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0 毫秒
1.
2009年是"中德科学教育年".为了回顾中德科技交流的历史,进一步推动双方的科学研究与学术合作,2009年3月12日"中德科技交流390年暨<奇器图说>出版381年纪念会"在北京中德科学中心举行.  相似文献   

2.
<传播与会通--<奇器图说>研究与校注>在<奇器图说>一书的研究上取得了显著的突破,这些突破主要得益于该书国际性多维度的历史视野、精细工作以及理论性的取向.  相似文献   

3.
今天,我十分荣幸地来这里参加中德科技交流与合作390年暨<奇器图说>出版381年纪念会.借此机会,我谨代表中国科学院国际合作局向各位介绍一下中国科学院和德国马普学会的交流合作情况.  相似文献   

4.
《广西民族大学学报》2009,15(2):F0003-F0003
德国传教士邓玉函与其他伙伴负笈东来,与中国学者王徵于1627年合作编译了《奇器图说》。2008年,在中德专家的共同努力下,完成了《传播与会通——(奇器图说)研究与校注》(上、下篇),重新演绎了380年前两种异质文化的碰撞与融合过程。  相似文献   

5.
2009年是中德科学与教育年.实际上,中德的科技交流与合作已有390年的历史.早在1619年,德国宾根人邓玉函、科隆人汤若望就开启了中德之间的科学技术与文化交流.1628年,他和中国学者王徵编译的《奇器图说》刊刻于扬州,首次系统地向中国人介绍了西方力学与机械知识.2008年底,中国科学院自然科学史研究所与德国马普学会科学史研究所的伙伴小组合著的《传播与会通——(奇器图说)研究与校注》由江苏科学技术出版社出版.为此,中国科学院自然学科史研究所、德国马普学会科学史研究所与江苏科学技术出版社,于2009年3月12日上午在中德科学中心举行了“中德科技交流390年暨《奇器图说》出版381年纪念会”.会上,与会嘉宾及专家就中德间互相的科学技术交流与影响进行了探讨.  相似文献   

6.
两院院士、中国科学院力学研究所郑哲敏院士: 我们力学界应当说对这段历史还是有记载的.我今天带来一本书<近代力在中国的传播与发展>.其中有比较多的篇幅介绍<奇器图说>以及一些评论.这本书是邓玉函、王徵所作,这是我们力学史上的一件大事,所以很值得纪念.今天开这个会,我觉得是非常有必要的,也是积极的.  相似文献   

7.
1626年冬季,来自德国的耶稣会士邓玉函(Johannes Schreck,1576~1630)和已经皈依了天主教的中国学者王徵(1571~1644)在北京相逢,在此后三个月左右的交往过程中,二人合作编译了第一部向中国系统介绍欧洲机械与力学知识的中文著作——《远西奇器图说录最》(下文简称《奇器图说》).自成书刊行至19世纪中叶,该书一直是中国学者认识西方机械和力学知识的主要文献,  相似文献   

8.
<穆天子传>真实性问题需要在两个层面上讨论,即:<穆天子传>所记穆王西巡之事的真实性与<穆天子传>为西周史录的真实性.笔者倾向于认为<穆天子传>是以周穆史官的记叙为基础,至于它的完善、定型则有可能是稍后的事情.当然,在近两千年的流传过程中,仍难免存在文本的缺失错讹与删改的现象.而其真幻结合的叙事特征完全符合"神话历史"的逻辑.在新史学语境中对<穆天子传>的再认识,需要对其文本背后的玉文化背景的真实性的认识为基础.<穆天子传>研究的深入需要新的视野和方法的介入.  相似文献   

9.
梅文鼎《远西奇器图说录最》注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远西奇器图说录最》是系统介绍欧洲力学知识的第一部中文著作,为19世纪中期中国学者了解西方相关知识的主要来源。梅文鼎也曾研究该书,并发表了相关著述。以新发现含梅文鼎注文的《奇器图说》抄本为主要资料,探讨梅氏对欧洲力学知识的理解程度、他关注的力学问题的内容以及他注解的特点和方式。此外,还比较梅文鼎与荷兰力学家斯蒂文证明力学问题的方法及方式,以展现中、西学者力学研究和表述方式的异同。  相似文献   

10.
包含真、利、善、美、圣意蕴的<格萨尔>,其文化语境具有鲜明的民族特点,体现了藏民族精神和民族文化特性.<格萨尔>的文学翻译就是在原语语境和译语语境的共同制约下获得译文表达式的过程,也是译文随语境的变化而进行"适如其所译"的意义构建过程.如果对<格萨尔>语境的本质特征缺乏深层次认知,如果不充分理解<格萨尔>的文化语境,如果没有创造性思维,不会解读藏族人的心理结构,不了解<格萨尔>的艺术特性,那么,对<格萨尔>的翻译就有可能是"隔靴搔痒"式的"吃力不讨好".  相似文献   

11.
"接受屏幕"和"期待视野"是比较文学中接受美学的两个关键点.以此为理论依据,同时在易卜生的<玩偶之家>与鲁迅的<伤逝>各自的写作背景和寓意的基础上,对<玩偶之家>之于<伤逝>之重大影响以及<伤逝>之于<玩偶之家>之个人取向进行探讨,从而表明,文化接受事实上是一种文化过滤.  相似文献   

12.
杨建宏博士的新著<农耕与传统文化>(湖南人民出版社2003年出版,以下简称<农耕>),是继<李斯传>与<中国古代帝王的权位角逐>后,又一厚实的研究成果,该著系统阐述了我国传统农耕文化的历史过程、基本内容、民族特色及发展趋势,具有引入注目的学术价值与现代意义.  相似文献   

13.
陈巍 《科技导报(北京)》2010,28(10):122-122
距C·P·斯诺在剑桥里德讲座上的呐喊已整整过去了半个世纪,但一个不可否认的事实是:科学与人文之间的隔阂不仅故我,甚在加剧.而在1964年再版的<两种文化:一次回眸>一书中,斯诺已经开始反思"两种文化"这种非此即彼的提法,并且大胆预见未来可能会出现"第三种文化"(the thrd culture):"虽然现在谈第三种文化已经存在可能为时尚早.但是我现在确信它将到来.当它出现的时候,科学与人文之间的一些交流困难最终将被克服."欣喜的是,在近期由神经科学家M·R·贝内特和哲学家P·M·S·哈克共著的<神经科学的哲学基础>一书中,笔者终于嗅到了一丝斯诺意义上"第三种文化"的气息.  相似文献   

14.
文化是一个民族重要的软实力,但只有通过"文化自觉"才能创新文化、重塑文化.大型纪录片<河之南>以"朝圣"者的姿态,运用大历史的视角,以影像代笔,通过对中原历史、地理、文化风貌的追述记录,全方位地剖析了中原即河南地区在塑造中华文明演进中的核心地位,凸显了中原文化的原创力及自强不息的民族精神.<河之南>从"文化反思与文化叩问"、"文化记忆与文化认同"和"文化自觉与文化重塑"等三个部分,阐述了中原的文化意义及价值.  相似文献   

15.
谢晋电影创作的泛亚意义,可以"家国"模式、文化"原乡"与离散叙事为切入点加以讨论.<天云山传奇><牧马人>和<芙蓉镇>为代表的家国一体化叙事源自中国电影的传统审美经验,丰富了亚洲同类型电影的美学形态.<最后的贵族>开启了导演的创作转型,在疏离政治宏大叙事的同时,尝试拓展个体经验之外的影像表述.论文以泛亚电影语境中的离散书写为背景,通过文学文本与电影文本的比较阅读,分析<最后的贵族>与亚洲电影"离散"叙事的类型对接,由此凸显谢晋电影的泛亚意义.  相似文献   

16.
近来拜读徐兴庆<朱舜水与东亚文化传播的世界>(台湾大学出版中心,2008)与钱明<胜国宾师--朱舜水传>(浙江人民出版社,2008)两著,以及徐兴庆<德川幕府知识人吸收西洋文明的思想变迁>(<台湾大学历史学报>,第四十期,2007年12月)、<日本幕府思想家高杉晋作的中国观--兼论"明伦馆"与"松下塾"之思想教育>(高明士主编<东亚文化圈的形成与发展--儒家思想篇>,台湾大学历史系.2003)以及<王韬与  相似文献   

17.
述略徐霞客丽江之旅的文化传播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一代游圣"徐霞客于崇祯十二年(1639)一月二十五日踏进丽江,进行了为期15天的文化考察和文化传播,主要有:为木增<山中逸趣>作跋;校订木增<云薖淡墨>文集;指导木增之子木宿作文;撰写首部<鸡山志>;介绍中原名流给木增;撰写与丽江相关的专文等五方面.这不仅充实了明末丽江社会生活的史料,也加强了丽江汉文化的传播,影响深远.  相似文献   

18.
圣人"立象以尽意",魏碑摩崖<石门铭>与<郑文公>字体各呈"圆象",其技法圆彰,一点一画各自烘托"飞逸奇浑"与"醇古渊穆"之意境.结合时下新碑学得失,两碑的取法之径即"何以各呈圆象,何以各尽其意"也很值得探讨."技道同修,象意圆融"是学习此两碑进而学习所有魏碑的正确途径.  相似文献   

19.
1998年至2002年,笔者与杨志勤君一起整理"雨夜楼"藏画时,先后发现了李叔同的早期绘画作品34件(油画5件,水彩画24件,素描5件).现将发现过程记述如下. 最初的发现是在打开一尘封约半个世纪的包装时,发现一张叠成二折的民国三十五年的<新华日报>.此报纸被压在其他一些绘画作品的下面.翻开报纸时,抖落出3件美术作品.这就是后来被定名为<东瀛民居><溪山彤云>和<出海>的3幅水彩作品.这3幅作品都没有落款,只在画面的右下侧钤有"演音"印章一方,为篆书朱文."演音"是李叔同皈依佛教后的法名,当为李叔同的作品.随着清理工作的不断深入,越来越多的李叔同作品浮出水面.这些作品是:  相似文献   

20.
《西游记》文化内容的翻译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本文以英国翻译理论家彼得·纽马克提出的"语义翻译"和"交际翻译"理论为基础,对<西游记>的两个英译本作对比研究,针对两译本在翻译方法上的差异和效果来探讨"语义翻译"和"交际翻译"对<西游记>文化内容翻译研究的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