.
12.
高产高蛋白优质紫稻新品系的选育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1989 ̄1995年应用系统选育、纯化去杂和加代繁殖等育种方法,培育出紫稻新品系:华黑01、华黑02。其稻谷平均产量分别为7345.5±469.5kg/hm^2,6828.0±276.0kg/hm^2;稻米蛋白质含量分别为13.41±0.37%、13.15±0.54%。8种必需氨基酸中有5 ̄6种超过FAD/WHO建议的理想蛋白质标准。具较好的口感和营养品质。  相似文献   

13.
本文叙述了高分子量聚对苯酰胺(PBA)的直接合成法。由对氨基苯甲酸合成出具有对数比浓粘度(?)达2.3的PBA,经湿纺成形的纤维具有抗张强度达3.4~3.6GPa,伸长率为1.7~1.8%,模量达188~197GPa和密度为1.45g/cm~3。  相似文献   

14.
15.
16.
高温高压染色机微机控制系统是一个实时控制系统。它可以实现快速升温和以多种不同的速率升温、恒温、降温等多级温度控制;可以按照工艺流程自动更换工艺曲线参数,自动切入压力控制回路。系统具有显示、记录、报警等功能,通过控制台及操作面板进行人机联系;主机及外围设备均采用国产定型产品及模块化结构。该系统的研制成功为纺织行业染纱设备的改造提供了新的途径。  相似文献   

17.
本文报道了不同溶剂条件下PVA的溶解工艺及不同纺丝条件对纤维性能的影响,模索出采用普通分子量的PVA加硼酸用水溶解进行干湿法或湿法纺丝,然后经过多道湿热和干热拉伸制取高强高模量维纶纤维的一种新的工艺条件,所得纤维的强度可达11.35cN/dtex初始模量达363.44cN/dtex,从而能满足其作为产业用途的性能要求。  相似文献   

18.
本文报道了一种具有高共模输入范围和高输出电压摆幅的CMOS运算放大器。为了达到高的共模输入电压范围,使用了互补差分对。输出级采用了AB类推挽输出以获得高的输出摆幅。计算机模拟结果表明,运算放大器具有73dB的开环增益。在电源电压为±5V时,负载电阻为10kΩ,输出电压摆幅为±4.8V。  相似文献   

19.
本文提出一种自校正控制加电源前馈的高精度高温电炉控制器方案,具体分析对象的数学模型和控制算法。实验结果证实了方案的有效性。  相似文献   

20.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