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合成了一个新颖的一维Cu(Ⅱ)配位聚合物{[Cu(L)(4,4'-bpy)]·C1O4}n[L=N-(2-羟乙基)水杨醛亚胺,bpy=4,4'-联吡啶].X-射线单晶衍射结果表明,该配合物属正交晶系,Pbcn(60)空间群·晶胞参数a= 1.316 48(19)nm,6=1.219 52(17)nm,c=2.503 7(4)nm.配体N-(2-羟乙基)水杨醛亚胺以三齿方式配位,其 配位原子包括酚羟基氧原子,醇羟基氧原子和亚胺基氮原子.在[Cu(L)(bpy)]·ClO4单元中,4,4'一联吡啶作为桥联配体,联接相邻单元中的Cu(1)离子,形成一维Zig-Zag链状结构.变温磁化率测定结果表明,在配合物中,通过4,4'-联吡啶联接的Cu(Ⅱ)离子之间存在弱铁磁偶合作用.  相似文献   

2.
通过水热方法合成了一个新的混价铜(Ⅰ)/铜(Ⅱ)配位聚合物[Cu_2(L)(nica)Cl]_2(1)(L=2-(4-氟苯基)-1H-咪唑[4,5-f][1,10]邻菲罗啉,H_2nica=2-羟基烟酸),并对该配位聚合物进行了元素分析和单晶X射线表征.该配位聚合物属于单斜晶系,空间群P21/n,晶胞参数a=0.993 9(2),b=1.068 4(2),c=2.068 0(4)nm,β=96.35(3)°,V=2.182 4(8)nm~3,Z=2,C_(50)H_(28)Cu_4N_(10)O_6F_2Cl_2,M_r=1 227.92,D_c=1.868 g/cm~3,F(000)=1 228,μ(MoK_α)=2.123 mm~(-1),R=0.072 8和wR=0.195 2.配位聚合物1中,2个Cl~-离子桥连2个Cu(Ⅰ)离子和2个Cu(Ⅱ)离子形成了一个二聚[Cu_2(L)(nica)Cl]单元.相邻的二聚体通过π-π堆积作用形成了一个二维的超分子层.  相似文献   

3.
以二茂铁乙酸钠为配体,4,4'-bpy为辅助桥联配体,合成了一个新的一维链状配位聚合物[Pb(η2-OOCCH2Fc)2(4,4'-bpy)]n(Fc=二茂铁),并用X-射线单晶结构分析法测定了其晶体结构.对标题配合物以及二茂铁乙酸钠配体的荧光性质研究结果表明:该配合物的荧光性能主要取决于配体的性质.  相似文献   

4.
采用金属Cu,Zn,Ni为"牺牲"阳极,在无隔膜电解槽和含配体水杨醛缩甘氨酸Schiff碱、2-氨基吡啶的甲醇溶液中首次电解合成了Cu(Ⅱ),Zn(Ⅱ),Ni(Ⅱ)配合物.利用元素分析、质谱、核磁、红外光谱、紫外光谱、热分析对配体和配合物进行了表征,确定了配合物的化学组成为ML.L.′nH2O[L=C9H7NO3,(M=Cu(Ⅱ),L′=CH3OH,n=0;M=Zn(Ⅱ)、Ni(Ⅱ),L′=2-氨基吡啶n=1)].电合成Zn(Ⅱ)、Ni(Ⅱ)配合物的电化学效率Ef接近0.5 mol.F-1,电极反应为2电子反应,电合成Cu(Ⅱ)配合物的电化学效率Ef接近1.0 mol.F-1,电极反应为1电子反应,Schiff碱配体均以三齿进行配位.Cu(Ⅱ)配合物中Cu(Ⅱ)(L)L′/Cu(I)(L)L′电对的可逆半波电位Er1/2为-1.225 V(vs SCE).  相似文献   

5.
通过自组装制得[Zn(4,4'-bpy)(CH3COO)(NO3)]n(配合物1)和[Y(bpy)2](NO3)3(配合物2).其中,4,4'-bpy为4,4'-联吡啶,bpy 为2,2'-联吡啶.对配合物进行了X-射线衍射结构表征.配合物1是聚合物,锌离子为6配位,4,4'-联吡啶作为双齿桥联配体使配合物呈线性一维链,而醋酸根作为双齿桥联配体和链间的π-π堆积作用,又使配合物形成一维网状的结构.配合物2中Y(Ⅲ)是10配位,2个2,2'-联吡啶各提供2个氮原子,3个硝酸根各提供2个氧原子参与配位.  相似文献   

6.
合成了一个新颖的一维Cu(Ⅱ)配位聚合物{[Cu(L)(4,4’-bpy)]·ClO4}n[L=N-(2-羟乙基)水杨醛亚胺,bpy=4,4’-联吡啶]。X-射线单晶衍射结果表明,该配合物属正交晶系,Pbcn(60)空间群,晶胞参数a=1.31648(19)nm,6=1.21952(17)nm,c=2.5037(4)nm。配体N-(2-羟乙基)水杨醛亚胺以三齿方式配位,其配位原子包括酚羟基氧原子,醇羟基氧原子和亚胺基氮原子。在[Cu(L)(bpy)]·ClO4单元中,4,4’-联吡啶作为桥联配体,联接相邻单元中的Cu(Ⅱ)离子,形成一维Zig-Zag链状结构.变温磁化率测定结果表明,在配合物中,通过4,4'-联吡啶联接的Cu(Ⅱ)离子之间存在弱铁磁偶合作用。  相似文献   

7.
采用水热合成方法,得到2个Cu(Ⅰ)配聚物[Cu_2(amp)Cl_2]_n(1)和[Cu_2(amp)(CN)_2]_n(2)(amp=2-氨基嘧啶).通过X射线单晶衍射、元素分析、IR光谱、UV-Vis-NIR吸收光谱和表面光电压光谱(SPS)对其结构和光物理性质进行了研究.结构分析结果表明,2个配聚物的中心离子Cu(Ⅰ)都处于四面体配位几何构型中.配聚物(1)是以μ_2-amp和μ_3-Cl~-为桥联配体,连接Cu(Ⅰ)离子形成2D层状结构;配合物(2)是以μ_2-amp和μ_2-CN~-为桥联配体形成3D无限结构.SPS结果表明,配聚物在300~800nm范围内均呈现正的光伏响应带,表明具有明显的光电转换特性.对比发现,配聚物的空间结构以及中心金属离子的配位微环境对响应有明显影响.  相似文献   

8.
目的合成一种新Schiff碱铜配合物。方法以3-溴-5-氯水杨醛,2,4-二甲基苯胺和金属Cu(II)离子为原料合成一种新的Schiff碱金属铜配合物,用X-射线单晶衍射法对其结构进行表征。结果标题化合物属于单斜晶系,空间群P21/c,晶胞参数a=1.219 4(1)nm,b=1.221 2(1)nm,c=1.993 4(2)nm,β=94.830(1)°,V=2.957 8(5)nm3,Dc=1.659 g/cm3,Z=4,μ=3.651mm-1,F(000)=1 468,R=0.037 7,wR=0.073 7。结论该化合物由2个双齿Schiff碱配体和1个Cu(II)离子组成。中心Cu(II)离子与2个双齿Schiff碱配体的2个亚氨基N原子及2个酚氧基O原子配位,配位数为4,呈平面四方构型。  相似文献   

9.
羧基桥联的双核Cu(Ⅱ)配合物的合成及性质初步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合成了二个新的一个分子中含有二个羧基桥联的双核 Cu(Ⅱ)配合物[Cu(Phen)(HCOO)]_2·(NO_3)_2·3H_2O(1),[Cu(Phen)(CH_3COO)]_2·(NO_3)_2·3H_2O(2)和一个一分子中含有一个羧基桥和一个羟基桥的双核 Cu(Ⅱ)配合物[Cu_2(OH)(C_2H_5COO)(Phen)_2]·(NO_3)_2·H_2O(3)以及单核 Cu(Ⅱ)配合物[Cu(Phen)(CF_3COO)]·(NO_3)·H_2O(4)(其中 Phen 为2,9-=甲基-1,10-啡罗啉).通过元素分析,等离子光谱、红外光谱,TG 及 X-射线粉末衍射分析对四个配合物进行了初步表征,测定了它们的氧化还原电位及电导.通过分析讨论,确定了配合物中羧基的配位方式.  相似文献   

10.
采用超声振荡反应与溶液挥发相结合的方法,合成了一类具有3D结构的新型超分子配位聚合物{[Cu(4,4′-bpy)(OH)(H_2O)_2](ClO_4)·2H_2O}n(4,4′-bpy=4,4′-联吡啶).获得其单晶结构,并用X-射线单晶衍射分析、元素分析、X-射线粉末衍射分析和循环伏安法对其进行表征.研究结果表明:该配合物属于单斜晶系;空间群为Cc;晶胞参数为a=1.023 00(7)nm,b=1.988 8(1)nm,c=0.749 90(5)nm,β=100.403(7)°,V=1.500 6(2)nm3,Z=4.在标题化合物中,每个铜(Ⅱ)离子由2个4,4′-联吡啶的2个氮原子,1个氢氧根的1个氧原子和2个水分子的2个氧原子配位,形成畸变的CuN2O3四角锥构型.因每个4,4′-联吡啶桥联2个铜(Ⅱ)离子,故形成了一维链状结构,而相邻的一维链状结构,又通过分子间氢键和π-π相互作用,联结成3D超分子配位聚合物.  相似文献   

11.
在水热条件下,以硝酸锌、2,5-噻吩二酸和4,4'-联吡啶为原料合成了一例具有三维网络结构的新型配位聚合物{Zn(TDC)(4,4'-bpy)}n(H2TDC=2,5-噻吩二酸,4,4'-bpy=4,4'-联吡啶),通过X-射线单晶衍射仪和热分析仪对其进行了表征。结构分析表明,配位聚合物属正交晶系,空间群Pccn,晶胞参数:a=1.8333(5)nm;b=1.1391(3)nm;c=1.592(14)nm;α=90°,β=90°,γ=90°;z=8,Dc=1.565 mg.m-3,μ=1.624 mm-1,F(000)=1584。对于I2sigma(I)的数据,最终偏离因子R=0.0315,wR=0.0741;对于所有数据,最终偏离因子R=0.0481,wR=0.0807。在配合物中,Zn(Ⅱ)原子与噻吩二酸配体上的羧基氧原子配位,形成二维格子平面,进而利用Zn(Ⅱ)原子与4,4'-联吡啶形成的一维链支撑,将其拓展为三维网络结构。  相似文献   

12.
分别以2,4-二羟基苯甲醛、2-羟基-3-甲氧基苯甲醛、5-溴水杨醛为原料,甲醇为溶剂,在适当的温度下分别与3,4-二氨基苯甲酸反应,通过缩合制得3种3,4-二氨基苯甲酸缩取代水杨醛Schiff碱配体,然后由Schiff碱配体分别与Co(Ⅱ)、Ni(Ⅱ)、Cu(Ⅱ)、Zn(Ⅱ)的乙酸盐反应制得相应的金属配合物.用元素分析、紫外光谱、红外光谱和核磁共振氢谱等对配体及配合物的结构进行了分析和表征.  相似文献   

13.
合成了金刚烷胺水杨醛Schiff碱配体(C17H21NO,以HL表示)与5种过渡金属(Ⅱ)的新的配合物[MCl2(HL)2](M=Mn(Ⅱ)、Co(Ⅱ)、Ni(Ⅱ)、Cu(Ⅱ)、Cd(Ⅱ)),用元素分析、摩尔电导、红外光谱、1H NMR谱和热重分析对产物进行了表征;讨论了配体与中心金属离子的键合情况,并推测了配合物的结构.根据表征结果和参考文献得出:每一配合物的中心金属离子与2个Schiff碱配体中的酚羟基氧及2个氯离子发生配位,配位数为4.  相似文献   

14.
利用水热合成方法,获得了一个一维管状Cu配位聚合物:[Cu(L)(bdc)]·3H_2O[1,3-H2BDC=1,3-苯二甲酸,L=N,N'-双(3-吡啶基)-5-羟基苯-1,3-双酰胺].配位聚合物的单晶结构测定为单斜晶系,P2_1/c空间群,P21/c,a=13.7463(15)?,b=18.768(2)?,c=10.096(3)?,α=90°,β=91.31°,γ=90°,Z=4,V=2604.1(8)?~3,M_r=616.03,Dc=1.571 g/cm~3,μ=0.906 mm~(-1),F(000)=1268,S=1.0,R=0.0732,wR=0.1314.结构分析指明,具有四方锥配位模式的Cu~(2+)通过μ_3-bdc连接成一维线性金属-有机链,两个上述链通过成对的μ_2-L配体连接成一维管状结构.此外,标题化合物对亚甲蓝和甲基橙的光催化降解活性被研究.  相似文献   

15.
制备了香兰素(3-甲氧基-4-羟基苯甲醛)对甲苯胺希夫(Schiff)碱硝酸稀土配合物。该配合物由一个中心稀土离子,二个单齿配位希夫碱,二个双齿配位硝酸根和一个外界硝酸根组成,中心稀土离子的配位数是6,其一般式为[LnL_2(NO_3)_2]NO_3(Ln=La, Ce, Pr, Nd, Sm, Eu; L=希夫碱配体)。  相似文献   

16.
选用H_3PDC(3,5-吡唑二羧酸)配体利用水热合成法制备了以Mn(Ⅱ)为中心离子的过渡金属配位聚合物[Mn(HPDC)(H_2O)_2]_n(1).该配合物为一维链结构,而且链与链间通过氢键连接形成二维结构.对化合物1进行了热重分析、质子传导性质和变温磁化率的研究.配合物在95%相对湿度下的质子传导率为3.9×10~(-3)S/cm.变温磁化率研究表明,锰离子之间存在中等强度的反铁磁相互作用,J=-1.25 cm~(-1).  相似文献   

17.
用Cu(Ac)_2.H_2O和3.5-cliaba(3,5-diaha=3,5-二氨基苯甲酸)、4,4′-bipy (4,4'-bipy=4,4联吡啶)在水—乙醇溶液中反应得到了1个超分子化合物|(3,5diaba)(4,4′-bipy)_2(H_2O)|.该晶体属单斜晶系,空间群为P2(1)/n,晶体学参数:a=0.96579(18)nm,b=1.7495(2)nm,c=1.5417(2)nm,β=107.191(2)°V=2.4886(7)nm~3,Z=4,Dc=1.288 g.cm~(-3),F(000)=1016,μ=0.087 mm~(-1) R_1=0.0555,ωR_2=0.0820.该化合物是由3,5-diaba、4,4′-bipy、H_2O通过氢键自组装而形成二维网状结构.  相似文献   

18.
用水热法合成了一种结构新颖的配位聚合物{[Co_2(NTB)(bipy)_(1.5)(H_2O)_3]·H_2O}_n(H_3NTB=4,4′,4″-三甲酸三苯胺,bipy=4,4′-联吡啶),并运用X射线单晶衍射仪、红外光谱仪、X射线粉末衍射仪等对其进行了结构测定与表征;X射线单晶衍射分析表明配位聚合物中钴离子采取五配位的四角锥构型和六配位的扭曲八面体构型,构成了{CoO_4N_2}和{CoO_4N}两种结构单元,通过H_3NTB配体和bipy配体作为桥连结构,构成了一个穿插的三维网络结构,并通过分子间氢键使结构更加稳定.紫外光谱测试表明配位聚合物对染料刚果红具有选择性吸附作用,最大吸附率为65.3%,最大吸附量为45.52 mg/g;电化学性质研究表明其氧化还原过程受表面控制.  相似文献   

19.
合成新的Schiff碱配体——2,6—二乙酰吡啶缩N—吡啶基—3—甲氧基-4-羟基—5—氨基苯甲胺(H2L)及其Cu(Ⅱ)、Co(Ⅲ)、Ni(Ⅱ)、Zn(Ⅱ)配合物,采用元素分析、红外光谱、电子光谱。^1HNMR和^13CNMR谱,质谱等测试手段对配体和配合物的组成和结构进行表征。  相似文献   

20.
通过溶液法成功合成出了一个新的铁配合物{[Fe(4,4'-bipy)(H_2O)_4]·2(mtyaa)}_n(mtyaa=2-(5-甲基-1,3,4-噻二唑)-硫乙酸阴离子; 4,4'-bipy=4,4'-联吡啶),用X射线单晶衍射仪测定了配合物的单晶结构,并对它进行了元素分析、红外光谱、热重和粉末X射线衍射等表征。配合物属于三斜晶系,P空间群。晶胞参数为:a=0.825 5(3) nm,b=1.164 1(4) nm,c=1.464 7(6) nm,α=92.962(6)°,β=96.206(7)°,γ=106.327(7)°,V=1.337 8(9) nm~3,Z=2,Dc=1.645 g/cm~3,F(000)=684,R_1=0.0377,wR_2=0.080 1。在配合物中Fe(Ⅱ)离子被4,4'-联吡啶配体连接形成一维链状结构,未配位的2-(5-甲基-1,3,4-噻二唑)-硫乙酸阴离子游离在铁链之间。游离羧酸配体与配位水之间的氢键作用将链状结构连接成三维孔道结构。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