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579 毫秒
1.
目的:探讨腹壁与会阴伤口疤痕子宫内膜异位症(EMT)的诊断和处理.方法:对我院1998年-2005年收治的14例腹壁与会阴伤口疤痕子宫内膜异位症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剖宫术切口、阴道分娩侧切及会阴裂伤后形成的子宫内膜异位病灶多为子宫内膜种植所致.异位子宫内膜受卵巢激素影响,药物治疗效果差,应早期首选手术治疗.结论:避免子宫内膜组织脱落、遗留在伤口是预防和减少医源性EMT发生的关键.  相似文献   

2.
目的:观察了Dexon线在腹部纵形切口皮内缝合中的效果,探讨其使用方法。资料及方法:采用美国氰胺公司产品4-0 DexonⅡ行连续皮内缝合78例,其中剖宫产61例(78.4%),子宫切除术8例(10.2%),附件切除术4例(5%),腹部疤痕者5例(6%)。78例均为下腹正中纵形切口。结果:78例皮内缝合腹部伤口均甲级愈合。结论:由于DexonⅡ行腹部纵形切口皮内连续缝合,腹壁不留针眼,切口对合良好,外观美观,加之不拆线,缩短住院天数,深受病人欢迎。  相似文献   

3.
目的:探讨会阴、腹壁子宫内膜异位症的发生原因及治疗。方法:回顾性分析13例会阴、腹壁子宫内膜异位症的临床资料进行总结。结果:11例会阴子宫内膜异位症(占84.61%) ,1例为腹壁剖宫产切口子宫内膜异位症(占7.69%) ,1例为无创伤史的左侧腹直肌前鞘内膜异位症(占7.69%)。最早发病者为产后7a,最晚为产后10a,平均6.2a。12例在切口处有痛性结节 ,大小与月经周期有关 ,仅有1例无任何临床表现。结论:会阴、腹壁伤口子宫内膜异位症的发生重在预防 ,应尽量避免宫腔操作引起的子宫内膜医原性播散。治疗以手术切除异位病灶为主  相似文献   

4.
王自强  贺晓霞 《甘肃科技》2022,(23):102-104
分析彩色多普勒超声(CDFI)检查对子宫内膜异位症诊断的效果。选取秦安县妇幼保健院收治的60例子宫内膜异位症患者作为研究对象,对患者进行彩色多普勒超声检查,与病理检查结果比较,分析内异症分期诊断率、超声诊断率及不同病灶大小的超声图像特征。不同大小病灶间直径、潜伏期、CDFI血流、病灶深度及强回声等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本研究60例子宫内膜异位症患者诊断阳性率为96.25%(77/80),轻、中、重型子宫内膜异位症诊断符合率分别为78.72%、90.00%、100.00%,总体诊断符合率为83.75%。彩色多普勒超声检查用于诊断子宫内膜异位症不仅可发现病灶,还能确定病变范围,分期诊断符合率及阳性诊断率较高,作为诊断子宫内膜异位症的首选方式具有较高价值。  相似文献   

5.
目的:探讨腹壁切口子宫内膜异位症的临床诊断及预防以及局麻下行病灶切除术的临床应用.方法:回顾分析78例腹壁切口子宫内膜异位症患者的临床资料.结果:78例病人均在局麻下行腹壁子宫内膜异位病灶切除术,术后口服孕三烯酮治疗3~6个月,术后随访10~24个月,全部患者症状完全消失,无1例复发.结论:腹壁切口子宫内膜异位症诊断明确后,累及腹壁筋膜及以上的异位症病灶可在局麻下彻底切除,安全可行.术后用药3~6个可避免复发.  相似文献   

6.
子宫内膜异位症临床病理特点及发病机制探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分析子宫内膜异位症的临床病理特点及探讨子宫内膜异位症的病因及发病机制.方法:根据病变部位的不同,将子宫内膜异位症分为:(1)内在性子宫内膜异位症;(2)外在性子宫内膜异位症;(3)混合性子宫内膜异位症.应用免疫组织化学S-P法,对112例子宫内膜异位症在位及异位内膜组织进行雌、孕激素受体的测定.结果:子宫内膜异位症的临床特点为慢性盆腔疼痛、痛经和不孕;连续切片证实内在性子宫内膜异位症来源于内膜基底层的腺体和间质.雌激素受体(ER)在在位及异位内膜组织中的阳性率分别为89%(39/44)和80%(45/56);孕激素受体(PR)在在位和异位内膜的阳性率分别为77%(34/44)和86%(48/56);两者均无统计学差异(P>0.05).结论:子宫内膜异位症是由多种原因引起的一种良性病变,但也具有种植、转移等肿瘤组织的特点.内在性子宫内膜异位症来源于内膜基底层的腺体和间质.ER、PR在异位症的在位及异位内膜组织中均有较高的阳性表达,表明其直接或间接地参与了子宫内膜异位症的发病过程,对其发生和发展起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7.
子宫内膜异位症为妇科的常见病、多发病。 约 5% ~ 10%的育龄期女性患有子宫内膜异位症,且达 50% 的内 异症患者合并不孕。 子宫内膜异位症的发病机制尚不清楚,阐明子宫内膜异位症的发病机制尤为重要。 已有很多 报道利用动物模型对子宫内膜异位症的发病机制进行研究。 本篇综述主要介绍啮齿类动物子宫内膜异位症的模 型建立方法、应用及模型的特点。  相似文献   

8.
为研究子宫内膜异位症患者在位内膜的分子生物学特质,采用免疫组化方法检测56例子宫内膜异位症患者(研究组)及35例肌间型子宫肌瘤患者(对照组)的在位内膜中基质金属蛋白酶9(MMP9)及其抑制剂(TIMP1),血管内皮生长因子(VEGF),雌激素受体(ER)和孕激素受体(PR)的表达,利用图像分析仪测定相应密度代表其表达强度,发现研究组中MMP9、VEGF的表达及MMP9/TIMP1的比值均显著高于对照组,且ER丧失周期性变化规律.得出子宫内膜异位症患者在位内膜中MMP9、VEGF高表达及ER丧失周期性变化规律的分子生物学特质可能与子宫内膜异位症的发生发展有关的结论.  相似文献   

9.
目的:探讨左炔诺孕酮宫内节育器在子宫内膜异位症术后的应用疗效和安全性.方法:观察50例子宫内膜异位症术后放置左炔诺孕酮宫内节育器的疗效及副反应.结果:50例子宫内膜异位症术后患者在带器期间痛经缓解率100%;月经量明显减少(P<0.05);CA125值明显降低且降至正常范围,以后维持在较低水平(P<0.01);子宫体积亦减小,但元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盆腔子宫内膜异位症术后辅以置左炔诺孕酮宫内节育器对无生育要求的妇女是安全的和有效的,患者依从性好.  相似文献   

10.
目的:评价3种路径的剖宫产切口疤痕憩室修补术的主、客观疗效及安全性.方法:选取诊断明确、有生育要求或疤痕憩室顶端肌层厚度2 mm、有症状的剖宫产切口疤痕憩室(CSD)患者26例,行疤痕憩室修补术,根据术后月经期有无缩短及症状是否消失评价其主观疗效,根据术后超声检查憩室是否消失评价其客观疗效.结果:26例患者其中6例行腹腔镜修补术,8例开腹修补术,12例经阴道修补术,随访(12.6±6.3)月,其中治愈12例,好转6例,无效8例(均为经阴道手术);主观有效率为69.2%(18/26);术后月经期(9.5±4.0)d较术前(12.6±4.1)d明显缩短(P0.001).术后复查阴道B超,16例憩室消失,客观治愈率为61.5%,无手术并发症.结论:疤痕憩室修补术是治疗CSD的有效、安全的术式,适合有生育要求且憩室顶端肌层较薄的患者.  相似文献   

11.
刘青 《甘肃科技》1999,15(2):56-57
根据传统的观念,子宫肌腺病称为内在型子宫内膜异位症.但肌腺病与子宫内膜异位症不同,在临床上漏诊率甚高,B超及腹腔镜对其诊断帮助不显著,有报道误诊率高达78.38%,而近年来发现CA125检查对子宫内膜异位症及子宫肌腺病有诊断价值,本文选择我院单纯性子宫肌腺病住院手术患者52例,采用免疫放射(IRMA)法检测血清CA125水平,并与子宫肌瘤病患者对照,目的在于探索血清CA125测定对子宫肌腺病的诊断价值及鉴别诊断的意义.  相似文献   

12.
目的比较不同移植部位建立大鼠子宫内膜异位症模型效果的差别,以期建立重复性高的子宫内膜异位症造模方法。方法 SPF级成年雌性SD大鼠11只,10%水合氯醛麻醉后,手术取出带有内膜、肌层、浆膜子宫组织,用可吸收线分别将其缝于左右腹壁各1块,左右肠系膜靠近肠袢处各1块。术后常规饲养4周后检测移植内膜存活情况及生长情况。结果开腹后见移植内膜体积明显增大,呈暗红色或透亮的小囊泡视为造模成功。术后大鼠死亡1只,存活大鼠腹壁移植造模成功率为65%,肠系膜移植造模成功率为95%,χ~2检验P<0.05,两者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移植至腹壁的子宫内膜形成的囊肿体积(35.53±22.58)mm~3较肠系膜处(90.29±74.93)mm~3小,但两者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结论内膜移植至肠系膜更利于存活,且易形成较稳定的生长病灶,更利于子宫内膜异位症动物模型相关研究。  相似文献   

13.
目的:探讨阴式子宫切口憩室切除修补术治疗剖宫产术后子宫切口憩室的有效性。方法:回顾性分析确诊并行阴式子宫切口憩室切除修补术的53例宫产术后子宫切口憩室患者的临床资料。结果:全部患者手术顺利,无任何手术相关并发症。术前45例经期延长,其中4例失访,术后月经缩短天数为1~20 d不等,平均(6.7±3.7)d,其中40例术后经期正常,2例经期较前明显缩短,3例月经症状无好转;2例经期延长伴不孕患者术后经期正常,其中1例自然妊娠并足月剖宫产分娩;2例经间期阴道流血患者术后症状无明显好转。术后42例患者复查阴道彩超,结果显示35例憩室消失,4例憩室较前缩小,3例憩室无变化。手术有效率达89.8%。结论:阴式子宫切口憩室切除修补术治疗剖宫产术后子宫切口憩室是一种微创可行且有效的治疗方法。  相似文献   

14.
目的 探讨芳香化酶P450与子宫内膜异位症(内异症)的关系及米非司酮治疗内异症的机制.方法 建立大鼠子宫内膜异位症动物模型,将大鼠随机分为3组,即空白组(未建立模型组)、对照组及米非司酮药物组.利用免疫组织化学方法,观察各组异位内膜中芳香化酶(P450 arom)的表达.结果 健康大鼠子宫内膜中无P450 arom的表达,内异症模型鼠在位、异位内膜中均出现P450 arom的异常表达;米非司酮药物治疗组异位内膜中P450 arom的表达明显低于对照组异位内膜(P<0.01).结论 大鼠子宫内膜异位症异位内膜中存在P450 arom的异常表达,米非司酮治疗内异症的机制可能与抑制异位内膜中P450 arom的表达,减少异位内膜局部雌激素产生有关.  相似文献   

15.
探讨腹腔镜联合米非司酮治疗子宫内膜异位症的疗效观察。选取甘肃省张家川回族自治县第一人民医院子宫内膜异位症患者118例作为研究对象,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组59例。对照组给予腹腔镜手术治疗,观察组在对照组基础上联合米非司酮治疗。观察两组患者的治疗效果、月经恢复时间、排卵恢复时间、发生不良反应情况及半年内疾病复发情况。观察组患者治疗有效率明显比对照组高(P0.05);观察组患者月经恢复时间、排卵恢复时间均明显比对照组短(P0.05);观察组患者不良反应发生率及复发率均明显低于对照组(P0.05)。子宫内膜异位症采用腹腔镜联合米非司酮治疗效果显著,快速恢复患者的月经及排卵时间,降低患者不良反应发生率及复发率,值得临床应用及推广。  相似文献   

16.
总结分析子宫内膜异位症和子宫腺肌病的临床病理特点,以提高这类病变诊断准确率,降低漏诊率。观察121例子宫内膜异位疾病的临床表现,病理特征及术前术后诊断对比。子宫内膜异位疾病最常见的发病部位为子宫肌层,占52.9%(64/121),最常见的临床表现是月经异常(包括合并痛经),占63.2%(76/121),临床诊断符合率仅为21.3%(25/121)。子宫内膜异位疾病包括子宫内膜异位症及子宫腺肌病,此疾病术前术后诊断的吻合率较低,确诊需术后病理检查。临床应提高对本病的重视,结合病史、临床症状和必要的盆腔检查,进行综合判断以减少误诊。  相似文献   

17.
目的:探讨子宫动脉栓塞术联合B超引导下清宫术治疗剖宫产疤痕妊娠的临床价值.方法:对47例剖宫产疤痕妊娠的患者进行子宫动脉栓塞术,24 h内在B超引导下清宫术,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所有病例均一次栓塞成功,清宫术中出血量少.43例经子宫动脉栓塞术联合B超引导下清宫术治愈;2例经后续补充MTX治愈;2例经后续补充宫腔镜手术治愈.所有患者成功保留子宫,并恢复正常月经.无感染等严重并发症发生.结论:子宫动脉栓塞术联合B超引导下清宫术治疗剖宫产疤痕妊娠手术创伤小、疗效确切、并发症少、能保留子宫,在有条件的医院可作为首选的治疗方法.  相似文献   

18.
分析疤痕子宫再次妊娠采用不同分娩方式的临床效果。选取武威市人民医院收治的72例疤痕子宫再次妊娠产妇,纳入时间为2015年6月至2017年6月。将其随机分为2组:剖宫产36例作为对照组,阴道分娩36例作为试验组,评定临床疗效。试验组产妇出血量低于对照组,产程时间和住院时间短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新生儿的Apgar评分为(9.3±0.4)、(9.2±0.2)分,并发症发生率为8.3%、2.8%,对比差异不大,无统计学意义(P0.05)。疤痕子宫再次妊娠产妇选择阴道分娩具有可行性,要求医师严格把握阴道分娩指征、加强产程监测管理,能改善分娩指标,提高阴道分娩的安全性。  相似文献   

19.
鸦胆子油乳对子宫内膜异位症大鼠VEGF的影响   总被引:5,自引:4,他引:1  
为鸦胆子油乳对子宫内膜异位症模型大鼠血管内皮生长因子(Vascular Endothelial Growth Factor,VEGF)表达的影响及其机理,以雌性Wistar大鼠为研究对象,用自体移植法制作子宫内膜异位症模型,用鸦胆子油乳腹腔给药治疗,疗程结束后观察异位囊肿消失情况,并用免疫组化及蛋白印迹法检测子宫组织中VEGF表达及含量变化情况。结果显示:鸦胆子油乳能使子宫内膜异位囊肿明显减小甚至消失,能抑制子宫内膜组织中VEGF表达。由此得出结论:鸦胆子油乳对子宫内膜异位症大鼠异位囊肿有治疗作用,可能是通过抑制血管生成起作用。  相似文献   

20.
剖宫产术后子宫瘢痕处妊娠10例诊治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探讨剖宫产手术后子宫瘢痕处妊娠的病因、临床特征、治疗方法和预防措施.方法对10例剖宫产术后子宫瘢痕妊娠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对发病原因、诊断、治疗结果进行总结.结果 10例中有2例患者行子宫切除,8例患者保守治疗成功.结论剖宫产术后子宫切口瘢痕处妊娠可行保守治疗,对出血多、有生命危险的患者,则应行子宫切除术.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