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71 毫秒
1.
用水蒸气蒸馏法提取了马尾松和湿地松的针叶精油,用GC及GC-MS联用仪对它们进行了定量和定性分析.研究表明马尾松针叶油中约含67种化学成份,湿地松针叶油中约含有74种化学成份.马尾松针叶油中α-蒎烯含量高于湿地松针叶油,但后者的β-蒎烯含量却高于前者.  相似文献   

2.
用水蒸气蒸馏法提取了马尾松和湿地松的针叶精油,用GC及GC—MS联用仪对它们进行了定量和定性分析。研究表明马尾松针叶油中约含67种化学成份,湿地松针叶油中约含有74种化学成份。马尾松针叶油中α-蒎烯含量高于湿地松针叶油,但后者的β-蒎烯含量却高于前者。  相似文献   

3.
采用水蒸气蒸馏法从黄山松松针中提取挥发油,利用气相色谱-质谱(GC-MS)联用技术对松针挥发油的化学成分进行了分析.在本实验条件下,黄山松松针挥发油得率为(0.48±0.02)%,共分离出80个色谱峰,鉴定出25个(相对峰面积达到1%以上)化合物,占总峰面积的75.28%,主要成分为1-石竹烯(14.18%)、乙酸冰片酯(7.31%)、β-蒎烯(6.89%)、3-亚甲基-6-(1-甲基乙基)环己烯(5.1%)、α-蒎烯(4.97%)和大根香叶烯D(4.37%).与同等条件下提取的湿地松松针挥发油进行了比较,发现两者的得率相近,主要的化合物都为萜类物质,但两者的差异成分分别占总成分的51.74%和43.54%,两者共同成分中的一些主要成分含量差异明显,其中1-石竹烯和乙酸冰片酯是黄山松松针挥发油中含量最高而且特有的成分.由此可知,黄山松松针与湿地松松针的挥发油成分具有一定的差异性.  相似文献   

4.
【目的】通过比对分析5个产地枫香树脂挥发性成分的组成及质量分数,为进一步开发利用枫香树脂资源提供数据支持。【方法】选择相同月份5个不同产地的枫香树脂为原料,通过固相微萃取技术(SPME)对枫香树脂中挥发性成分进行提取,利用气相色谱-质谱联用(GC-MS)进行分离鉴定、质谱定性,最终通过峰面积归一化法求得各组成成分的质量分数。【结果】5个产地的枫香树脂挥发性成分中共解析出64种可能的化合物,在广西桂林(GG)、广西百色(GB)、广西隆林(GL)、江西九江(JJ)、福建顺昌(FS)枫香树脂的挥发性成分中分别鉴定出44、41、44、37和32种化合物。5种枫香树脂的挥发性成分主要为烯烃类化合物,其中以萜类化合物为主,质量分数的均值为84.33%。其中GG的枫香树脂萜类化合物质量分数最高(91.96%), JJ枫香树脂的质量分数最低(66.26%)。5个产地的枫香树脂挥发性成分及质量分数具有较大的差异。5个产地的枫香树脂共有的挥发性成分为β-石竹烯、α-蒎烯、β-蒎烯、D-柠檬烯以及樟脑烯,这几种挥发性成分的质量分数在5个产地枫香树脂的挥发性成分中差异明显。β-石竹烯在GG、GB枫香树脂中的质量分数较高,分别为23.45%和25.39%;α-蒎烯在GL、JJ及FS的枫香树脂中的质量分数最高,分别为18.32%,23.12%和20.96%; β-蒎烯在GL和JJ的枫香树脂中的质量分数较高, 分别为15.6%和15.45%;D-柠檬烯在JJ和FS枫香树脂中的质量分数较高,分别为12.69%和10.21%;樟脑烯在FS和JJ枫香树脂中的质量分数均较高,分别为11.40%、8.18%。【结论】5个产地的枫香树脂挥发性化学成分以萜类化合物为主,化合物成分组成及其质量分数差异明显。  相似文献   

5.
 分析了云南西双版纳产的海南三七挥发性成分.采用同时蒸馏萃取GC-MS联用技术对其挥发性成分进行分析,从中分离鉴定了51个挥发性成分,主要的成分为α-蒎烯(6.83%)、茨烯(13.00%)、β-蒎烯(18.97%)、茨酮(5.80%)、沉香醇氧化物(5.11%)等.表明云南产海南三七挥发性成分较丰富,多为萜类及其含氧衍生物,其中蒎烯含量最高,且其中含有多种芳香性物质和活性成分.  相似文献   

6.
高璇  屈恋  赖芳  马丽 《广西科学》2017,24(4):396-400
【目的】利用GC-MS对窿缘桉叶、果实的挥发性组分进行定性定量分析。【方法】采用水蒸气蒸馏法分别从窿缘桉叶、果实中提取挥发油,用乙醚作为溶剂从蒸馏残液中萃取水溶性挥发组分。【结果】窿缘桉叶得油率为0.95%(以鲜质量计),其中挥发油主要成分为桉叶素(38.82%)、α-蒎烯(13.52%)和对伞花烃(12.04%);其蒸馏残液中的水溶性挥发成分主要物质为(1R,2R,3S,5R)-(-)-2,3-蒎烷二醇(14.75%)。果实得油率小于叶,为0.52%(以鲜质量计)。果的挥发油成分主要为β-石竹烯(13.07%),其蒸馏残液中的水溶性挥发成分主要为α-松油醇(25.33%)。【结论】窿缘桉果实挥发油的油相成分中含有大量石竹烯,作为药物原料具有天然优势。  相似文献   

7.
【目的】对3种野生牡丹花器官的挥发性成分进行研究与分析,明确关键挥发性成分及释香部位,为指导牡丹花香育种、探索花香遗传规律等后续研究和开发相关产品提供参考。【方法】采用顶空-气相色谱质谱联用(HS-GC-MS)技术对大花黄牡丹(Paeonia ludlowii)、黄牡丹(P.lutea)、杨山牡丹(P.ostii)花器官不同部位(整花、花瓣、雄蕊)的挥发性成分进行测定,并对3种牡丹检测出的挥发性成分进行主成分分析(PCA)和偏最小二乘法判别分析(PLS-DA)。【结果】在3种牡丹花器官中共检测出147种挥发性物质。大花黄牡丹花器官中的化合物主要为酮类、醇类、烯烃类和醛类,整花中的挥发性成分以苯乙酮、6,6-二甲基双环[3.1.1]庚烷-2-甲醛和芳樟醇为主;花瓣中的挥发性成分以β-古巴烯、苯乙酮和芳樟醇为主;雄蕊中的挥发性成分以苯乙酮和芳樟醇为主。黄牡丹花器官中的化合物主要为烯烃、烷烃和醇类,整花和花瓣部位的挥发性物质主要是α-蒎烯、β-古巴烯、芳樟醇;雄蕊部位以辛烷、β-古巴烯和α-蒎烯为主。杨山牡丹花器官中的挥发性物质以烯烃和烷烃类为主,整花部位中的挥发性成分主要为α-蒎烯、罗勒烯...  相似文献   

8.
采用固相微萃取法和水蒸气蒸馏法从马尾松枝条中提取挥发物,用GC-MS法测定其化学成分和相对含量,对两种提取方法所得的挥发物进行比较.固相微萃取法的提取物中鉴定出26种组分,其中的主要成分为α-蒎烯、β-蒎烯、桧烯、反式-石竹烯、异长叶烯;水蒸气蒸馏法的提取物中鉴定出39种组分,其中的主要成分为α-蒎烯、β-蒎烯、β-水芹烯、异长叶烯、反式-石竹烯、莰烯.结果表明:不同提取方法得到的化学成分不仅不同,而且相同化学成分的相对含量也有差异.  相似文献   

9.
崖柏属5种植物叶片挥发油成分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通过比对分析崖柏属5种植物叶片挥发性成分化合物的组成及相对含量,为进一步开发利用崖柏属植物资源提供理论依据。【方法】选择长势一致的4年生幼苗,通过固相微萃取技术(SPME)对幼苗相同部位叶片中的挥发性成分进行提取,利用气相色谱质谱联用(GC-MS)进行分离并鉴定,采用质谱进行定性,最终通过峰面积归一化法求得各组成成分的相对含量。【结果】5种植物幼苗叶挥发油成分共解析出136种化合物,崖柏、朝鲜崖柏、日本香柏、北美香柏、北美乔柏幼苗叶挥发油成分中分别鉴定出41、48、40、41和36种化合物。崖柏属5种植物叶片挥发油成分主要为萜类化合物,以单萜类化合物为主,质量分数均值为61.154%,其中北美乔柏含量最高(78.669%),朝鲜崖柏含量最低(49.451%)。5种植物叶片挥发油组成成分及相对含量差异较大。崖柏属5种植物共有成分仅有γ-松油烯、α-崖柏酮和(8β,13β)- 13-methyl-17-norkaur-15-ene 3种,异松油烯、α-石竹烯、棕榈酸甲酯和α,α-4-三甲基-3-环己烯-1-甲醇乙酸酯由其中4种植物共有; 且共有成分相对含量在种间差异显著,但α-崖柏酮在5种植物中相对含量均较高。崖柏属5种植物所含特有成分达75种,崖柏、朝鲜崖柏、日本香柏、北美香柏和北美乔柏所含特有成分分别为18、23、11、12和11种,且分别以长叶烯(Longifolene, 4.950%)、乙酸桃金娘烯酯(myrtenyl acetate,2.759%)、松油烯(1-methyl-4-(1-methylethyl)- 1,3-cyclohexadiene, 0.678%)、β-蒎烯(β-pinene, 4.232%)和草蒿脑(estragole,0.963%)含量最高。【结论】崖柏属5种植物挥发油化学成分以单萜类化合物为主,化合物成分组成及其相对含量差异显著,但α-崖柏酮含量均较高。  相似文献   

10.
厦门马尾松松针精油特征及其动态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应用水蒸馏分离、有机溶剂提取和气-质联用仪分析等方法,研究了厦门岛马尾松(Pinus massoniana)松针精油的主要成分和相对含量在一年之中的变化情况。分析了松针精油主要成分及其相对含量在各个采样月份中分布特征间的相互关系。从松针中分离54种成分,其中确定的成分44种。确定的成分主要为单萜和倍半萜,少量物质为二萜,烷烃衍生物以及安息香酸和水杨酸的苯甲基酯。Mann-Whitney U检验表明,有近一半的马尾松松叶针精油成分含量的 季节间变化并不显著,但成分数的变化亦如此。在确定的主要成分中,四季成分含量间无显著差异的有△-杜松烯,α-萜品油烯,β-波旁烯,α-Muurolene,β-芹子烯,α-萜品烯,β-法呢烯和莰烯。春季和冬季以及夏季和秋季分别相似的有β-石竹烯,β-蒎烯,α-杜松醇,(+)斯巴醇,α-Copaene和杜松-1,4-二烯。  相似文献   

11.
【目的】了解戴云山天然黄山松群落主要乔木树种在不同土壤营养资源空间中的营养利用情况和空间占据能力,为更好地营造天然林提供理论依据。【方法】以福建省戴云山自然保护区天然黄山松群落为对象,通过生态位空间分割原理,应用生态位宽度、重叠度和相似性比例对黄山松群落主要树种生态位特征进行研究。【结果】①考虑资源利用率与对多维生态位宽度的测度存在显著性差异,在不同测度公式下生态位宽度较大的树种均是黄山松、罗浮栲、木荷、马尾松、鹿角杜鹃、野漆,宽度值均在0.700以上,但树种的重要值与生态位宽度值之间相关性不明显。②生态位宽度较大的黄山松、罗浮栲、木荷、马尾松、鹿角杜鹃、野漆生态位重叠平均值分别为0.424、0.321、0.328、0.290、0.303、0.294。③生态位宽度、生态位重叠度和生态位相似性关系表现为生态位宽度较大的树种对其他树种的生态位重叠概率较大,但生态位重叠度值不一定大。各主要树种生态位相似性和生态位重叠度的变化趋势基本吻合。【结论】在戴云山自然保护区,黄山松与其他树种重叠度偏大,占据相同资源的树种数量增加,但资源的减少造成树种竞争加强,黄山松的优势地位很可能被环境适应能力强的树种(木荷、鹿角杜鹃)所替代, 即这些物种很可能演替为优势种群。因此建议采用人工干扰措施并加强对研究区黄山松的管理和保护。  相似文献   

12.
【目的】阐明串钱柳叶片和果实挥发油的化学组成及其抗细菌活性,以期为串钱柳的综合开发和利用奠定基础。【方法】采用水蒸气蒸馏法分别提取串钱柳叶片和果实中的挥发油,通过气相色谱-质谱联用(GC-MS)对提取得到的挥发油进行化学成分分析,并通过滤纸片扩散法测定了挥发油对7种供试细菌的抑制活性。【结果】串钱柳叶片和果实中挥发油的得率分别为0.87% 和0.16%,从串钱柳叶片和果实中分别鉴定出14和17个成分,分别占二者挥发油总量的93.34%和90.29%。叶片挥发油中的主要成分为桉叶油醇(52.89%)、(1R)-(+)-α-蒎烯(17.28%)和α-松油醇(10.70%); 而果实挥发油的主要成分为桉叶油醇(38.53%)、(1R)-(+)-α-蒎烯(29.90%)和2-莰烯(8.02%); 串钱柳叶片和果实挥发油对7种供试细菌均表现出一定的抑制作用,其中果实挥发油对根癌农杆菌的抑制活性最强,抑菌圈直径为(25.2±2.8)mm,而叶片挥发油对桉树青枯病菌的抑制活性最强,抑菌圈直径为(22.3±1.5)mm。【结论】串钱柳叶片中挥发油的含量高于其果实,叶片和果实挥发油的主要成分均为桉叶油醇和(1R)-(+)-α-蒎烯,果实挥发油的抑菌活性要强于叶片挥发油。  相似文献   

13.
马尾松人工林近自然化改造对林分生长的影响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下载免费PDF全文
【目的】研究和阐明马尾松(Pinus massoniana Lamb.)人工林近自然化改造对林分保留木、套种树种和自然更新树种生长的影响。【方法】2005年1月,采用随机区组设计对中国林业科学研究院热带林业实验中心12年生马尾松人工林进行5种不同强度(0%,20%,30%,40%和50%)间伐后,套种米老排(Mytilaria laosensis)、红锥(Castanopsis hystrix)和润楠(Machilus pingii)3个乡土阔叶树种,每种强度设3次重复,每个套种树种密度均为120株/hm^2,2013年8月对所有样地(共15个,每个样地面积为600m^2)的马尾松保留木、套种树种和自然更新至乔木层的树种进行每木调查,记录种名、胸径和树高等。【结果】间伐处理8年后,不同间伐处理间林分保留木的平均胸径、树高和蓄积量均存在极显著差异(胸径:P〈0.001,树高:P=0.001,蓄积量:P=0.008);林分平均胸径和树高随着间伐强度的增加而增加,林分蓄积量随间伐强度的增大而减少。间伐促进了3个套种树种幼树的生长,但不同树种间存在差异;米老排在50%间伐林分下生长最优,而红锥和润楠以40%间伐林分较优,前者的生长速率明显高于后者。间伐显著的提高了自然更新至乔木层的林木株数,与对照处理(100±25株/hm^2)相比,20%,30%,40%和50%间伐林分分别是对照处理的8.72倍、11.22倍、11.06倍和13.78倍;间伐显著提高了自然更新林木的树高生长,而胸径生长差异不显著。【结论】从人工林木材生产、套种树种生长和自然更新树种生长情况分析,采用30%或40%的间伐强度和套种优质乡土阔叶树是马尾松纯林近自然化改造的最佳选择。  相似文献   

14.
【目的】通过对细叶楠与其同属树种及相近树种的木材挥发性化学成分的对比分析,归纳总结出这些木材之间的区别。【方法】通过固相微萃取取样方法和GC-MS分析技术对木材挥发性成分进行分析。【结果】不同地区细叶楠木材挥发性成分的总离子流图相似度高,对应峰的保留时间基本一致,相关系数高,显著性较大。细叶楠木材的挥发性成分主要为多种萜类化合物,且均含有3,7-愈创木二烯、α-紫穗槐烯、δ-荜澄茄烯、十四醛、榄香醇、愈创蓝油烃和7-乙酰基-2-羟基-2-甲基-5-异丙基二环[4,3,0]壬烷等7种特征化合物。细叶楠与其同属树种、相近树种的木材挥发性成分有较大差异,可以此作为区分细叶楠木材与其他树种木材的参考依据。【结论】细叶楠木材挥发性成分的GC-MS分析可用来作为识别木种的一种新方法,但要求必须包含7种特征化合物,且保留时间基本相同,相关系数必须大于0.750。  相似文献   

15.
【目的】 研究南方红豆杉人工林针叶C、N、P生态化学计量和养分重吸收特征,揭示南方红豆杉的养分限制格局和养分高效利用策略,为南方红豆杉人工林的高质量种植栽培提供理论依据。【方法】 以9年生南方红豆杉人工林为研究对象,通过测定其针叶碳(C)、氮(N)、磷(P)元素含量,分析针叶的生态化学计量、养分重吸收率及其相互关系。【结果】 南方红豆杉针叶C、N、P平均含量分别为479.67、22.52和2.21 g/kg,碳氮质量比(C:N)、碳磷质量比(C:P)、氮磷质量比(N:P)分别为21.74、226.25和10.55;N与P、C含量均呈极显著正相关,P与C含量呈显著正相关;生长季中,南方红豆杉针叶C含量最稳定,变异系数为3.90%,P含量的变异系数(22.43%)大于N(15.34%)。研究区南方红豆杉在生长季(6—11月)针叶C与N含量均表现为先平缓上升后显著下降趋势,8月达到高峰并持续到9月,C含量10月最低,N含量11月最低;P含量则表现为先显著上升后显著下降的趋势,在9月达到峰值,且显著大于其他各月份;针叶中C:N和N:P的变化比C:P更稳定,且P含量决定了C:P和N:P的动态变化。南方红豆杉针叶N重吸收率和P重吸收率分别为19.33%和22.16%,且P重吸收率与衰老叶P含量、C:P呈显著负相关,与N:P呈显著正相关。【结论】 研究区内,9年生南方红豆杉人工林针叶具备较好的C储存能力和养分资源竞争力,N、P重吸收率较低,养分在针叶中的驻留时间较长,生长未受到N、P限制。  相似文献   

16.
报道了中国起源的松属三个种的胰酶—吉姆萨C—带核型.马尾松、油松、黄山松的中间带分别为34,24,24条,着丝粒带分别为18,20,20条,而对于一条染色体臂来说,最多出现一条或二条中间带.所有带纹的形态相似.而大小各异.在同一有丝分裂相中,中间带到着丝粒的距离相等(在仅出现一条带的臂上).三个种C—带在分布上的主要区别是:马尾松有一条染色体不显任何带,而油松和黄山松所有染色体均显带.  相似文献   

17.
【目的】通过对广西马尾松3次改良过程中的遗传多样性及改良增益进行分析,总结育种进程中的遗传多样性变化动态。分析通过育种群体结构设计、选择方法提高改良效果的可行性,为制定马尾松长期育种策略及良种发展战略提供理论参考。【方法】以广西马尾松天然群体及第1代、第1.5代、第2代育种群体为材料,采用SSR标记分析其遗传多样性,根据遗传测定结果估算历次改良所得遗传增益。【结果】广西马尾松的第1次改良过程,获得约32%材积增益,损失约14%的低频等位基因,Shannon多样性指数(I)没有发生变化,观测杂合度(Ho)约上升27%。第2次改良过程获得19.34%的遗传增益,损失了约16%的低频等位基因,Shannon指数(I)约下降了6%,观测杂合度(Ho)没有变化,近交系数约下降了20%。第3次遗传改良过程获得23.68%的遗传增益,损失约12%的低频等位基因,Shannon指数(I)下降约25%,观测杂合度(Ho)下降约20%,近交系数下降约47%。【结论】广西马尾松 3次改良均获得了较高的遗传增益,并有效降低了群体的近交程度,遗传多样性损失相对较少。由此说明,所用的选择策略可以有效兼顾遗传增益与遗传多样性。  相似文献   

18.
【目的】野茉莉属(安息香属)植物在我国种类多、分布广。分析野茉莉属不同树种不同时期的花香成分,有利于确定野茉莉属植物主要的花香成分含量及其化学结构,为野茉莉花的开发利用以及相关香料的化学合成提供理论依据。【方法】利用顶空固相微萃取(HS-SPME)与气相色谱-质谱联用(GC-MS)技术,对野茉莉属6个树种花苞期、盛花期和末花期的花香成分及其含量进行检测分析。【结果】萜烯类化合物是野茉莉属6个树种花香成分的主要物质。在不同花期检测到的萜烯类物质大致相同,在每个花期,野茉莉中相对含量最高的萜烯类化合物是右旋大根香叶烯,其相对含量显著高于其他树种; α-蒎烯是大花野茉莉和灰叶野茉莉花香成分中相对含量最高的,其中灰叶野茉莉花香成分中的α-蒎烯相对含量显著高于其他树种; 罗勒烯是郁香野茉莉、垂珠花、白花龙花香成分中相对含量最高的,而郁香野茉莉中的罗勒烯含量显著高于其他树种; 大花野茉莉花香成分中的马鞭草烯酮、白花龙中的石竹烯和α-葎草烯、郁香野茉莉中的(E)-β-罗勒烯、灰叶野茉莉中的α-异松油烯显著高于其他树种。【结论】野茉莉属植物的花香成分种类很多,其中萜烯类化合物含量最丰富。  相似文献   

19.
采用盐析辅助水蒸气蒸馏法(salt out-assisted steam distillation,SOSD)制备红松壳挥发油,探讨无机盐对蒸馏方式的影响,通过单因素试验研究了蒸馏时间、固液比、无机盐、磷酸氢二钠的质量浓度、萃取剂等因素对红松壳挥发油提取率的影响,并采用气相色谱-质谱联用技术对红松壳挥发油成分进行分析。结果表明:SOSD法最佳制备工艺条件为蒸馏时间3 h,固液比1:9(g/mL),盐析效果最好的无机盐为4×10-3 g/mL磷酸氢二钠,在此条件下红松壳挥发油提取率为0.9%,是水蒸气蒸馏法(steam distillation,SD)制备红松壳挥发油提取率(0.64%)的1.4倍。红松壳挥发油成分分析表明:SOSD法提取红松壳挥发油共分析出17种可能成分,而SD提取红松壳挥发油共分析出16种可能成分,两种方法提取结果有9种相同可能成分,如反-α反-α,α-5-三甲基-5-乙烯基四氢化-2-呋喃甲醇、苯甲醛、左旋樟脑、2-茨醇、(1R)-(+)-诺蒎酮、2,6,6-三甲基双环[3.1.1]庚-2-烯、2-(4-甲基苯基)丙-2-醇、4,6,6-三甲基二环[3.1.1]庚-3-烯-2-酮、3-甲基-6-(1-甲基亚乙基)-2-环己烯-1-酮等,其相对百分含量差别不大。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