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严羽是通过以“妙悟”说为中心的审美主体论、以“兴趣”说为重心的审美特征论和以“入神”说为极致的审美理想论三大理论主干来表达自己的美学思想的。他所追求的审美情趣和境界在神韵论思潮发展演变过程中起着重要的过渡作用。历来研究严羽的人多看到其对“兴趣”说的提出对文学发展史的贡献,而很少深入去探讨他对神韵论的重要作用。笔者尝试深入探讨严羽的美学思想对神韵论的影响。  相似文献   

2.
孟郊是一位颇具争议的诗人,严羽是一位颇具争议的诗评家,严羽对孟郊的评论也一直争议着。从严羽的诗评标准看,孟郊的诗歌“憔悴枯槁”、“直虫吟草间耳”,孟郊的“苦吟”创作方式与严羽推崇的“妙悟”说、“兴趣”说也是相异的。  相似文献   

3.
“神入”在历史教学中运用可以让学生积极地参与历史的建构,变学习历史的被动为主动。本文分析了“神入”对历史人物、历史事件、典章制度的运用以及“神入”在运用过程中要注意的几个问题。  相似文献   

4.
针对文学翻译“神似”说混乱无序的现状,分析了各种类型的“神”似,指明了“神”的意义和“神似”的方向。  相似文献   

5.
曹东 《洛阳师专学报》1998,17(4):61-62,66
严羽诗论与以朱熹、陆九渊为代表的南宋理学有着多方面联系。从师承关系说,严羽是陆九渊的再传弟子,他的老师包扬就是朱、陆的直接学生。从活动地域看,严羽与朱熹同为福建籍,他又与陆学传播地江西关系密切。严羽与朱熹同受大慧宗杲的禅宗思想影响。严羽生活在南宋理学占主导地位的文化时空,其审美思想自然受到理学观念的浸染。而且,严羽诗论与朱熹的诗论,从思想观点到审美意趣,都有不少类似之处。至于陆九渊主张心即理,直指本心,顿悟天理,对于严羽“妙悟”诗学思想的形成,就更具有直接的影响和启示意义了。  相似文献   

6.
苏氏“寂感”说分为体用、动静、性情三个层面,强调主体修为由思而至于无思、“入神”以致用;物我交相感应以至于“忘”;性发为情而最终复于性。苏氏“寂感”说是苏轼等人文学思想的哲学基础。一方面影响其文艺思维方式,体现为对创作主体自身修养的重视,要求尽物之妙、随物赋形,达到“入神”境界;一方面影响其艺术风格,追求由绚烂之极回归平淡。  相似文献   

7.
宋代严羽的《沧浪诗话》对明代复古派的诗学观念有较深刻的影响,本文试以严羽的“别材别趣”说为切入点,深入分析明代复古派代表人物对此观点所作的多侧面的强调和发展,揭示复古派和严羽在诗歌审美观念上的共通性。  相似文献   

8.
唐宋以后,中国古典诗学在范古问题上形成了“诗法”与“妙悟”两条路线的对立与纠结。严羽“妙悟”说对后期诗学形成主导性影响,但这并没有抵消“诗法”论存在的必要性。李梦阳等人推崇严羽却又大谈“法式”的矛盾现象,说明“诗法”是研习创作的客观要求;而“妙悟”作为一种鉴赏感悟活动,固然有指向独创性的积极意义,而其对于“诗法”论的渗透,导致后期“诗法”论过分注重对格调意趣的感悟式表述,远离了“诗法”本有的创作论主旨。这两方面的事实表明,“诗法”和“妙悟”各有不同的适用方面。而“诗法”对于创作的研习尤其具有无可替代的意义。  相似文献   

9.
“兴趣”作为美学概念,不见于宋以前的文学批评与理论阐说中。严羽最早将“兴趣”提升为诗论的审美范畴,之后,人们对“兴趣”进行了标树。与此同时,文论家们对“兴趣”的审美特征展开了探讨,提出了要求。他们并从感兴、学力、兴象、情兴等角度论及到“兴趣”的生成及其相互间的关系,在整体视域上初步构造出了一个“兴趣”的理论创造系统。  相似文献   

10.
一严羽的《沧浪诗话》对诗歌艺术理论的探究颇具特色,而关于“妙悟”的论述则是其诗歌理论的核心。严羽“以禅喻诗”,他说:“大抵禅道惟在妙悟,诗道亦在妙悟。”“悟”是禅家语,本意是指心解神领,与心领神会近义。严羽借用禅家的“悟理”论“诗道”,他的“妙悟”说,似乎兼有对诗歌特征的认识与对创作规律的掌握两方面的含义。就其对诗歌特征的认识来说,他认为,“诗者,吟咏情性也。”按此标准,认为诗有第一义和第二义之分。第一义指作品的艺术境界很高,即那些能充分反映诗歌艺术特征的优秀诗  相似文献   

11.
严羽以江西诗派的反叛者自居 ,并宣称不傍人篱壁。本文从二者有关艺术品格修养的论述入手进行考察比较 ,勾勒严羽对江西诗派总体精神的继承与局部因子的新变 :首先 ,二者皆强调“以识为主” ,并依此对接受本文作出规范 ,但江西派提学诗始自《三百》 ,表现出对儒学的依附 ,而严羽则倡始于楚辞 ,显得比江西派返归诗歌本体更自觉更彻底 ;江西派倡转益多师 ,严羽谓“以盛唐为法” ,从诗学价值和接受效果看 ,二者各有所赢。其次 ,严羽承江西派强调“悟入” ,但进一步赋予“妙悟”以“本色”、“当行” ,因而超越了前者。最后严羽继承江西派忌俗的精神内核 ,但江西派更多地从诗人的精神世界和作品的思想领域着眼 ,严羽则广泛推及艺术层面各要素。  相似文献   

12.
关于诗歌的表现内容,有“言志”说、“缘情”说以及“情志合一”说。“诗言志”本有丰富的内涵,但作为儒家政本主义文学论纲,被人为地抽象化,于是有“缘情”说的矫枉过正。“情志合一”说则是双重否定之后,“缘情”与“言志”的整合。  相似文献   

13.
“趣”作为一种审美范畴,在严羽、袁宏道二人诗论中占有重要位置,严羽所谈之“趣”指“韵味”,而袁宏道所谈之“趣”指“自然”,二在内涵、目的、特征上有差别。而从禅学上来看,二也有根源上的差别。  相似文献   

14.
陈寅恪认为:唐宪宗元和十三年,元稹作《连昌宫词》,呼吁“努力庙谟休用兵”,是12年前同白居易应制举时所持“销兵”说的继续;“休兵”说同于唐穆宗初期宰相萧克、段文昌的“消兵”说,元稹因而得志于朝;与主战派裴度政见对立,故又受到攻击并遭贬;“消兵”说导致朝廷再失河朔。陈说不确。白、萧、段的“消兵”说,指天下军队逃、死不补,自然减员。元稹从无这种主张,所说“销兵革”,指朝廷推诚于下,推敬于外,化解矛盾,消除战争,核实军籍,农战相兼。元稹一向主张并参与镇压藩镇判乱,“努力庙谟休用兵”,是盼望最终太平,不再用兵,这同裴度完全一致。元稹见重于穆宗,并非由于“休兵”说而是由于文才学说;遭裴度等忌眼并因而遭贬,也非由于“休兵”说,而是由于勾结宦管理、宰相才干和朝廷遥控五方面因素,还应考虑河朔地区特殊文化背景。元稹“休兵”说不同于萧、段“消兵”说,即便再失河朔是“消兵”说所致,也与元稹无关。  相似文献   

15.
严羽以江西诗派的反判者自居。并宣称不傍人篱壁。本文从二者有关艺术品格修养的论述入手进行考察比较,勾勒严羽对江西诗派总体精神的继承与局部因子的新变:首先,二者皆强调”以识为主”,并依此对接受本文作出规范,但江西派提学诗始自《三百》,表现出对儒学的依附,而严羽则介始于楚辞,显得比江西派返归诗歌本体更自觉更彻底;江西派介转益多师,严羽谓“以盛唐为法”,从诗学价值和接受效果看,二者各有所赢。其次,严羽承江  相似文献   

16.
小易 《科技智囊》2007,(7):75-75
范围天地之化而不过,曲成万物而不遇,通乎昼夜之道而知,故神无方而《易》无体。 这一句继续承接“《易》与天地准,故能弥纶天地之道”的章节主旨,并最终推出“故神无方而《易》无体”的大结论。综合来看这一章的主要内容,前半章强调对“果”之“因”的把握;而后半章则重点在于对“因”之“果”的阐化。  相似文献   

17.
牧人 《小学科技》2009,(7):28-29
长白山是一个令人着迷的旅游风案区,它有许多奇事怪物,“神炭”便是其中之一。 “神炭”的发现  相似文献   

18.
中国传统诗学的核心思想是“物感说”,由此倡导“表现论”、“意境法”。西方传统诗学的核心思想是摹仿说”,由此倡导“再现论”、“典型论”。尽管二者都涉及审美的主客观关系,但是前者重在抒情,强调情感,意志的“真”,后者重在叙事,强调再现客观的“逼真”,由于中国与西方在社会文化和传统诗学上存在差异,因此,中西诗学的现代化进程不一样,中国现代诗学在借鉴西方近代诗学基础上,主要趋向“再现论”;西方现代诗学诗呈现“表现论”、“象征论”和“再现论”并存的格局,而以前者为主,中西传统诗学现代化呈现出反差。  相似文献   

19.
造型是中国人物画的重要基础,“形”与“神”是人物画造型的两个重要方面,“形”是人物画的基础;“神”是人物画的灵魂,“形神兼备”是中国人物画的最高标准。本文旨在探讨“形”与“神”的辩证关系,说明造型在人物画中的重要性。  相似文献   

20.
分析中国古代特别是中国传统医学中关于“神”即人“魂”的学说.作者论证,中国人所认为的人“魂”与欧洲的传统有很大的不同,是以物质性作为其特征的,或者说“魂”并不是一个非物质的东西.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