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0 毫秒
1.
以晋陕豫黄河金三角省际边界地区47个县级行政单元为研究对象,利用2004、2009、2014年的时间面板数据,选取11个经济指标,运用TOPSIS信息熵法确定指标权重,将加权和进行系统聚类分析,对聚类结果进行GIS可视化,并从人均GDP角度进行空间自相关研究。研究结果表明:(1)黄河金三角地区形成以各市辖区为核心的增长极,经济发展水平较低的县域集中在省际边界线两侧,较高水平县域沿重要铁路干线分布。(2)空间集聚性存在但较弱,自相关类型由单一LL型向HH型和LL型并存演化,在空间上表现为渭南市LL型弱化,三门峡市HH型强化。(3)黄河金三角地区的经济差异格局是在区域经济政策、经济驱动作用、空间相互作用、行政边界、自然地理界限以及传统观念等因素的影响下形成的。  相似文献   

2.
通过构建甘肃省人口结构和经济发展两系统的评价指标体系,运用灰色关联分析法,对甘肃省人口结构和经济发展的关联度进行测度分析,揭示了两大系统的关联关系。研究表明:人口结构与经济结构发展两系统关联度较高,且两系统各指标间相互影响较强;虽然人口结构各方面对经济发展关联度均较高,但从各指标来看,十万人拥有大专以上教育程度人口数、第三产业就业人数和城乡人口比对经济发展影响相对不足;经济发展各方面对人口结构变化的促进强度不一,经济结构和收入差距对人口结构变化的促进作用较高,经济水平对人口结构变化的促进作用则相对较低。  相似文献   

3.
亚洲议员人口和发展会议结束已近一个月了。这次会议所提出的问题、反映的情况和介绍的经验,有助于增进人们对人口与发展问题的认识,很值得重视。问题的由来人口与发展问题是个简便提法。如果讲得科学些,它的静态涵义是指人口数量与资源总量的关系问题,其动态涵义是指人口发展与社会经济发展的相互关系,或人口发展与经济发展的结合问题。五十年代后,人口与发展问题越来越受到世界各国的重视。其原因是:五十年代以来出现的全球性的迫切问题大多跟人口问题有关。例如,粮食问题,或者象某些西方人士所渲染的粮食危机,举世公认是个迫切需要解决的全球性问题。造成这个问题的原因是  相似文献   

4.
运用信息熵和SSM模型分析2010-2018年福州市土地利用结构时空格局差异,结合耦合协调度模型分析福州市土地利用程度和社会经济发展的协调关系,旨在为土地资源合理利用和经济高质量发展提供科学依据.结果表明:(1)福州市土地利用结构信息熵表明研究期内土地利用结构逐渐由有序向无序方向演化;(2)“三大片区”不同地类竞争力具有明显的空间差异,分别为主城区呈低值区状态,近郊区呈现中高值区—高值区状态,远郊区呈中值区—低值区状态;(3)研究期内土地利用结构和社会经济发展之间的耦合作用强度整体呈现波动增长再稍有回落的趋势;土地利用和社会经济发展协调度经历了中度失调—轻度失调—濒临失调—勉强协调的转变;(4)土地利用和社会经济发展协调状况经历了社会经济发展滞后于土地利用程度、土地利用程度滞后于社会经济发展阶段,总体往协调方向发展.  相似文献   

5.
人口与经济发展的数量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人口的数量、年龄结构与产业结构的变化对经济发展的影响是引人注意的问题.本文提出的方法能够用来对此问题进行数量分析.  相似文献   

6.
本文以山西省11个地级市为研究对象,根据2000年~2017年的人口、GDP和人均GDP等数据,分析山西省人口与经济时空演变特征,运用人口经济一致性系数、人口经济偏离度系数分析山西省各市人口与经济的分布差异.通过研究发现:2000年以来,山西省人口与经济快速增长,各市人口与经济发展差异很大.人口集聚与经济集聚差异水平较大,总体上呈现以下规律,东南地区大致呈现为人口经济相一致,西部和北部地区为人口集聚大于经济集聚,中部和西北地区为经济集聚大于人口集聚.人口分布与经济集聚空间一致性总体呈现变强的趋势,产业结构转型和国家政策是造成山西省人口与经济差异大的主要原因.  相似文献   

7.
运用主成分分析法、耦合协调模型、空间自相关分析及多元线性模型方法,对2006—2017年河南省区域创新能力与经济发展水平耦合协调度的发展演化、空间集聚特征及其影响因素进行研究.结果表明,2006—2017年,河南省区域创新能力与经济发展的耦合协调水平总体偏低,时序演变较稳定,主要处于中度协调等级,仅有郑州市一直为高度协...  相似文献   

8.
本文用灰色数学模型模拟郑州经济发展过程并预测其发展趋势。然后用灰色关联度模型分析人口结构中人口数量、人口自然增长率、每万人拥有在校大学生数、每万人拥有专任教师数、非农业人口所占比重等因素对经济发展的影响,得到人口的每万人拥有在校大学生数和非农业人口所占比重对经济的影响最大。在模型分析基础上,本文就如何促进经济社会发展提出若干可行性建议。  相似文献   

9.
关于我国的人口结构对社会经济发展的影响分析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人口结构是人口素质的社会性反映,对社会和经济发展有重要的影响作用。本文利用多元逐步回归分析方法构造了人口-经济模型,从模型中可直观地看出表现人口构成的三个主要指标性别比,农业人口比和总抚养比,均与能标明经济发展状况的人均生产总值成显著相关。然而,目前我国的这三个指标值均偏高,正对社会和经济的发展造成诸多不利影响。因此,人口结构的优化已是迫在眉睫。  相似文献   

10.
基于1997-2017年中国省域数据,采用系统耦合模型,讨论了人口结构、消费和经济增长三系统的协同发展特征,并利用空间重心模型进行拓展性分析.研究结果表明,中国各省份人口结构、消费和经济增长综合指数整体呈上升趋势,但东北地区人口结构指数表现较为平缓,东部消费指数最具活力,东北地区自2011年后经济增长指数呈下降趋势;考...  相似文献   

11.
12.
针对新发展理念引领下的经济发展与民生建设会有怎样的变化,以陕西、甘肃和宁夏三省区为研究对象,构建了指标体系并采用耦合模型对其2010~2019年间协调水平进行了计量分析.虽然显示三省区处于胁迫发展阶段,但经济与民生的和谐发展逐渐得到重视,由于历史发展因素及经济发展惯性,经济与民生协调发展仍需进一步强化.  相似文献   

13.
为了客观测度我国生态环境与经济之间相互协调发展现状,在构建测度指标体系基础上利用因子分析法确定指标权重,建立了生态环境与经济协调发展的耦合协调测度模型,并进行了实证分析.结果表明:一是我国生态环境与经济之间协调发展态势逐年向好;二是绿地面积与国内生产总值是生态环境与经济协调发展中的重要影响因素;三是我国生态环境与经济发展协调程度从轻度失调逐渐转向优质协调状态.  相似文献   

14.
科教兴国战略实施的关键在于高素质的劳动者,人口文化素质与经济发展之间有着某种必然的联系.本文在前人研究的基础上,做了定量分析,提出了人口文化素质与经济发展关系的模型,为促进山西省经济发展提供了一些理论上的支持.  相似文献   

15.
为促进交通建设与区域经济一体化发展,以山东省为例,结合现阶段交通与经济的发展现状,构建区域经济规模水平模型与交通可达性模型,并分别利用主成分分析法和客观赋权法确定不同指标系数,借助耦合协调测度方法,探讨两者的交互关系。研究结果表明,山东省交通可达性与地区经济发展水平的协调性不断提高,其中,青岛、烟台、济南三地处于优质协调阶段,但也存在个别区域错位现象,例如淄博、聊城、菏泽等地。提出通过加快建设高速公路、突出建设交通可达性短板城市、完善综合交通基础建设等发展建议,实现以点带面辐射全省。  相似文献   

16.
确保黄河防汛安全,充分发挥水资源的作用是我们治理黄河的目的。但近几年,黄河机构经费紧张,缺额较大,维持机构正常运行需要大力开展黄河经济工作,以便维持职工队伍。在分析了东营黄河经济发展存在问题的基础上,提出了相应加强黄河经济的措施和建议。  相似文献   

17.
立足贵州人口受教育和经济发展现状,在分析人口受教育程度的基础上,构建人口受教育程度与经济多因素相互作用的灰关联模型,对教育与经济增长协调发展关系进行实证分析。揭示了贵州人口受教育程度与经济协调发展的关系,最后就在教育方面如何促进贵州经济发展提出相关建议。  相似文献   

18.
研究发现人口增长与经济发展存在着相关关系.本文分别利用普通线性回归模型、空间滞后回归模型、空间误差自回归模型以及空间半参数模型研究了我国2011年30个省区(除海南省)的经济发展和人口增长的关系.结果表明,省域人口增长不仅与本地区经济发展水平相关,还受到周边地区人口增长情况的影响.  相似文献   

19.
人口结构是影响经济发展的主要因素之一,人口结构与经济是否协调发展,是我们需要研究的问题。本文选取了1978-2010年的有关数据,运用产业结构偏差系数、就业均衡系数和城镇化率来分析广西人口结构与经济发展的协调程度。分析结果表明,改革开放以来,广西人口结构与经济发展的协调度不高,具体表现在城镇化率不高,就业结构的变动滞后于产业结构的变动,劳动就业压力大。  相似文献   

20.
本文丰富了“人口素质木桶理论”的假说,进而探讨了人口素质之于经济发展的功能价值。作者提出了有关人口素质的两个基本命题:其一是人口素质存量水平的高低或存量的多少问题,其二是人口素质潜能开发水平的高低或转化程度的大小问题。并认为,在现代化进程中起关键作用的并非人口素质本身,而是人口素质潜能的开发和转化。最后,作者指出中国不仅面临亟待提高非智力心理素质的问题,而且面临着如何从体制环境中寻找激发人口素质潜能突破口的历史性挑战。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