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5 毫秒
1.
邓小平同志在今年年初南巡谈话中提出了判断改革开放得失成败,姓“资”还是姓“社”问题的三条标准,他指出:“判断的标准,应该主要看是否有利于发展社会主义社会的生产力,是否有利于增强社会主义国家的综合国力,是否有利于提高人民的生活水平”.这三条标准,是辩证的、统一的,而其中更为根本的是生产力标准.正确理解生产力标准,是正确掌握和运用三条标准的关键.  相似文献   

2.
邓小平同志在南巡讲话时指出,在改革开放过程中,判断姓“资”还是姓“社”的标准,只能看是否有利于社会主义生产力的发展;是否有利于社会主义国家综合国力的发展;是否有利于人民群众生活水平的提高。这三个“有利于”的标准已故写入党的十四大报告和新的党章,载入史册。这实际上是为我们今后一百年反“左”树立起了一面鲜明的旗帜。  相似文献   

3.
1992年春,邓小平同志在“南巡谈话”中说:“改革开放迈不开步子,不敢闯,说来说去就是怕资本主义的东西多了,走了资本主义道路。要害是姓‘资’还是姓‘社’的问题。判断的标准,应该主要看是否有利于发展社会主义社会的生产力,是否有利于增强社会主义国家的综合国力,是否有利于提高人民的生活水平。”①“南巡谈话”公布后,学术界有不少同志认为,三个是否“有利于”是判断姓“社”还是姓“资”的标准,我却持有不同意见,认为它们是判断改革开放得失成败的标准。后来,江泽民同志在党的十四大报告中说到:‘训断各方面工作的是非得…  相似文献   

4.
邓小平是坚定不移地捍卫社会主义事业的,反对资产阶级自由化也最为旗帜鲜明,从来没有说过不要问姓“社”姓“资”的话,他十分重视我国社会发展的社会主义方向,强调要划清社会主义与资本主义的界限.邓小平在提出“三个有利于”的时候,前面都有“社会主义社会”、“社会主义国家”、“人民”的限定词,显然在他的思想里,社会主义是既定的前提,而“三个有利于”指的是在社会主义条件下判断改革成败的标准,而不是用“三个有利于”来判断是不是社会主义.  相似文献   

5.
本文论述了股份制作为一种资本组织形式,它本身并不能存在姓“社”姓“资”的问题,而是生产力的社会化推动资本社会化的必然产物,并且它具有“集资灵活有效”和“所有权与经营权适度分离,增强企业活力”的特点,因而它可以促进深化国有企业的改革。  相似文献   

6.
从倡导真理标准问题大讨论到提出生产力标准和“三个有利于”标准,是邓小平对马克思主义真理标准观的继承、丰富和发展的过程。他不仅使“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这一命题更加深化和具体化,而且还把实践标准、生产力标准和人民利益标准高度辩证地统一起来,为我们判断理论上的是非和检验实际工作的成败得失提供了更科学、更具体的综合标准  相似文献   

7.
关于真理的标准问题,本文认为实践检验过程是一个体系,它包括前瞻的逻辑论证和终裁的实践检验,二者是辩证统一的,邓小平把实践标准推广和贯彻到社会历史领域,提出生产力标准和“三个有利于”标准,丰富了实践标准理论和党的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  相似文献   

8.
对社会主义事业,邓小平既是保守派,又是改革派。他在基本制度方面,主张分清社会主义和资本主义,在运行机制方面,反对抽象的姓"社"姓"资"的争论。应该把这两个方面统一起来。  相似文献   

9.
邓小平同志在今年初的南巡谈话中指出,改革开放迈不开步子,不敢闯,说来说去就是怕资本主义的东西多了,走了资本主义道路。要害是姓“资”还是姓“社”的问题。笔者体会,邓小平同志这一指示的要义,并不是说改革开放可以不问姓“资”姓“社”,而是要求我们打破“左”的教条主义的框框,以实事求是的态度判断什么是“资”什么是“社”,以及正确地对待“资”和“社”。只有正确地对待“资”和“社”,才能更加自觉地贯彻党的基本路线。  相似文献   

10.
读者圆桌     
《世界博览》2009,(22):3-3
关于《世界博览》2009年第20期的《山西煤炭重组》,谈谈我的一点看法。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假如资源属于国家,如果造成了生产力的倒退和百姓的贫困,那么“资源应该属于国家”就是个假命题,这与邓小平的“三个有利于”格格不入。假如资源属于私人,如果促进了生产力的发展,繁荣了经济,使百姓富起来了,那么“资源应该属于私人”就是个真命题,因为这符合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因此,一个产业应该姓国还是姓私,  相似文献   

11.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经历了三次思想大解放:第一次围绕“真理标准问题”展开;第二次围绕姓“社”姓“资”、姓“公”姓“私”问题展开;第三次围绕“树立和落实科学发展观”展开。三次思想大解放厉一脉相承,因而具有很多相同或相似之处;又各有侧重,并呈现出不同的特点。通过对三次思想大解放的比较研究,积极探索第三次思想大解放的着重点、目标指向和具体要求,对于切实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2.
关于真理的标准问题 ,本文认为实践检验过程是一个体系 ,它包括前瞻的逻辑论证和终裁的实践检验 ,二者是辩证统一的。邓小平把实践标准推广和贯彻到社会历史领域 ,提出生产力标准和“三个有利于”标准 ,丰富了实践标准理论和党的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  相似文献   

13.
1978年真理标准讨论打开了中国人民思想解放的大闸门。30年改革开放成功的基本经验之一,就是坚持不断解放思想、与时俱进。解放思想必须坚持实践观点和实践标准、生产力观点和生产力标准、人民群众观点和人民利益标准三者的辩证统一;解放思想必须坚持“三个有利于”标准。  相似文献   

14.
改革是一项全新的事业,没有现成的经验和成败标准。为了鼓励广大群众积极改革、锐意改革,中国共产党在改革的不同时期提出不同的检验改革成败的判断标准:从改革初期简单的“猫论”,到改革进程中理论化的“三个有利于”,再到系统化的科学发展观,充分体现了中国共产党与时俱进的理论品质。  相似文献   

15.
邓小平同志在今年一、二月份南巡的重要谈话中指出,改革开放迈不开步子,不敢闯,说来说去就是怕资本主义的东西多了,走了资本主义道路。要害是姓“资”还是姓“社”的问题。并针对这一“左”的干扰,又一次提出要提倡实事求是,不要提倡“本本”。现实生活表明,正是由于抱有“左”的思想的人,看问题主观脱离客观,从“本本”出发,从并不符合客观实际但却僵化了的观念出发,所以在对待改革开放的政策和措施上,不是看是否有利于生产力的发展,是否有利于国家综合国力的增强,是否有利于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而是  相似文献   

16.
纵观翻译史,翻译标准一直是人们争论不休的话题。时至今日,翻译标准问题仍处于“百家争鸣”的局面。20世纪80年代以前的中西方传统翻译标准概括而言即“四个Y”标准:“诣”“易”“一”“依”,在此基础上所形成的翻译质量评估的“三个有利于”原则,在指导翻译理论与实践中起到了重要的作用。  相似文献   

17.
是姓“资”还是姓“社”,小平同志提出“不争论”.对“不争论”,目前还存在一个如何正确领会其精神实质的问题.  相似文献   

18.
在以对话形式讨论“生产力标准”对“实践标准”的超越、生产力标准的结构的过程中,论述了江泽民同志“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贡献。  相似文献   

19.
马克思主义哲学与科学社会主义理论有着内在联系。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实践观点和实践标准、生产力观点和生产力标准、人民群众观点和人民利益标准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的哲学基础。坚持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必须坚持上述三个观点和三个标准的统一。  相似文献   

20.
邓小平关于解放和发展生产力思想的提出是基于他对社会主义本质的深刻思考。邓小平关于改革是解放和发展生产力的必由之路思想的提出,是基于他对社会主义实践经验的科学总结和对社会主义制度的辩证分析,是根源于他对解放和发展生产力辩证关系的深刻认识。邓小平是生产力标准的积极倡导者和实践者,他提出的“三个有利于”的标准是对生产力标准的进一步阐述和发挥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